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6月天津博物院成立大會在天津河北公園舉行。大會除布置了文物陳列館外,還布置了演說壇、武術館、遊藝館等附屬項目。其中武術館的設置主旨是「提倡吾國固有之絕學,為社會之指導。」嚴智怡在「臨時日刊發刊詞中說」:「正館之外,附設機關,有遊藝館,伏故有之藝術也;有武術館,振前代尚武之精神也。」孫中山先生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曾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贈精武體育會。1917年,毛澤東在《新青年》雜誌的第3卷第2號上,發表了《體育之研究》的論文,指出:「國力恭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先生也提出「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嚴智怡是南開校父嚴範孫之子,對於教育救國,體育強國的理念也是一脈相承的。
1918年,天津博物院的成立,以及設立武術館等提倡傳統文化具有特殊意義。民國以後,中國是第*次世界大戰參戰國,二是中國參加了巴拿馬賽會。這兩件事強烈地刺激了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國人需要新的國家認同和民族形象,中國人特別希望成為國際社會平等一員。弘揚傳統武術,特別是一些中拳手擂臺賽獲勝的故事都被當做雪洗國恥的話題。
天津是一座武術傳統深厚的城市。近代以來,經濟發展,人口逐漸增加,成為華北地區武術文化薈萃的地方。隨著近代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和清政府廢除武舉的改革,武術團體受到限制,但是民間練武之風始終未斷。清政府倒臺後,民國政府開始提倡尚武精神,天津出現了重振武風的機會,特別是中華武士會的成立,成為天津武術界的領袖,天津又重新成為武術大碼頭。
清宣統二年(1911年),武術家深縣人李存義、楊村人李瑞東、河間人張佔魁等在天津三條石創辦了民間武術團體「中華武術會」。直隸教育家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校長張恩綬與實業家杜曉峰,深縣籍退役軍人在津創立了一個同鄉會組織——「軍人會」,中華武士會就是這兩個組織發起的。1912年6月5日、6日,「中華武士會」登報成立。1912年6月5日、13日,天津《大公報》先後發布了《中華武士會公啟》和《中華武士會簡章》,公布中華武士會的宗旨就是「發展中國同有武術,振起國民尚武精神」。中華武士會成立後,京津各校紛紛到中華武士會聘請老師教授武術,除了傳武授徒外,還組織了多次武林大會,如1912年10月18日,在河北區講習所舉行的全國秋季大會,1916年4月2日在河北公同舉行的講習專科班首屆畢業典禮等。
1918年6月1日在河北公同召開天津博物院成立大會,設武術展覽會場。武術展覽以中華武士會為主體,由李星階協助李存義先生,召集了北方各省六十多個門派、三百多位武術家參會。據天津博物院成立展覽會臨時日刊報導,上場表演的有名有姓的武術家至少有176人。其中軍警的有督軍署衛隊教練、連長、武術連士兵,有省公署衛隊武術教練、士兵,天津警察廳武術教練,北區預備巡長等;教育界有法政專門學堂武術教員、學員,北洋大學武術教練、學員,南開學校武術教練、學員,省一中教員,還有西方庵學校教員、覺民小學教員、民立第二學校學生、T業學堂學生等;來賓方面有北京武術研究禮教員程海亭(原報導如此)、前北京尚武研究學社教員李呈祥等57人,另有南宮縣武士會分會教員6人,特邀嘉賓10人。
這次大會持續了近一個月,從登場的武術家來看基本上囊括了天津武術界大部分精英,表演的招數也能反映天津地區的主要武術流派和特點。中華武士會是東道主,除教員李星階、李春海外,還有49名學員參加表演。武士會的學員每天都有20人左右穿插登場,為會場攢底,來賓和教頭們的表演都是重頭戲。學員們練的都是武士會的基本套路:形意門的五行拳,即劈拳(金)、鑽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橫拳(土),十二形拳,即龍形、虎形、熊形、蛇形、猴形、馬形、雞形、燕形、鷂形、鷹形等。還有五行連環拳、雜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洞人洞、五行相生、龍虎鬥、八字功等。有的學員還能練器械,如六合鉤、連環棍、迷砂刀、五花刀、金剛錘、梅花劍、四式槍、進步六劍、五郎錘、斷門槍、齊眉棍等。這與中華武士會幾位形意大師李存義、郝恩光、李星階、李呈章等對形意拳的繼承發揚有關。
雖然僅憑拳名無法判斷功夫水平,但有幾位大師展示的套路十分豐富,可以反映其拳路之寬。如法政專門學校的武術教練秦月如是深縣人李存義的同鄉,每天都…場,他表演了燕行六合槍、樸刀、形意刀、四式拳、春秋刀、站身槍、四式槍、八卦槍、小六合槍、蛇形、燕形、三式劍、連環刀、鹿形樸刀、梅花劍、把拳(對擊三合劍)、張飛斷門槍、五花樸刀、虎頭鉤、四把、龍形樸刀、燕形、八式、崩槍等形意套路,功夫比較全面。化的兩名學生齊厲學、張子騰都上場表演。前南開中學武術教練韓慕俠表演了連環劍、八式、進步劍、八卦刀、連環槍等。南開學校學生劉蔭樞、劉紹曾、嶽潤東和畢業生黃國瑞參加了表演。北洋大學武術教練李子揚(李耀亭)是李存義的徒弟,也是中華武士會的創始人,1913年就被聘為北洋大學武術教員,執教四十餘年。他在大會上表演了八式拳、雜式捶、進步六劍、三合劍、龍形劍、連環劍、八式錘、頭合劍、行步劍、二合劍、鎖口槍(對擊三合劍)、頭段二合劍、十二洪錘、連環拳、八式槍、鎖口槍等功夫,他的學生陳峻峰、李炳良、崔誦芬、趙壽頤、陳一峰五人也出場表演。中華武十會的教練李雲階表演了攔門拳、金剛捶、形意四把拳、三合劍、硬四蹬拳、迷沙刀、連環拳、十二洪錘、頭合槍、攔門槍、五郎錘、龍形劍、進退連環等套路。另一位上場的教練李春海曾任鎮江關武術教練,他表演了羅漢拳、母子錘、連環鉤、五花單刀、雜式錘、三合劍、八式、六合鹿角鉤、五花雙刀、形意出洞入洞、龍形槍、八式等。武士會的學員中有一些人很有名氣,如俞品三就是天津博物院的創辦人之一,也是這次省會的主辦方,是天津有名的文化人。他表演了五行相生拳、連環拳、炮拳、鑽拳、橫拳虎形、鷂形。
天津總商會會長卞月亭是中華武士會的會長,他的六個侄孫都是武士會學員。尤其是老二卞柏年、老三卞松年天天出場,表現出色。六個侄孫後來都是名人。老大卞蠡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後赴美國留學,回國後成為科學家;卞柏年和卞松年都是留美化學博士,20世紀20年代曾參加南實業家範旭東創辦的設於天津塘沽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老四卞萬年畢業於天津新學書院,與友人創辦天津恩光醫院,任院長;老五卞鳳年,就讀於復旦大學,後旅居澳大利亞,任中國銀行澳洲雪梨分行總經理;老六卞美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地質系,是地質學家,古脊椎動物學家、石油地質學家,曾與賈蘭坡在周口店工作,是北京人頭蓋骨的發掘者之一。他們是武士會學員中的佼佼者。
其他學員中的翹楚還有李子揚之子李春芳、天津人劉雁秋、天津新學書院學生廣東人劉楚軒(劉世忠)、廣東商人張天普、李存義弟子鬍子高、羅仲賢、東方匯理銀行司帳韓怡庵、「郭天成」機器廠的郭有恆(鑄山),其他表現出色的還有李春華、楊松泉、楊良璜、王殿忠、楊書紳、楊良頤、單寶書、劉鴻匐、張天普、閻子陽、白蔭蘭、羅成立、王亦韓、楊明漪等。
來賓的表演也十分精彩,如督軍署衛隊武術教練高紫雲展示了七寸槍、虎頭鉤、七節鞭、翻少林拳、行者拳等。高紫雲是北京的武術大師,祖籍河北景縣、後來在北京開辦中華武館、善太極,戲劇界的梅蘭芳、程豔秋都跟他學過武術。督軍署參演的教練有孫錫五、劉普臣、楊振江。督軍署衛隊連長李梧亭帶領武術連15名隊員分別上場。其中付嘉功、付延祿兩人表演了對打梨花槍對扎槍、大刀對雙鉤,王有達、陳清玉表演了對打拳,工升奎、錢得勝表演了綿拳對單刀。天津警察廳武術教練工鳳章表演了春秋刀、六合查拳。省公署武術教練王子翩帶領6名省公署衛隊隊員參加了表演。
王子翩幾乎每場都參加,他表演了功力拳、青龍拳、梅花雙刀、群羊棍、八面錘、燕青拳、普華劍、少林雙刀、二郎拳.連環拳、鷹熊、五行棍、八式、形意八字、金剛劍、四門龍形、六合拳、五行相生、八卦槍、四門槍、八拳、八式功、雜式拳、虯顏棍、雙頭棍、四門雙刀、龍形槍,拳路廣,器械精,十分搶眼。三名北區預備巡長參加了表演,其中表現不俗的王連仲表演了六合八截拳、六合單刀、截拳、跑刀、八節拳、連環刀、六合架、撒手拳、五花拳、單刀、頭二蹬彈腿、六合二路刀。北京武術研究社的程海亭表演了站身槍、八卦掌、八仙劍、龍形劍、四把、四式槍、八卦刀、連環槍、方天戟、二十四式槍、二合劍、龍形雙劍。此人是京津地區有名的八卦掌傳人,盡得其父程廷華真傳,享譽武林,1925年程海亭在天津淨業庵成立「淨業國技研究社」並任社長。前北京尚武學社教員李呈章先後表演了四把拳、連環雙錘、雞形、盤龍翻掌、攔門拳、琵琶棍、連環雙刀、龍形、金剛錘、六合槍、三合劍、攔門槍、鷹熊鬥智、攔門槍後段、熟銅鐧、雙翅鐃、迷砂劍、八式、五花刀、連環拳、方天戟、連環棍、迷砂刀、月牙饒。
李呈章號稱定興三傑之一,據說在天津李善人家教過武術。在來賓中較突出的還有李雲書,他表演了連環拳、連環刀、八式、陰手棍、龍門槍、八卦刀、雜式錘、十槍、四把、十二洪錘、鷹熊、蛇形雜式錘、拐子錘、鑽八翻手連環拳、連環槍、春秋連環刀、二膛歲漢拳;董文有的二路聯手拳、二路劈刀、五虎拳、截門槍、頭路聯手拳、六合單刀、六合八把拳、太祖拳、六合停風刀、春秋刀、殺雞拳、單打三節棍、對劈閃勢刀;唐潤輝的五嶽劍六膛、春秋刀、後六膛截拳、六家勢短拳、二十四式行拳;王翼的通背拳、萬勝雙刀、六合大槍、七貫錘、自錘、雙鉤、通背拳;胡景玉的七貫錘、五花斷門槍、反錘、六合雙鉤、單劍、雙劍;徐翼臣的截打拳、提爐槍、六家式行拳、春秋大刀八卦雙刀、開孟拳、六合槍、通背拳、燕形刀、六家合編大槍、追形還影捷抒;唐東惻的吳越寶劍、截門短打、龍門雙鉤、關西拳,春秋大刀、老架子、六合刀、雌雄雙股連環鐧、吳白虹飛舞流行劍、宋太祖文武關西拳、方天畫戟;唐東惻與徐翼臣對打二十四式行拳對手、花槍進手;朱元明的昆吾劍、八極拳、行鉤、小花刀、七節鞭、行刀、六合雙刀、昆吾劍二段、單刀夾鞭;造幣廠武術教員侯雲漢的對打單扎槍大洪拳、關東拳、八卦刀、八門雙刀、三四路洪拳、上六合刀;劉振文與侯雲漢的對打春秋刀破花槍、三節棍破花槍;宋易山與侯雲漢的對打單刀破花槍;焦十傑與侯雲漢的對拆雜拳、單刀拐子對花槍,這些對打為大會增加了實戰氣氛。大會僅有兩位女賓參演,喬泳荷女士表演了十二洪錘、龍形劍、雙頭棍、燕形,喬泳菊女士表演了形意式、五行劍、連環拳、進步六劍。
這次武林大會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參加者的水平上,在天津歷史上都是非常少見的,此次大會是一次對北方武術的大檢閱,提振了天津武術界士氣。「臨時日刊」為我們提供了這次大會的細節,參賽者的身份體現了武術在天津的普及程度,展示的套路異常豐富,反映出北方武術雖然以內家形意門為主流、也有其他門派傳人的格局,是珍貴的武術史資料。河北公園這次大會說明出,當時的武術已在某種程度上向體育項目轉化,成為學校體育課程和軍隊的操練內容,從戰場搏擊向套路表演轉化,成為娛樂遊藝內容。博物院的成立以及武術大會還反映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的高漲,是五四運動前夕國內文化氛圍的組成部分。
作者簡介:陳克,天津博物館,研究館員,天津市河西區平江道62號,3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