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吐槽「碎片化閱讀」、「讀的東西太俗」時,該怎麼辦?

2021-02-13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手機時代,全世界都在碎片化閱讀:

車站餐廳,田間地頭,光天化日,深夜街道。

打開手機,劃拉開一段文字,迅速讀完,抬頭:下車了,朋友到了,開飯了。

會被人吐槽「碎片化閱讀」、「讀的東西太俗」嗎?會因此覺得有壓力嗎?

其實也……沒啥問題。

許多人心裡,將閱讀的地位放得很高,於是存著一個理想化的閱讀場景:高聳入雲的圖書館,皓首窮經的讀書人。

光影迷離的書齋,滿桌案牘器具,大師在其中奮筆寫作,長卷浩繁……

很理想,然而未必實在。

柏拉圖與孔夫子那個時代的許多大師,許多都述而不作。他們自己講,有人負責記,負責整理。後人讀了,仿佛讀課堂講義。

《伊利亞特》與《奧德賽》,波瀾壯闊,然而最初是口頭文學,古希臘人當評書聽的。

實際上,碎片化閱讀和碎片化寫作,歷史之悠久,比成篇大部頭要久得多。

中國文人,向愛寫筆記。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裡,說類似文字是街談巷語、道聽途說。

後世名家,則瑣聞、小序、清談、掌故,聚攏一堆,就是筆記小說了。

在明朝之前,您看文本,其實碎短篇還真不少。《論語》、《莊子》、《世說新語》、《搜神記》、《太平廣記》,從聖賢書到妖怪書,都是碎段子。

宋朝時更是熱鬧。歐陽修是文壇領袖了,但也不是隨時都在忙著主編史書,也有《歸田錄》。洪邁除了給上頭寫詔書,自己也私下裡《容齋隨筆》、《二筆》、《三筆》,寫個不了。

蘇軾自己寫了《東坡志林》,序言道:

其間或名臣勳業,或治朝政教,或地裡方域,或夢幻幽怪,或神僊伎術,片語單詞,諧謔縱浪,無不畢具。而其生平遷謫流離之苦,顛危困厄之狀,亦既略備。然而襟期寥廓,風流輝映,雖當群口見嫉、投荒瀕死之日,而洒然有以自適其適,固有不為形骸彼我,宛宛然就拘束者矣。

所謂「襟期寥廓,風流輝映,洒然有以自適其適」,大概就是後世筆記小品文的精神了:

碎碎念唄,也挺好。

真正長篇作品成風,大概是明朝的事了。妙在長篇小說,最初也只是休閒娛樂,不是能拿來升官發財的途徑,而且也分階段:

比如明朝開國到正德年間,《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大出風頭,當時一度被合為《英雄譜》,是歌頌英雄傳奇。

正德到嘉靖年間,民間刊刻發達,神魔小說發展,於是《西遊記》出來。其他演義類繼續,比如《宋書志傳》、《大宋中興演義》。

再到隆慶萬曆階段。《金瓶梅》出現了。再後來,馮夢龍的三言也就出現了。

您一定看出來了:

一句話吧:明朝小說流行的歷史,是先史傳英雄,再仙俠神怪,最後,大家都看上大夥身邊的故事了——大概類似於:先歷史劇,再神怪劇,最後變成家庭倫理婆媳劇……

——好像今時今日的電視劇發展,也差不多是這邏輯?

這或者是晚明小品興盛的原因。市民們有市民小說可讀,文人士大夫如公安三袁等,經史章句之餘,文章發之於小品。說白了,許多小品,如張岱《陶庵夢憶》,如李漁《閒情偶寄》,並不是嚴肅的論文,而是個人情趣,發之筆端,與同一階層的文人聊做調笑。

大概知識分子也覺得;正經話都端正寫在公文詞章之中了,寫寫小品,好比工作之餘發個微博,寫個日記,也不錯。

非只中國如此。

法國文學在歐洲也算地位崇高,然而沃爾特·本雅明先生有過一個統計:1820年代,巴黎有閱讀(書籍或報紙)習慣的,只有7萬人。剩下的巴黎人不讀書:一半是因為文盲,一半是因為沒這習慣。

當時最暢銷的書,是歐仁·蘇《巴黎的秘密》,是本帶有八卦色彩的小說;大仲馬就是被這書啟示,才打算寫《基督山伯爵》的。他的編輯勸他寫一個以巴黎上流社會為背景的復仇故事,「因為市民都想窺探上流生活的隱私」。

順便《基督山伯爵》這些不朽著作,最初是連載出來的。可以想見,當日巴黎市民也一邊讀大仲馬,一邊咬牙切齒:

「還不快更新?等死我了!」

雖然有識之士會感嘆「現在讀書的人少了」,然而,其實,20世紀中葉之前,中國城市居民識文斷字的水平,那是相當的低。普通市民的重要娛樂也不是讀書,而是聽說書、看戲劇和聽歌曲。許多說書的先生,自己都未必識字,只是口口相傳。1950年代,中國曲藝人學認字,能讀三列國(《三國演義》與《東周列國志》)的人,都算是秀才了。

所以咯,雖然現代都在強調碎片化閱讀不好,作為一個寫東西的,我也希望大家能多讀點紙書,甚至指望大家多買點我寫的書,但實情是:

人類歷史上大多數時間,大多數普通人都沒機會閱讀或不愛閱讀。

而人們有能力讀書時,許多也會自然去選擇市井的、八卦的、不那麼廟堂高雅的碎片化文本。

這實在是人之常情。

所以,如果覺得自己沉溺於碎片化閱讀,沒讀那麼高雅嚴肅的東西,其實也別太在意。

就像我一直說的:

養成閱讀的習慣本身,習慣閱讀的快樂,比逼著自己讀那些讀不懂的東西,於是日益討厭閱讀,想起閱讀就頭疼,那要好得多了。

所以咯:碎片化閱讀、通俗閱讀,無所謂:

只要是你喜歡的,能讓你愛上閱讀的,就先讀著再說。

相關焦點

  • 碎片化信息,更應該系統化的閱讀
    想來也是,現在的自媒體爭奪的就是大家的注意力,各大平臺也都是搶著用戶的關注程度,大家除了上班和睡覺,其餘的時間都拿著手機,都進行碎片化的閱讀。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每天可能接受了很多信息,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段子,不同的視頻,信息量看上去很大,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好像又都沒印象了。
  • 《狂想代理人》適合現代人碎片化閱讀,並驚豔你腦洞的短篇小說集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發趨於碎片化,隨之人們的注意力也變得愈加的分散,生活好像是一塊塊碎片拼湊出來的。在各種生活的間隙,人們輕而易舉地通過各種方式獲取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能輕鬆又隨意的在社交媒體上討論問題、發表看法,隨機應對一下自己接受碎片化信息後的一些感受,而非深思熟慮的理性思考。碎片化時代不僅影響著全民閱讀的發展方向,也影響人們的閱讀方式。
  • 精選時事|「碎片化閱讀」「快餐文化」,你如何看待?
    對碎片化閱讀保持高度清醒人民日報 張賀「5分鐘讀完一本名著」「3分鐘看完一部電影」「10分鐘帶你了解歷史」……類似的短視頻節目如今在網絡上大行其道,從點擊量和點讚量看,受眾不少。顯然此類節目擊中了人們的痛點:一方面渴望文化與娛樂,一方面沒有時間或者捨不得花時間,於是能夠「速成」的辦法就格外受歡迎。
  • 當我們在閱讀建築時,究竟讀什麼?
    當我們在閱讀建築時,究竟讀什麼?怎麼讀?滬上建築保護、歷史人文、旅遊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在思考、在行動。 讀什麼 不僅是閱讀一棟一棟的建築,更是閱讀我們的城市 「『建築可閱讀』,不僅是閱讀一棟一棟的建築,更是閱讀我們的城市、我們城市的文化以及城市當中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如是說。
  • 《美麗新世界》拍得太俗了
    看原著的時候,最驚豔的是John在新世界的衝擊時,還在悄悄地讀莎士比亞,那一刻文字和人文的力量對人的衝擊是不言而喻的。而現在,很俗的是女主的強悍buff,還有隱隱展現的女權意識,都讓這部劇變得很俗(真的很想吐槽這種想要照顧到所有政治正確的「妥帖」,或者該說求生欲?這樣很多弘大格局的藝術作品變得只關注個體來,可這是整個人類的沉淪和覺醒故事!
  • 袁詠儀張智霖,你們的婚姻太俗了!
    其實早在《一路上有你》時,觀眾就已經很喜歡看袁詠儀和張智霖在婚姻裡的互動。人會變得如此不浪漫,抑或變得太浪漫了,散發銅臭的話題也可以談出詩意。原來如此:他們挺愛錢,曉得厲害之後兩人才正視這一點。」 所以後來歐陽萸再碰到當年被他視為浪漫化身的夢中情人時,竟然覺得,現在看,有點時過境遷,遲了,愛不動了。 他開始貪戀起田蘇菲的炒螃蟹、清蒸丸子、拍黃瓜……沒有田蘇菲這點實惠,他那些渾身冒泡的浪漫細胞早就餓死了。
  • 碎片化閱讀時代,百花文學獎緣何長青?
    中新網天津11月17日電 題:碎片化閱讀時代,百花文學獎緣何長青?  中新網記者 張道正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興起的碎片化閱讀,文學不再是唯一精神的產品,有評論家認為,文學作為社會文化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
  • 佟麗婭演絕色西施 妝容豔俗被吐槽太老氣
    佟麗婭演絕色西施 妝容豔俗被吐槽太老氣
  • 姐姐的女兒上小學五年級,面對她的說謊和偷東西該怎麼辦... ​​​​
    我對她也是算捨得花錢了,現在問題不是買不買的事了, 孩子現在偷我東西,我剛買的香水還沒用過幾次,找了好久,然後我問孩子有沒有看見過,她還很天真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跟我說沒見過,但是我明明在她手上聞到了我的香水味,我問她手上怎麼這麼香,她說是吃了蘋果(但是味道是花香)當時我就心裡一顫這麼小的孩子又是我從小看起來的,怎:麼說謊這麼厲害。關鍵現在她還太小不適合用這些東西。
  • 「碎片化」閱讀時代如何讓學生愛上經典?南大教授出「導讀攻略」
    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他進一步談道:「應試式的讀書是被迫讀書,理想的讀書狀態是自發的。現在的情勢下,要完全進到自發狀態,不大現實,我只希望能讓學生的閱讀中多一些自發的成分。」其中,有不少篇目入選了《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我們那一輩人幾乎沒有正常的青少年階段的閱讀經驗,因為根本沒書可讀,讀書完全是野蠻生長狀態,鑽頭覓縫逮著什麼讀什麼,書目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上大學以後讀的,很難懸想少小時閱讀,會是什麼效果。」不過,在與學生的長期交流中,餘斌發現,想要養成閱讀習慣,開始時能否「得趣」很重要,因此可讀性就成為選書的一個重要考量。
  • 我太受歡迎了該怎麼辦
    我困擾的是,作為一個腐宅的美女,被一批帥哥追該怎麼辦?有個志同道合的帥氣女生在追我該怎麼辦?只想萌動漫CP和YY身旁帥哥,自己不會談戀愛該怎麼辦?沒錢買周邊了該怎麼辦?對於配對與好友意見相左怎麼辦?家中如山的BL本子被看到了怎麼辦?  答案是,完全不用在意,反正變成這種乙女遊戲的設定都是我想像的,景虎本人沒那些煩惱。片中的主人公芹沼花依面對這些問題是怎麼做的呢?
  • 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與別人拉開差距?
  • 看紙書、聽書……讀屏時代 你的閱讀方式變了嗎?
    日前媒體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北京市2020年居民閱讀總指數大幅提高,達到83.62。其中,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讀好書能令人眼界開闊。眼下,人們的閱讀方式也有了多種選擇:讀電子書、聽書、看紙書……當你想讀書的時候,更青睞哪種?你是「低頭族」中的一員嗎?
  • 《閱讀的力量》|無法堅持閱讀,或許是因為沒有讀對書
    但是,陸續有三個人向我推薦了這本書後,我心想自己或許該讀一讀這本書,是好是壞,讀了才知道。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學的文學部教授,專攻教育學、身體論、溝通論、閱讀學。同時,他還出了很多書,這本《閱讀的力量》一上市就在日本十分叫好。這本書深入淺出地向讀者展現了兩個問題: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有什麼好處?
  • 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成長,只需要掌握這3個方面
    如果你有拖延症的話,可能在開始儘量克制住自己去做,在知識上面,可以訂閱一下垂直於這個領域的公眾號,把一些無用的取消,而避免太過於分散,除了這些,也可以利用一些個性化的閱讀軟體,比如微信閱讀,京東閱讀等,方便記錄,在收藏之後,下次還可以進行複習,同時還附帶「標籤」等功能。
  • 看紙書、聽書……讀屏時代,你的閱讀方式變了嗎?
    日前媒體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北京市2020年居民閱讀總指數大幅提高,達到83.62。其中,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  讀好書能令人眼界開闊。眼下,人們的閱讀方式也有了多種選擇:讀電子書、聽書、看紙書……當你想讀書的時候,更青睞哪種?
  • 在文學的世界自由閱讀
    「晚熟」當年在我們老家是一種帶有幾分調侃的話,嘲笑某人時,感覺某些人年紀已經很大了還做一些不太正確、惹人發笑的事時,大家就說他晚熟。> 對於當下碎片化的閱讀不必過於擔憂。我一直覺得手機閱讀非常好。至於說讀什麼,我覺得其實閱讀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自由的事情。我不太推薦和贊成一定要去讀經典,因為每個人心中的經典不一樣,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閱讀需要。我的閱讀觀可能和我的家教有關係,我們家的傳統不是要推薦別人讀什麼,而要不斷地想一想你自己想讀什麼,最美好的閱讀就是讀你想讀的書。所以我覺得現在的閱讀真有很大的進步,和以往相比更自由了,我們有非常多的選擇。
  • 【人民論壇】書當讀在未用時
    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提筆寫文章時,有足夠多的書籍資料可供查閱,已屬難得;不用查書就能下筆,更為難得;若不用查書還能把文章寫得出類拔萃,境界自然又高出許多。蘇東坡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平時注重積累,讓書本上的東西深深刻印於腦海。這正印證了一首詩所言,「讀得書多勝大丘,不須耕種自然收。」
  • 袁詠儀張智霖,你們的婚姻太俗了:卻是我心心念念最理想愛情的模樣
    張智霖呢,也很愛吐槽袁詠儀買包這件事。 在《一路上有你》中,挑戰蹦極,跳下去那一瞬間大喊:「老婆,不要再買包了。」  文藝飄忽,在婚姻裡是行不通的。 我早年看嚴歌苓那部《一個女人的史詩》,總擔心田蘇菲和歐陽萸會離婚。前者就是一個簡單樸實的女孩,完全不浪漫,後者呢,有一肚子不合時宜的小情懷,根本不是過日子的人。 可是如今回過頭來看,覺得自己真是多慮。夫妻做到了田蘇菲和歐陽萸這種程度哪裡還離得了婚呢。
  • 樂活關注|看紙書、聽書……讀屏時代,你的閱讀方式變了嗎?
    日前媒體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北京市2020年居民閱讀總指數大幅提高,達到83.62。其中,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讀好書能令人眼界開闊。眼下,人們的閱讀方式也有了多種選擇:讀電子書、聽書、看紙書……當你想讀書的時候,更青睞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