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齊人有一妻一妾》是《孟子》很有特色的一篇。孟子善用形象說理,但多為生動事例,較少寓言。此篇不僅是寓言體,而且可視作中國小品文的濫筋。故事簡單而生動,寓意深刻而雋永。讓我們感到熟悉的是孟子一貫的犀利,寥寥數語,刻畫人物的神態、動態和心態如在眼前,由寓言深刻揭示人性的可惡、可憐和可悲。
故事講述了一個無能又無恥的傢伙,每天穿行於墳場討吃要喝,卻裝出一副了不起的樣子對妻妾吹牛。開篇,作者設置了一個懸念:丈夫每次出門都酒足飯飽回來,並且說一塊吃喝的都是達官顯貴。可奇怪的是,從沒有什麼賢達到家裡來拜訪,這引起了聰明的妻子的懷疑。她跟蹤丈夫,儘管有一定思想準備,但結果還是大出她的意料!先是發現整個國中竟然沒有人和她的丈夫打招呼;然後的經歷簡直可怕,她的丈夫一直走進了墳場,一整天在那裡走來走去地向祭祀者乞討那些奉獻給死者的食物,寡廉鮮恥到了無法容忍的程度。妻子回家後向妾講述了她的所見,兩人痛斥她們的丈夫,傷心得對面哭泣。而這個不知羞恥的傢伙竟然一回來又大吹其牛。
孟子在敘述這個故事的時候採用了最平實的方式和語言,沒有任何誇張、渲染,敘事如墨線簡筆勾勒般清晰、簡約。可是三個人物活靈活現,他們的舉動、言談和心理活動歷歷在目。這位丈夫為什麼要以乞討餵飽自己,為什麼非要乞討供奉死者的食物,然後對妻妾吹牛?吹的內容為什麼是與達官貴人們一起宴飲?為什麼沒有人願意理會他?讀這個故事,你自然會想到這些問題。最後一個問題最好回答,有誰願意和這麼無能又無恥的人交往?大概很多人早已不把他視作「人」了,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我們再試著討論其他問題。首先,他肯定很無能,無能到了連正常的乞討都無法做到,只好在墳場討死人的剩飯;
然後,無能者又不甘心認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活得像一個人,就必定放棄尊嚴而走向無恥;他甚至沒有勇氣也沒有膽量鋌而走險,他就只有這一條路可走。這個在外面已經全然沒有任何尊嚴的人,還要為自己保留一點「尊嚴「,還要通過欺騙妻妾來欺騙自己、麻醉自己,他不知道真相已經敗露,如果他知道呢?會不會進一步破罐子破摔?可怕!這個形象有一些誇張,但是很典型。淪落而且墮落的人不一定到墳場乞討,然後對妻妾吹牛,但做法與此類似。何況孟子所塑造的這個形象具有特定的象徵意味,這位丈夫為什麼要吹牛與達官貴人一起吃喝,孟子在後面會告訴你。妻妾的哭泣太容易理解了。
妻子一番話說得夠明白,本來想把終身依託給這個人,可是這個人的所作所為讓人只剩下哭的份兒了。想像一下,古代只有夫休妻妾,哪裡能夠倒過來!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給這麼個傢伙,哭,大概是一輩子的事了,還何止哭?樂觀一點想,改造他!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能走到這一步、做到這份兒上的人,任誰改造他都比登天還難。看過故事不由一番感慨。但是孟子不過給你一個引子,要緊的是最後一句點睛之筆:「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字面兩層意思:其一,人之求富貴利達者和這個傢伙有一定關聯;其二,他們的妻妾不覺得羞愧並因此哭泣的很少。話說完了,話裡的味道則留給讀者琢磨了。
我們首先可以認為這個無能又無恥者,最初應該也是社會中求上進者,只是沒能富貴利達而已。因此,他只好在妻妾面前假裝富貴利達,這就是他要這樣吹的原因。他是無能,所以沒能富貴利達。那些富貴利達者肯定比他強,所以上進了、發達了。但是,這是世俗者的觀點。這個世界上還有完全不同的觀點:君子的觀點。孟子認為,在君子看兩者不過是五十步笑一百步。那些富貴利達者所謂的「能」實質就是無恥。他們必須付出無恥的代價才可能富貴利達。這位良人確實無能,因為他不懂他為什麼不能夠富貴利達,所以直到不能富貴利達之後才開始無恥。笨嘛!從另一個角度看,他也屬於無能,他就不能換一種活法?非要以世所公認的方式無恥?
不過再換角度考慮,世所公認的世仍然是世俗之世,無所謂,乾脆無恥到底好了。所謂無恥者無畏,確實如此。就是因為上面的原因,如果良人的妻妾懂得為他的無恥而哭泣,那些富貴利達者的妻妾們就更應該為她們真正無恥、甚至更加無恥的丈夫們哭泣,富貴利達者中不需要妻妾為他們的無恥而哭泣的極少,所以孟子說「幾希矣」。一個平平淡淡講出來的故事,一個簡簡單單說出來的道理,卻具有發聵振聾的力量,一針見血的鋒芒,削鐵利劍般的犀利。深刻的道理並不需要多言。看孟子的寓言,還是會想到莊子的寓言。莊子的寓言想像奇特,構思巧妙,引你退思翻翩。孟子的寓言平實簡約,人木三分,讓你品味不已。
兩位先哲對後代散文的影響都不可估量,然而在方向上顯然不同。洋洋灑灑而想像豐富的一類總看得見莊子的影子,短小簡樸而又發人深思的一類就自然聯想到了孟子這一篇小品。中國小品文非常發達,孟子的影響顯然不可小視。寓言內在的思維方法是類比,其外在形式則是將議論對象形象化。以淺顯可感的形象,類比深刻抽象的道理,好處多多。一是可讀性強,容易引起讀者興趣;二是道理明白易懂,讀者願意接受;三是沒有說教味,寓教於樂;四是淺入深出,無須多言,其中寓意可供讀者無窮挖掘。當然,挖掘的深淺取決於作者的構思功力和表達藝術。孟子此篇年代雖早,卻實屬小品文之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