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餘春林
「還好村民們相信了氣象信息,在天氣好轉時連忙搶收了早稻。據了解,我村和周邊幾個村今年種植的2000多畝水稻,基本上收割完了,躲過了後面的連陰雨和颱風。」面對前來了解颱風「燦鴻」災情的氣象服務人員,浙江省龍遊縣石佛鄉峰塘山村農戶老潘很是感慨。
今年一進入梅雨季節,龍遊縣陰雨天氣不斷。6月底,眼看著早稻一天天成熟,天卻仿佛被捅漏了一般,大雨下個不停,一些被雨水浸泡的水稻葉片已經發黃,早稻倒伏情況比較嚴重,農戶心裡都很焦急。
在這個關鍵時刻,石佛鄉峰塘山村「編外信息員」老潘每天都要向縣氣象局和農業局了解情況,並向兩部門科技人員諮詢水稻搶收時間。在確定天氣情況後,老潘和村民們趕在「燦鴻」颱風影響前搶收了水稻,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這裡說的「編外信息員」老潘叫潘志鴻,今年80歲。這位老人早年家庭遭遇不幸:30多年前,小女兒因車禍癱瘓;20多年前,大女婿也因車禍成為植物人。雖然生活坎坷,但是,老人卻非常樂觀。老潘曾當過20多年的村幹部,10多年前,年近7旬的他砍掉了自家的7畝椪柑樹,在全縣率先改種新品種「天草」(天草雜柑品種)。
他認真鑽研技術,並在農業、氣象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改種「天草」品種獲得成功。同時,對願意種植「天草」的村民,他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從不收取任何報酬,引導大家科技致富。
同椪柑比,「天草」的果皮薄、色澤好、儲存時間長,是柑橘換代的精品。自2007年以來,為更好地做好農業氣象服務,縣氣象局圍繞「天草」種植的氣象指標和豐產栽培技術開展氣候品質認證,以加快新品種在浙西地區的推廣。2010年8月,縣氣象局在老潘家的「天草」雜柑園內安裝了一套氣象觀測儀,進行空氣、溫度、土壤溼度、風速等氣象要素觀測,及時提供高溫乾旱和低溫凍害等災害性天氣信息。
對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說,有了氣象科技的保駕護航,當然信心更足了。守著「天草」園裡的自動氣象站,老潘主動承擔了義務維護工作,擔起了氣象預報預警服務信息的傳遞工作。村民們有天氣信息需求時,也老愛往老潘家跑。老潘不知不覺中當起了「編外氣象信息員」。
2012年,老潘的柑橘專業合作社的「天草」氣候品質等級被評為「優」級,經濟效益也明顯提高。如今,作為龍遊縣最早推廣「天草」種植的農戶,老潘近10畝從日本引進的優質柑橘新品種「天草」,成了他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多年來,老潘與村民們共享氣象科技信息,也經常義務為村民們發送氣象信息,老潘和全縣大多數村民的「天草」種植效益越來越好,錢袋子也變鼓了。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5年9月1日四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