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愛恨隨意。
文/涵美一
01
在和兒媳拌了幾句嘴後,蔡阿姨噙著眼淚走出了家門。
她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只是委婉問了一句,就能惹得兒媳大發雷霆。
這些年,雖說因為帶孫子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她和兒媳也曾由於諸多問題鬧過矛盾,但從來都沒有像今天這樣讓她如此生氣。
事情還要從晚飯時候說起。
當時,兒子和兒媳突然異常興奮地宣布,今年他們打算要二胎,實現兒女雙全的願望。
這猝不及防的消息,非但沒有讓蔡阿姨開心,反而讓她頗為震驚、疑慮:在這之前,小兩口對再生一個孩子一直都是特別排斥的態度,以前哪怕蔡阿姨提一下誰家要了「二胎」這個話題,都會被他們非常不耐煩地打斷。
不過,除此之外,最讓蔡阿姨糾結的是,她害怕兒子有了二胎之後自己還要再繼續「奉獻」幾年,她也有自己的主意:小孫子去年剛上了幼兒園,再過一年就可以上小學,而她,到時也打算給兒子、兒媳提出回家休養一段時間。這幾年,隨著年紀的增長,她的身體越發的脆弱,時不時的發燒、感冒,偶爾還頭暈目眩,雖然到醫院檢查也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她漸漸覺得自己在帶孩子方面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
看著對面笑意盈盈的兒子和兒媳,蔡阿姨一時左右為難,她不知是該趁現在直接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還是暫時先「妥協」,到以後真撐不下去了再提出來。
不過,思來想去,她還是小心翼翼地問了一句,「那若是有了二胎,以後出了月子,你們可不可以請一個保姆?」
本以為兒子、兒媳聽到自己的說法可以理解,未曾想,兒媳竟瞬間就炸了毛。
「媽,你什麼意思?你是說以後不打算再幫我們看孩子了嗎?找保姆?咱們家什麼條件啊?到時候兩個孩子壓力又那麼大,你總不能就這樣撒手不管了吧!」
兒媳的態度讓蔡阿姨慌了神,本期盼著兒子當時可以出面替自己解一下圍,然而,在看到他抽著煙一直不發一言之後,蔡阿姨只有滿臉通紅的說出她思量已久的想法。
「我的身體狀況你們也不是不知道,這幾年,來來回回沒少去醫院。我是想,你們現在的條件也比原來好了很多,以後就算是有了保姆,我能過來幫忙肯定還會時不時的過來。」
話雖這樣說,但兒媳依舊不依不饒:「媽,你身體有任何不適,哪次我們不是急急忙忙的帶你去檢查?說來說去你就是不想給我們看孩子了對吧?你看看別人家,不都是婆婆一直幫帶孩子、子女出去打拼的嘛,再說了,你一個人在老家也是閒著,在我們這裡就看個孩子有什麼不好。你別忘了,十年看婆十年看媳,你以後還要不要指望我們?」
看到兒媳咄咄逼人的態度,想著自己這些年又是孩子、又是家務,也算是盡心盡力的在照顧一大家子,蔡阿姨頓時心生委屈,她氣不打一處,忍不住和兒媳爭執了幾句。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誰也不願主動退讓一步,後來,實在不想再繼續做無謂的「掙扎」,蔡阿姨便奪門而出。
02
蔡阿姨自然是無比憤怒的。
一來,兒媳的那番話讓她覺得自己多年的付出在他們小兩口眼裡完全是理所應當;二來,兒子的態度讓她心裡忍不住發涼:暫且不說兒媳以不帶孫子就不願意給自己養老而「討價還價」,作為自己的孩子,兒子至少是可以贍養她的吧,可面對兒媳的說辭,他非但不去制止、糾正,反而無動於衷、聽之任之。
兒子的做法,讓蔡阿姨心寒的同時又不禁想起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她真的一意孤行、不再繼續幫帶孫子/女,自己辛苦拉扯長大的兒子,會如兒媳所說,狠下心對她的晚年不管不顧嗎?
越是這樣想,蔡阿姨就越是害怕。
她今年67歲了,以後還能有幾個六年呢?她想休息、放鬆一下,但也不想「得罪」兒子和兒媳。
以前,她也時常抱著「養兒防老」的觀念,認為只有這一個兒子,以後多多少少還是要依賴他一些的,把他的生活安排妥當了,自己的晚年也會有一些保障,尤其是在老伴兒過世之後,她愈發的覺得,以自己的身體狀況,身邊確實離不開人。
可是,若是硬著頭皮繼續「打腫臉」的帶孩子,她又不清楚還能堅持多久,倘若自己哪天真的累得病倒了,她不知道兒子是精心照顧她,還是會嫌棄她。
03
67歲老人的心酸:不想再幫帶孫子,但又害怕自己的晚年老無所依。
實話講,蔡阿姨面臨的難題,也是很多老人在生活中避免不了的:人到晚年,在照看孫子與照顧自己之間「進退兩難」。
我們先來說一下蔡阿姨的兒媳。
她以「十年看婆十年看媳」為由,偏執地鑽「幫帶孩子」的牛角尖,不顧自己婆婆的身體,即便蔡阿姨最終是繼續堅持了下去,她真的會善待蔡阿姨的晚年嗎?
在我看來,卻是未必。
一個不懂得感恩與體恤長輩的人,是不會發自內心的「善良」的。
生活中,儘管很多人都說「婆婆幫帶孩子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但多數情況下,還是會有一些婆婆願意盡一份綿薄之力的。只不過,公婆帶孩子確實也要面對一些躲不過的現實:就是身體的因素。
每個人都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年老,身體自然會慢慢變弱,只要婆婆真心實意對待兒媳,即便她沒有踐行完「十年看婆」,即便她存在一些「瑕疵」,也不應該忽略她之前對家庭、對孩子的所作所為。
其次,蔡阿姨兒子的做法也有很大的問題。
蔡阿姨出於減輕子女壓力的份兒,才會幫帶孫子,作為兒子,理應心懷感恩,而不是覺得是理所當然。
同樣,對父母孝順、贍養也是為人子女是應盡的義務與責任,而不該以「幫帶孩子」為籌碼去變著法兒的要挾父母。
退一步來說,自己生的孩子,為何非要強行把重擔壓在他人身上?只因為ta是奶奶/爺爺,就得無條件負責到底嗎?
不是這樣的。任何時候,自己的孩子都只能自己負責ta的養育。
04
一直以來,老人都是帶娃的「主力大軍」,對於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既想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又想緩解一些經濟壓力,大概只能有一種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就是子女在外打拼、父母在家幫帶孩子。
然而,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環境」所致,會逐漸的讓很多人認為父母幫帶孩子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甚至,還會出現有些子女以「不幫帶孩子就不給養老」去「恐嚇」父母。
對於有些老人而言,一直帶孫子,自己的身體條件可能會不允許;但不帶孫子,又擔心會被子女心裡記恨、晚年不善待自己。
其實,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永遠都需要互相體諒、互相理解。
倘若父母有能力幫助子女,子女一定要心存感激,即便父母做的不太完美,也應該知足、感恩;但若是父母真的因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比如最正常但又最不能避免的身體因素,而不是刻意或者是故意不幫助子女,那麼,子女也要嘗試著去理解,而不是苦大仇深的去記恨。
當然,作為父母,不能一股腦兒地對子女大包大攬,錢財、精力統統的花費在子女身上。
會有一些父母,「養兒防老」的執念太過根深蒂固,因為害怕晚年老無所依,往往對子女「來者不拒」。
只是,父母在付出的時候也要清晰一點:當你有錢、身體好的時候,子女尚都不能保證會特別孝順,那麼,沒錢身體又差,子女怎麼能好好待你?
希望像蔡阿姨一樣的老人,更多的是要好好善待自己,與其把希望都放在兒子身上,整天忐忑不安,不如多「投資」一下自己,趁著身體還允許,多攢一些錢、多鍛鍊自己的身體。
若是到了晚年,自己都不為自己著想,子女又怎麼能重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