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西遊記》原作曾多次翻譯成不同的語言版本,它在影視、動漫、遊戲等領域衍生出來的文創作品,也都曾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公開發行,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部中國經典文學IP的影響力目前仍然還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距離真正的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仍存在一定的距離。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西遊記》本身的故事體系太過龐雜。無論是其中出現的眾多千奇百怪的神仙妖怪,還是貫穿整個故事始終的中國哲學思想,都在無形之中在中外文化交流之間形成了一個文化壁壘。對於世界各地那些從未看過《西遊記》的普通觀眾來說,他們其實很難一個淺顯易懂的角度去了解「西遊文化」。
實際上在西方很多國家,當地觀眾對《西遊記》的印象,大多都來源於1978年日版《西遊記》的傳播;而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觀眾對《西遊記》的印象,卻大多來源於86版《西遊記》在上世紀90年代開啟的一輪海外輸出。用當代流行的方式來重新演繹《西遊記》,對於「西遊文化」普及方面帶來的幫助顯而易見。
所以在近些年來,很多有「西遊情節」的藝術家都紛紛在海外推出了一些與《西遊記》有關的文創作品,希望能夠藉此向全世界推廣來自中國的「西遊文化」。比如2008年由成龍、李連杰主演的《功夫之王》中,就出現了孫悟空的形象;2013年美國華裔導演陳士爭就執導了音樂劇《美猴王·西遊記》,先後在英國、美國公演;而由六小齡童、馬德華領銜主演,中美合拍的電影《敢問路在何方》也已經進入了拍攝階段。
這些優秀的文創作品,其實都可以視為正統「西遊文化」的延續。只是說想要在全世界範圍內真正掀起一股「西遊熱」,恐怕並不是單靠一部文創作品就能完成的重任。
不過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一些脫胎於《西遊記》的文創作品,卻通過大刀闊斧的改編,在形成獨立IP、並獲得了市場認可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傳遞著《西遊記》留給後人的精神思想。
比如在鳥山明於1984年創作的《龍珠》中,就出現了孫悟空、豬八戒、牛魔王、閻羅王等眾多來自《西遊記》的角色。雖然《龍珠》的整個故事架構已經和《西遊記》沒有了太多關係,但是兩位不同版本孫悟空的精神都高度的一致——性格開朗、不守規矩,追求強大而刻苦修行,堅持自己內心的道義而與強敵進行戰鬥。
而在岸本齊史於1999年創作的《火影忍者》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西遊記》的元素,如六道仙人使用的愰金繩、芭蕉扇、琥珀淨瓶,三代火影猿飛日斬的通靈獸猿魔和如意金箍棒的設定,都可以視為「西遊文化」的另類傳播和繼承。
更有趣的是,有日本學者曾指出,高橋留美子於1996年創作的《犬夜叉》,在內容創作方面就大量參考了《西遊記》。在故事框架上,《犬夜叉》描寫了戈薇、犬夜叉及其夥伴們尋找四魂之玉的碎片,與以奈落為首的妖怪進行戰鬥的故事,而《西遊記》則是唐三藏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求取真經的故事;在人物設定方面,心地善良、巫女桔梗轉世的戈薇,總是能讓人想起金蟬子轉世的唐三藏,被封印50年的半妖犬夜叉,與被壓在五行山下500年的孫悟空如出一轍;而運用葫蘆法器的妖怪桃果人、豬八戒的後代豬九戒等內容元素的出現,更是讓人不由得聯想到來自中國的《西遊記》。
無獨有偶,2015年由美國AMC電視臺出品的電視劇《荒原》,也正是改編自《西遊記》。該片講述的是一位偉大的戰士和一個小男孩攜手踏上旅程,克服重重危機,尋找理想極樂世界的故事,其中吳彥祖扮演的桑尼,對應的是唐三藏,而阿拉米斯·奈特扮演的M.K.,則是對應的孫悟空(Monkey King)。雖然中國的很多觀眾對這部劇的最初印象並不好,但《荒原》三季IMDb評分分別為8.1、8.6、8.6的結果也說明,美國影視市場對其內容表現是非常認可的。
在經典文學原著的故事大框架下,通過大刀闊斧地進行內容改編,形成全新IP的做法,在全球範圍內的文創行業其實都屢見不鮮。
1995年迪士尼出品的《獅子王》、2006年馮小剛導演的《夜宴》,其實都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雖然這些作品最終呈現出來的內容已經和原作產生了巨大的差異,但他們都從自身的角度繼承了原作故事中最核心、最經典的精神內核。既然《哈姆雷特》都可如此,《西遊記》其實也未嘗不可。
雖然這些不同版本的《西遊記》,以及那些受這部經典名著影響而形成的全新作品,可能永遠都無法受到所有「西遊迷」的一致認可,但正因為這些「魔改」作品的出現,《西遊記》才成為了一個經久不衰的文化符號,「西遊文化」的魅力才有可能影響到全世界範圍內的更多人。
畢竟,「西天取經」只是一段傳說故事,而深埋在《西遊記》深處那股催人向上的精神,才是這部經典作品帶給我們的最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