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滾著陣陣熱浪,一時下起瓢潑大雨,最近天氣開始悶熱潮溼,這種天氣最令人疲乏、胃口欠佳,特別對於脾胃虛弱或溼熱體質的人士更是倍感不適。或許可以試試一碗具健脾滲溼功效的茯苓苡仁湯,可解疲乏納差之憂。在民間,有茯苓為中藥中健脾滲溼之最的說法。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茯苓這味中藥。
茯苓與雲苓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後經陰乾、切制等步驟製成「茯苓塊」或「茯苓片」。雲南所產的茯苓,個圓或長圓,皮黑褐有細皺,肉白,鐵實,質量最優,為道地藥材,故稱為雲苓。
茯苓的功效
茯苓亦稱伏靈、伏菟、松腴不死面,其中抱根者名茯神。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而且四季佳宜,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溼、風、溫等諸疾均可發揮其獨特的功效。
李時珍說「茯苓,史記龜策傳作伏靈。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謂之伏靈、伏神也。仙經言伏靈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滅,則神靈之氣,亦可徵矣。俗作苓者,傳寫之訛也。下有伏靈,上有兔絲,故又名伏兔。」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等功效。常用治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病證。
現代研究表明,茯苓含茯苓多糖、三萜類及麥角甾醇、卵磷酸、膽鹼、組氨酸等多種營養成分。茯苓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抗腫瘤、抗衰老等藥理作用,實為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
茯苓與土茯苓
值得注意的是,土茯苓與茯苓雖然名字差不多,但其實它們是不同的兩樣藥材,其功能與作用也各不相同。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有解毒,除溼,通利關節之功效,而沒有健脾之功效。用於補虛健脾,滲溼利水還是用茯苓(雲苓)比較好。
健脾滲溼有良方
茯苓除了常用於中藥配伍之外,其實也可以作為食療之用。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幾個茯苓的食療常用方法:
01
茯苓薏米祛溼湯
材料:排骨 500克,幹冬菇4個,薏苡仁20克,雲苓20克,幹淮山15克,黨參10克,五指毛桃根 20克。
做法:排骨飛水,幹冬菇與藥材一起泡洗30分鐘後,將所有材料一起放進鍋,煮1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本湯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溼之功效。
02
參苓白朮健脾湯
材料: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南豆20克,蓮子15克,白朮、黨參各10克,雞腳8隻,瘦肉200克,蜜棗3顆,
做法:藥材清洗後浸泡。雞腳、瘦肉清洗後飛水。將藥材及瘦肉、雞腳放入燉鍋內,加入冷水適量,大火煮開後,轉小火再煮一個小時,起鍋前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這款湯水清熱健脾,味道清甜,具健脾化溼之功,很適合夏天喝喔!
03
茯苓薏米粥
材料:茯苓、薏苡仁各25克,陳皮5克,粳米適量。
做法:以上材料洗淨後,共放置鍋內,加適量水煮至粥成。
功效:本粥有健脾化溼理氣之功。適用於小兒脾虛洩瀉,小便不利。
04
茯苓薏米餅
材料:茯苓、薏苡仁、白麵粉各30克,白糖適量。
做法:以上材料研成細末和勻壓成餅,蒸熟。
功效:適合小兒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來源:新會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