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談到的三部電影,分別為犯罪劇情片、偽紀錄片,以及一部真實的紀錄片。它們都圍繞一個場景:計程車,聚焦一個身份:計程車司機。
在談兩部新電影前,先回顧一部老電影。借著老羅伯特·德尼羅的新片《下流祖父》的上映,又把1976年的《計程車司機》看了一遍。當然,主要是為了回味當年的羅伯特小哥,有多帥!放現在,這造型也是洗剪吹、非主流、90後的最愛呀。
關於影片反諷社會層面的解析,小玄兒就不在此多言了,豆瓣上大神影評有很多種論述。時至今日,只要一提到,有關於計程車的影片,我們大多會想起這部經典之作。最近看的攝影紀錄片《陰陽相成》裡,更是請來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攝影師:麥可·查普曼,講述了在那個膠片攝影的年代,夜裡的街道、飄散的熱氣、霓虹燈的街景,那時還沒有滿街的LED廣告牌,沒有嚴重的光汙染,夜間的拍攝,對於導演和攝影師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在80年代的紐約,夜晚是這個城市的醜態,垃圾滿地、惡臭滿街,記得2014年的《至暴之年》中,還原了一輛上個世紀80年代的紐約地鐵。如今抱怨北上廣地鐵擁擠的朋友們,那會兒的紐約地鐵裡除了髒亂差,還有很多不法分子,導致每輛地鐵上,都有警察維持秩序。那會兒的街道,就別提多混亂了。
不過我想說的是,這部影片之所以令人感覺回味無窮,歸結於它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而這樣的氣氛,都是通過影片的攝影來傳遞的。尤其是夜景的拍攝,在那個沒有數碼攝影的年代,掌鏡的攝影師絕對是個高級技師,因為除了他,沒人知道當天,膠片上到底拍到了什麼。
就連導演本人,都要等到第二天的早晨樣片放映,才能看到昨天拍攝的幾條中,哪些是精彩絕倫的。而攝影師:麥可·查普曼說,在拍攝《計程車司機》期間,他常常竊喜,因為他知道,他拍到了一些,激動人心的畫面。
這些夜晚燈光的虛焦、長曝光的晃動、昏黃的燈光,在膠片的質感下,有著厚重感,燈光的閃爍像是人物不安定的內心。車窗上的雨水,溼滑的街道,像是冷漠的世人和整個城市給人的孤寂感受。而衝出霧氣圍繞的計程車,像是在這個迷亂的夜晚和社會中,尋找出口主人公的化身。
這部影片,在徐浩峰先生的影評集裡,被稱為小人物,小衝突,大反應的戲劇典型。也許這位迷茫的,急於做些什麼的計程車司機,就是當年的超級英雄吧,他開著黃色的計程車,穿著標誌性的M65風衣,一個反社會的恐怖分子,持槍殺人,甚至想刺殺總統競選人,但是最終卻被媒體塑造為一個惡鬥黑幫的社會英雄。今年,正值該片上映的40周年,這麼帥的羅伯特,這麼美的鏡頭,這麼好的故事,值得一看再看。
不過到了2015年,如果你在豆瓣或者時光網,搜尋關鍵字:計程車,除了這部老電影,還會出現一部伊朗的新片,因去年一舉奪得了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並且導演還被伊朗當局扣押,而沒有前去領獎,更是引起了全球性的關注,這部影片同樣參加了去年的第40屆多倫多電影節展映。
這部影片只有短短的82分鐘,甚至不到90分鐘,當你還在琢磨這是一部紀錄片,還是一切的人物都是在導演的安排下,各司其職,順利表演完成下來的時候,影片已經來到了尾聲。而其間,關於社會的話題、政府的禁錮,有一些令你啼笑皆非,有一些令你陷入深思,而其中那些機智的橋段,賣碟的小胖子、放生的奶奶、有趣的小侄女,他們口中的生意、抱怨和生活點滴,會令人不禁想起羅馬尼亞現實主義電影對當下社會的關懷,人民內心的放大。影片在明亮的鏡頭裡,人們笑著,調侃著,那些生活中的遭遇。
這樣的獨立電影,總是讓我們看到電影更多的可能性。如今很多年輕人的新電影,總是從拍攝手法,一鏡到底、甚至是手機拍的影片,來表現更現實的社會場景、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亦如去年的《維多利亞》《橘色》。而60年生人的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讓我們看到長者的智慧,就像他在影片裡對正在學電影的年輕人說:你究竟要拍攝什麼、怎麼拍,這件事要自己去尋找,這也是最難的部分。
而這部從紀錄片出發,最後因為民眾的要求,而被二次創作為了紀錄片形式的電影,從而成為了現在這個「偽紀錄片」的影片形態,亦如賈樟柯導演的《二十四城記》。雖然是紀錄片的形式,這部《計程車》中仍然可見電影劇本的規則,一上來關於小偷與死刑、車禍與遺囑的兩個小橋段,就十分抓人。在偷拍視角的鏡頭下,之後的盜版碟商販、趕時間放生的老人、要拍攝短片的小侄女,令影片中的橋段,毫不枯燥。
所謂的文藝片,不應該等同於冗長,所謂的現實主義,不應該只是苦難。導演:賈法·帕納西,讓我們看到了平凡人民的日常,詼諧幽默,苦中作樂,這是民間的最高智慧。而影片藝術的升華,來自於導演將那一朵紅色的玫瑰,放置在前景,而在這樣的固定鏡頭下,美麗的鮮花前,讓我們看到社會的不公和混亂。這樣的電影,是導演的用心,是國家與社會的良藥,應該被褒獎,值得更多人關注。
導演:賈法·帕納西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要講的故事,並且對自己講故事的方式非常確定,毫不猶疑。他像是擁有智慧的雙眼,將自己的所感,用影像表達,成為了刺入社會問題的刀鋒。可惜2010年12月20日,伊朗官方宣布,因為危害國家安全和做了不利於國家形象的宣傳,賈法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內不得製作或執導任何影片,不得寫劇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國內外媒體採訪,不得離開伊朗。以下為導演:賈法·帕納西的系列作品片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陸續找來看看。
1995年,他執導的第一部作品《白氣球》描述一個小女孩和哥哥拜託路人幫他們找回落到水溝底下的紙鈔的故事,這為他贏得了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以及東京影展金獎。
1997年,賈法的第二部作品《誰能帶我回家》敘述一個小女孩放學後等不到媽媽,而決定自己找路回家的過程,影片則為他贏得了盧卡諾影展金豹獎以及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2000年,賈法的第三部作品《生命的圓圈》描寫伊朗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與壓迫,並且以特別的輪舞形式拍攝,無論手法或內容都叫人耳目一新,讓賈法首度入圍威尼斯影展競賽單元,並難得地連獲金獅獎及賈比西影評人獎的雙料肯定。
2003年,賈法的《深紅的金子》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2006年,《越位》同樣將鏡頭對準伊朗女性,再次贏得國際關注。
2015年,他的最新電影《計程車》獲得了柏林金熊獎,卻未能出席領獎。
接下來要講一部2015年,多倫多亞洲電影節開幕影片:《Driving with Selvi》,這是一部標準的紀錄片,由加拿大女性導演:Elisa Paloschi,歷時十年間,聚焦普通的印度女孩兒:Selvi,用鏡頭客觀的紀錄下了她十年的生活變化。
影片裡的Selvi,樂觀獨立,她是印度南部的第一位女性計程車司機。而她的青春,同大多數印度女孩兒一樣,在父權的文化下,十幾歲時就被迫嫁人。當她意識到,自己身處於充滿暴力和虐待的婚姻中時,她選擇了逃離。這樣的故事,似乎令我們想起了同樣女性土耳其影片《野馬》。同樣的,Selvi 也踏上了一輛高速公路上的公共汽車。之後的十年間,她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導演與18歲的Selvi在2004年相遇,當時住在婦女救助機構的Selvi膽小、溫和,面對生活的挑戰,她選擇了開車,一個令她感到自由的駕駛職業。十年間,她學習開車、跟男司機搶生意、認識了現在的丈夫,還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2015年,她來到了多倫多亞洲電影節,還在開玩笑的說,不知道在這裡她能不能開車。她在問答環節提到,一定要送自己的女兒去念書,然後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相信這樣的開端,對於一個女孩,成為一位獨立女性,至關重要。
Selvi讓我們看到,即便人生的開端並不圓滿,仍然不可以放棄,如何打破沉默與恐懼,面對生活的艱辛,她也像所有的女性一樣,面臨婚姻和孩子的重擔,面臨一段時間失去工作的生活,但是她依然緊盯前方的希望,等待著孩子們長大,想著繼續學習駕駛大型車,開著公交車、貨車在公路上馳騁,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
這樣的電影總是令人們感動,一小時十四分鐘的紀錄片,一點也不無聊。其間充滿了 Selvi 的微笑和淚水, 再一次讓我們看到女性自愛的重要性,滿滿的人文關懷。女性的平權,很多時候,在抱怨與抗爭的同時,改變並堅持自己的想法,有時候更是一場持久的戰鬥,與自己的戰鬥。
這三部關於計程車的電影,略微小眾、文藝,但是它們平凡的故事中,都充滿了力量,一位計程車司機,可以是個反社會的英雄、著名導演、獨立女性,這個職業歷經社會百態,這樣的人物,更是點亮我們生活的螢火,有時候你稍不留神,他就一閃而過了。這三部影片:《計程車司機》《計程車》《Driving with Selvi》,推薦給喜歡電影,熱愛生活的你。
(各大網站都有資源)
(A站有資源)
(暫無資源,官網:http://drivingwithselvi.com)
2016年2月19日
多倫多 小玄兒記
微博:小玄兒的電影漫談
深焦DeepFocus訂閱號原創作者
貓眼電影特邀作者,豆瓣專欄作者
更多新片漫談,回復關鍵字
死侍|怒海救援|凱撒萬歲|13小時|還魂者|失常|大空頭|喬伊的奮鬥|丹麥女孩|卡羅爾|賈伯斯|間諜之橋|黑道傳奇|布魯克林|特朗勃|聚焦|房間|邊境殺手|火星救援|海街日記|45周年|瘋狂麥克斯|是枝裕和
跟小玄兒一起同步北美大片
歡迎長按二維碼~訂閱我~
~歡迎個人轉發,轉載請聯繫作者~
~讓我們把好電影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