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叫我,餅面煞星!
每次談到韓國電影,首先想到的就是,韓國電影可以正面剛好萊塢電影。
但以去年為例,好像也不是那麼回事,看一看去年韓國年度票房前十(以觀影人次為衡量標準)。
1、《與神同行2:因與緣》1227萬人次
2、《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1121萬人次
3、《波西米亞狂想曲》922萬人次
4、《碟中諜6:全面瓦解》658萬人次
5、《侏羅紀世界2》566萬人次
6、《蟻人2》547萬人次
7、《安市城》544萬人次
8、《黑豹》540萬人次
9、《完美的他人》529萬人次
10、《毒戰》506萬人次
十部電影裡,只有四部是韓國電影。
去年除了《與神同行2》以外,其他的韓國本土電影只能一個慘來形容。
《念力》、《人狼》這樣的年度期待,票房都賠到姥姥家去了。
去年年末,宋康昊的新片《麻藥王》與河正宇的新片《絕地隧戰》聯手都沒打過《海王》。
為什麼票房沒爆,質量不行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
這就到了今天要說的電影。
《麻藥王》
就連咱餅叔宋康昊這樣的爆款體質,都帶不動《麻藥王》。
咱先不提豆瓣5.5的評分,這個分數刷新了餅叔評分的最低記錄。
之前的最低分一直由6分《藍鹽》保持了7年之久,畢竟2011年那會,他還沒拿過青龍、百想、大鐘呢。
現在看一下《麻藥王》在naver上的評分,觀眾評分7.53,媒體評分5.14。
韓國觀眾真的是太喜歡宋康昊了,韓國那邊對於本片的好評也都集中在了餅叔的演技上。
餅叔自己演得確實很過癮。
比如這場為了救弟弟,被迫喝尿的戲,一個眼神,就表現出了當時身為小人物的無奈。
還有這場戲,李頭森被打到小便失禁,他此處的眼神所表現出的憤怒與屈辱,同樣到位。
更不用提,結尾處那場帕西諾附體的槍戰戲。
把那種困獸猶鬥的落魄,展現的淋漓盡致。
韓國演技最好的男人,真不是吹出來的。
相比於宋康昊的表演,電影的其他方面較導演禹民鎬的上一部作品會《局內人》,還是有退步的。
宋康昊+裴鬥娜+李星民+曹政奭,一個青龍、百想、大鐘三料影帝,一個大鐘影帝,再加一個大鐘最佳男配。
這樣的神仙組合,卻並沒得到一個與之匹配的結果。
看《麻藥王》的時候,就好像在看韓國版的《疤面煞星》。
《麻藥王》裡的李頭森(宋康昊飾)幾乎復刻了《疤面煞星》裡的託尼(阿爾•帕西諾飾)。
除了李頭森沒有託尼心狠手辣,比託尼長壽以外,兩人的發跡軌道很相似。
讓我們去一趟1972年的釜山,回顧一下李頭森「波瀾壯闊」的一生。
再介紹李頭森之前,讓我講一下本片的時代背景。
冰毒這個東西,我之前在《漂亮男孩》裡面講過,吃過它以後,人會變得快樂似神仙、暴躁易怒,以及不認親爹。
它是在太平洋戰爭的時候發明出來的。
日本人就把冰毒用在了戰場上,比如神風特攻隊那些中二青年們。
後來呢,日本政府就頒布法令不讓賣了,日本的毒販子們就開始去釜山做生意。
在那個奔騰的年代,對於韓國來說,出口就是愛國,還是把毒品賣給日本人,何樂而不為。
李頭森一開始也不是什麼毒梟,他會日語,會鑑定黃金,就去一個走私團夥裡,幹走私黃金的買賣。
這時的他,只不過是一個小角色,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都還沒有賺到。
他的老大跟他說過一句話,預示了他未來的走向。
做事就要做大。
有一次,他的一個朋友找他來幫忙,去大阪給一個日本黑社會送貨。
送的這個貨就是冰毒。
就碰到了他的第一個生意夥伴-金順平,一個在日本涉黑的朝鮮人。
這個金順平告訴李頭森,釜山的地理環境可以製造出品質一流的冰毒。
李頭森回到韓國以後準備攢自己的局。
但這時發生了意外,他的老大把他出賣了,他老婆千方百計才把他從監獄裡弄出來。
李頭森不得不換了一個身份活動。
出獄之後的李頭森,專心組建自己的毒品夢之隊,還請來了一位白教授的絕命毒師。
組員還有負責打通釜山毒品管制組的崔部長,負責從臺灣運送原料的王文浩,負責財務的親妹妹,負責打雜的表弟李頭煥。
他的計劃是這樣的,先從臺灣運輸原料,在釜山製毒,成品再拿到大阪賣。
費了一番波折,李頭森打開了日本的市場。
這時候,他決定開拓一下韓國國內的內需市場。
在日本販毒,還可以說是「曲線愛國」;在國內販毒,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即便他已經在釜山打好了天地線,但是這些還不夠,他需要一個堅實的後盾。
這時,他搭上了金正雅,一個背景十分複雜的女子。
通過她的幫忙,李頭森跟政界搭上了關係。
白教授把製毒的手藝教給了李頭森之後,抽身而退,李頭森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製毒販毒於一身。
想安全的做「生意」,就需要一層保護色,這個保護色就是要參政,藉助於金正雅的幫忙。
白天,他熱心做慈善,總統樸正熙還為他頒過勳章;晚上,他搖身一變,就成了韓國最大的毒梟。
雖然他只是一個餅面煞星,但他手裡也有一條人命。
他和金順平曾經把他的一個仇人當初跟自己的老大聯手陷害自己的中央情報局監察室長,殺掉了。
不但殺了,還剁成了塊餵魚,這時為了壓驚的李頭森,第一次碰了冰毒。
他的毀滅之路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首先是眾叛親離,表弟吸毒,跟他父母成仇;妻子因為金正雅,也與他一刀兩斷。
就連金正雅這樣的姘頭,也與他分道揚鑣。
接著,剛剛上任的檢察官也找李頭森的麻煩,但因為李頭森的後臺,動不了他。
樸正熙的遇刺身亡標誌著李頭森的好日子到頭了,一朝的天子一朝的臣。
費勁千辛萬苦打造的毒品帝國,頃刻間灰飛煙滅。
一無所有的李頭森,精神開始不正常,並最終在自己的別墅裡被捕了。
他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從「李頭森」案件開始,韓國最高檢察廳設立了毒品科。
這個故事這麼看著,還可以蠻過癮的,不是麼?至少對於宋康昊本人來說,倒是挺過癮的。
今年的韓國三大獎,餅叔的謎底迷妹們又有的盼了。
拿《麻藥王》跟《疤面煞星》以外,真是有點太看得起前者了。
從敘事層面比起,《麻藥王》冗長無聊,都不知道為什麼導演要硬湊到138分鐘。
有情節但沒有故事,有細節但感受不到實感。
即便導演花了3年的時候做調查,盡最大努力還原上世紀70年代韓國風貌。
面子工作做得再好,裡子是一團漿糊,也是白搭。
別說跟《疤面煞星》比,就拿它跟崔岷植主演的《與犯罪的戰爭:壞傢伙的全盛時代》比,也比不過。
《麻藥王》的故事節奏就像是推土機一樣,一路推過去,處處是高潮,喘息的機會都不給。
難道這部跟《局內人》一樣,因為尺度的問題也有一個導演剪輯版?
現在的韓國電影,就像是當初流行傷痕文學的國內,反思、反思、再反思。
一個允許反思的大環境,是好的;但是目的不純地剝削題材,就不太好了。
這種類型的電影,無非這幾種元素,政商勾結、赤色分子、總統下臺、示威遊行。
元素之間可以隨意組合,就是出不來幾部精品。
除了宋康昊以外,其餘的人物都極其單薄,比如那個新上任的檢察官。
後半程出現的檢察官應該是與李頭森形成兩條線,這應該是導演原計劃。
但是這個人物完全沒有立住,他的作用就是最後待人去抓精神有些失常的李頭森,其餘屁作用沒有。
雖然餅叔的演技依然炸裂,但是電影只靠一個好演員是不夠的。
畢竟電影是綜合的藝術。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