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疫」情以來,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傳來,深受大愛大勇精神之鼓舞,深深隨喜人們所做的一切善法功德!讓我們堅持: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每天努力,日日進步!
賢善之士為切實利益社會、慈濟眾生,不僅「存好心」、「說好話」,而且也身體力行地「行好事」。
好事是指被大眾稱讚、歌頌、宣傳,對社會有利益之事。
印光大師解釋:「行好事者,認真行孝親、敬兄、睦族、化俗之事。凡誦經、禮佛、念佛、拜懺各佛事,必須身心恭敬。」這是說,行好事離不開孝敬父母、恭敬兄長,和睦親族、以德化俗等;作為佛弟子,則應至誠恭敬誦經、禮佛、念佛、拜懺等。總括而言,即「敦倫盡分」。
敦倫盡分
「敦」是敬重、相應、符合之義;「倫」是倫理道德,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盡」是恪守、竭力做到之義;「分」指本分、職責。合起來說,就是應當以至誠崇敬之心,尊奉高尚的倫理道德,盡職盡責地履行自己的本分義務。
為落實「敦倫盡分」,儒家以三綱五常為行為準則,佛教以五戒十善為道德基礎,新時代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在此基礎上躬行實踐,最終成就完美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世稱「三立完人(立德、立功、立言)」。他提出的「知行合一」,是道德修養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強調良知與行為高度融合統一。意即:知乃行之先導,行則知之實踐。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完美的「善」。
遠觀歷代聖人賢哲:從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到孟子「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慚愧)於人」;復由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無一不是心繫國家人民的嘉德懿行。
近看眼前抗「疫」英豪:年長德高的專家,帶領團隊率先奔赴戰「疫」前線,以實際行動展示了院士的專業、戰士的勇猛和擔當。疫情爆發後,來自全國各地的三萬多名醫護人員逆行而上,趕往武漢全力援助。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勇敢地衝鋒陷陣在最危險的地方,以大無畏的精神、精湛的醫術、認真負責的態度,為全國人民獻出了赤膽忠心,生動地詮釋了「白衣天使」、「醫者仁心」的美名。還有奮戰在抗「疫」前線難以計數的志願者,來自全世界向疫情災區捐款、捐物、捐技術的捐獻者,以及為防止傳播病毒自覺「禁足」家中的億萬人民。現又有中國醫療專家等支援義大利等抗「疫」……道不盡的感人事跡,無一不是英雄之行、豪傑之舉。
從古至今,「知行合一」的實踐者又都是「求真、求實」的典範。
求真求實
求真、求實、求證,是佛教的根本精神,《阿含經》中有一部《卡拉瑪經》,突顯了這一精神。
經中記載,卡拉瑪人對世尊說:有些梵志和修行人來到我們這裡,各自解說自己的教義、讚揚自己的教義,但卻非難、輕蔑、藐視、毀謗、排斥其他教義。這使我們產生懷疑,覺得迷惑,不知道他們誰說的是真話,誰說的是謊言。
佛陀告訴卡拉瑪人:應當親身實踐,通過實踐確切知道某些事物是不好的、是錯的、是被明智者譴責的,或者相信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那麼就應當捨棄之;而當你通過實踐確切知道某些事物是好的、對的、受智者讚揚的,或者相信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那麼就應當相信之。
印光大師勸導人們「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並且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以最直接樸素的方式,體現了「求真、求實、求證」的精髓。專就修行做功夫來說,他總結的「念佛三昧」即是「求真、求實、求證」,內容如下: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說了這麼多,就是希望我們不僅「存好心」、「說好話」,而且要身體力行地「行好事」、堅持不斷地行好事,永遠走在自利利他的覺悟大道上!
正是:
為人須明事與理,珍惜光陰勤努力。
善心善語善行為,一句彌陀念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