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專業影評人士,今天這篇心得,我只是單純有感而發,想到哪裡寫到哪裡。
對了,這次只談論技術,不劇透。
1.作為全球僅有五家的120幀影院,SFC上海影城沒有想像中那樣場場爆滿。《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被安排在了巨幕廳,上座率大概只有一半吧,最多三分之二。考慮到價錢只有150元,大抵和一部普通IMAX電影相當,應該不是價格的因素。
2.關燈之後,當即直入主題,沒有半點廢話,從李安致辭到廣電龍標,乃至幾大出品商的片頭,統統用的是120幀格式,異常地清晰銳利。唯獨只有國內發行商博納用的是普通24幀格式,前後對比之下異常明顯,那琉璃瓦移動時虛得太厲害了。
3.24幀、60幀、120幀,分別是什麼概念?打個最粗淺的比方,就像《爐石傳說》裡低中高三個畫質的區別。手機裡有爐石的同學一試便知。
4.沒玩過《爐石傳說》的老一輩同學,我就拿《實況足球》來舉例,這就像PS2時代的《實況》,從《實況5》到《實況10》,把視角畫面調到「超遠」的話,單從靜止畫面上,你幾乎是看不出區別的。而一旦開始操作起來,球員在移動的流暢度上則有著天壤之別。《實況10》裡的球員一秒鐘能比《實況7》裡多出無數個小細節。
5.這種感覺,映射到120幀的電影裡,就是太真實了,過分地真實。銀幕仿佛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玻璃窗,我們是一群住在窗子裡面的小人,透過窗子看外面的巨人們說話、打仗、流淚、生氣……這種感覺,偶爾你在路過電器商場裡的超大屏幕電視時,應該也會有過。不過那是特製的廣告宣傳片,不過幾十秒。而《比利·林恩》,則是一部兩個小時的劇情派電影。
6.120幀帶來的真實,是名副其實的「真實」,因為物體在銀幕裡運動的軌跡頻率和現實相當。舉個例子,當畫面裡飛來了一隻小鳥時,沒注意的觀眾會以為這隻鳥是從外面飛進影院的,你幾乎分辨不清它究竟是停在電影裡的樹上,還是影院的幕布上。還有士兵們打橄欖球的一段鏡頭,那撲面而來的橄欖球感覺就像是前座的觀眾向後面丟來的一樣,它欺騙的已經不再是你的視覺,而是你的大腦中樞神經。
7.物極必反,過分地真實,帶來的則是虛假。以往你在影院裡熟悉的那種顆粒感、膠片感、凝固感、厚重感、遲滯感、宏偉感……統統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觀看家庭自攝DV的感受。配合上4K的解析度,你可以清晰地看見每個角色的頭髮絲在滑動、每個人物臉上的皺紋在舒展,乃至每個男性演員塗的唇膏底色在咬唇後變淡……相信我,你絕對不會願意看見範·迪塞爾塗口紅的樣子。
8.然而,這也是電影工業發展的奇蹟之一。當初《火車進站》把一半人嚇出了電影院,有聲電影讓電影成了藝術,彩色寬銀幕格式把人們從電視機前拉到了電影院,3D讓觀眾的欣賞過程多出了一個維度,IMAX帶領觀影者走進電影……所有這些新銳技術誕生時,都是需要一段適應時間的。120幀,應當也是如此。在未來,我期待著看見毫無縫隙死角的宇宙戰爭,我期待著體會縱身兔子洞的奇幻旅程,我期待著能看清每一個齒輪是如何運轉的變形金剛或鋼鐵俠。
9.順便一提,這是我有生以來最棒的一次3D觀影體驗,全程幾乎感覺不到眼鏡的存在。這是只有在足夠亮度和足夠清晰的前提下才能創造出的舒適感,和幀數倒沒什麼關係。我想今後我該徹底無法忍受小影院那昏暗的3D電影了。
10.強迫症湊個十,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