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女生留學歐洲:我在街頭被人喊「病毒」|歐洲_社會|德國_社會|...

2020-12-25 騰訊網

口述:宋曉霽(德國/荷蘭留學生)

執筆:戚倚嘉(曾旅居荷蘭10年)

口述時間:4月2日

我來自湖北武漢,在德國和荷蘭留學生活了6年,學習社會學,現居德國。當疫情在武漢爆發的時候,我特別震驚,也特別揪心,因為自己的家鄉是武漢,家人朋友都在那裡。但除了關注疫情,關心親友,我在歐洲也無能為力。幸好,國內的疫情在強力控制下逐漸緩和,到如今連武漢也快要全面解封了。但沒想到如今歐洲卻被疫情攻破,當然,綜合考慮,我還是選擇留在歐洲,既避免轉運過程中的風險,也儘量不回國增加負擔了。

往日周末滿滿當當的阿姆斯特丹地鐵,如今幾乎全空。

當場懟回去會讓歧視者措手不及

疫情爆發後我在一些媒體上看到過海外華人遭受歧視的報導,可沒想到歧視竟也發生在自己的身上。自疫情爆發以來,我總共遭遇過五次歧視性的言語攻擊,分別發生在德國城市埃森(3次),德國杜塞道夫(1次)和荷蘭阿姆斯特丹(1次)。

在德國遭受的歧視地點均發生在市中心,每次都是路人走過我身旁時用德語對我說「新冠病毒」這個詞,或者是直接說「病毒來了」。在歐洲生活過的華人或多或少都會碰到過一些當地人看到亞洲面孔時臉上帶著一種挑釁式的笑容大喊「Nihao」或「Konichiwa」的行為(這並不一定是友好的表達,相反,大部分情況下是歐洲人在表達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

其實之前我也碰到過類似的事情,早已習慣,但現在「新冠病毒」這個詞就仿佛是新的「Nihao」,也成為了當地人對我們中國人的一種刻板印象。而亞洲人往往都比較溫和內斂,遇到不公大都會選擇忍氣吞聲。但在歐洲生活了那麼多年,我深刻地明白髮聲的重要性,所以當我遇到這些對我喊「新冠病毒」的人,我都會當場懟回去。這往往會讓那些歧視者措手不及。

不戴口罩仍然沒避開歧視

更讓我震驚的是,我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超市裡遭遇了一群跟我大概同齡的荷蘭人的歧視。之前在德國遇到的都是青少年,這一次那兩個荷蘭女孩以為我完全聽不懂荷蘭語也看不到她們,在我背後說著關於新冠病毒的話,並且對著我做出了嫌棄、退讓的動作。我當時一下子沒反應過來,當場愣住,因為在我心中荷蘭是個十分開放、自由與包容的國家,首都阿姆斯特丹尤其國際化,沒想到竟然也會發生這種事情。餘光看到了一切的我,沒來得及回擊,但當下給了她們一個兇狠的眼神表示憤怒,她們尷尬地立刻走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幾次受到言語攻擊時,我都沒有戴口罩。由於歐洲與亞洲口罩文化的差異,再加上當地政府和媒體的宣傳,歐洲人普遍認為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所以之前媒體報導中受歧視的華人往往是戴有口罩被當地人視為帶病者。我選擇不戴口罩,本以為入鄉隨俗就能相對安全,但沒想到新冠病毒直接升級成為了種族主義者堂而皇之欺凌的藉口。

德國沒朋友照應 所以到了荷蘭

疫情在歐洲蔓延後,德國的應對措施雖然不算強力,但還算有章法,再加上畢竟醫療資源雄厚,從目前的結果來看,控制還算是合理有效。與德國相比,荷蘭政府的應對就沒那麼積極,不過因為我在德國那邊的朋友很多已經不在當地,我怕自己一個人待著萬一出了什麼事情沒人照應,於是現在也來到了荷蘭,跟朋友在一起。

我現在的生活狀態就是:能不出門就儘量不出,超市也很少去。必需的食物和用品,基本靠外賣和網購,所有的生活都變為了線上。朋友和我每天8點都會準時看新聞,我們每天也都在討論疫情。隨著荷蘭疫情的發展,我們開始擔心德國會關閉對荷蘭的邊境,所以現在也在考慮要不要一起去德國待一段時間。

局外人的感覺從未如此強

其實剛聽到武漢封城的消息的時候我感覺特別不真實,似乎一下子進入了一個虛幻的時代。然後就在我身上發生了歧視事件,把我一下又拉回到了現實中。後來疫情也開始在歐洲蔓延,而且情況越來越糟。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陸續回國了,而且是在還能買到機票的時候,什麼行李都沒帶地立刻跑回了中國。但我是武漢人,回家不現實,只能在歐洲待著。我的學習和生活重心都在歐洲,我也擔心後面的籤證申請會受到影響,但目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這個時候我才更深刻認識到,不同的留學生的心態是非常不一樣的。很多留學生,雖然人在歐洲,但生活的重心還放在中國。而我自己的生活狀態則比較搖擺不定,你的生活重心是要放在中國還是歐洲?這時候你就需要做出選擇。

然而,疫情中這些糟糕的經歷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個亞洲人,無論你在這裡生活多久,有再多的本地朋友,其實都還是會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走在街上,本地人防備或輕蔑的眼神,那些付不起又買不到的昂貴機票,難以承擔的學業上的後果,對在武漢的家人夜夜失眠的擔憂,無法迴避的種族歧視,尤其是作為武漢人所能體驗到的隔閡,這一切都在提醒我,讓我感覺進退兩難。

(來源:南方都市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來自歐洲的暖心祝福
    桑切斯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指出:「沒有人是病毒,排外主義才是真正的『病毒』!」△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會見華人協會代表奧地利總統範德貝倫與奧地利總理庫爾茨也分別向中國領導人致信,表示支持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並將向中國提供緊急醫用物資援助。
  • 歐洲時報:華社抗疫獲歐洲主流社會讚譽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4月22日電 據《歐洲時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在歐洲暴發後,各國華社一方面做好預防措施、展開內部互助,另一方面通過捐贈醫療物資等方式支援當地抗疫。華僑華人的防疫效果和支援行動,在歐洲主流社會中獲得積極評價。「感謝華人市民樹立了榜樣,這是我們的福氣。」「我們義大利人曾經擔心普拉託華人會成為問題,結果他們比我們做得好很多。」義大利託斯卡納大區衛生官員倫佐·貝爾蒂4月初曾這樣說。
  • 「脫歐」將撕裂英國社會,使英國成為「歐洲病夫」?
    一文中指出,英國曾經是一塊「人才磁鐵」,但現在,英國得做好成為「歐洲病夫」的準備。他認為,在十年前的金融危機之後,科技創新一直是英國經濟恢復增長的引擎,這也依靠歐洲創新型人才不斷地聚集到英國。而「脫歐」和右翼思潮很可能會使這些人才離開英國。約翰·坎普納認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英國的經濟增長率始終低於歐共體首批成員,在歐洲被稱為「歐洲病夫」。
  • 北京街頭的「老年代步車」給歐洲人的啟示
    因為到2030年,包括德國、英國在內的7個歐洲國家計劃在新車市場禁售燃油車。 一位女士說,「過去一年我一直在考慮買一輛混合動力汽車。我完全支持它,只要每個人都買得起。」 但一些分析師預計在2030年到來之前,技術和製造方面的大改進,將至少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歐洲的汽車行業一直在犯一個戰略錯誤,那就是低價位的電動汽車無法與燃油車在全方位品質上進行競爭,其中包括長途巡航。
  • 2020年歐洲留學最便宜的十所大學
    很多人希望到歐洲留學,因為歐洲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學校。根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的報導,義大利的兩所大學被選為歐洲最便宜的大學,因為他們的學費實際上是免費的!在本文中,您將了解歐洲最便宜的十所大學,學校特點及其學費。
  • 歐洲病夫和北美病毒,終是中華復興的墊腳石!
    因為英國跟歐洲大陸之間的唯一陸路聯繫便是海底隧道,通過名為「歐洲之星」的海底高鐵,倫敦到巴黎只需2小時15分鐘,另一條線路更近,從倫敦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只需1小時50分鐘。當年我經常在巴黎北站附近的酒吧裡看球,每逢歐洲杯或冠軍杯等大型足球賽事,英國的足球流氓們便成群結夥地乘坐歐洲之星蜂擁踏上歐洲大陸,那種狂熱和匪性,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 你們歐洲人怎麼回事?人命就這麼不值錢嗎
    導讀:近日,外媒報導稱,「你們歐洲人到底怎麼回事?」駐華記者常常被中國人問及這個問題。12月12日,德國報刊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對歐洲能從亞洲中學到什麼做了分析。
  • 「歐洲引擎」失速 德國經濟疲態畢現
    不過,本報記者一個多月來在德國實地採訪的經歷似乎顯示,歐洲經濟的問題不僅出在公認的「麻煩國家」——義大利、希臘等,更是出現在一直以來被視作歐洲經濟引擎的德國 ]   整整一個月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為趕去荷蘭採訪馬航墜機事件,乘坐火車從德國港口城市漢堡連夜趕往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 歐洲藝術留學四大熱門留學地,哪個最適合你?
    歐洲,之所以為藝術留學生的天堂,旨為歐洲大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傑地靈。在這片大陸上,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對於世界藝術史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留學的大眾化趨勢,高考早已不是學生及其家長的唯一選擇,尤其是對藝術生來說,搭上出國留學的班車,更似是一場藝術修行。
  • 2020年最後一個月,歐洲最後的榮耀,都葬送在德國的疫情裡
    歐洲哪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無疑是德國,但是最近這個德國被譽為歐洲的國家也一步步走向幻滅。在提到德國這個國家時,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句:這國家老發達了。在今年4月份左右,外媒鋪天蓋地都是德國抗疫的成功,疫情很快都能得到控制的言論。這在很多人德吹看來自己的夢想還沒有破滅,最起碼證明工業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是能有效抵禦病毒的。彼時在歐洲有人主張學習中國的抗疫經驗,但是更多的歐洲媒體則是自信滿滿,認為歐洲人抗疫完全能獨立完成。
  • 1492年:哥倫布到來前,印第安社會或許比歐洲社會更文明
    當我的祖先登上五月花號時,歐洲人已經遊覽新英格蘭一百多年了。說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水手經常在海岸線上穿梭,盡他們所能進行交易,偶爾綁架當地居民當作奴隸。歐洲人認為,新英格蘭定居地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 美媒:美國新冠病毒並非來自中國,而是歐洲|美國新冠|新冠病毒|歐洲...
    來源:參考消息網(圖源:路透社)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5月27日發表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副教授薩爾瓦託雷·巴博恩斯的文章稱,美國新冠肺炎病毒並非來自中國,而是來自歐洲。文章摘編如下:到目前為止,美國的新冠病毒危機讓政府損失了3萬億美元,這還沒算上給其他經濟領域造成的損失。
  • 從鄰居的一臂之距,到社會幼稚化:一位歐洲外交官眼中的日本
    其實,許多歐美媒體即使對日本文化與美學有正面評價,但是對於日本社會與政治,往往卻有尖銳地批判。我的一位朋友就是歐洲外交官,她的觀點就比較接近這種視角。曾經被派駐在東南亞與中國的她,熱愛中國文化,住在國內時甚至還自費學漢語。日本鄰居的「一臂之距」去年歲末一個陰寒的下午,我到她的住處去拜訪。外交官住在一棟公寓大樓裡,嬌小熱情的她下來給我們開門。
  • 我在荷蘭:疫情喚醒高度個人主義的社會
    德國的汽車廠如大眾、寶馬也開始改造生產線, 生產口罩與其他物資。德國希望國內有完整的醫療物資供應鏈,以備萬一。政治家的聲音在荷蘭能找到不少共鳴。荷蘭當天的《人民報》上,也以「失落的一個月」為題,梳理了病毒傳播與失控的時間線,指出本國疫情領導者的天真與失職。
  • 這次大家真冤枉武漢病毒所啦!
    面對新冠病毒前,武漢病毒所成了箭靶子。先是被懷疑病毒洩露、繼又扒出美女所長軼事,接著又是雙黃連風波,搞得404都來不及。這兩天好不容易消停點,全國網民又在「瑞得西韋」一事上痛罵武漢病毒所。就是這段標紅的話犯了眾怒,很多網友罵武漢病毒所無恥,覺得:1.你武漢病毒所1月份就知道瑞得西韋對新冠病毒有效,卻不向社會公布,反而搞出雙黃連風波;2. 瑞得西韋是人家美國人的,你卻在中國偷偷搶註專利。
  • 疫論·社會|德國政府抗疫「有限能動力」背後的社會經濟正義
    接著,我想聊一聊「責任」無限的德國政府在後方所推行的一系列抗疫方案,即對弱勢(從生理,文化,經濟等等角度來說)人群提供的生存保障措施及其效果。這些社會經濟措施繁瑣,其成效的評估高度複雜,很難用像「新增感染人數」「死亡人數」這樣簡單的指數來衡量,也缺乏像WHO這樣國際組織的系統的和實時的關注,它們常常在國際對比的討論中被忽視。
  • ...歐洲地鐵上這些人站了出來|雲丹|孫浩|王子辰|歐洲_社會|華人|...
    這段視頻是比利時博客「大V」喬納森·朗比內與朋友們設計的一場「社會實驗」——兩名白人面孔的朋友扮演歧視者,三名華人朋友扮演被歧視者。朗比內對新華社記者講述了「實驗」背後的故事。每一次,都有普通人勇敢站出來這場疫情面前的「人性測驗」結果如何?
  • 三立教育談:歐洲留學有多省錢?15個發達國家留學費用大盤點
    歐洲因為其低廉的收費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逐漸成為留學的熱門目的地,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追捧。歐洲國家留學費用低廉,目前歐洲發達國家中,德國、法國、瑞士、比利時、挪威、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盧森堡、冰島這10個國家公立大學對非歐盟學生仍實行低學費或免學費的高等教育政策。
  • 大眾歐洲工廠陸續停產 宜家關閉德國連鎖店
    新冠肺炎在歐洲的快速蔓延,對於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影響,對於經濟的打擊更加無法估量。德國大眾今天(3月17日)宣布歐洲的工廠會陸續停產,宜家則關閉了德國所有的連鎖店。大眾關停歐洲大多數工廠德國大眾汽車製造集團周二(3月17日)上午證實,將關停歐洲及德國大多數工廠,本周五就是關停工廠前的最後一個班次。德國大眾總裁迪斯(Herbert Diess)表示,鑑於當前銷售狀況嚴重惡化以及工廠零部件供應的不確定性不斷上升,該集團在各地的工廠也會中斷生產。
  • ...歐洲新冠病毒疫情復燃 歐洲央行公布新舉措 市場情緒複雜躁動不安
    世衛組織警告:歐洲國家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再度增多世衛組織歐洲區域主任克魯格(Hans Kluge)日內表示,歐洲一周新增病例長期以來首次增長。他表示,11個歐洲國家正面臨新冠病毒疫情的復燃;歐洲30個國家/地區的確診病例正在加速增長;大多數歐洲國家仍處於第一波感染;歐洲必須為秋季做好準備,屆時流感將伴隨冠狀病毒同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