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2021-02-19 晨洋的暖心小屋

最近看了幾部宮鬥劇,都是曾經熱播過的,例如:《宮心計》、《如懿傳》、《延禧攻略》、《甄嬛傳》等;悟出一個道理:有智有謀、不懦弱不卑微、善待他人、審時度勢、順勢而上,終能成大事;自私自利、總是攀比、欺壓他人、壞事做多,終究會被下貶,用華妃那句話就是:「落井下石,牆倒眾人推」。

《宮心計》中塑造了劉三好的好形象:「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比較向上的做事風格和待人之道,但是如果你總是做好事,甚至不防備他人的惡意,勢必以為收到委屈和欺壓;相仿,她的好姐妹張金玲,剛開始和他一樣:「凡事,退三分忍三分讓三分」,但是後來被賢妃欺負後而變壞,甚至變本加厲,變得其他他人甚至好姐妹,最後落得悲慘的下場:「從此不復相見」。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我媽媽經常重複的那句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做人不可盛氣凌人,做人不可仗勢欺人,做人不可惡意害人;壞事做多了,勢必會漏出馬腳,勢必會被更強勢或者有計謀的人,被拆穿和被改變,一句話就是:「邪不壓正,惡人有惡報」,就像《延禧攻略》中的高貴妃,下場是「以牙還牙,惡有惡報」。但是,現在的社會,有些時候需要低頭和妥協,有些時候還是「得饒人時且饒人」,就像職場一樣,今天你是管理層很勢力,假如哪天由於某種變故,你的下司變成了上司,到時會不會也為「新官上任三把火」整頓門風呢?也不一定,所以你給別人臺階下,到時別人才會給你臺階下。《甄嬛傳》中的皇后,外表不論是說話還是做事,給人的感覺都是大氣謙和、正義凌然,但是內心卻是一肚子壞水,弄得後官妃嬪互相爭鬥,再加上她的纏泥帶水的攪和,一肚子心計和壞水,最終還是落得不好的下場,也是「到死不復相見」。

看了這幾部爭鬥局,我比較欣賞的是《延禧攻略》中的魏瓔珞和《甄嬛傳》中的甄嬛傳,有過被人欺壓,有過有勇有謀,有過順勢而上,有過忍痛割愛,但最終的結果是比較成功的。我比喜歡《宮心計》的那句話:「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現在的生活,還是需要這種熱心樂觀向上、心存善心善舉的好心人!

編輯發布:晨洋

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旅行、喜歡文學、喜歡音樂、喜歡寫點東西,喜歡做一個「文藝青年」,那麼請關注公眾號「晨洋的暖心小屋」。

更多文學故事和流行音樂,請關注兩個公號。

1.新浪微博:DJ晨洋;

2.微信公眾號「晨洋的暖心小屋」:cydnxxw。

相關焦點

  • 觀照 | 存好心 說好話 行好事
    抗戰「疫」情以來,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傳來,深受大愛大勇精神之鼓舞,深深隨喜人們所做的一切善法功德!讓我們堅持: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每天努力,日日進步!賢善之士為切實利益社會、慈濟眾生,不僅「存好心」、「說好話」,而且也身體力行地「行好事」。 好事是指被大眾稱讚、歌頌、宣傳,對社會有利益之事。
  • 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受人點滴之恩,須當湧泉以報
  •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做官是一陣子,做人才是一輩子,想想自己以前在位時頤指氣使,牛皮哄哄,實在可笑。4、人在退休後最明白。  回想以前在位時,同事之間為名利地位、為評職稱、為升官銜,爭得臉紅脖子粗,實在沒意思。退休後才想明白,那些東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論級別高低,官職大小,退休時都趕齊了,大家全是退休老同志。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 說好話做好事存善心
    那年做設計的我在廁所間哭蒙了,這也是後來我想嘗試一下和設計截然不同的工作,一個讓自己渾身更加不自在的工作。現在想來遇見的人和事都是一種緣分,好的壞的,最重要的是心態。你用什麼心態去接受它。折騰了自己大半年後明白了。
  • 印光法師:起好心,即有功德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文鈔原文:第一先要做好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報應。一舉一動,勿任情任意。必須想及此事,於我,於親,於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動念,亦當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壞心,即有罪過。要想得好報,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有利於人物,無害於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報之可得。譬如以醜像置之於明鏡之前,決定莫有好像現出。所現者,與此醜像了無有異。汝果深知此義,則將來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愛慕之也。——《印光法師文鈔》 與周法利童子書白話譯文:第一,先要做個好人。
  • 好話一句,好心一片
    好話一句,好心一片  好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不一定是好話。
  • 好人!好心!好命!
    做一個好人!有一顆好心!得一世好命!好人!好心!好命!我堅信!做一個好人什麼是好人?善良,誠實,守信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好人應有的表現。都說好人難做,好人容易吃虧。其實我覺得吧,沒那麼回事,只是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老鼠屎,然後打壞一鍋粥。
  • 好話一句 好心一片
    好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不一定是好話。對的話未必是好話,說得讓人舒服、讓人開心,讓人不生煩惱,能讓人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就是好話。好話不一定是實話,實話不一定是好話。有時候,說完傷人的話後還拍著胸脯,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一片好心,是「刀子嘴,豆腐心」,可實際上,只要是一片好心,傷人的話一句也不會出口。
  • 生一張好嘴,不如長一顆好心!
    凡是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凡事你希望得到的,必須先讓別人得到。
  • 說一句好話吐蓮花,說一句壞話吐毒蛇
    說一句好話吐蓮花,說一句壞話吐毒蛇。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心中常有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惜福。「心美」看什麼都順眼。對人要寬心,說話要細心。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成就別人即是成就自已。
  • 故事|說好話,做好事
    進城後車水馬龍好不繁榮,弟子說:「師父,今天我們肯定能化到不少東西。」師父不語。弟子剛說完,有人狠狠地從店內扔出一個玻璃酒瓶,碎了一地。師父駐足,彎腰撿拾玻璃碎片。弟子不解問道:「多管閒事幹什麼?反正我們不經常到城裡來,玻璃又扎不到我們,還是趕緊去化緣吧。」
  • 佛教:常說吉人自有天相,做不到這兩點就不是吉人
    佛說:你是吉人,自有天相。這裡所說的吉人不是那些有權有名家財萬貫的人,而是那些普通人,心中存善心,做善事的人。心存善念就是吉,行善事可以致祥致富。吉人自有天相,上天自會眷顧好人,會給做善事的人恩賜和獎勵,所以你是不是吉人就看你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是怎麼做,怎麼想。常常存善心,常做做好事的,終會好運連連,為非作惡的,必遭天譴。所謂吉人在我看來會有以下兩種行為,以善為主導存善心,做善事 ,始終以善良為本,踏踏實實地做事,本本分分做人!
  • 做個感恩的人!說好話!做好事!成好人!
    雖然有時候很苦,但是仍然在做著。為了養父母,張格格承包過160熱線臺,幫助別人排憂解難。開過餐館,開過牛奶超市,做過土建工程。是生活壓力的原因嗎,也許是的,但我更相信,是她內心的一種不服輸,是一種責任。
  • 宮心計:同是做好事,為何都只知三好而忽略金玲?難怪金玲會黑化
    但是不得不說,這部劇中的女主光芒實在太盛,明明兩個人一起入宮,都是做好事,但大家似乎只看到了女主三好卻忽略了前期同樣心地善良的金玲。還記得三好金玲剛入宮時,三好的母親因為年幼的金玲無知之過獲罪而死,臨死前讓三好和金玲「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兩個人相互扶持。長大後的兩個人也一直遵循著三好娘的遺願。
  • 俗語說「好人不長壽,壞人活千年」,其實你可能誤解了好人的意思
    事實上,大多數人一直誤解了"好人"的含義。大多數人會覺得,只要多做好事,幫助別人,不求回報,就可以稱為"好人",其實這是視野狹窄的表現。你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可以通過兩個古老的故事來理解其中深奧的智慧。《呂氏春秋》記載了"子貢贖身"和"子路被牛"兩個故事,說孔子有兩個弟子,一個叫子貢,一個叫子路,兩人都做了好事,但孔子得知此事後,只有楊子路,批評了子貢。
  • 《增廣賢文》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怎麼理解呢
    《增廣賢文》是明朝時期編寫的警世恆言,其中有一句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怎麼理解這句話呢?下面就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下。1、接觸僧道極易放棄家庭與功名,與光宗耀祖不符。所以說,不想子孫後代過多接觸僧道之人,以免受到影響離家而去。3、《增廣賢文》的收錄作者,是跳不出當時社會大環境的。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增廣賢文》的收錄作者,是跳不出當時社會大環境的思維的。
  • 叢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可是,對叢飛來說,這一切已經沒有意義,叢飛是帶著遺憾離開人世的,對於叢飛一家人來說,「好人有好報」這句話,顯得十分令人心寒。叢飛也是貧寒家庭出身,也許是同樣的出身造就了他對別人的同情心。叢飛的家境雖然不好,但一家人感情很不錯,叢飛從小最大的愛好就是唱歌,每當電視裡和廣播裡播放出歌曲,幼小的叢飛就會跟著唱,而且唱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