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私人定製,「匠」心獨具——
蘭州小夥周宏偉de手工皮藝「慢生活」
周宏偉和他的皮具作品。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而如今的「臭皮匠」,也可以很時尚前衛。在蘭州有位80後「手工皮匠達人」——周宏偉,他放棄月收入穩定的金融白領工作,2014年開始,接觸手工皮具製作,2015年,開辦了手作皮具工作室,專門「私人定製」純手工皮具。
手工製作皮具,行話叫「玩皮」,周宏偉每天在皮子上穿針引線,產量雖低,卻不急不躁,除了追求心中的一份寧靜,也為他帶來不錯的收入。
「畫樣打板、紉線縫合」沉浸在一針一線的創作裡
皮革畫樣、鐵具裁切、木槌鑿孔、紉線縫合……6年來,周宏偉每天堅持看似繁瑣的步驟,大張皮料經他裁剪敲打,製作成一個個精美皮具。「噹噹當……」在製作間周宏偉用木槌有力而均勻地敲打皮料的菱斬,由於技術成熟,他依靠敲打聲音及節奏掌握用力程度,三聲挪一下菱斬位置,皮料上順次留下一排針孔。他說,「別看這是個打孔的活,要是掌握不好方向,或者用力不等,都會影響針孔的成形,繼而影響縫合效果,所以,打菱斬需要一氣呵成。」
為了保證皮具的品質,周宏偉一直限制每日的訂單數額,他告訴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手工製品講究工藝美,不圖數量,而圖質量,這也正是手工製品與機械流水化製造的不同之處。」周宏偉將每一次製作看成是一件藝術作品的創作,一針一線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辭去穩定的金融白領工作專心「玩皮」
2014年,還是一名金融白領的周宏偉第一次接觸到了手工皮具的製作,從小就喜歡手工製作的他遇到一位皮匠人,看著匠人製作了一下午的皮具,周宏偉開始潛心研究手工皮具製作流程,從此一發不可收。從那時起,他白天忙工作,晚上忙手工。從網上買來工具、皮具,看視頻、找教程,就這樣開始了自學皮具製作之路。
「我一直是個傳統而內向的人,不善交際,金融證券工作需要跟人打交道,壓根就不適合我這樣的人,雖然待遇穩定,但內心卻不能沉靜下來。自從接觸皮具製作後,讓我有了一種置身事外、忘乎自我的感覺,好像突然找回了自己。」周宏偉告訴記者。剛開始的時候,皮具製作僅僅是他的一項愛好,就在麥積山路租用了別人店鋪裡的幾平方米位置,開了第一個工作室。不到一年時間,周宏偉對皮具製作的喜愛更加迷戀。隨之,陸續有朋友、陌生人找他訂做皮具,從最初的卡包、錢包、皮帶,到箱包、皮書套、皮足球、皮耳機套、皮製鑰匙扣……讓他開始忙不過來。也就是在這時,他萌生了辭職的念頭。
「私人定製」、開設培訓班讓手作皮具更有吸引力
2016年,周宏偉開設了周末培訓體驗課,但每周名額僅為6—8人,該課程一經開設,就受到眾多愛好者的踴躍報名。很多上班族都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享受周末,給自己心靈放個假。周宏偉說,「如今生活節奏太快,人們很需要一個能讓自己沉下來的空間,讓都市人少了一些浮躁和不安;親手做給自己或愛人、朋友一件手工皮具,不僅是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自身還能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拜師」周宏偉學皮藝技術的徐女士在工作室上體驗課程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了,她說:「如今自己所能達到的水平僅僅是會做,皮藝畢竟是一個手藝活,要想做到像師傅一樣精緻,還需要多做多練習。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講究手法,學習期間,不僅享受了整個製作過程,更是一種遞進式的認識,從『學會』到『做好』的轉變。」
現如今,在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內,周宏偉有一間屬於自己的百餘平方米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名字以他女兒的名字命名——墨。2020年初,一場疫情讓很多行業生出了危機感,但卻沒有影響到周宏偉的手工皮具定製生意,顧客都是通過微信溝通訂樣、訂購,東西做好後或來店自取,或快遞寄出。
掃碼看視頻
文/圖 記者 張艾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