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鞏俐沒有獲獎,發脾氣說以後再也不來了。侯孝賢說自己和金馬獎是「它恨我,我恨它」。甚至有人說,當年三毛是因為沒能評上金馬獎最佳編劇才憤而懸梁自盡。但對於李安,金馬獎只有恩情——如果不是在金馬獎一戰成名,李安怕是早已放棄了他的電影夢想。上屆金馬獎,李安答應張艾嘉接任主席。他動用自己積攢多年的人脈,讓上一屆金馬獎成為歷史上最繁榮的一屆——參賽影片比之前創下的紀錄又多出近100部。最近,大陸電影宣布退出金馬獎,幾家多年的贊助商也陸續撤資。金馬獎盛況難續,去年李安尷尬的笑容再次被人記起。
1962年10月31日下午三點,首屆金馬獎在臺北國光戲院舉行,那天是蔣介石75歲生日。當時金門島與馬祖島是兩岸對峙的最前線,電影節得名金馬,也難免帶了幾分政治味道。1963年3月25日,臺灣「新聞局副局長」龔弘接任中影總經理,提出了電影「健康寫實主義路線」,「必須儘量發揮人性中之同情、關切、原諒、人情味、自我犧牲等美德,使社會振作,引導人人向善。」雖然「健康寫實主義」方針遭到質疑,但還是掀起了臺灣國語片的繁榮。整個60年代,臺灣生產了1126部故事片。這些影片,很多都依靠兩家香港公司的扶植——電懋以及邵氏。首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由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的《星星月亮太陽》獲得,第二屆則給了由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電懋創始人陸運濤認為藝術遠比經營有樂趣, 並不在意為高質量影片燒錢,而邵氏做電影更在意商業回報。 1964年6月20日,第11屆亞洲影展在臺灣舉行,陸運濤和邵逸夫應邀參加影展之後的觀光活動,邵逸夫有事沒能成行,陸運濤和他的新婚妻子以及55名工作人員不幸登上了飛機。回程時飛機失事,57人全部遇難。空難事件震動整個華語電影圈,當年的金馬獎也因此停辦。陸運濤空難逝世,電懋公司一蹶不振,邵氏電影獨佔天下。原本藝術商業各佔一枝的香港電影格局改寫。1966年的金馬獎出現了《啞女情深》《婉君表妹》《煙雨濛濛》《幾度夕陽紅》《庭院深深》等多部瓊瑤影片,歸亞蕾憑藉《煙雨濛濛》獲得金馬影后。70年代後,更多瓊瑤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成就了近五十年的瓊瑤傳奇。瓊瑤的愛情文藝片幾乎都是階級懸殊的男女愛情故事。瓊瑤影片女主角林青霞說:「我想那段時間的文藝片比較屬於幻想式的,因為那時候大家生活水準不好,大家嚮往的、想看的都是那些富貴人家的生活,電影即反映當時社會的現實,什麼樣的戲反映何種時代的需求。」70年代,開創華語新派武俠片的胡金銓嶄露頭角,憑藉《大地兒女》、《龍門客棧》獲得第4屆、第6屆金馬獎最佳編劇。其中《龍門客棧》捧紅了徐楓。1976年,徐楓憑藉《刺客》獲得第十三屆金馬獎影后。1980年在第17屆金馬獎上憑《源》再獲影后。息影后,徐楓成為製片人,纏著陳凱歌拍了《霸王別姬》。
80年代,臺灣本土電影漸漸嶄露頭角。1986年,楊德昌的《恐怖分子》贏下吳宇森的商業大片《英雄本色》,成為當屆最佳劇情片。1983年,金馬獎最佳影片頒給了《小畢的故事》,侯孝賢是這部電影的編劇。次年,侯孝賢帶著《風櫃來的人》與《冬冬的假期》參獎,全軍覆沒。侯孝賢當即向金馬評委開炮:「我可以等待威尼斯電影節或其它國際電影節肯定自己!」接下來的一年,《童年往事》獲得多項提名,侯孝賢同時入圍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並憑楊德昌導演的《青梅竹馬》入圍最佳男主角。但那年最佳導演獎給了張毅,最佳男主角給了周潤發(僅比侯孝賢高了一票),侯孝賢只拿到了最佳原著劇本獎(對於一個導演而言,劇本獲獎頂多算個安慰)。1986年,侯孝賢帶著更精良的《戀戀風塵》參獎,卻未入圍任何獎項。很多電影人開始為侯孝賢鳴不平,《戀戀風塵》的編劇吳念真說金馬獎是
「毫無意義的社交場合」。 金馬獎連續失利,侯孝賢可能是真的生氣了,他拉著楊德昌搞起新電影運動,把臺灣電影「搞垮」了。1986年11月6日,楊德昌40歲生日。侯孝賢,陳國富,朱天文,賴聲川等53個文化界人物共同起草了一份「臺灣電影宣言」。他們在宣言中指責政策單位對電影文化不夠重視,對電影的管理輔導定位不夠明確;指責大眾傳媒只重視明星八卦,對電影文化不夠關注;另外,他們對影評人開炮,主張把不合格、不誠實的評論者指出來,讓讀者唾棄他們。
從那天起,臺灣的電影市場日漸蕭條。畢竟,藝術電影娛樂性較差,但新電影運動出來的這批人幾乎都是做藝術電影的。1987年,臺灣電影從黃金時期的平均年產120部左右減至85部,票房更是跌到沒邊兒。侯孝賢半開玩笑說,臺灣電影就是被自己和老楊搞死的。1986年10月7日,蔣經國透露臺灣即將解除戒嚴令。馬英九說:「當時我身上感到觸電一樣,因我們正在改寫臺灣歷史。」解嚴後,電影導演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開始探討臺灣社會問題、展現歷史與個人記憶。《刀瘟》《香蕉天堂》《童黨萬歲》《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侯孝賢的《悲情城市》。1989年,影片《悲情城市》涉及「二·二八屠殺」,未獲當局批准,但侯孝賢還是拿到國際參演。當局本打算對侯孝賢嚴厲懲罰,但影片拿下金獅獎,臺灣獲得空前的國際關注,侯孝賢意外成了英雄。
《悲情城市》拿到一億新臺幣(約合2500萬人民幣)的票房。這之後,文藝片獨佔潮頭,臺灣商業電影製片人集體出走香港。沒了商業電影支撐,臺灣電影票房眼看衰落下去。1990年,臺灣「行政新聞局」設立電影輔導金,用來資助本土電影發展,鼓勵電影人做自己的電影。當時的李安從紐約電影學院畢業,沒有電影可拍,只能在美國待業。除了電影,他做什麼都不靈光,只好幫人看看倉庫,噹噹劇務。1990年,李安的銀行帳戶剩下34美金,人也沒了心氣,他報名了家門口的電腦學校,準備當一名程式設計師。就在那時,「新聞局」首次到海外選劇本。李安得知消息,寫了《推手》的劇本,和《喜宴》一起寄回臺灣參賽。1990年11月,傳來喜訊,《推手》獲一等獎,《喜宴》獲二等獎。得獎後,李安回到臺灣領獎,除去獎金之外還有一千二百萬預算。當時徐立功是製片經理,他給錢,讓李安交片,說賠了沒關係,只要別超預算就行。李安怕自己六年沒拍片,萬一一出手就賠了,以後的路可能就斷了,說給他兩天時間考慮。晚上,大家給李安開了一個派對,侯孝賢、小野、吳念真、朱天文都來了。聽說徐立功給的優渥條件,小野開玩笑說趁徐立功這會兒還傻,趕緊拿錢跑路。最終,李安接下預算,拍攝了《推手》。這部電影獲得金馬獎九項提名,斬獲三項大獎,票房衝到1800萬臺幣。1993年,李安的《喜宴》獲得柏林金熊獎,電影在臺灣拿到一億兩千萬臺幣票房,成為當年投資回報率第一的電影。9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浪潮退去,晚輩導演卻依然追隨前輩拍攝藝術電影,無奈功力不夠,電影越拍越悶,既不藝術也不商業。1996年起,臺灣電影每年產出量降到了15至20部(黃金時期120部),票房市場被美國電影擠佔,本土影片只佔總票房的1—2%。1996年,金馬獎作出改革,只要是以華語為主要發音語言的影片,都可以報名參賽。那一年,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報送金馬,斬獲八項提名,最終包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在內的六項大獎。頒獎典禮那天,姜文把劇組的主創都聚到北京的一個酒店裡,大家圍在一塊兒看鳳凰衛視的直播,二十歲的夏雨看到自己又拿影帝了,開了一瓶酒慶祝。不過,那年金馬的獎盃,姜文他們後來誰也沒摸著,臺灣那邊說是被片方的人領走了,還特意到倉庫裡看了看,夏雨說那就算了吧,得獎了我們就挺高興的。兩年後,陳衝帶著自己導演的《天浴》去了金馬,不光拿了最佳影片,還把最佳男女主角都包圓了,17歲的李小璐為了登臺領獎,自己悄悄去秀水街買了衣服,陳衝看了搖搖頭,在臺灣給她重新買了禮服。2001年,中國加入WTO,好萊塢大片趁勢湧入,大陸的電影市場迅速擴大。同時,臺灣電影市場萎縮,曾經支持香港電影的投資紛紛撤出,受到衝擊的香港影人組隊北上,華語電影的格局就此改變。那一年,劉燁和胡軍憑藉《藍宇》雙雙入圍最佳男主角,那屆影帝的評選一直投到第四輪才分出勝負。劉燁聽到嘉賓宣布自己得獎時,他感覺旁邊胡軍的情緒馬上就變了,於是趕緊收住臉上的笑,第一句獲獎感言就是:「這個獎是兩個人的,沒有師哥胡軍,我得不到這個獎。」那屆的最佳女主角秦海璐可就控制不住情緒了,在臺上哭得梨花帶雨:「我屬馬,明年又是馬年,這兩匹馬對我很重要。有人告訴我馬很重,我說如果評審願意給,再重我也拿回家。」2003年,《盲井》的王寶強獲得最佳新人獎的提名,當時他還沒演《天下無賊》,去臺灣的路費都是管北漂群演的朋友借的。捧得金馬獎之後,王寶強第一反應就是拿牙咬咬,看看是不是真金的。2008年,第45屆金馬獎迎來爭議時刻,馮小剛的《集結號》入圍多項大獎,因為這部電影的背景是淮海戰役,主角是解放軍的軍官,島內的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說讓它入圍就是「拍大陸人的馬屁」。結果,張涵予力壓李連杰和古天樂,奪得金馬影帝,聽到名字被念出來的時候,他自己都覺得有點不可能,發表獲獎感言時太激動了,上來一句「前輩們、同志們、女士們、先生們」把臺下的觀眾逗得哄堂大笑。為了回應質疑,時任金馬獎評審團主席陳坤厚披露了張涵予獲獎的原因,他說《投名狀》的李連杰雖然打戲文戲都有了,但表現出的厚度不及張涵予,而《一個好爸爸》的古天樂以喜劇方式詮釋黑社會成員,很新穎,但他在影片後半段弱了,表演掉了下去。這一屆的金馬獎獲得了多方讚譽,導演管虎就特別感動:「《集結號》把國民黨打成那樣了,人家照樣接納,這才是一個國際化電影節的態度。」讓電影的歸電影,是金馬獎在華語電影界眾望所歸的底氣。2012年對金馬獎來說是一個小年,大陸和香港都沒有重量級的電影參賽,那一屆的評審團主席是有老好人之稱的劉德華,正是在他的影響下,為金馬獎留下了又一個經典時刻。臺灣電影人吳念真在頒獎典禮後,發了一條微博——今年金馬獎的評委們真「帶種」。引起討論的焦點就是最佳影片,兩部進入最後決選的電影分別是大陸導演高群書的《神探亨特張》和香港導演杜琪峯的《奪命金》。杜琪峯的鮮明風格不用說,《奪命金》也是他的水準之作,可是《神探亨特張》就太非常規了,它講了一個便衣民警抓賊的故事,由一個個真實的社會事件組成,片中的演員都不是專業的,男主是讀庫的張立憲,配角全是當年的微博大V,比如史航、孔二狗、寧財神、作業本……< 電影《神探亨特張》劇照 >
當時有媒體吐槽,這就是一群「網紅」拍了一部《法制進行時》,連導演高群書自己都說,去臺灣就當旅遊了,壓根沒想著得獎。討論最佳影片的時候,評委們誰都不讓,吵了半個小時,有人力挺《奪命金》,有人覺得《神探亨特張》太特別了,沒看過這麼貼近生活的電影,擁有最後決定權的評審團主席劉德華說,那咱們投票決定吧,結果《神探》以八比七險勝。「真的沒想到。感謝地球,感謝人類,感謝金馬評委。謝謝你們,有眼光!我以前也曾抱怨,拍過很多戲為什麼不給我一個專業的獎。從今天開始,我可以說,我及格了。謝謝大家。」得獎的人意氣風發,志在必得卻兩手空空的就難免失落,那年鞏俐出演張藝謀的潛心之作《歸來》,被金馬提名影后。鞏俐盛裝出席卻空手而回,在最佳女主的投票中排在第二。「我不會再來這個業餘的電影節,一點意義都沒有,這是我第一次來金馬獎,也是我最後一次來金馬獎。」
金馬獎50周年的時候,兩岸三地的電影人都送去了祝福,雖然好萊塢大片依然很強,日韓電影也時有佳作,但是因為有金馬獎在,無數華語電影人得以出道和出名,臺灣的電影市場也在低迷多年之後,出現了像《大佛普拉斯》這樣叫好又叫座的佳片。去年第55屆金馬獎,從金馬走向世界的李安趕回臺灣,出任執委會主席,評審團主席請來了鞏俐,頒獎那天,侯孝賢、張藝謀、婁燁、徐崢、文牧野、劉德華、劉嘉玲都去了,華語影壇幾代影人共聚一堂。最佳新導演給了《我不是藥神》的文牧野,最佳影片給了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這本該是一屆充滿情懷的盛會,但在最佳紀錄片的領獎人傅榆發表獲獎感言之後,李安的臉上只剩下讓人心疼的尬笑,金馬驟然失蹄,前景一片茫然。最近,臺灣媒體人唐湘龍在一檔節目裡的發言,道出了很多人的感嘆:「我們地方沒有那麼大,但是胸懷夠大,所以別人才覺得來參加金馬是一種榮譽。以前,在臺灣最紅的歌手,就是華人世界最紅的歌手,在臺灣最紅的演員,就是華人世界最紅的演員,作家亦如是。現在,臺灣的文化環境被搞爛了,這一切都不會再有了。」有爭吵才有包容,有爭論才能選出好電影,金馬獎往昔激烈的爭執都可以濃縮成兩個字:在乎。正是因為在乎華語電影,李安才會為金馬奔走,請動不會再來的鞏俐。參考資料:
《金馬奔騰五十年》, 劉心印 解宏乾, 人民網-文史,2013-12-13
《侯孝賢與金馬獎——細說恩怨二十年》,小貓王, 網易娛樂,2006-11-22
《十年一覺電影夢》, 李安
《香港電影大壟斷時代的開啟——「電懋」的興衰》 ,波迪與鵝(豆瓣),2017-09-29
《金馬獎評的真正是電影本身》,新京報,2013-11-22
《張涵予:金馬影帝給了共產黨軍官》,南方周末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叉燒往事(ID:chashaows),作者:叉少。
叉燒往事,專注於發掘舊時光中的閃光時刻。這裡寫的都是跟時間有關的故事。時光是個魔術師,當年看似無關緊要的事,卻在冥冥之中決定著歷史和人生走向。
看了這些故事,都像是看了一場電影。
Proper Words
《作家文摘》旗下高品質歷史文化MOOK
第三輯 全目錄
[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
07 人間惆悵雪滿頭
辛棄疾:誰搵英雄淚 | 陳啟文
永和九年的那場醉 | 祝勇
亂世中的美神——李清照解讀 | 梁衡
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 | 汪兆騫
張恨水:過渡時代裡一個半新半舊人 | 蒯樂昊
普希金:俄羅斯詩歌的太陽 | 陳曉黎
帕斯捷爾納克和他的紅顏知己 | 藍英年
[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
08 家國乾坤大
秦國為什麼能後來居上 | 鞠佳
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 | 黃仁宇
容閎: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第一人」 | 雷頤
王闓運與他的時代 | 羽戈
福澤諭吉:一個國家的啟蒙老師 | 馬國川
[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
09 嗟漫載當日風流
回憶陳寅恪先生 | 季羨林
三姐夫沈二哥 | 張充和
我的父親梁實秋 | 梁文薔
大雅寶胡同甲二號 | 黃永玉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我心中的湯用彤先生 | 樂黛雲
失畫憶西行 | 劉心武
蟬蛻——憶顧城 | 王安憶
沈寂與張愛玲的交往 | 韋泱
我的三哥 | 錢理群
「二流堂」的阿姨們 | 沈芸
家父沈醉與杜聿明的「手足」情 | 沈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