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詩句情景默寫
1.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描繪了周瑜的英氣勃發。
2.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運用比喻修辭描寫赤壁古戰場的險要形勢的一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詞人從視覺、聽覺角度,同時運用比喻生動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的語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具體描寫「江山如畫」之意的句子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3.本文中既點題,又為周瑜出場營造聲勢的句子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4.表達詩人曠達之情(達觀超脫的人生態度)的句子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詩人憑弔英雄人物,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語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用「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來直抒胸臆,以寄託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
5.《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寫周瑜指揮赤壁之戰時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語句是: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6.《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赤壁戰場上,周瑜從容嫻雅,沉著應戰,指揮若定的儒將風度形象: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7.《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詩人面對赤壁驚險壯闊的自然景象,發出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感慨,將自然風景與懷古之情融為一體。
8.《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嘆人生無常的悲嘆的兩句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9.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上片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除寫陡峭的山崖外,還以「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兩句從聲色方面寫滔滔的江流。
賞析
本篇是蘇詞中具有豪雄氣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詞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七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餘。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此詞開篇從滾滾東流的長江著筆,隨即用「浪淘盡」把大江與千古人物聯繫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即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湧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非凡氣概,體味到作者兀立長江岸邊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極大。「風流人物」,指出色的英雄人物。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裡傳說中的古代赤壁戰場。「人道貌岸然是」意謂「據人們講」。周瑜大敗曹兵的赤壁戰場究竟在哪兒,向來眾說紛紜,現一般認為是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長江南岸,也有說是在蒲圻縣西北的,蘇軾在此不過是姑且借景懷古以抒感而已。「周郎」,即周瑜。以下「亂石」三句,集中寫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高插雲霄,洶湧的駭浪搏擊著江岸,滾滾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的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擴,精神為之振奮!歇拍二句,總結上文,帶起下片。「江山如畫」,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雄偉畫卷中自然得出的結論。錦繡山河,必然產生、哺育和吸引無數出色的英雄,三國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謹……真是「一時多少豪傑」!
上片重在寫景,將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縮短集中到三國時代的豪傑人物身上。但蘇軾在如此眾多的英雄人物中,尤其嚮往那智破強敵的周瑜,所以下片「遙想公瑾當年」六句就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公瑾」,周瑜的字。「小喬」,喬公的幼女,嫁給了周瑜。作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挑選表現人物個性的素材,從幾個不同的方面進行刻劃,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據史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並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而後十年他才指揮了有名的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一句,既從生活細事上烘託周瑜的年輕得意,同時也是在向人們暗示:贏得這次抗曹戰爭的勝利,方能使東吳保有江東,發展勝利形勢,否則難免出現如詩人杜牧《赤壁》詩中所寫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嚴重後果。這就強調了這次戰爭的重要意義。「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上描寫周瑜裝束儒雅,風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對這次戰爭成竹在胸,穩操勝券。綸巾,青絲帶的頭巾。《三國志·蜀志》說諸葛亮同司馬懿交戰時「葛巾毛扇,指麾三軍」,因此有人認為這裡是寫的諸葛亮。但是,這種裝束也是三國六朝時期儒將常有的打扮,蘇軾移用來刻畫周瑜,以表現他臨戰的從容鎮定,這樣理解不會割裂周瑜的形象,且符合上下文意。「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抓住了火攻水戰的特點,集中概括了這次戰爭的勝利過程。當時周瑜指揮吳軍用輕便戰艦,裝滿燥荻枯柴,詐稱請降,駛向曹軍,一時間火烈風猛,飛埃絕爛,燒盡北船。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試看,在滾滾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異不凡的青年將軍周瑜,談笑自若地指揮員水軍,抗禦橫江而來不可一世的強敵,使對方的萬艘艫,頓時化為灰燼,這是何等的氣勢!蘇軾為什麼如此豔羨周瑜?這是因為他覺察到北宋國力的軟弱和遼夏軍事政權的嚴重威脅,他時刻關心邊庭戰事,有著邊疆危機的確良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麼渴望有如三國那樣稱雄一時的豪傑人物,來扭轉這很不景氣的現狀呵!這正是作者所以要緬懷赤壁之戰,並塑造導演這一戰爭劇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感情契機。然而,眼前的政治現實和詞人被貶黃州的坎坷處境,卻同他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大相牴牾,所以,當詞人一量從「神遊故國」跌入現實,就不免自笑多情善感,慨嘆光陰虛度,而無可如何地歸結為以酒澆愁了。雖然詞的結尾調子失之低沉,但這也是歷史與現狀,理想與實際經過尖銳的衝突之後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種反映,就藝術表現的角度而言,這種故作超曠的寫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有時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
這首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雲,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蘇詞的獨特面貌,產生了重大影響。據俞文豹《吹劍錄》記載,當時有人認為此詞關西大漢手持琵琶、鐵綽進行演唱,雖然他們囿於偏見,其中不無微詞,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首詞的出現,對於仍然盛行纏綿悱惻之調的北宋詞壇,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此詞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弔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