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DOCO編輯部
撰稿:褚司怡
編輯:印雪
昨夜從IDF放映現場出來,我在南山路上坐上了回家的計程車。
一上車,師傅就問我:「什麼培訓啊,這麼多人?」我說:「這兩天是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今天的放映剛結束。」
IDF放映現場
他滿臉的興奮地同我說:「紀錄片我喜歡啊,是像《動物世界》這樣的嗎?」我解釋道:「那倒不是。有很多是藝術性和作者個人特色比較強的片子。」
他恍然大悟:「哦,的確是,美院嘛,那肯定是要放些拍什麼畫家、藝術家的紀錄片。」我趕忙說:「那倒也不是,題材是多種多樣的。」
IDF放映現場
「那你說說唄,都是些什麼樣的紀錄片啊?」他接著追問。我有些答不上來,這兩天看了五部長篇三部短片,形式、主題、手法、態度都各有自己的姿態,難以一言蔽之。
見我支吾,他便窮追不捨:「不行你就舉幾個例子唄?」
那...舉個例子?
我想了想,用怕是過簡的、現實主義的語言概括了下午接連看的三個短片劇情:一個記錄的是波蘭的探險家探索雪山裡的洞穴;一個是年輕華裔導演記錄幫媽媽一起在臺灣尋親的過程;還有一個講的是九十多歲的、年輕時跳豔舞的華裔老奶奶和一個七十多歲美國老爺爺的愛情。
師傅叫好,直接現場給我寫起了影評:這三個我都覺得可有意思了——這第一個我聽了就覺得一定很刺激,心臟不好的人怕是不能看;第二個我覺得很動人,那肯定看了要掉眼淚;第三個那更有意思了,這個老爺爺一定是個很有趣幽默的人,不然這樣的老奶奶也不會和他在一起的,你說是不是?
嘿,好像也差得不太遠。
到家的我拿起電腦開始認真總結。
很刺激的《艱險之路》
一次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直觀紀錄。導演省去了所有的背景信息和語言,以求讓這場旅程免於落入Discovery Channel式俗套。這是一次對於「show, don’t tell」 原則的忠實詮釋。
一個人在黑暗中滑入無人曾及的洞穴中,又進而像下一個未知的方向匍匐前進。我們能聽到看到的,也大體就是這黑暗,和這人的前進,時不時伴隨著呼吸聲、石子掉落的聲音、探照燈的晃動。近距離的影像想要給觀眾還原一種現場感,一種無需贅述也能感受到的情緒。
影片截圖
因為沒有太多解讀,這些感官拼湊出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到底是什麼,也成為了一道開放題。是徵服,是鬥爭,或是對the sublime的敬畏?導演在映後慷慨的分享中,並沒有透露出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
他一會兒提到了「恐懼」,一會兒又提到了「與你想像裡的東西的鬥爭 (fighting with your imagination of what could be there)「。這般開放倒是讓人興致盎然,好像片子所展現的這條艱險之路一樣,思考的旅程中,目的地也未知。
影片截圖
只不過,信息的徹底缺失帶來了太多的疑問,反而常常讓我從直觀的對影像的感受中走神。我到底在看什麼?鏡頭伴隨的這個人是誰?他為什麼在這條路上?在導演的意圖下,或許我本該更經常地從影像中感受到冰冷的水汽,塵粒入鼻的感受,幽閉和是無邊黑暗帶來的兩極分化的恐懼,而我的疑問卻常常把我從這種理想化的直觀感受中抽離。
抑或,無論是不是導演意圖,我們也可以將這種抽離理解為直觀地去體驗一條目的地未知的艱險之路的過程中,應得的一部分感受。
影片海報
很動人的《為我哼首搖籃曲》
任何與尋親或探索自我身份之謎相關的故事都讓人很難不落淚。這些故事的起點總有一個破碎的家庭,一個記憶裡解不開的結,終點雖然不一定有完美的和解,卻總有經過勇敢的打碎和拼貼而更飽滿的人生體驗。這個從A到B的過程,是複雜而柔軟的,這份柔軟若是坦誠地展現出來,很難不觸動人的心弦。這一點,導演Tiffany Hsiung真摯地做到了。
影片截圖
所以與前一部短片一樣,《為我哼首搖籃曲》記錄的也是一條艱險之路的歷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比探尋雪山的未知洞穴更艱險:從多倫多到臺北雖是個體能上溫和的旅程,導演記錄下的一家人探尋的方向卻是內心的深處,一路上在迷霧裡等待她們的是未知的洶湧情緒,是記憶的盲點裡隨時可能動搖個人認知根基的埋伏。導演讓們我在旅程中看到的有一家三代女性各自堅韌的力量,也有在她們之間自然流動的愛。
影片截圖
導演在影片最後說,這段旅程中,她不僅找的了外婆,也找到了媽媽。我覺得我們在這段旅程中,不僅看到了媽媽和外婆,也看到了導演自己。我很感激她的堅定和勇敢,從帶著一張只寫了兩個名字的紙巾就敢踏上為母尋親之路,到通過影像開放這一段十分私人的旅程,讓我們作為觀眾也能跟隨她們一小段,也能得到被情緒的深刻共鳴觸動的機會。
影片海報
有意思的《相愛的柯比與史蒂芬》
片中92歲的柯比和比她小18歲的史蒂芬是兩個有光的生命,這道光在影片的第一幕中兩人在藍紫色的燈光和復古的音樂中依偎起舞時,就從屏幕上溢出來,擋也擋不住。
而之後這30分鐘裡,導演楊圓圓和Carlo Nasisse帶著我們去看他倆生活中的恩愛與吐槽,靈感與瑣碎,反差與互相拼貼縫補,這道光一直變得越來越強,讓人強烈地想要跟著他們一起會心地笑。
影片截圖
這是一個講述相愛的故事,而柯比和史蒂芬作為兩個獨立的人的個性,在故事中卻沒有因為這相愛的敘事而有絲毫被掩蓋。
我們看到他們互相攙扶、依偎、補充,反而因為相愛都幫助對方成長成了更鮮明的個體。這不正是最令人嚮往的愛情的一種定義嗎?
影片截圖
也許柯比和史蒂芬的人生便是平鋪直敘也能成為一個好故事,但《相愛的柯比與史蒂芬》的動人之處,並不止於素材的精彩。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兩位謙虛的、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作者,在用合作和陪伴的態度去記敘這個特別的故事。
影片中穿插的史蒂芬關於「電影可以把人的存在保留」的碎碎念,和作者們與兩位主角的互動,無不滲透出作者站在影像記錄者、創作者的角度,對自己在這個故事中的作用的思考。
我想柯比與史蒂芬一定也很欣慰擁有這樣這樣的一部影片來永久保留他們人生的光。如今柯比過世了,她和她與史蒂芬的相愛卻因此會永遠在影像中存在下去。
影片海報
計程車駛過了南山路,楊公堤,天目山路,司機師傅也和我從對柯比和史蒂芬「活在當下」的讚嘆,聊到了他的人生觀,還給我算起了我與我父母的關係。原來,他竟是個修行之人,難怪就算是對沒有看過的電影,也能語出驚人。
臨下車時,師傅對我說,「你還年輕,多讀讀易經,多看點紀錄片,會很好的。」
話音落,他便瀟灑掉頭地向下一單的起點駛去,留下一陣仙風,和一個在路燈下回味這個夜晚的我。不知道他會和下一個乘客聊些什麼。也許,還是有趣的紀錄片吧?
也興許,有一天他也會在紀錄片裡,看到和他有關的故事。
圖片來源:那誰
IDF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
紀錄片豆瓣電影頁
| 分享/求資源可酌情勾搭DOCO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