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養活陸小曼,徐志摩同時做過7份工作,她一個月開銷有多大?

2020-12-23 歷史回憶室

志摩的詩,魄力甚好,而情調則處處趨向一個毀滅的結局。—冰心

初識徐志摩,一首《再別康橋》體現他是一個極具浪漫主義的人,再次了解徐志摩,覺得他是一個無情與多情並存的一個人。一生的浪漫體現在他的詩中,在他的文章裡,還在他的生活中,或許是他的多情造就了他寫下了一首首極具情懷的詩。

正是他的無情,讓世人在品讀他一首首經典詩篇的同時,也看到了一位詩人生活中的另一面。因此提到徐志摩這三個字除了他那一篇一篇的傳世經典之作外,一定還有他這一生和三個女人的愛恨糾葛。

前妻張幼儀,「初戀」林徽因,「遺孀」陸小曼,談及在徐志摩的35歲的一生,這三位可是永遠也逃不了世人談論,有人說徐志摩最愛的是林徽因,也有人說他一生的摯愛是陸小曼。

甚至在人生的最後幾年為了養活陸小曼,同時打七份工,包括同時在三所大學任教,而當時一個人的平均年薪是五塊大洋,徐志摩每年的收入是幾百塊大洋,但依舊趕不上不了陸小曼花錢的速度,那麼陸小曼一個月花多少錢,才能讓徐志摩如此拼命地工作?

初識陸小曼

認識陸小曼時徐志摩正處於感情的「空窗期」,1922年當時徐志摩為了林徽因與原配張幼儀離婚,但是林徽因已經決定與和其未婚夫梁思成去美國留學,在這種情況下極其苦悶的徐志摩,遇到了有共同愛好的陸小曼。

當時陸小曼是有夫之婦,而她的丈夫是徐志摩的好友王賡,王賡當時出任哈爾濱警廳廳長,而陸小曼不願意放棄紙醉金迷的生活,就留在家裡,兩人開始異地生活,其實兩人的包辦婚姻早就名存實亡。

陸小曼對其丈夫只有尊重沒有愛情。

王賡出任廳長後便將自己的妻子託付給徐志摩照顧,當時陸小曼是一名有名的交際花,胡適曾經說過:到了北平,不見過王太太,就等於沒到過北平。兩人雖初識在北平交際場,但是互生情愫在日後之後相處之中,兩人一起看戲劇,品名畫,遊山玩水,好不快哉!

自古就有「朋友妻不可欺」的千古名句,但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兩人不顧倫理道德,決定在一起,王賡最後成全了他們。雖然兩人愛情基本不被周圍的人看好,但是倆人還是決定結婚並定居上海。

當時陸小曼為了徐志摩打掉了王賡的孩子,從此她不能再懷孕。徐志摩曾在信中承諾:「只有你一句話出口,什麼事情我都幹。為你,我拋棄一切只是本分;為你,我還顧得什麼性命與名譽。

對比一下他的原配他對他的原配妻子張幼儀的態度,當張幼儀懷他們的第二個兒子彼特的時候徐志摩正為了林徽因與她協議離婚,要張幼儀把孩子打掉,張幼儀不肯因為聽說打胎有可能會死,徐志摩卻說:「還有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嘛!

或許徐志摩對陸小曼的愛,已經變成了熱烈的、深沉的愛無法自拔的愛,在心中陸小曼無人能及。因此徐志摩對陸小曼說的話他真的做到了,甚至她揮霍錢財不能生育都不會有其他怨言,直到生命的盡頭。

為愛瘋狂工作

婚後兩人過了一段甜蜜幸福的生活,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現實生活給予這對夫妻在幸福道路上的障礙:窮。徐志摩是一個妥妥的富二代,但是因為離婚又再婚使的家裡很是憤怒,斷了他的經濟來源。

而陸小曼出生在一個衣來伸手飯菜張口的家庭,也是一位富家女。而他嫁給的第一任丈夫王賡,也是可以讓她吃穿不愁的。

因此她對錢財沒有概念,甚至不知道錢財來之不易。揮金如土的她家中房子是月租金100塊大洋的大別墅,家具都是紅木定製,傭人就有14人之多,這裡還不包括,司機、廚師等人。

不僅如此,陸小曼精通跳舞、打牌賭博、炒股,並且她還有吸大煙的癖好,因此這些都需要徐志摩自己在外奔波賺錢才能得到的生活,但是還不能滿足陸小曼的花錢速度。

陸小曼一個月的花銷達到當時的五百銀元,相當於現在四萬元左右。也就是說在20年代的時候陸小曼一個月要花掉四萬塊錢,而陸小曼一個人一個人月的花銷相當於那個年代100個普通人一年的花銷。

因此徐志摩同時做七份工作,可是支出遠遠大於收入,兩人生活已經到了前妻張幼儀都看不下去的地步,曾偷偷地借給徐志摩很多錢維持生活。

徐志摩為了賺錢補貼家用還曾經兼任北大老師,他為了省錢,託朋友關係,可以免費乘坐郵政貨運飛機在上海、南京、北京之間來回奔波。

1931年11月19號,徐志摩聽說林徽因要在北京協和禮堂為國外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想去捧場,但是飛機因為當天濃霧太大,造成飛機失事,飛機上面的兩位飛行員,一名乘客全部死亡。

有人說陸小曼的揮霍無度,間接導致了徐志摩的死亡。如果徐志摩有錢可以坐民用的飛機,可以不用為了省錢,而乘坐貨運的飛機,或許徐志摩就不會死,但是沒有那麼多的或許。

徐志摩意外死亡是真的,陸小曼揮霍無度也是真的。但是陸小曼應該是最不希望徐志摩意外死亡的人啊,沒有人能想到一個正值壯年的人,一個充滿才華的詩人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

「遺孀」終身未再嫁

成為「遺孀」的陸小曼那時她才29歲,她在徐志摩死後幡然醒悟才知生活艱辛,不再交際,忍受著外界對她的指責和謾罵的同時,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整理徐志摩的遺作。

在她的臥室裡,一直懸掛著徐志摩的大幅遺像,在遺像前總是放一束鮮花,陸小曼說:「豔美的鮮花是志摩的,他永遠不會凋謝的,所以我不讓鮮花有枯萎的一天。」

從古至今人們總是希望無論如何開始的愛情故事都以美好幸福的方式結尾,但是徐志摩的離開使得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以一個悲慘的結局畫上了句號。

陸小曼61歲病逝,死前她還對人還說:「我最近經常能夢見志摩,我們快重逢了。」陸小曼在甚至想好了,死後與徐志摩合葬,但是她無兒無女,沒有依靠,這最後的願望也落空了。

小結:

徐志摩的死不僅僅讓這一生與他糾葛的女人痛徹心扉,也讓近代的中國文壇失去了一位頗具才氣的詩人,讓近代的中國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優秀的老師,這不僅僅是近代中國的損失,也是整個世界的損失。

徐志摩應該最喜歡陸小曼吧,或許在他臨終前也是這樣想的,在飛機失事的時候他身上唯一的遺物就是陸小曼的畫作,他不僅僅把陸小曼放在心裡,還放在他每日的行動上。或許這對不被世人所看好的愛情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他追求的是自由,其實到最後他得到了自由。

相關焦點

  • 為了養活陸小曼,徐志摩同時做過7份工作,她一個月花銷有多大?
    客觀的說,徐志摩的才華可以得到世人的肯定,但是徐志摩對待感情的方式方法,則遭到世人的反對。在世人眼裡,徐志摩就是一個三心二意的「負心漢」,他無時無刻不作為一個「渣男」存在。但是,話又說回來,像徐志摩這樣一位渣男,竟然也有奮不顧身墜入愛河的時候。相傳,徐志摩曾經為了養活陸小曼,同時做過七份工作。
  • 陸小曼的開銷到底有多大?徐志摩為養活她,竟同時做過7份工作
    陸小曼就像罌粟一般,美麗卻奢靡致命,連曾鐵石心腸拋棄髮妻張幼儀的徐志摩都忍不住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甚至為她同時做7份工作,自己耗盡心神只為供陸小曼肆意揮霍。
  • 陸小曼的生活開銷有多大?你看她與徐志摩寫的信,一般人養不起
    一個紅塵騎射的妃子,誰也不知道是荔枝.」-從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想像出,楊貴妃曾經的生活是多麼奢侈,對於她所愛的女人來說,再多的奢侈,在唐玄宗看來,都不算什麼。與徐志摩同屬陸小曼,自與陸小曼相伴以來,他便竭盡所能來供養這朵嬌豔的花兒,但詩人畢竟不是玄宗那樣的帝王,陸小曼的奢華曾經給徐志摩帶來過不少煩惱。
  • 陸小曼有多難養?徐志摩為她做不恥兼職,被逼離開後坐飛機遇難
    而且正好,陸小曼的媽媽也在花重金把陸小曼培養成了一代名媛。幼年時,陸小曼沒有玩過一天的時間,她總是在母親的要求下畫畫,讀書,寫作。除了這些,陸小曼還學習了社會禮儀和社會知識。陸小曼在7歲時進入北京女子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學習;15歲時,她被母親送到北京聖心學校學習。說說陸小曼的媽媽把她送進北京聖心學堂的事吧。
  • 稱呼徐志摩「摩摩」的陸小曼,用盡餘生34年,只為徐志摩做一件事
    《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中有一段關於徐志摩母親向前兒媳張幼儀吐槽現兒媳陸小曼和徐志摩相處狀態的描述:「吃飯的時候,她才吃半碗飯,就可憐兮兮地說:志摩,幫我把這碗飯吃完吧。」老太太聲音都發抖了:「那飯還是涼的,志摩吃了說不定會生病呢。」老太太帶著些尖叫聲接著說:「吃完飯我們正準備上樓做自己的事,陸小曼轉過身子又可憐兮兮地對志摩說:志摩,抱我上樓。」
  • 徐志摩妻子陸小曼,晚年生活十分悽涼,靠徐志摩前妻資助
    陸小曼精通繪畫和戲劇,她晚年的時候還被上海評為了專業畫師,唱的崑曲在崑曲界也是一流的。不僅如此,陸小曼的長相還十分的漂亮,在當時算得上是一個完美的女人了。不過陸小曼的晚年生活過得並不是很好,這一切都因為她花錢實在是太大手大腳了,你想知道是為什麼嗎?
  • 徐志摩想要兒子,陸小曼冷冷回了8字,徐志摩徹底斷了做爸爸念想
    徐志摩和陸小曼相知相戀之時,徐志摩已為她人夫,陸小曼已為他人妻,兩家都是出身名望家族,徐氏世代經商,父親徐申如是清末民初有名的實業家,而陸小曼的父親留過學辦過銀行,父母開明,陸小曼年紀輕輕便名聞社交界,後嫁入達官顯貴家庭當了闊太太。
  • 陸小曼遺願與徐志摩合葬,徐家卻以3大理由拒絕,最終未能實現
    在民國時期的才女中,陸小曼和林徽因可以說是最有名的兩位了。世人常拿她們兩來做比較,這是因為她們都曾與徐志摩有過愛戀,不過林徽因和徐志摩只是非常青澀同時也非常短暫的有過一段感情,在林徽因得知徐志摩有家室後,便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徐志摩,徐志摩為了得到林徽因的愛,甚至不惜和妻子張幼儀離了婚,可依舊沒能如願。
  • 陸小曼與徐志摩的故事
    在那個普遍貧困的年代裡,陸小曼如此揮金如土,苦了詩人徐志摩,他為了維繫「浪漫」愛情,必須拼命去賺錢。可是,那個時代的前衛女子陸小曼還是勇敢的向她認為的「封建禮教」開炮——她在與這個有點居心不良的翁瑞午打得火熱的同時,在赤裸裸展示自己的肉體的同時,內心仍在朗誦著徐志摩寫給她的情詩。
  • 陸小曼生前遺願:只想與徐志摩合葬,徐家以三大理由拒絕
    可是陸小曼生活奢靡,開銷極大,出身高貴的她對金錢從來都沒有概念,化妝品,衣物皆是用最好的,可當時的二人已和父母斷絕關係,無人再支撐他們揮霍無度。 為了支撐陸小曼的開銷,徐志摩只能做六份兼職,他瘋狂的賺錢,為陸小曼租別墅,請廚師,傭人,支撐她前呼後擁的生活。
  • 那一年,北平失去詩人徐志摩,上海灘再無名媛陸小曼
    徐志摩在與陸小曼生活的那段時期,詩歌最為多產。他甚至對她說:」我的詩魂的滋養全得靠你,你得抱著我的詩魂像母親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給他穿,他餓了你得餵他食——有你的愛他就不愁餓、不怕凍,有你的愛他就有命!」在大家眼裡,或許陸小曼跟完美不沾邊,但至少也成就了徐志摩詩人地位。
  • 陸小曼唯一心願是可以和徐志摩合葬,為何徐志摩的兒子堅決拒絕
    因為王賡工作性質的原因,經常需要出遠門,他擔心自己美麗的妻子出現什麼狀況,便託好友徐志摩來照顧。令王賡沒想到的是,他把最大的狀況放在了自己家裡,徐志摩把陸小曼照顧成了自己的戀人,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人在外面遊,綠從天上來。 知道一切的王賡並沒有暴跳如雷,反而成全了二人,還警告徐志摩一定要照顧好陸小曼不可以做對不起她的事情。
  • 陸小曼遺願要與徐志摩合葬,為何徐志摩的兒子不同意?
    一直醉心於愛情,醉心於林徽因的徐志摩,他的人生有些顛倒錯位。為了生存,為了留學,徐志摩只能答應父母的婚姻安排,可以說這段婚姻尚未開始便已結束,終究不會美滿幸福。張幼儀的家庭在政界、商界都有一定影響力,雖然她在成長中接受了新式教育,為人開明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在孝養公婆,相夫教子這方面又具備傳統女性的各種美德。
  • 陸小曼遺願與徐志摩合葬,卻被徐家3大理由拒絕,最終未能實現
    世界上經常把他們兩個作比較,這是因為他們兩個都曾經對徐志摩有過愛情,雖然林徽因和徐志摩只有一段非常青澀的感情,但也有一段非常短暫的感情,林徽因知道徐志摩有家室之後,又毅然離開了徐志摩,徐志摩為了得到林徽因的愛,甚至不惜與妻子張幼儀離異,可卻始終未能如願。隨後,林徽因與梁思成有婚約,並攜手前往美國,徐志摩這才徹底死了心。與離異與感情受挫的徐志摩,遭遇了婚姻同樣不幸的陸小曼。
  • 徐志摩死後,翁瑞午跟陸小曼同居30年為何卻不娶她?晚年活成這樣
    而陸小曼本來家境就很好,作為名門出身的她,過慣了榮華富貴的生活。婚後家裡的司機、傭人、廚師等完全按照豪門的標配。為了養活陸小曼,徐志摩不得不身兼數職,接了三所大學的課,此外還靠寫作增加收入。陸小曼是家中獨苗,父母生了八個孩子唯獨她活了下來,所以從小她身體就比較瘦弱。而自從打掉前夫的孩子後身體就更加弱了,渾身疼痛,曾出現多次昏厥的情況。
  • 徐志摩死後陸小曼過得如何?沉溺鴉片一生無後,死後骨灰不知所蹤
    陸小曼和徐志摩結婚之後,體弱多病,她染上菸癮又愛好交際,整個人十分頹廢,毒品和奢侈品花銷也很大,徐志摩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工作之上才能勉強養活陸小曼。徐志摩曾經多次勸她振作起來,陸小曼卻因為毒品完全不想出門。徐志摩認為,唯一能夠激起陸小曼生活激情的只有繪畫,他希望陸小曼可以在創作之中找到自我。
  • 民國愛情往事: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
    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知識分子能做的許多,他在追求愛與自由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可在當下的語言環境中,徐志摩成了「渣男」的代名詞,他們寧願選擇了解徐志摩的八卦與情愛糾葛。遺憾。無奈。悵然。時代變了,人心也變了。
  • 徐志摩與陸小曼:他看到了她身上作為「人」的光華
    陸小曼請求他陪陪自己,在王賡看來這只是女人真煩,他把這個煩人的工作推給了好友徐志摩…… 陸小曼還有一個難言之隱是王賡體力過人,他不顧陸小曼身體柔弱,整夜貪歡,給陸小曼造成很大的身體上的痛苦。這種痛苦,陸小曼又不能隨便跟人說。 如果陸小曼是普通人家成長起來的從小不受待見的女兒,她可能會默默承受。
  • 徐志摩看到陸小曼和翁瑞午這種關係,會不會反思自己和林徽因呢?
    年輕的陸小曼才二十幾歲,便「不是這裡痛,就是那裡癢」,嚴重的時候,甚至還會昏迷過去,人事不省。縱然吸食鴉片能夠緩解身體的不適,可是飲鴆止渴的事情,還是多少透露著些許的無奈和痛苦。對於妻子陸小曼這種「沒事抽兩口」的愛好,徐志摩是非常痛恨的。在他寫給陸小曼的信中,徐志摩寫到:「前三年你初沾上『惡』習的時候,我心裡不知有幾百個早晚,像有蟹在橫爬,不提多麼難受。
  • 徐志摩與陸小曼:有一種愛需要拼卻今生
    第二天,他給梁思成和林徽因寄出的信中,講述了他的擔心:「我又看著他(徐志摩)找得這樣一個人做伴侶,怕他將來痛苦更無限,所以對於那個人當頭一棍,盼望她能有覺悟(但恐很難),免得將來把志摩弄死,但恐不過是我極痴的婆心便了。」孰料一語成讖,梁啓超的此番擔心,若干年後竟得到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