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兄長興
近年來與武術界、功夫影視等方面的人士多有接觸,多有收穫,每年都有值得記錄或紀念的事情。其中,2015年可謂是個「高潮」,我先後參加了一系列他們圈子裡的活動,結識了很多「著名權威」和「當紅明星」。接下來的兩年裡仍有餘續,譬如去年見到了久仰的武術名將梁長興,今年見到了他的隊友唐來偉。雖然數量上少了些,但在我心目中的份量一點不輕,雙方交往的深度也不可同日而語。從前那些頂多能寫個大面上的「記事」,對這兩位卻可以單獨一書。
全國武術比賽形意拳冠軍、曾任極負盛名的北京武術隊男隊隊長的梁長興,比我年長兩歲。1984年,全國「武術熱」期間,有一部香港人拍攝的紀錄電影公映,片名《中華武術》,北京武術隊的精英人馬都在片中閃亮登場、精彩獻藝。我是在這部電影裡首次見識到他和他的拳術的。
形意拳表演起來不如長拳好看,但給人的實戰觀感較強,加上梁長興一臉冷峻嚴肅的模樣,當時讓我覺得——這是個厲害人物!那時的武術比賽中常有「蟬聯」現象,如李連杰是五屆全能冠軍,趙長軍則多達十屆;還有廣東邱建國,是六屆南拳冠軍;四川熊長貴,是五屆猴棍冠軍梁長興以其拿手的形意拳,從上世紀八零年代初到1987年,共計獲得了七次全國武術最高等級比賽的傳統拳術冠軍。當然,我說的厲害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覺得他真能打。多年後遇上他的隊友,都說他的中國式摔跤受過李寶茹前輩真傳,很是凌厲,看來從電影上得到的印象不虛。
我對梁長興的另一個重要認識,來自於他寫的文章,當時在《中國武術》《武術健身》一類雜誌上能夠經常見到。我記憶較深的有《我的隊友唐來偉》,還有一篇是分析北京武術隊多年團體奪冠奧妙的學術論文,後來得知,那是梁長興的得意之作,曾獲得過全國體育大專院校的「十大優秀論文獎」。從中我得出結論——此人文武雙全!
再後來,梁長興有一度銷聲匿跡。十多年前,我偶然從一部叫《成龍的特技》的紀錄片裡得知,他和隊友唐來偉都於八十年代後期去了澳大利亞發展。唐來偉經常回國,與國內同行保持著密切聯繫,而梁長興卻極少露面,都說他在澳洲風景如畫的地方過著神仙般的逍遙日子,已樂不思蜀了。
自從有了網際網路,這世界明顯變小起來,梁長興也再難以隱身。幾年前經人介紹,我在微博上加了一個叫「道微波」的神秘人士,據說就是他。對我的詢問,他沒有否認,卻也不曾肯定,我們彼此客套了幾句,以後便少有聯繫。2016年的某日,「道微波」突然給我發了封私信,說明自己就是梁長興,近期內即將回國。通過互加微信,我確認了他的身份,並做好了在國內接洽的準備。
在微信上,梁長興與從前判若兩人,算不上是「話嘮」,也堪稱「侃將」。他聊武術聊人生、談釋道儒析瑜伽術,吟古詩作新詞,曬美食秀美景,還發打拳練劍和彈琴唱歌的音頻視頻,表現非常之活躍。而且調侃自嘲無所禁忌,幽默詼諧頗能包容。這下我再不覺得他「厲害」,而是感到親切和熱情。
當年入夏,梁長興悄然回國。在此之前,他已將所建立的名為「精氣神形意力並健」的微信群積極運作起來,吸納了一大批習武人士和愛好武術的各界朋友,聯絡勾兌、互通信息、交流討論。有了這個平臺,他便再不是傳說中的神秘隱士;而這次歸來,也頗有些武俠小說中那種「高調復出、再戰江湖」的味道了。
因梁長興本人曾是國內的著名武星,與上世紀「武術熱」期間湧現而出為人仰慕的眾多冠軍名將、功夫明星,或是隊友同學或是哥們兒兄弟,有他振臂一呼,那些沉寂已久的老牌武術精英,很快就從不同的地方現身並匯聚到了一起,讓群裡其他的民間武者和武術愛好者們大為驚喜。
我是最早入群的人之一,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能在群裡見到熟悉的名字,如孫建明、徐向東、範冬雨、王珏、原文慶、李志洲、張耀寧、李彥龍、汪國義、張龍、劉振玲、郝志華、李霞、戈春燕、呂燕、周京萍、米金蓓、回旭娜、趙嬈嬈、卡力、孔祥東、衣世雄、賀敬德-等等,都是當年銀屏上有影、報紙上有名、雜誌書籍上有載、粉絲擁躉們頂禮膜拜的影武雙星或武術名將。因為有他們,我們的微信群裡十分熱鬧;消息傳出,更非常令人想往,想要加入的人與日俱增,規模急劇擴大,很快便直逼「騰訊」規定的上限。
梁長興建群的目的並非只為尋找故友、追憶從前、鞏固和拓展友誼,而是要利用網際網路所提供的便利條件,互通武術在世界各地發展的現狀信息,交流武術推廣傳承的經驗和感悟,研討武術專業技術與文化結合的道路方向,在參與者各自取得收穫以進步提高的同時,也向有關權威部門建言獻策(群裡有梁長興在國家武術管理部門當領導的的同學朋友)。
他本人並沒有這麼明確地講過,是我從他在群裡主持和引導討論時的言語舉措上感受到的。建群初期,他有意引入了許多看似跟武術沒有多少關聯的人士,有作家、畫家、書法家、出版家、媒體人、影視藝術工作者、圍棋文化推廣者等,就是為了使討論內容更加豐富,以便廣泛融通、相互啟發參照。
梁長興曾對我說,他雖然旅居海外三十年,卻從未放棄對武術及其所依附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和思考。他就此講的那些長篇大論這裡就免了,僅舉個小例子說明:梁長興在國外的工作與風行全球的瑜伽有關,用他的話講是「接觸已20多年了」。瑜伽由「語音冥想」和「姿態體位」兩大部分組成,他認為前者是最實用的「入道捷徑」。練瑜伽應該把重點放在聽從身體的感受上,「不能強拉硬扯」,這有點像是太極拳中所講的「聽勁」!
他更進一步認為,「站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角度上看,所有動作表象都是在內意的給力之下展示的,各種藝術的動作,如武術、瑜伽、舞蹈等的姿勢造型,都屬於武術中外家『形』的範疇,只有把重點關注於內在意景的神韻呼喚上,才能把握所謂內家的內涵與外延」這是他多年來關注體驗瑜伽,並從武術角度加以解析所得出的感悟和認識。
生活中凡事不離自己的根本——武術,是梁長興幾十年人生當中的主旋律,從他經常發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裡的照片上便可得知,他真如自己曾說過的那樣:「已經把習武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梁長興這次回國,主要是為了工作上的事,同時也為更多地陪伴已經高齡的父母,但建立「精氣神形意力並健」微信群,並花費大量業餘時間維護運行,也表明他在自己須夷不可離的武術上,有著比以往更進一步的想法,應該就是我前面講的,從他的「言語舉措上感受到的」的那些。
讓梁長興事先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微信群還在另一件對他而言同屬重要的大事上,發揮了號召和組織的作用。
梁長興三十年前所在的北京武術隊,向來奉這支武壇勁旅的創建者吳彬教練為核心,可以說「吳頭兒」現在仍然是曾經隸屬於該隊的所有成員心目中的一面精神旗幟。梁長興的微信群建立起來後,隊裡第一、二代的老隊員雲集,大夥都關心老爺子如今的狀況。吳教練即將八十壽辰,如何為他辦一次風風光光的生日慶典,很快成為了他們認真討論的話題。作為武術隊的第四任隊長,也是吳教練的心腹愛將,梁長興自覺責無旁貸,回國後便與隊友們聯絡,反覆商議並悉心投入到具體操辦當中。
人們現在講起來,都說北京武術隊的第一代隊員同為吳彬教練的弟子,起碼男隊員是這樣。這話當然不假,但細究起來,裡面其實又有不同。像李連杰、唐來偉,是吳教練親自選材並一手帶起來的;梁長興、王珏等的武術開蒙,卻是由宋志平、程慧坤兩位教練經手,用他們自己的話講:「我們最早是在『八角大廳』練的。」
梁長興最初習武是在1973年,練得最精的武術套路是九節鞭。
1977年,北京市成立專業武術隊,梁長興被當時任男隊教練的吳彬納入麾下,一開始主攻長拳,後來改練太極拳。據說那時武術隊的小夥子們都不大愛練太極拳,或許是覺得太緩慢、不夠威猛陽剛吧。梁長興被如此安排,應該與他當時偏內向和老成的性格有關。看他那時的照片,很是青春勃發、帥氣逼人,再看他今天的表現,愛說愛笑,愛唱愛動,似乎有點對不上號,可事實偏偏是,他在隊裡有個外號,叫「老梁」。我想這也許出自他的個人愛好。
在個個生龍活虎的武術隊裡,他是少見的秀才,會寫文章愛看書,能彈吉他唱流行歌,偏文氣了些,所以被當做了「內向」;而他又對那些老掉牙的「道德經」「周易」什麼的有著很大興趣,愛鑽研個五行八卦、奇門遁甲一類令年輕人敬而遠之的東西,因而被視作了「老成」。
正因為這種內向老成,梁長興在接觸形意拳之後,很自然地感受到了這種「老功夫」的魅力,進而拜師學藝,潛心苦練,持續七年,從不間斷。教授他形意拳的是位民間拳家,受名師嫡傳、功夫深湛,對梁長興傾囊相授,無所保留。梁長興珍惜拳緣,專心以學,卻又不自我封閉,利用在武術隊裡的便利條件,廣為觀摩,兼收並蓄,化人為己,編創了適合自己條件與競賽需求的新型套路。他憑籍這一套路出擊各大型比賽,擊敗同一賽項裡練八卦、八極等拳術的諸多好手,連年斬獲桂冠。
前兩年有位號稱是創作「硬派武俠」作品的作家兼導演,在他的影評文章中專門提到了形意拳,把現在賽場上的套路演練貶損了一番,無非就是丟了「傳統」云云。其言語雖然尖酸刻薄,但現實也不可否認。梁長興看過近期的比賽後,便說「場上的後起之秀們,也就有20%接近傳統的味道吧」。對自己的套路,他稱「包含了不少傳統手法」,「我是80-90%按照傳統拳術的勁路規矩來編套路和做表演的」。
在梁長興學習和精鍊形意拳的過程中,吳彬教練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口傳心授、具體指點,而是「悉心栽培和啟迪」,這是梁長興的話;我則從他講的事例中感覺到,還有更重要的「大膽發掘與創造機會」。
梁長興跟隨父親的同事王萬信先生學練形意拳,是在1980年,當時還只是初入門。就在當年,北京武術隊全隊赴美訪問,巡迴演出,吳彬教練便安排梁長興登臺演練形意拳。這次表演的反應很好,更激發了梁長興鑽研形意拳的興致。歸國後,吳彬教練又將形意拳指定為梁長興的訓練重點,督促其專項突破。次年,梁長興參加全國比賽,即以形意拳斬獲「傳統拳術一類」項目的金牌,不但大大增強了信心,同時也堅定了他以此作為自己的優勢長項,繼續努力爭取更優異成績的決心。
從那以後,梁長興連年收穫佳績,人也愈發成熟起來。他的形意拳,行家評論是「勁力飽滿、順達,動作規範,給人以美的享受」;他一直是隊裡倍受倚重的一線骨幹,對其技術特點,教練看法是「篤定穩健、不易失誤」。在專業之外,他給人的感覺也是平和而可靠,好學而上進。因此,他被上級任命為武術男隊的隊長,並擔任了首任團支部書記,受到重視和培養。
1983年,全國第五次運動會即將舉辦。此前,梁長興經吳教練舉薦,正準備進入北京體院深造學習。入學需經文化課考試,他為此準備了足足三個月。可就在即將跨進考場時,吳教練又把他召回隊去。原來,北京市為了在五運會上取得好成績,給武術隊施加壓力,要他們多拿金牌。吳彬教練思來想去,做出決定,還是讓梁長興上!他對領導上說:「梁長興最有希望拿金牌!」
梁長興雖然白忙活了一氣,但教練的偌大信任還是讓他很感激。全運會金牌被專業運動員,尤其是當時還沒有機會參加國際比賽的武術運動員,視作自己競技生涯中最為重要的奮鬥目標之一。吳教練的信任讓梁長興有機會收穫了這一份含金量最重的好成績,此後更一路節節勝利,進入了他從事武術事業的巔峰階段。
王萬信師父
吳彬教練與梁長興、張宏梅
梁長興提到自己武術上的兩位師父時,說王萬信先生「給我花了很大心血」,說吳彬教練「對我很信任」。話雖然簡單平淡,但在他的心裡,授業傳道和發掘重用,都是莫大師恩。王先生已於1991年去世,他很後悔當時未能回國相送。這次歸來,趕上吳教練的八十大壽,梁長興希望能夠一盡弟子之勞,以表達感念之情。我在微信群裡看到了他和同輩隊友以及師弟們的部分討論,但過了不久,因為我們這裡人雜,他們便另闢一處去商討了。
又過了些天,北京武術隊眾弟子為恩師慶生的照片被發上網來,從中可領略隆重熱烈與喜慶和諧的氣氛。「吳頭兒」興奮得兩眼放光,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弟子興高採烈,仿佛又回到了活力四射的青少年時代。梁長興與隊友們為此花費了不少心血,看來也收穫了滿意的結果。
我見到梁長興本人,是在他回國後不久。此前見過他年輕時的照片,自覺和我十八九歲那會兒有幾分形似。如今幾十年過去,不知是否也已和我一樣腦滿腸肥、豐盈過度。據說運動員退役後都會發胖,何況他還在那麼舒適的地方過著那麼灑脫的生活!見面後我發現他的確變化不小——主要是氣質和我印象中的有所反差,沒我想像的「厲害」勁兒。外貌上還好,一點也不沉贅臃腫,依然壯實、勁健;走起路來,短褲下露出的小腿上肌肉一起一伏,線條明晰硬朗,尤顯當年名將的根底!
想從相貌上套近乎是沒戲了,但我們還有一處巧合相似,就是網名。我從來就叫「飛鴻黃」,而他在「道微波」之前,還叫過「飛鴻踏雪」。都是「飛鴻」,略有不同,還真有點英雄所見的意思啊!可見了面,總不能飛鴻飛鴻地叫——又不是倆信差!直接叫對方名字又顯得不夠親切。我歲數小點,於是便稱他「梁兄」,像祝英臺稱呼梁山伯,好在我不介意,他也無所謂,就這麼滴吧!
提到「飛鴻踏雪」,不妨多說兩句。經常上網的武術愛好者,大都見一個在「BBS」時期就流傳於網上的帖子,寫的是北京武術隊著名運動員在外打架的故事,羅列了王群、黃德剛、薛興福和梁長興等好幾位的「驕人戰績」。這顯然是針對那一時期網上諸多譏諷套路運動員是「花拳繡腿」的言論而發,引起了廣大武迷的重視,紛紛複製轉載,常有討論爭議。該貼作者的名號正是「飛鴻踏雪」,雖然來歷不詳,但從所披露的情況來分析,應該就是什剎海體校甚至武術隊的內部人士。這下弄清楚了,那帖「爆料」正是梁兄長興所作。
據梁長興說,他自打網際網路開始普及之時,便利用自己開的網站,「BBS」論壇、博客、微博,還有海外的臉書、推特之類,不斷地向國內外的武術愛好者宣傳中國武術。以我的了解,他所傳播的內容多是以自己幾十年習武的心得體悟,結合中國武學、氣功、中醫及其他傳統文化知識,進行研究思考所得出的成果,無論成熟正確與否,都具備術道並舉、法理兼具的特點,以期在普及推廣的同時也能真正地打動人心。
此外,他也會回憶過去的訓練和比賽生活,以及參加國內重大活動與赴外訪問交流的經歷,為人們了解現代中國武術在發展進程當中的進步與波折、成績與缺憾,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梁兄十分坦誠,儘管與我是初次見面,但就像是對待老朋友一樣,暢所欲言,無話不談。這一點讓我愈發肯定了之前就有的猜測:這些年裡,他在海外身處相對單純的環境,又通過繼續研修形意拳等武術,體悟道家等傳統學說所倡導的精神境界,以至心境愈發簡潔、鬆弛和自然。我事先知道他一向素食簡餐,可在朋友聚會的場合,倒不見他因此固執,而是克己隨人,從俗就便。
後來他主動請我吃飯,也沒有那麼多講究,一人一碗炸醬麵,邊吃邊談,無拘無束。曾聽他的隊友說過,當年上級送他到體院上教練員專科班,是有意培養做幹部的,而且可能是政工幹部。如果真走這條路的話,我想這位老北京的孩子,如今也許會是另一番表現吧!
梁兄並不多談他到海外打拼的經歷和如今的境況,只有談到對未來的設想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才述及自己的過往。他希望今後能為形意拳的弘揚與發展做出些貢獻,再提昔日「七屆冠軍」的榮耀,顯然便於與各地的同門練家進行接觸和交流。
他通過在網上推送自己過去的比賽和表演視頻,果然收到了積極反響,交了一批朋友,也參加了幾次在各地舉辦的拳術交流活動,對形意拳目前的生存狀況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前些天,有人與他聯絡合作建設「內家拳主題小鎮」的事,應該也是衝著他的這一名頭來的。
梁長興還希望通過影視形式推廣宣揚武術,為此與國內有關機構和業內人員進行過多次接觸。我因此了解他在這方面有不少想法,並且曾經付諸於探索實踐。
梁長興在武術隊時,正值電影《少林寺》引發了全國性的「武術熱」。「武術熱」的表現形式之一,是「武打片熱」。當時很多優秀的專業武術運動員都視李連杰為榜樣,熱衷於參加影視演出。北京隊的第三任隊長孫建明,主演過三部電影,是耀眼的「影武雙星」之一,用句他的話說,「我們隊人人都覺得自己能成為李連杰!」很多隊員都有過這種經歷,並以此為榮。
「老梁」是個例外,說自己對演電影不感興趣。其實他也曾被香港來的導演看中,有意邀請他在電影《新方世玉續集》中飾演反派大BOSS白眉道人,結果被吳彬教練攔下了,對人家說他「不適合拍電影」。這或許是「吳頭兒」留了一手,不想放一線隊員離開,耽誤了比賽拿成績。
梁長興對影視的興趣應該是到澳大利亞後才有的,但他不是想自己粉墨登場,而是願意在幕後發揮作用。最初,他在墨爾本傳授武術,於1991年創辦了「澳大利亞武打影視特技隊工作室」,開始涉足功夫影視領域。隨著影響力的推升,他被美國一家公司邀請,從事了多年動作演員培訓工作。那段時間,他還帶領團隊到上海與那裡的影視動作特技隊合作,取得了不少經驗。
「成龍在墨爾本拍攝《我是誰》時,啟用的主要武打演員與動作替身全來自我的團隊。這次合作之後,我的兩名外國學生被選中加入了成家班。」
「我訓練多年的一名女弟子,在參與電影《殺死比爾》時,被動作導演袁和平和導演昆汀塔蘭蒂諾選中,擔任了女主角烏瑪瑟曼的武打動作替身。」
以上是梁兄自述的兩次值得自豪的經歷和成績。他還向我展示了他新近指導拍攝的功夫短片和武俠題材的動漫電影,武打場面十分精彩,電影語言也很是流暢、專業。他在這方面的設想是,利用自己所具有的在澳大利亞和夏威夷等地的各種資源優勢,與國內影視機構達成合作,拍攝表現中國形意拳等內家武術,宣揚祖國傳統武術文化的電影。為此,他一直在考察國內的影視環境,尋找合適的機會與合作夥伴,走南闖北,鍥而不捨,樂此不疲。
每次和梁長興會面聊天,望著他那四十年不變的髮型,看見上面已然顯現的斑斑白髮,我常會想:梁兄本可以優哉遊哉地過他富裕美好的生活,可怎麼還這麼起勁地想要做這做那呢?似乎只能用「對中國武術,尤其是對傳統形意拳,有著深厚的熱愛和發自內心的責任感」來解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