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被父母打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呢,放下你高高舉起的手臂

2020-12-24 阿凱媽媽

文/阿凱媽媽

養不教父之過,如果說養孩子難,那麼教育孩子更難。

我們可以在網絡上看到很多種不同版本的教育模式,好像每種都對,可是又好像每種都不對,因為任何的一種教育模式都是喜憂參半的。而大多數人更是信奉了孩子不打不成材的理論,那麼在這種教育觀念下,孩子真的就能成材嗎,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孩子不打不成材這個話題。

李華離異了,一個人帶著孩子,在她看來,孩子就是她的希望,只有孩子功成名就自己才能揚眉吐氣。可是,孩子學習成績總是在中遊,每次考試都會馬馬虎虎,錯的題都會,可是就是做不對。

對此,李華特別惱火,經常會呵斥孩子,考試一次打孩子一次,孩子的身上經常是紫一塊紅一塊的,她就是想要用這種方式讓孩子記住,可是不僅僅沒有讓孩子的成績上去,反而孩子好像是變了一個人了。

以前,孩子特別開朗,愛笑愛玩,而現在比以前是穩重了很多,可是也不愛笑了,平時就愛悶在房間裡,即使家裡來了客人,也表現得特別冷漠。

在中國,自古以來就認為,不打不成材,可是那些被打的孩子,長大後真的成材了嗎?為什麼有的父母不打孩子,而有的父母就偏偏喜歡打孩子呢?

為什麼這些父母會選擇打孩子的教育方式呢?

1.父母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如此優秀,也會對孩子有同樣的期待,卻全然不顧孩子先天或者後天的不足之處,對於孩子犯下的錯誤沒有包容心,看到孩子沒取得自己期待的成績,就會忍不住憤怒,甚至斥責孩子。

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應該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決不能從一個大人的角度來評價孩子的行為,要多給孩子耐心,靜靜等待孩子成長,給予犯錯誤的機會,讓孩子從摸爬滾打中變得更優秀。

2.父母的生活壓力過大

生活對於每個人都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底層苦苦掙扎的父母,疲於奔命只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一旦,孩子表現不夠優秀或者做錯了事情,父母就會認為孩子對不住自己的辛苦,會忍不住將自己的壓力和委屈發洩在孩子的身上。

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即將失控的時候,可以選擇和孩子分開,讓自己的情緒漸漸冷靜下來,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3.父母從小就在被虐待的環境中長大

很多的父母就是在被打中成長的,他們就是這麼被自己的父母教育,也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就應該選擇這種教育方式,甚至不知道如何去正確地關愛一個弱小的孩子,只有用暴力鎮壓,才能夠讓孩子不敢造次。

那些被父母打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呢?

孩子對於自己的評價大多是從別人口中聽到的,而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也更看重父母的評價。父母長時間的評判甚至打罵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如其他人優秀,甚至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沒有用的人。

1.孩子變得自卑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會造成影響,而父母長期打壓孩子,孩子的需求不被重視,漸漸地,孩子就會變得自卑,不願意與人溝通交流,不斷地否定自己,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意願。

2.孩子有暴力傾向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為人處事的模版,在自己做錯了事情的時候,父母採用了暴力的方式對待自己,那麼孩子就認為,當別人做錯了事情,也可以選擇暴力的方式。

有科學研究表明,父母經常打孩子,用這種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那麼,這類孩子在長大之後,往往也會有暴力傾向。

3.不敢承認錯誤

當孩子犯錯誤後,家長理所當然地認為只有打孩子,才能讓孩子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經常採用這種方式,孩子往往擔心被父母打,而不敢說實話,經常編出各種的謊言欺騙父母,以此來逃脫懲罰。

家長如何控制自己的怒氣,不對孩子發脾氣

1.在發脾氣之前,設置底線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做來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忍不住要發火,甚至出手打孩子,已經成為了自己慣用的教育方式。想要改正,就要給自己設置底線,比如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用語言教育,可是一定不能動手,讓自己不要超越這個底線。

有些理論看起來可行,可是真的要放在行動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長可以選擇暫時走開幾分鐘,讓自己深呼吸,先冷靜下來,再考慮如何處理問題。

2.降低對孩子的預期

看到優秀的孩子難免會產生羨慕之情,可是這並不代表就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類似的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作為孩子最親近的父母,當然不讓用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

當孩子表現好了,家長可以試著給予一定的獎勵,比如獎勵孩子一本好看的書籍,儘可能不要用零食作為獎勵。激勵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從而變得更加優秀。

3.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當孩子總是在某件事情上出錯,那麼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告訴孩子,一起來想解決的辦法,制定一個規則,如果違反了規則,會受到懲罰。

有了規則,也就有了解決問題的途徑,父母自然不能再打孩子,而孩子也有了目標,可以更好的調整自己的行為,為了實現目標而努力。

總結:

我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其實,也少有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只是一頓拳打腳踢,會打散了親情,摧毀了孩子對父母的信賴。如果你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將來變得自卑而暴力,那麼,就記住,不管自己多麼生氣,也不要舉起手臂。

今日話題:

在你的身邊有沒有經常打孩子的父母呢,他們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一個從小就多餘,長大後還要被父母壓榨的女兒
    高中畢業的暑假裡,女孩只能在家做家務,包括洗衣做飯,照顧弟弟,管他學習,沒有一天出去玩過,哪怕出去十分鐘,也被父母罵個狗血淋頭。大學期間,媽媽給女孩打的每一個電話都是關於弟弟的,喊弟弟起床,哄弟弟吃飯,哄弟弟學習。大學寒暑假,女孩依然是在家洗衣做飯,看管弟弟,還有外婆,所有同學都不聯繫。
  • 那個從小被灌輸家裡窮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網友的回答很痛心
    近段時間在問答上面看到一個問題,是說「那個從小被灌輸家裡窮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一般像這樣的問題,都是網友根據自己的經歷,或者是在生活中看到過這一類的事情,有感而發。並且讓人挺驚訝的是,這個問題的熱度還挺高,下面吸引了不少的網友來回答。
  • 那些從小被禁止吃糖的孩子,長大後變得怎麼樣了?糖成了執念
    童話比較是童話,在現實中,被父母在童年禁止吃甜食的孩子,卻會留下一生的陰影,不妨往下看!對糖更加渴望很多人都會有這個感覺,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孩子也是一樣,一樣東西你越不給他,他越想要。對父母增加不信任感尤其是孩子上幼兒園後,看到別的孩子可以肆意吃糖,老師也會用糖果進行獎勵。但是回到家後,家長卻視糖為洪水猛獸,禁止孩子吃糖。孩子就會對家長產生懷疑,為什么爸爸媽媽要騙自己,明明糖這麼好吃。
  • 從小愛「挖鼻孔」的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專家:逃不掉2種結局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家長都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小的時候養成了很多的小習慣,到了長大之後就很難再糾正,比如說孩子習慣用左手寫字,喜歡側睡,喜歡睡覺張大嘴巴等等,這些小的行為習慣雖說看起來沒什麼,但是久而久之還是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影響
  • 從小愛摳鼻子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醫生:有兩種危害等著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從小愛摳鼻子的孩子,長大了後怎麼樣?」網友們對於這個問題給出了調侃的答案「長大後依舊愛摳鼻子!」
  •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這名日本艦長逼死下屬,處罰是停職一個月!
    毫無疑問,相比已經逝去的生命來說,這點懲戒也只能算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圖為停泊在橫須賀的常磐號補給艦,該艦系日本第一代萬噸級補給艦。儘管事後常磐號補給艦的艦員調查記錄,以及對3名當事人的問訊都證明了他們對死者不斷施加冷暴力的事實。
  • 從小缺失父愛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危害不得不防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一直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導致現如今家庭養育和家庭教育的壓力都堆積到了媽媽身上,爸爸則自主退出了養娃圈,喪偶式育兒現象頻發。
  • 經常挨揍和從未被打的孩子,長大後有啥不同?差距大得讓人揪心
    哲哲從小的時候開始,他的媽媽就一直嚴格要求他,只要犯錯誤說他不聽,媽媽就會打他,直到他承認錯了才肯罷休,久而久之,哲哲上學以後,在班級和同學相處時,動不動就會動手打人。所以同學們就會疏遠他,因為不合群大家都不喜歡他,最後連高中都沒考上,沒有學歷,長大後只能做靠幹體力活維持生活而已,這就是媽媽在他身上留下的「教育」問題。
  • 長大不孝順的孩子,從小就愛把「3句話」掛嘴邊,做父母的要重視
    "養兒防老"的觀念,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念,即便是到了現如今,依然不乏父母有這樣的想法。但是要養一個能防老的孩子,一定要先教給他"孝"。我們還有句老話"三歲看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能看出一個孩子長大後懂不懂"孝。"
  • 有遠見的父母,從小會跟孩子灌輸贍養意識,孩子長大會很孝敬父母
    我想把這個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看看大家都有什麼樣的感受。商場裡碰到了一對父子,年輕的爸爸牽著三歲的兒子,兒子走累了,撒嬌讓爸爸背著走。爸爸就順勢問兒子:你現在累了要爸爸背著,那麼等爸爸老了走不動了,你會背著我嗎?那時候你怎麼孝順我啊?兒子想了想:等爸爸老了還有媽媽啊,讓媽媽背著你,說完直接竄上爸爸的後背了。
  • 從小咬指甲的孩子,長大以後怎麼樣了?專家:這2種結局需要注意
    培養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要想培養出德智體美勞都出類拔萃的孩子那就更不容易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無論哪一件事情當父母的都不容小視,都要重視起來,因為父母的一次小小的疏忽,會給孩子造成一生的遺憾。每當孩子做出好的成績,你要加以表揚,注重孩子的內心感受。
  • 長大後的「不孝子孫」,從小身上有這些特徵,父母要一眼看清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對於父母來說,兢兢業業一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夠有好的前途,能夠快樂平安地長大成人。最不願意看到的,除了是孩子過得不好的之外,就是孩子記不住自己的恩情,對於自己以「白眼狼」的態度相待。
  •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區別?結果跟你想的不一樣
    很多老人也說,孩子小時候就應該挨打,不打沒出息。但是也有人說,從小總被挨揍,孩子長大心裡容易出現問題。那麼,孩子該不該打?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不一樣?一起來看看吧。首先,要從孩子的性格方面來說。有的孩子生來就聽話,很乖,甚至是雙胞胎,也會有性格不一樣的,所以教育方式就不同了。被挨打會有心理陰影?
  • 楊迪下跪感謝父母:從小被父母鼓勵的孩子,長大後有多優秀?
    在當期節目中,節目組放出了一張楊迪小時候拍的全家福;大家看到後紛紛提議再拍一張全家福,這時楊迪的母親突發感嘆,對楊迪說:「現在你都這麼高啦。」而楊迪也打開了情感的閘門,回憶起父母對自己的教育。但是如果童年早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孩子就很難建立起真正的自信,甚至長大成人以後仍舊有著濃濃的自卑心理。
  • 那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個21歲的留學生,他從小接受的就是「不放手式」教育。 他上初中才和母親分床睡,讀高中了還是母親幫自己洗內衣內褲。平常只要是父母能做的事情,都會幫他做好。 等他長大了,別的同學可以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他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做,連衣服都不會疊。
  • 孩子從小把這3句話掛嘴邊,長大後可能是「白眼狼」,父母要注意
    若是孩子從小就把這3句話掛嘴邊,甚至都成了口頭禪,父母一定要及時糾正,不然他會變成「白眼狼」。一、 「我討厭你們!」在孩子2歲左右,就會進入第一個「叛逆期」,7、8歲時會進入第二個「叛逆期」,再加上青春期。
  • 從小遭遇父母「偏心」的孩子,長大往往逃不出這2種結局,別大意
    導語在二胎政策沒開放之前,家家戶戶都生一個孩子,所以也不會出現偏心的現象。但二胎政策開放以後,現在普遍都是二胎家庭,由於家裡有了兩個以上的孩子,很多父母也會有偏心的行為。從小遭遇父母"偏心"的孩子,長大往往逃不出這2種結局,父母們別大意。
  • 為何有的孩子小時候好看,長大後卻變醜?3個原因父母要引起重視
    小孩子長成大孩子,身高和體重變化的同時,相貌也在改變著。比如一些童星,從小長得出眾,長大了也不例外,依然高於普通人的顏值。變得好看會讓自己高興,別人也羨慕。但是也有很多小時候很可愛,會被很多人誇獎。隨著年齡增長,孩子變醜了,不再像幼時受到歡迎。
  • 從小「愛哭」和「不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大到讓人戳心
    孩子會哭其實是一種負面情緒的表達,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家長們會普遍認為,「哭鼻子」是一種很丟臉的行為,假如是男孩子的哭的話家長就會更難以容忍,不是早就提倡男女平等了嗎?明星劉德華也在一首歌裡表示: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提到孩子喜歡哭,父母們都會覺得被搞得心煩意亂的,是一件刺手可急的事,但是孩子哭真的是一件壞事嗎?孩子愛哭或者不愛哭有著怎樣的差距呢?
  • 重看《三十而已》中的顧佳:才明白從小獨立的孩子,長大後太優秀
    可現實中,很多孩子,因為不獨立,未來的生活過得一片糟,無法解決生活、工作和婚姻中的問題,經常會陷在迷茫中,不知道該怎麼辦,讓自己長久留在痛苦中。01獨立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從小不獨立的孩子,長大後難以承擔起生活。之前被一則新聞震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