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路150號1號樓(左),上海科學會堂二層(右)。(均市文物局供圖)製圖:馮曉瑜
三年間,對外開放的歷史建築從近百處增至1039處,2458處老建築設置了二維碼,方便市民遊客更快捷地了解其前世今生……這是上海自2018年啟動「建築可閱讀」工作以來交出的成績單。
如果說,掃碼閱讀是1.0版,開放建築是2.0版,那麼3.0版的「建築可閱讀」應該是什麼樣的?當我們在閱讀建築時,究竟讀什麼?怎麼讀?滬上建築保護、歷史人文、旅遊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在思考、在行動。
讀什麼
不僅是閱讀一棟一棟的建築,更是閱讀我們的城市
「『建築可閱讀』,不僅是閱讀一棟一棟的建築,更是閱讀我們的城市、我們城市的文化以及城市當中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如是說。
近年來,上海持續加大老建築的開放力度,改變「牌子好掛門難進」的狀況;為許多老建築掛銘牌、二維碼,並在二維碼內容中增設英文介紹、VR體驗等服務功能,市民遊客只要拿出手機掃一掃,建築的年代、風格等都能一目了然。
而除了這些基本信息,「閱讀」的內容如何更豐富、深入,才是學者們聚焦的重要話題。
在作家陳丹燕看來,當我們在了解一棟建築時,流派、柱式等細節固然重要,因為它可以讓人們直觀感知這座城市建築式樣的豐富性;但更重要的還在於建築背後的人文故事以及所在地區的歷史,只有知道了這些,才能理解上海歷史的與眾不同。
這一觀點得到了實踐印證。負責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日常運營的工作人員透露,近年來,除了前來參觀老建築的觀眾年齡不斷下降外,訪客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以前主要是看老房子,現在更感興趣建築背後及周邊的故事。
「大家希望看到在這些建築裡生活過的人的痕跡與細節,即使他們不是名人,但也曾是城市歷史的一部分。」「建築可閱讀」宣傳大使周力如是說。周力的本職工作是一名體育記者,2015年起開設公眾號專門介紹上海文化。5年下來他發現,寫到老建築,讀者最感興趣的內容依然是人的故事。只有與人產生勾連,建築才具有「生命力」。
專家建議,「建築可閱讀」不妨用足二維碼承載儘可能豐富的信息,讓人們讀到「平時讀不到的東西」。
怎麼讀
須有旅遊產品意識,創新方式構築建築閱讀文化譜系
「老建築應該和迪士尼、外灘一樣成為上海最重要的旅遊產品。」復旦大學旅遊系副教授翁瑾直言,進一步推進「建築可閱讀」這項工作,要跳出傳統思維模式,須有產品意識。「建築不僅是城市內涵的外化,也是文商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抓手。」他認為,眼下上海的歷史建築作為旅遊產品的可得性、顯示度是不夠高的。一方面,是因為地理分散、數量眾多;另一方面,缺乏整體開發與營銷。
「如果我是一個遊客,我聽說了上海有一個『建築可閱讀』項目,我很感興趣,但是根本不知道怎麼去獲得這項服務,我還是要滿大街去找。」翁瑾建議,抓住數字文旅機遇,在網上建立一個統一的入口,比如開發「建築可閱讀APP」,以移動網際網路產品整合地理空間上的分散旅遊吸引物,讓人們一站式了解上海有哪些歷史建築,近期有什麼相關活動,甚至可以主動把附近老建築的二維碼推送給市民遊客,而不是等著人們去發現。
「構築建築閱讀的文化譜系很重要,讓人們看到各種文化是怎麼在上海匯流激蕩的,否則就是碎片化的。」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認為,建築的閱讀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文學的解讀,攝影的解讀,繪畫、音樂的解讀,而形式上,可以有音頻、短視頻,甚至開發「建築可閱讀」盲盒、手辦等文創周邊。構建起這一傳播矩陣,不僅將展示上海文化的個性,在跨文化傳播上亦將有所突破。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海將統籌資源,以十大行動推進「建築可閱讀」服務體系建設。這之中,包括制定《上海市「建築可閱讀」服務質量標準》,舉辦「建築可閱讀」文創市集,打造「建築可閱讀」專家、志願者、講解員隊伍等,使文化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
作者:李婷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