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溼話茯苓

2020-12-27 騰訊網

一時滾著陣陣熱浪,一時下起瓢潑大雨,最近天氣開始悶熱潮溼,這種天氣最令人疲乏、胃口欠佳,特別對於脾胃虛弱或溼熱體質的人士更是倍感不適。或許可以試試一碗具健脾滲溼功效的茯苓苡仁湯,可解疲乏納差之憂。在民間,有茯苓為中藥中健脾滲溼之最的說法。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茯苓這味中藥。

茯苓與雲苓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後經陰乾、切制等步驟製成「茯苓塊」或「茯苓片」。雲南所產的茯苓,個圓或長圓,皮黑褐有細皺,肉白,鐵實,質量最優,為道地藥材,故稱為雲苓。

茯苓的功效

茯苓亦稱伏靈、伏菟、松腴不死面,其中抱根者名茯神。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而且四季佳宜,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溼、風、溫等諸疾均可發揮其獨特的功效。

李時珍說「茯苓,史記龜策傳作伏靈。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謂之伏靈、伏神也。仙經言伏靈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滅,則神靈之氣,亦可徵矣。俗作苓者,傳寫之訛也。下有伏靈,上有兔絲,故又名伏兔。」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等功效。常用治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病證。

現代研究表明,茯苓含茯苓多糖、三萜類及麥角甾醇、卵磷酸、膽鹼、組氨酸等多種營養成分。茯苓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抗腫瘤、抗衰老等藥理作用,實為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

茯苓與土茯苓

值得注意的是,土茯苓與茯苓雖然名字差不多,但其實它們是不同的兩樣藥材,其功能與作用也各不相同。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有解毒,除溼,通利關節之功效,而沒有健脾之功效。用於補虛健脾,滲溼利水還是用茯苓(雲苓)比較好。

健脾滲溼有良方

茯苓除了常用於中藥配伍之外,其實也可以作為食療之用。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幾個茯苓的食療常用方法:

01

茯苓薏米祛溼湯

材料:排骨 500克,幹冬菇4個,薏苡仁20克,雲苓20克,幹淮山15克,黨參10克,五指毛桃根 20克。

做法:排骨飛水,幹冬菇與藥材一起泡洗30分鐘後,將所有材料一起放進鍋,煮1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本湯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溼之功效。

02

參苓白朮健脾湯

材料: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南豆20克,蓮子15克,白朮、黨參各10克,雞腳8隻,瘦肉200克,蜜棗3顆,

做法:藥材清洗後浸泡。雞腳、瘦肉清洗後飛水。將藥材及瘦肉、雞腳放入燉鍋內,加入冷水適量,大火煮開後,轉小火再煮一個小時,起鍋前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這款湯水清熱健脾,味道清甜,具健脾化溼之功,很適合夏天喝喔!

03

茯苓薏米粥

材料:茯苓、薏苡仁各25克,陳皮5克,粳米適量。

做法:以上材料洗淨後,共放置鍋內,加適量水煮至粥成。

功效:本粥有健脾化溼理氣之功。適用於小兒脾虛洩瀉,小便不利。

04

茯苓薏米餅

材料:茯苓、薏苡仁、白麵粉各30克,白糖適量。

做法:以上材料研成細末和勻壓成餅,蒸熟。

功效:適合小兒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來源:新會中醫院】

相關焦點

  • 一兩茯苓一兩金,茯苓和它「天作之合」,健脾祛溼,甩掉水桶腰
    所以在睡前的時候,不妨堅持用一些茯苓來泡水喝,能夠幫助起到鎮靜安神的效果,緩解心神不寧的情況,讓你一覺到天亮,好夢也會自然來。健脾祛溼。脾臟作為人體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對於維持人體正常功能運轉也是非常重要的。
  • 一兩茯苓一兩金!茯苓加它一起用,浮腫消了,健脾祛溼安神睡的香
    茯苓的利水滲溼功效,是通過健運脾肺功能而達到的。因此,祛溼用茯苓,既能滲溼以治「標」,還能健脾治其「本」。且茯苓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長期食用也很安全。
  • 一兩茯苓一兩金,茯苓和它很「合拍」,祛溼排毒,或能變身衣架子
    茯苓泡水的好處:緩解感冒咳嗽。常喝一些茯苓泡水,能夠促進體內血液循環以及新陳代謝速率,加速毒素排除,緩解感冒咳嗽等問題的產生,改善身體的炎症,保護好咽喉健康。健脾祛溼。脾臟擔負著人體水溼運化,如果脾胃虛弱,也會造成溼氣的堆積,所以,常喝一些茯苓泡水,能夠起到健脾祛溼的功效,減輕脾胃的負擔,讓你無溼一身輕。提高免疫力。茯苓富含蛋白質以及卵磷脂,能夠增強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時也可以幫助誘發乾擾素和白細胞的形成,降低患病機率,為自身健康保駕護航。
  • 祛溼美容,別忘記茯苓
    1、茯苓能增加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抑制腫瘤的作用;2、茯苓利尿祛溼,有的國家將茯苓作為海軍常用藥物及滋補品的原料,對於改善水腫型肥胖尤其是下半身肥胖,效果也很顯著;3、茯苓能潤腸通便,它的膳食纖維含量高出所有蔬菜水果,每100克茯苓粉含膳食纖維80.9克,對於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引起的便秘改善很明顯,茯苓搭配正餐一起吃,還能控制血糖和血脂;4、茯苓能養顏美膚,所含的視黃醇和胡蘿蔔素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
  • 健脾要先祛溼?祛溼跟脾胃有關係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大家很感興趣的話題,祛溼跟健脾有關係嗎?為什麼很多人都說祛溼要先健脾!在這裡可以告訴大家,祛溼跟健脾還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因為脾主運化,既是運化五穀食物的地方,也是身體的運溼之所。脾故清代醫典《證治匯補溼症》云:「治溼不知理脾,非其治也」,因此,祛溼當健脾!簡單點說就是脾不好,不能化水溼,溼氣會加重。如果,溼氣重,會加重脾胃虛弱,所以去溼氣的同時要健脾。
  • 原來茯苓比薏米祛溼效果好
    茯苓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觸的一種中藥材,它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大家一般會用其泡水、煮湯、煮粥等方式烹飪後吃,對身體的調理作用頗多 茯苓自古被視為「中藥八珍」之一,其味甘、淡而性平,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安神的功效。
  • 「一米、一豆」搭配好,夏季祛溼健脾最有效!
    要祛溼,不少人會想到喝薏米水。而且早在《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薏米能健脾胃、消水腫,久服可以輕身益氣。是不是選擇了正確的食材,「紅豆+薏米」就可以祛溼了?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中醫認為「只祛溼不健脾」,不僅不能達到很好的祛溼效果,反而可能因為吃太多偏寒涼性的薏米而損傷脾胃!
  • 茯苓健脾補氣、化痰祛溼,怎麼吃更有效?簡單的做法或讓效果翻倍
    俗話說「一兩茯苓一兩金」,茯苓的養生功能是非常強大的,它的功效很多,可以補氣、健脾、止咳化痰、祛溼、養心、安神、益血等,常吃點茯苓,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對身體很有好處。相傳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從小就開始吃茯苓,沒想到小時候體質並不好的他,最後竟成為了長壽之人,茯苓的養生作用可見一斑。很多人吃茯苓都是直接磨成粉吃或者是泡水喝,其實茯苓的吃法有很多,不同的吃法所產生的功效也有所不同。那麼,茯苓到底怎麼吃更養生呢?茯苓怎麼吃,效果更好?
  • 祛溼先健脾?常吃4種食物,脾胃慢慢變強,溼氣或跟著溜走
    01為什麼祛溼先健脾?脾虛溼重的病人在大便上表現為便溏或者便秘,糙米中富含粗纖維可以加快腸蠕動,促進大便排出,並改善便溏的症狀,個人建議溼重病人還可以加上薏米山藥等一起煮粥服用,能夠益胃健脾,祛溼哦。2、芡實味甘澀、性平,可調整消耗的脾胃功能,補益脾胃,讓脾胃獲得動。
  • 紅豆山藥薏米茯苓糕,健脾養胃,去溼氣營養甜品,學會自己做美味
    現代人基本上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溼氣問題,脾胃虛弱、身體沉重、水腫等,除了平時的調理,還可以多吃一些祛溼的食物。赤小豆、薏米、芡實(雞頭米)都是很有效的祛溼氣食物,茯苓、山藥有健脾功效,把它們混合,添加一些增香的黑芝麻、杏仁,一道簡單又美味的祛溼小甜點就做好了。它的做法很家常,我們一起學會它,周末時候做一些,密封起來平時每天吃幾塊,全家人一起健脾養胃祛溼氣吧!
  • 脾虛溼重、陽弱,堅持3事,健脾祛溼,補陽氣
    所以健脾養胃祛溼就是補陽氣,陽氣足,身體健、壽命長!脾臟虛弱的危害?1、變胖脾虛後會導致人體運化能力下降,代謝困難,從而脂肪會堆積在體內,人就會越來越胖。環腰按揉帶脈能有健脾、振陽的作用,對於男性還是女性都是非常不錯的按揉部位,還能幫助燃燒小腹中的脂肪、毒素。脾虛與溼氣重,相生相伴,相互惡化,很多人過分強調祛溼而忽略健脾,最終溼氣沒去掉,反而傷害了身體!所以健脾補陽是核心,陽氣足,脾胃健,溼氣不攻自破!
  • 四月,這道湯多做給家人喝,一周喝2次,健脾祛溼,養人對身體好
    四月溼氣重,這道祛溼湯多給家人喝,鮮香甘甜,祛溼養人體質變好。現在正是春夏換季,季節交替的時節,這個時候特別適合煲一些祛溼湯來喝。說到祛溼,很多人都會想到赤小豆、薏仁米和木棉花幹。這三樣食材對祛溼確實也是有不錯的效果。但除了它們之外,還有一樣食材對祛溼也是很有幫助的, 春天在田間地頭裡也能經常看到它。那就是:棉茵陳。學名也叫茵陳蒿、白蒿,別稱茵陳或綿茵陳。不同地區的叫法可能不大一樣。
  • 祛溼名方「四神湯」,奇妙之處在哪裡?
    因此,祛溼是調理慢性病、擁有健康身體的關鍵時期,如何有效祛溼呢?中醫認為,除了自身所在的生活環境之外,身體脾胃的運化功能才是我們祛溼的根本利器。因為脾胃虛,溼氣才能產生,所以杜絕溼氣生成之源才是關鍵!而「四神湯」就是健脾祛溼名方,故而小編向各位推薦這個健脾祛溼名方。四神湯是中醫著名的健脾祛溼食方,其中「四神」是指:薏仁、蓮子、山藥、茯苓。
  • 肚臍有個「祛溼」開關!睡前一個動作,輕鬆祛溼邪,大肚腩小了~
    談論起祛溼食材,一說一大堆:薏米、白扁豆、赤小豆……誠然,它們都有祛溼的功效,但有一種食材,卻為很多中醫所偏愛,那就是「茯苓」了。有句話說「十藥九茯苓」,意思是中醫開的藥方裡,十有八九會有茯苓。茯苓藥性平和,既可驅邪,又可扶正。這就意味著,它利水而不會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
  • 要祛溼,方法很重要!
    除此之外,煮對紅豆薏米水才能有效祛溼:祛溼,別再迷戀薏米了!內行人都愛它對付體內溼氣,在很多時候,以下4種藥食同源的藥材更為合適: 1. 白朮中醫認為,白朮,味苦甘,性溫,可以補氣健脾,燥溼利水。為健脾開胃祛溼,宜用炒芡實。選購時,以粒大、均勻、無蟲蛀、無雜質、色澤均勻者、味淡者為佳。
  • 夏天是祛溼的好時期,每天這樣吃,祛溼功效翻倍,比拔火罐管用
    夏天的時候溼氣尤其重,很多人選擇在夏天祛溼,祛溼很多人會用薏米,其實芡實祛溼才是最好的。薏米性寒,不能久用。今天就來教大家做這款祛溼健脾的四神湯芡實——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能抗衰延年,最益脾胃。蓮子——養心健脾,對胃腸有保護作用,可增強人體免疫機能,有抗老防衰的功效。茯苓——健脾化溼,能促進、強化人體的免疫機能,常食用可加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 鮮土茯苓煲雞骨架,祛溼不油膩
    鮮土茯苓煲雞骨架By 琪_feXjZ8E2春夏之交,多喝祛溼湯,鮮土茯苓就是很好祛溼食材,配雞骨架,不油膩。原料:鮮土茯苓、雞骨架、姜、鹽。做法步驟:第1步、鮮土茯苓,買時店主幫忙切片,回來洗洗即可。第2步、雞骨架一副洗淨。第3步、斬件放入開水鍋焯水。
  • 陳皮茶飲:連孫儷娘娘都推薦的祛溼良方!
    陳皮健脾和胃祛溼要治本,陳皮來助陣以下四款簡單方便的陳皮茶飲,每周喝一次,祛溼去浮腫,更顯精神活力!這可是連「甄嬛娘娘「孫儷都曾點讚的陳皮祛溼茶方!二、陳皮茯苓茶材料:茯苓5克,陳皮一至兩瓣做法:茯苓、陳皮洗淨,放人保溫杯中,在杯中衝入開水,焗10分鐘即可飲用。
  • 梅雨季祛溼,外行喝薏米水,內行都吃它!很多人還不知道……
    梅雨季,一年一度的「祛溼」大計又提上日程,很多人自己煲紅豆薏米水,或者買各種祛溼茶煮來喝。然而,不少人還是整天睏倦、脾胃差,甚至便秘、拉肚子,溼氣不減反加重,怎麼回事?多半是沒用對祛溼藥材、沒找對祛溼方法!
  • 四神湯「健脾祛溼,效果就是那麼神」
    四神湯是中醫著名的健脾食方,其中「四神」是指茯苓,淮山,蓮子和芡實(或薏仁).四者匯集在一起後互相補遺,「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能,製成的湯水對人體具有健脾養胃、美容養顏、降燥祛溼、調節免疫系統等諸多益處,幾乎發揮出了「無敵」的功效,四神之名當之無愧。劉若英所用到的「四神湯」在臺灣是家喻戶曉的養生美容湯,在臺北公館有很具代表性的四神湯店,因此臺灣女生個個都熱衷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