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長期關注...
佛教僧侶的服裝與一般人不同,在家信徒參加佛事活動的時候,服裝也與居家服裝有所區別。作為佛門出家僧侶,不止是剃除鬚髮的清淨形象,就從服裝上也與眾不同,一看就知道是僧人,非常突出。不過現在一些影視戲劇中僧人的道具服裝是錯誤的,如電視劇《西遊記》中那個無論何時都穿著大紅袈裟、戴著五佛冠的唐僧,還有《濟公》中頭戴著毗盧帽、破衣爛衫的瘋僧濟顛,多數武打片中僧人的打扮也是不倫不類。人們看了此類影視劇之後,以為這就是僧人的標準形象了,其實這是對觀眾的誤導,他們的服裝與僧人的日常實際穿著相去甚遠。僧人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尤其在著裝方面有嚴格的規定,下面簡單說一下。現在僧人的服裝,和古代有些不同,本文主要介紹現在僧人的著裝。
印度地理位置處在南亞次大陸的熱帶地區,佛制比丘的衣裝有「三衣」或「五衣」,即可度過晚上或冬天了,按照我們看來都是單衣,且終生不許離身。南傳藏傳佛教的僧裝比較佛陀時代的僧裝多所保留。佛教傳到漢地,這裡四季分明,只有三衣是不夠的,考慮到禦寒和適應漢地的風俗習慣,所以漢地僧侶除了法衣之外,還有常服,並且逐漸演化到現在的樣子。漢傳佛教僧人如果從外往內一層層說,應該是袈裟、海青、大褂、小褂和褲子、內衣,春秋季節要穿毛衣毛褲,冬天還要穿棉袍。袈裟是法衣,其它都是常服。
袈裟也稱法衣,是表法之衣的意思。包括三衣:安陀會、鬱多羅僧和僧伽黎,在三衣之外加上僧羯支和覆肩衣,即「五衣」。安陀會是五條衣,在佛陀時代是比丘貼身而穿的內衣;鬱多羅僧是七條衣,穿在五條衣之上,是比丘平常穿的法衣;僧伽黎是九條到二十五(單數)條衣,穿在最外面,是僧人的正裝衣,又稱為「莊嚴衣」,是僧人的禮服,在講經、說法、見尊長、國王召見或列隊上街託缽乞食的時候必須穿的。
袈裟又稱「福田衣」,因為袈裟的外形像長方形的水田,內在含義是田畦貯水能生長嘉苗,養形養命,法衣如是製作,亦能增長僧人心中的善苗,以培養法身慧命。所以如法的比丘也叫「福田僧」,眾生向他們布施,如種福田,能得福報,能生善法。
漢傳佛教受具足戒的比丘才有資格穿七條衣,有時在放焰口和參加水陸法會時穿九條衣,所以九條衣也稱懺衣;二十五條的大紅色袈裟,我們稱為祖衣,在寺院裡的早晚功課上,一般只有方丈或住持才有資格穿著,在重要佛事活動和法會上,主法的僧人一般是要穿祖衣的。還有一種縵衣,是用大塊整幅布料製成,是給在家佛教男女居士所穿的。
袈裟的顏色:袈裟在顏色上規定不得用黃、赤、青、黑、白五大正色,要用壞色;並且新衣要「點淨」,即刻意染上別的顏色,以破除人們對新的華麗的衣服的貪著,表示「毀其形好,僧俗有別」。不過在阿育王時代就已經有僧侶穿黃色或赤色的袈裟了。佛教初傳漢地的時候,如《牟子理惑論》所載僧人即「被赤衣」。後來又有青褐色的。唐宋以後,朝廷賜高僧以紫衣、緋衣。明朝皇帝朱元璋分寺院為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教(律、瑜伽,從事祈福消災喪儀佛事)三種類別,朝廷明令規定禪僧穿玉色袈裟,講僧、教僧穿淺紅色袈裟。現在,一般寺院清眾都穿茶褐色袈裟,方丈、首座穿大紅色袈裟。
另外,漢傳佛教的袈裟縫有衣鉤和衣環,現在南傳和藏傳的袈裟也沒有「鉤環」,不過這也是戒律所允許的,據《四分律衣居士家裡去,風吹袈裟,從肩上脫落下來,掉在地上。佛才聽許大家在左肩胸前袈裟領邊穿釘鉤紐,以便系牢袈裟。《五分律》載佛說如果出入村落,草木鉤破袈裟,可以在法衣上安置鉤紐。到中國後才演變成現在這樣的「如意」形的鉤和環,材料有木質和金屬的,現在則是塑料居多,講究些的則製成「金鉤玉環」,有逾制之嫌。袈裟的搭衣(穿)、抽衣(脫)、捧持、摺疊、安放都有一定的規矩制式,同時還得誦持偈子和咒語。這些儀規在受戒的時候都要學會。在漢地袈裟是在法事活動的時候才穿的,這一點和南傳、藏傳佛教僧人的習慣不同,但也要三衣不離身,即帶在身邊。
唐代尚紫,僧人以得朝廷賜予紫色袈裟為榮。皇帝也以賜紫衣的方法籠絡大德高僧和上層僧人。五代、北宋以後,賜紫衣的範圍放寬了,凡是從事譯經的外國三藏法師,或外國來朝的僧人使者,皆賜紫衣。後來,賜紫成為一種制度,宋代每於天子誕節,召請天下高僧,也有經王公大臣、地方長官推薦的僧人至朝廷,試以經、律、論之義,全部通過者即賜紫衣。也有一些僧人以請託、送禮而想方設法得賜紫衣,以誇耀桑梓。
歷史上有些很著名的袈裟,如摩訶波閣波提夫人獻給佛陀的「金闌袈裟」,也稱「金縷衣」,是用金線織成的。據說,佛陀的這件「金闌袈裟」傳給迦葉尊者,迦葉傳阿難,直至傳到達摩,達摩帶到中國,共傳六代至慧能,成為禪宗祖師相傳的信物,也稱法衣,這件法衣曾被迎至宮中供養,後永存南華寺。《西遊記》中觀音菩薩受如來佛祖之託贈給玄奘的「錦闌袈裟」,估計就是「金闌袈裟」之誤傳,它上面綴滿珍寶,非常珍貴,具有神奇的功能。在取經途中的觀音院被貪心的長老和黑風怪強奪,觀音院中的每個僧人都有二三十件繡織,長老則有七八百件,庫房中「滿堂綺繡,四壁綾羅」。雖然是小說,但也多少反映了歷史上的一些真實情況。現代有一些名僧的袈裟,繡成「千花衣」,即在綾羅綢緞的袈裟上用各種彩色絲線繡有蓮花,如意等吉祥八寶,極盡奢華。更有繡制「千佛衣」的,即在袈裟上繡制佛像,可是在穿著的時候,難免佛像的頭倒著或躺著,在跪拜或端坐的時候,佛像有時會被壓在身下,真是罪過。可見一些僧人對精美的袈裟還是很貪著的,這都與戒律不符,與佛制簡樸的原則相違。
袈裟的功德:袈裟乃佛教之標誌,為智者所披著,它的功德善利非比尋常。《阿含經》說「破舊袈裟,不堪更用,懸於曠野山枕人畜鳥獸,若有見者,得種福善」。《悲華經》說「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戒壇經》說「五衣表斷貪,淨身業也。七衣表斷嗔,淨口業。也大衣田相,表聖增凡減。並表斷痴,淨意業也。」清順治皇帝讚嘆袈裟說「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
(文章來源網絡)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