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又新:不能忘卻的上音小提琴「開山鼻祖」

2021-02-13 踏跡尋音

 

寫下這個題目我一定是斟酌再三,但還是穩穩的落筆。

因為前幾天,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老中青「大咖」們聚會,突然年近八旬的小提琴名家,也是上音前院長譚抒真的「公子」譚國璋提及了一位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的管弦系主任陳又新教授,讓在座的人士唏噓不已,因為「文革」初期含冤而死的陳又新僅享年五十五歲,今年六月正是陳又新教授逝世50周年的日子。

如果說今天全世界小提琴「高手」有許多是上音培養出來的,那麼其開創者之一陳又新教授一定功不可沒,如:早期學生中有著名音樂家周文中,張寧和,董麟等,五十年代後更有一批如張擷誠、鄭石生、趙基陽、張耀祖、李耀倫、李牧真、李克強、胡彩瑤、夏敬熙、仇明德、林增弼、沈榕、王偉斌、趙有彬、姚世美、王希立、史蒂華、張曦侖、徐若望、賀元元等等。

 

 

農家孩子跨入音樂大門

生於1913的陳又新,祖上務農。太平天國時,父輩參加太平軍起義,失敗後乃攜全家背井離鄉,流徙到浙江省吳興縣南得鎮定居。

 

陳又新長兄早年畢業於嘉興師範,深得校長器重,被介紹去緬甸仰光華僑中學任教,為了減輕家庭生活負擔,也為了栽培弟弟,長兄攜弟去自己任教的學校借讀,直至1928年畢業。

 

長兄在國內求學期間,曾師從李叔同的弟子劉質平、韋子愷、吳夢非等學習音樂,故極喜愛音樂,但當時條件不允許,無法很好地學習。 

在緬甸,當地音樂生活十分活躍,再次激發了他學習音樂的熱情。他聘請了一位葡萄牙籍的音樂老師傳授小提琴及曼陀林,並要弟弟又新也隨之學習。不久,兩人就能常在家合樂自娛。平時,還經常攜帶弟弟去欣賞當地的民間音樂的表演及西洋古典音樂的音樂會。如此的潛移默化,在又新幼小的心靈中逐漸萌發出一顆愛樂之心。

 

1928年,長兄正好受聘回國,又新亦隨之回國,考入國立音專,主修小提琴,師從義大利著名小提琴家、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首席兼指揮富華教授,從此真正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然而,無數嶄新的知識需要他去認識,因此,他刻不容緩,如饑似渴地抓緊一切時機學習,被譽為當年「老音專的高材生之一。」

 

1933--1934年間,「為了充實音樂素養」,與同學江定仙等組成鋼琴三重奏組,以此來提高重奏的技藝。1935年,又為獲取樂隊合奏經驗,與王人藝、劉偉佐等同學,義務去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工作。此後,又與同學譚小麟組織了滬江國樂社,為了增強自己對民族音樂的理解,竟欣然挾了二胡前去參加排練。總之,只要有提高自己的機會,他是從不放棄的。

 

更有趣的是隨俄籍鋼琴教授阿薩柯夫學習副科鋼琴之事。一次,又新因打網球而折傷右手,但是為了不誤考試,他競然日以繼夜苦練了一首左手鋼琴曲去應考,並且通過了考試,震驚了許多師生。

 

他那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就是其整個學習精神的寫照,也是他一生事業獲得成功的基礎。 

 

1937年,為了實現自己教學的願望,與勞景賢、丁善德共同創辦了上海音樂館,著名音樂家周文中、張寧和等都是那時入館,隨陳又新學習小提琴的。次年,獲得蕭友梅、陳洪、系主任佘甫磋夫籤署的畢業證書,同時獲得國立音專頒發的第一號「訓導證書」,上寫「思想,謹慎穩健,操行,和氣端莊;體格,神氣充足,學業,學術優異」;顯示出他在求學時期知、德、體方面的全面發展。

 

正在這可喜的時刻,傳來了另一個喜訊: 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首次正式接納了陳又新等四位華人演奏員,樂隊的工作不僅顯示了職業的驕傲,同時也意味著生活的穩定。如再加上海音樂館的教職,這對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來說,該是十分理想的了。

 

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進駐了上海公共租界,接管了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陳先生深明大義,不願認賊為父,同流合汙,乃大義凜然毅然辭去這一心愛而優越的工作,過起了清寒的生活,顯示了一個藝術家的崇高民族氣節。

 

1946年9月,重慶青木關的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遷回上海,與上海的國立音專合併,校長戴粹倫聘任陳又新為小提琴教授兼管弦系主任。次年,上海市政府交響樂隊(即原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 )又聘請他重返樂團,「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也是陳又新的另一個真實寫照。

 

1948年夏,上海英國文化委員會的一則有關赴英留學獎學金的廣告吸引了陳又新,他躍躍欲試。1949年12月,終於獲得了英國皇家音樂院的入學通知,並給以每月35英鎊的學費及10英鎊書費的獎學金。論獎學金,為數不多,而且家裡又有新生女兒需要照顧,但在夫人朱琦的積極支持下,終於不顧一切,決意前往。

 

到皇家音樂院後,師從伊索爾德·門傑斯教授學習小提琴及小提琴教學法,另外選讀音樂理論、指揮法等課程,課餘時還進行創作。唯一留下的當時作品是一首小提琴獨奏的《搖籃曲》(手稿現存美國華盛頓圖書館),曾在1987年「紀念陳又新教授誕生75周年紀念音樂會」上首演,受到了好評。

五十年代羅馬尼亞小提琴家楊·沃依庫來上海,前排左起陸洪恩、趙志華、譚抒真、沃依庫、黃貽鈞、陳又新、陳傳熙、柳和壎


當時學習條件雖艱苦,但他仍節衣縮食,省下一部分錢去法、德、瑞士等地領略歐洲的文化及生活,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在英期間,有著極其完善的留學生會組織,他們備有國內各種報刊雜誌供閱讀,每逢周末,還舉行座談會,講述有關新中國的建設。這樣,陳又新對國內情況極為了解。當年大使館贈送給他的一面五星紅旗,他一直保留至今。

 

總之,他時時思念著早日報效祖國,賀綠汀院長也去信催他約留法同學張昊先生早日回國任教。由此,陳又新提前於1951年8月離英返國。途經新加坡時,臺灣當局曾派人、派車去碼頭接歸國留學生在新加坡觀光(實際是劫持去臺),因大家事先得知內情, 故一致拒絕下船。

 

 

注重教學,更注重實踐

 

返回上海後,當時的院長賀綠汀十分快慰,立即聘任其為管弦系主任兼小提琴教授。

於是,他一面致力於管弦系的領導工作,制訂教學計劃及大綱,確定課程設置、檢查教學、接待專家以及從事日常行政事務等工作;一面嘔心瀝血,專心致志地進行教學,編纂教材,撰寫論文,為我國樂壇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及教師,給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1964年陳又新教授譚抒真教授與管弦系學生在農村參加四清

 

作為著名的中國小提琴教育家,他深刻理解實踐對自身的藝術及教學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因此,只要條件許可,必定抽出時間加強實踐。

 

他的演奏高古秀潤、精細工致、樸實酣暢、生動傳神。他對古典和浪漫派作曲家如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帕格尼尼、格裡格等人的作品有較深邃的研究及理解,他曾在各類音樂會中演奏了這些大師的作品,顯示了高超的演奏才能。

 

更為重要的是他作為中國小提琴教育的先輩,把演奏中國作曲家的小提琴作品看成是「己任」,是「表率」,如馬思聰的《塞外舞曲》、《思鄉曲》,賀綠汀的《百靈鳥》、《搖籃曲》、沙梅的《短歌》、《即興曲》,沙漢昆的《牧歌》,劉天華的《良宵》,鄧爾敬的《即興曲》等都是他常常表演的作品,而且還在國內首演了冼星海的《D小調奏鳴曲》。

 

此外,他還將大量中國的小提琴作品編入了他的《小提琴曲選》八冊之中,幾乎佔了全部曲選的一半篇幅, 並自己編訂指法、弓法、以此教育學生,其重視之程度可見一斑。

 

現在看來這是對扶持、宣傳及推廣中國小提琴作品的一個極有卓見的行動,其貢獻是難以估量的。演奏之餘,還曾灌制了《格裡格小提琴奏鳴曲》、《牧歌》等唱片。

六十年代在汾陽路校區譚抒真、陳又新、竇立勳、趙志華、林克漢、鄭石生、俞麗拿等合影


除獨奏外,他還「身先士卒」,參與室內樂的演奏。1960年,曾與竇立勃、鄭延益、夏敬祿等組成弦樂四重奏團,演奏我國作曲家何佔豪的《烈士日記》及蘇夏的《D大調四重奏》等,這在我國老一輩小提琴家中是頗為少見的。

 

後人評價說,陳又新一生忠於中國的小提琴教育事業,說他「忠」是由於他全身心地投入這一事業。即使如此,他仍不滿足。

1956年,蘇聯小提琴專家米斯強斯基來上音講學,因為一直沒有接觸過蘇聯小提琴學派的教學, 他擠出時間每天前去聆聽,仔細做筆記,以便吸取其長處以充實自己的教學。

 

當年,音樂界提出了小提琴演奏的民族風格問題,他即自學民歌,拉奏二胡,悉心鑽研民族音樂的演奏風格來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同時還研究五聲音階的各種指法,並將這種音階練習及中國小提琴作品編入自撰的曲集中,作為教授學生的教材。五十年代陳又新教授與蘇聯專家米基強斯基(右二),竇立勳教授(左一)及毛宇寬先生。 

陳先生的教學時至今日,許多學生還念念不忘他的教學要旨及其效果。早起《上音》校報上曾刊登了小提琴小組同學寫的一篇短文《衷心地感謝你, 陳又新老師》,其中寫到:「他在教學中一直貫穿著一個原則:培養我們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人。」

 

 

最後遺言還是教誨學生

 

由於他傑出的貢獻,黨與人民給予他很高的榮譽及評價。1953年及1960年,兩次作為上海音樂界的代表,參加了中國文聯代表大會,還幸福地見到了毛主席及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1956年,光榮當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

 陳又新教授1956年被選為人民代表


不幸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倦而來,這樣一位勤奮刻苦、教績卓著的優秀人民教師,竟被無辜地打入了「牛棚」,並污衊為「裡通外國的特務分子」,反覆批鬥,嚴刑拷打,強迫交待, 待至 196 8年6月10日,竟被稱是「自殺身亡」,(事實上是「折斷了左肋骨三根」)。

 

「四人幫」打倒後,1978年9月8日,上海音樂學院召開大會,為「文革」中慘遭迫害致死的陳又新等九位教授及一位教員平反昭雪。 

 

繼而,10月24日下午又在龍華上海革命烈士公墓大廳再次為這十位迫害致死的教師舉行隆重的追悼會。黃鎮、周巍峙、林默涵等領導同志致電以表哀悼,會上明確指出:「徹底推倒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一切誣陷不實之詞,為他們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以陳又新教授為系主任的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全體教師1956年在漕河涇校區合影

1987年11月陳先生誕生75周年的紀念音樂會時,不少現在早已成為名家的同學以切身經歷,談及了自己的深切感受。

陳先生「對生理與心理上的缺點能一針見血的指明克服的方向」;「學生上完課得到了新的努力目標,不單純是為了、『熟』而練,而是要有嚴格提高質量的要求,使學生在質量上起了飛躍」;「對每一弓法、指法、音準、節奏、力度,決不輕易放過」;「每上一小時課,他要作多小時的準備,千方百計地為引導學生提高演奏水平而尋找途徑」;「這一點在老一輩教授中是比較突出的。」

 

他對學生的一切關懷備至, 學生無力支付學費,但又非常刻苦用功,他就免費予以上課,甚至還常解囊相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大革命」中陳先生的表現,他的得意門生、原上海交響樂團副首席張曦侖回憶,當時陳又新已被當作「牛鬼蛇神」關進了「牛棚」,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

但是,當1967年第一次從「牛棚」放出來,他沒有考慮個人安危,也沒有考慮休養生息,依然只考慮到教學與學生,立即匆匆去找張曦侖,叮囑他要考慮畢業考試之事,並說:「現在脫了不少課,要及時補回來。」並要他轉告班上其他同學,不要丟業務,有空還要練琴,不然來日如何為人民服務?

小提琴家陳又新教授,鋼琴家李翠貞教授與學生在江灣校區


然而,陳又新第二次被關進「牛棚」,這一去卻成了訣別,對張曦侖這樣的學生的發自肺腑的教誨,竟成了他一生對待事業的最後遺言。

 

蘇聯專家、小提琴教授米斯強斯基特地為陳又新《實用小提琴音階練習》寫了序言:「陳又新同志的雙音及泛音練習是小提琴演奏很艱難的一部分,這本集子裡的材料,能有助於小提琴演奏者為技術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並有助於把這些技術成功地運用到室內樂和管弦樂的演奏中去」。

陳又新出版的許多著作全由他精心選材、編訂指法與弓法,乃至親自校訂。由於選材恰當、精確、適用、科學,因此,為全國各藝術院校、文藝團體廣泛應用,多次再版 , 而且流傳港、臺、 新加坡等地,在小提琴教育中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另外,他還為小提琴教學撰寫了一些總結性的及研討性的論文 , 其中較重要的有:《小提琴教學隨筆八篇》;《小提琴練習中的手指保留問題》;《從兩首小提琴前奏而談起》、《寫在弦樂四重奏演出之後》 等。

非常不幸的是他還有十五萬字有關小提琴教學心得、經驗介紹的文章,竟全毀於「文革」之中,應該說這是損失頗重的。

 

陳又新先生一生為我國的小提琴教育事業鞠躬盡瘁,他所作的貢獻是值得我們小提琴學子乃至所有音樂學子永遠銘記的。

 

越聲/文 譚國璋/供圖和素材 黃真/編輯


後語:許多讀者還沒有養成閱讀後的支持習慣,如果你在閱讀後覺得不錯請加以關注、轉發和文末評論,以示支持!

我因為長期堅持原創不容易,多次想放棄,但因為有你在讀,所以就以「我堅持是一種信仰,你關注是一種態度!」從而讓我的原創「踏跡尋音」 公眾號不斷推出新作品!

微信或QQ聯繫:308228183

以下是「踏跡尋音」微信公眾號的精選文章

人文宜賓,獨愛李莊

走進湘西 尋夢古韻懷化

江南名城800年:嘉定名副其實

江陰:劉天華、徐霞客等名人薈聚的縣城

瀋陽:素有「東方魯爾」的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

《琴童》國內訂閱代號:44-115

《小演奏家》國內訂閱代號:54-6 

《中國藝術報》國內訂閱代號:1-220 

                          

相關焦點

  •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60年,一個音符都沒改!作者直言百姓才是創作者……
    信息,從這裡觸達民歌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由著名作曲家何佔豪、陳鋼聯袂創作,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演奏,是中國最著名的小提琴曲。↓視頻:俞麗拿、中國愛樂樂團《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那一年,創作者何佔豪26歲,剛進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壓根不懂作曲;陳鋼24歲,連小提琴都不會拉;首演者俞麗拿18歲,最初並不喜歡拉小提琴
  • 「中國第一把小提琴」見證數代音樂人赤子之心
    「回首小提琴製作事業在中國的發展,譚抒真先生是繞不開的名字。我們不能忘卻這些為所熱愛的事業傾注了赤子之心的前輩音樂家。」從「第一把」到「最後一把」,他用一輩子踐行對提琴事業赤誠的愛1935年,28歲的譚抒真在青島,製作了現存最早的由中國人在中國製作的第一把小提琴。
  • 上音攬奪首個線下音樂大賽專業各組頭名
    大賽評委會主席童衛東指出,本次比賽旨在檢驗中國小提琴專業教學成果,總結交流教學經驗,促進小提琴教學質量和演奏水平提高,發現並選拔青少年小提琴演奏人才,推動我國藝術教育事業發展。評委、上音副教授黃晨星也表示,這次線下賽事對熱愛音樂的學子來說,有重啟音樂教育常態的意義,非同尋常,因此吸引了包括中央和上音等全國各地的音樂院校學子,以及業餘琴童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
  • 小提琴音階怎麼練
    拉小提琴,最枯燥最無聊的除了空弦,恐怕就數音階了。但又不能不拉,不能不練。
  • 小提琴的音準要求標準
    小提琴的音準要求樂器演奏中所發的音高
  • 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作者竟是李四光,中國小提琴百年,除了《梁祝...
    提起中國人自己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大部分人都會想到由何佔豪、陳鋼創作於1959年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部充滿東方色彩的作品讓小提琴說起了「中國話」,誕生60年來一直在國內外舞臺常演不衰。一百多年前,小提琴作為西方管弦樂器中的一員,攜帶著它三百年的歷史與輝煌,開始了「中國之旅」,其間湧現出了眾多優秀的本土作曲家與演奏家,創作了大量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作品。有的聲名遠播,有的不為大眾熟知。比如,第一首由中國人譜寫的小提琴作品是什麼?由誰創作? 4月9日晚,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丁芷諾主編的《小提琴中國作品百年經典》系列叢書在上音賀綠汀音樂廳首發。
  • 第六屆當代音樂周 上音「小交響樂團」初試啼音
    12場音樂會中,本周日晚在賀綠汀音樂廳舉行的上音「小交響樂團」成立音樂會引人矚目。音樂會將以「通往現代之路」為題,演繹三位20世紀早期重要作曲家保羅·欣德米特、阿諾德·勳伯格、弗朗西斯·普朗克的作品。音樂周藝術總監、上音作曲系副系主任溫德青介紹說,這意味著上海將出現第一支職業化方向發展的當代音樂演奏隊伍。何謂「小交響樂團」?
  • 上音春色丨一場「水」做的巴洛克音樂會
    G大調弦樂協奏曲《田園》在維瓦爾第最為著名的協奏曲之一,第一樂章具有典型的巴洛克無窮動的特點,舞蹈性的第三樂章則吸取了民間音樂的因素;《D大調協奏曲》則是他為獨奏小提琴、兩把雙簧管、兩把號以及弦樂所作的,它的第一樂章莊嚴而又熱烈,在通過木管與緩慢悠揚的第二樂章巧妙銜接後,第三樂章將人們帶回高昂的情緒中。
  • 蕩蕩淮海路10 | 新地標:上音歌劇院
    原創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2019年12月15日,我走進淮海中路汾陽路拐角的上音歌劇院,參加《媽媽留給我一首歌——徐景新影視音樂作品音樂會》。圖說:淮海中路又添新地標——上音歌劇院。那晚,上演了著名音樂家徐景新創作並全新改編的20多首影視音樂作品,主持人是著名歌唱家龔琳娜。
  • 黃佳音--史上最牛業餘小提琴啟蒙老師,三個學生今年同時被世界最著名音樂學府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錄取!
    上音附中畢業,2018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陳澤璽(現上音附中高中),吳韻喆(英國梅紐英小提琴學校畢業,2017年考入英國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 Drama 中文譯名: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 本科),李馨宇(南師大音樂系畢業,留學義大利,獨奏專業研究生和室內樂專業研究生畢業於都靈威爾第音樂學院
  • 記住小提琴音階有妙招
    記住小提琴音階的方法小提琴音階看似簡單,其實有相當的難度。從調性、音域、速度、旋律與音程等方面,小提琴音階都有不同程度的技術要求。縱觀中外小提琴各種音階教材,無論是國外的赫利美利、卡爾·弗萊什,還是國內的陳又新趙惟儉,我們都不難發現它們有一共同特點,那就是從單音階到雙音階,從簡單調性到複雜調性,從窄音域到寬音域,從分弓到連弓,從短分弓到長分弓,從慢速到快速。無疑,我們探尋小提琴音階練習的訣竅或要點,首先也要遵循教材這一編撰原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即先練簡單的調如C大調,先練一個八度,先練第一把位,等等。
  • 小提琴的基本功練習方法
    要求:發音清晰,乾淨,不能虛,不能有停頓. 練習目的:練習右手強大的控制能力和肌肉協調能力 ,每天練琴的必練課。 要求狀態: 體會右手的所有關節在弓走到任何的部位是如何以放鬆的方式引導弓的。練習時間:20-30分鐘,中間注意休息,遇到右臂緊張,要立刻停從下來檢查緊張的部位。
  • 開票 |【弦之韻·八月奏響大連】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小提琴專場音樂會
    李承融    5歲隨父母學習小提琴,曾師從黃晨星教授。現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高中三年級中提琴專業,師從盛利教授。香港國際小提琴比賽和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首屆中小提琴比賽獲獎者。在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交響樂隊中提琴首席的同時,代表上音附中參加「東平四重奏」組,赴德國交流演出。
  • 【重大音樂賽事】為2019中國金鐘獎比賽小提琴賽項喝彩
    從進入半決賽選手的水平到最終的比賽結果看,本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小提琴比賽賽出了公正度,賽出了水平。必須為其喝彩和祝賀!!本屆金鐘獎小提琴比賽進入半決賽選手名單(以下為抽籤順序)中央音樂學院6名,上海音樂學院8名,四川音樂學院2名,瀋陽音樂學院1名,中國音樂學院1名。
  • ...男高音歌唱家波切利發行新專輯《相信》,上音出版「中國藝術...
    上音隆重推出由廖昌永院長牽頭主編的「中國藝術歌曲百年」大系藝術歌曲是音樂與詩歌、文學的完美結合,而中國藝術歌曲歷經百年發展,已經成為了除了德語、法語、英語、俄語等藝術歌曲之後又一重要語種的歌曲。要唱好中國藝術歌曲,不能只敷衍潦草地圖解文字表面的含義,而是要深究其裡,要鑽研格律、韻腳、咬字、吐音,這樣才能打動自己,打動觀眾,才有藝術的說服力。但是,中國藝術歌曲的國際推廣依然任重道遠,作為中國藝術家有責任進一步去弘揚優秀的藝術歌曲文化,使更多的人領略到中國藝術歌曲獨特的魅力。
  • 預告|上音舉辦「致敬貝多芬·2020」系列學術講座
    為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在貝多芬生日(12月16日)之際,我們舉辦「致敬貝多芬·2020·上音」系列學術講座,來自音樂學系、作曲指揮系、民樂系、管弦系、聲樂系、藝術管理系的老師們紛紛參與,從各自角度展開探討,以貝多芬之名激浪學術
  • ...提琴曲作者竟是李四光,中國小提琴百年,除了《梁祝》還有這些經典
    提起中國人自己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大部分人都會想到由何佔豪、陳鋼創作於1959年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部充滿東方色彩的作品讓小提琴說起了「中國話」,誕生60年來一直在國內外舞臺常演不衰。一百多年前,小提琴作為西方管弦樂器中的一員,攜帶著它三百年的歷史與輝煌,開始了「中國之旅」,其間湧現出了眾多優秀的本土作曲家與演奏家,創作了大量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作品。有的聲名遠播,有的不為大眾熟知。比如,第一首由中國人譜寫的小提琴作品是什麼?由誰創作? 4月9日晚,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丁芷諾主編的《小提琴中國作品百年經典》系列叢書在上音賀綠汀音樂廳首發。
  • 不能再全面的小提琴介紹
    小提琴的音域比較寬廣,從g 到a4四個八度。樂隊常用音域是從g到a3(即從第一把位到第七把位。小提琴是現代管弦樂團弦樂組中最重要的樂器,一般在管弦樂作品中會分成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兩個聲部。小提琴的出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自1 7世紀以來西方音樂中最為重要的樂器之一,被譽為樂器皇后,其製作本身是一門極為精緻的藝術。
  • 國家公祭日,上音與龍華烈士陵園共同舉辦「庚子·音祭」活動
    雙方還共建「上音龍華烈士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藝術實踐基地」。在這樣一個沉痛厚重而又蘊含力量的特殊時刻,上音黨員幹部、師生代表再一次來到龍華烈士陵園,來到「四史」學習的歷史現場,從上海的城市精神啟航,回眸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理想、堅守信念的崢嶸歷程,學習「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窮」的崇高理想信念。
  • 優中選優|上音又選拔產生15名「登峰人才」!
    《對自然的七首禮讚》榮獲演奏組合第一名2019年榮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器樂電視大賽非傳統組合第一名牛佳雯 大管 本科四年級指導教師:劉照陸 袁瀟(藝術輔導)第三屆西南地區巴松管比賽青年組一等獎崔帛 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