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燃燒》為例,解讀李滄東現實主義電影風格的魅力

2020-09-04 雨未央歌

2018年上映,由李滄東執導的韓國電影《燃燒》,講述了大學剛畢業立志成為小說家的李鍾秀,一畢業就面臨韓國的失業大潮,為了生活,他去商場兼職送貨,遇見了在商場做促銷模特的孩童時代的鄰居申惠美,兩個處於相同境遇的年輕肉體互相產生了吸引。之後,申惠美在去非洲旅行時遇見了高富帥Ben,三人之間發生了一系列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糾葛。

影片根據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改編,同時結合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編小說《燒馬棚》進行創作。

這部電影入選了和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得了場刊3.8的高分(總分4分),打破了歷年來場刊評分的最高分。

影片用寫實影像風格、多重隱喻表達和前後呼應的線索鋪墊,使得影片呈現了一種謎一般的神秘,又引起了人們對於社會現狀的思考。

01. 用寫實的影像風格引出三個主角的人物背景,為後續的劇情發展埋下伏筆

寫實是相對於寫意的,前者追求真實感,後者追求美感。《燃燒》裡,李滄東用寫實的自然影像來引出三個主角的生活背景和人物特徵。

李鍾秀,剛剛大學畢業,沒有固定工作,只能兼職送貨餬口。母親從小就拋棄了他,父親因為與鄰居發生暴力衝突被拘留,他只得回到京畿道坡洲的老家,守著父親的老破房子和一頭乳牛過日子。

而申惠美,欠了一堆卡債,家人對她十分冷漠,把她掃地出門,她租住在城中村一個白天沒有陽光射進來的出租屋裡,靠打零工度日。

而作為李鍾秀和申惠美的對立階級Ben,他不用上班也有花不完的錢,住在江南裝修精美的豪華公寓裡。

在引出三個主角的身份、生活背景時,導演沒有用電影的「打光」來表現,而是直接用自然的光源來呈現:李鍾秀住的是破舊的老房子,屋內如果沒有開燈,不會漆黑一片,申惠美的房子在城中村靠北角落,每天只有大陽反射時才有一點點亮光,而Ben的房子寬敞明亮。

這種寫實的拍攝風格,是李滄東作品一直偏愛的。不需要過多的語言,透過手持長鏡頭的方式,將最原始的狀態表現出來,更能夠真實反映了人物特徵。

02.多重隱喻的疊加,為影片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作家出身的李滄東,比韓國其他導演更注重電影文本,擅長象徵和隱喻,比如《綠洲》中的鏡子和樹枝、《密陽》中的陽光。而在《燃燒》這部作品裡,透過多重隱喻的疊加,為影片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第一, 小飢餓和大飢餓。

在影片中,小飢餓指的是生理上飢餓的人,大飢餓指的是為生活意義而飢餓的人。李鍾秀和申惠美就屬於小飢餓的人,他們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終日要會生活奔波。而Ben和他的朋友則是代表「大飢餓」的那一群人,他們不需要為生活奔波,生來就很富裕,但是他們無法感知到活著,所以需要用「燒倉棚」來感受到來自內心的貝斯。

第二, 燒塑料棚。

Ben告訴李鍾秀,他有燒塑料棚的癖好。每隔2個月就會挑一個田野裡沒有管的破舊塑料棚燒掉。之後,申惠美就失蹤了。原來「申惠美們」就代表那些破舊的沒人要的「塑料棚」,她們是社會的邊緣人物,生活困苦,沒有朋友,家人也拋棄了她們,就像田野裡那些沒有用又沒人管的塑料棚一樣,消失了也不會有人在乎。

除此之外,還有晚霞也有所指。申惠美兩次提到晚霞,一次是在非洲沙漠看日落,一次是在李鍾秀家。在申惠美看來,夕陽給人帶來了無限美好,卻也帶來了無限傷感,讓她很想像夕陽一樣,美著美著就消失了。

這些隱喻的表達和層層疊加,一直貫穿著影片的始終,將現實與虛幻,有形與無形的線索串接在一起,給影片蒙上了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神秘色彩。

03.前後呼應的敘述線索,為劇情的發展做了鋪墊,增加了作為懸疑片的推理探索

影片圍繞著李鍾秀、申惠美和Ben三個人的情感糾葛展開,到申惠美消失後達到高潮。但是申惠美為什麼會消失?這是李鍾秀想要解開的謎題,也是觀眾想要尋找的答案。

於是,觀眾與男主角李鍾秀一起,通過影片中前後呼應的線索鋪墊,一點一點地將謎題解開。

從一開始申惠美提到的啞劇,本身就是一種暗示,虛虛實實,你看不見的不一定不存在,而你看見的又不一定是真相,這一點和申惠美消失後,Ben說的那句話:「因為太近了,所以你看不見」相呼應。

其次是,李鍾秀送給申惠美的女士塑料手錶,也是重要線索之一,這個線索在申惠美消失後出現在Ben家中洗手間的抽屜裡,這又是一個鋪墊。

還有申惠美請李鍾秀代為照顧卻從未露過面的貓Boil,出現在Ben的家中,雖然影片沒有直言那隻貓是不是就是申惠美那隻得了嚴重自閉症怕生的貓,但當李鍾秀叫了一聲Boil時,那隻貓跑向了他。

除此之外,還有似有若無的井、Ben衛生間柜子裡的一整套化妝品,最初出現是作為謎題,之後出現,又成了線索,這種層層鋪墊的手法,推劇了劇情的發展,增加了影片作為懸疑的推理探索,也是影片的精妙之處。

結語:

作為一部懸疑類的影片,《燃燒》不能算是一部傳統懸疑類型片,它帶來的是一個多種解讀可能性的故事,提出了原著不曾提出的問題,將鏡頭更多地聚集在當代底層年輕人的社會現狀。比起解答片中的謎題,更多的是對於電影內容的思考和探索。影片用寫實影像風格、多重隱喻表達和前後呼應的線索鋪墊來推進劇情的發展,來實現對於現實的思考的探索,也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相關焦點

  • 《燃燒》——李滄東眼裡的韓國青年
    李滄東曾在採訪中透露,「《燃燒》是一部關於憤怒的電影。」正如片名一樣,在導演的創作時期,韓國民眾的心中正燃燒著團團憤怒之火,「韓國社會的憤怒已經累積到了脖頸處,嚴重得令人窒息」,也正是這樣的怒火不斷地促使著李滄東創作出了電影《燃燒》。影片圍繞兩男一女而展開,卻讓我們看到了韓國整個社會所呈現的兩個完全不一樣的階層生活。富二代Ben生活在江南地區,時常面露從容優雅的微笑。
  • 燃燒吧,李滄東!|深焦圓桌
    《燃燒》劇照在李滄東初期的作品《綠洲》中,韓國資本社會所導致的城鄉關係的撕裂與個體主體身份的消亡獲得一種近乎驚人式的平靜敘述,也正是在李滄東試圖營造的這份平靜、淡然之下,韓國社會內部畸變的毒瘤卻往往令銀幕前的觀眾驚恐不安:這份源自「現實主義」的不安恰恰是當代韓國知識分子對於社會現實的一種良性反思與執著批判。
  • 戴錦華、孫柏、陳濤、魏然:鏡中火焰——李滄東的《燃燒》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近日推出「雲端論壇」,主題為「鏡中火焰——李滄東的《燃燒》,今日電影與世界」。惠美的黃昏之舞隨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魏然副研究員嘗試從文學改編和文化政治的維度解讀《燃燒》。魏然老師指出,《燃燒》與導演李滄東此前作為小說家時寫作的小說一脈相承,某些形象的自傳性和「罪己」的意味,這與韓國的近代史和他本人親歷的民主化運動密不可分。《燃燒》故事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小說《燒倉房》,並帶有福克納《燒馬棚》的印記。
  • 燃燒吧,李滄東
    ‍‍李滄東的電影是刀子,殘酷又冷峻。明晃晃的日光下你甚至見不到他的刀鋒。一個如此沉斂與沉靜的李滄東,遇到一個幾十年如一日自律到被人調侃有連環殺手潛質的村上君,《燃燒》就這樣誕生了。李滄東之前的電影,除了《綠洲》中出現了很短的夢境,總會給人以一種紀實電影的感覺。但是在《燃燒》中,他徹底打破了事實與想像的界限,可能和他在改編村上小說的時候,同時借鑑了福克納的《燒馬棚》有一定關係。
  • 影史場刊最高分,李滄東憑什麼?
    李滄東在日常瑣碎的細節刻畫和村上春樹表現出來的日本「生活流」相似,但內容上做了很多增添,缺乏原著小說神秘奇異的感覺,最大的區別就是惠美消失後的諸多情節,一切到底是真實發生還是鍾秀自己的猜測和想像,沒有人知道真相。《燃燒》的預告片初放時,懸疑、冷酷、冷色、壓抑。很像大部分觀眾熟悉的韓影風格。
  • 李滄東:韓國社會的手術刀
    文/賈霖如果對李滄東沒有任何了解,沒有在心理預期上相信這些是好電影,很有可能在那些長鏡頭、沒有情節推動、幾乎靜默的畫面中放棄。去年,電影《寄生蟲》斬獲4項奧斯卡大獎,為韓國電影帶來更多社會關注。很多影評人認為《寄生蟲》的成功,是站在了另一部韓國電影《燃燒》的肩膀上。如果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代表了韓國電影的工整和工業水平,那李滄東導演的《燃燒》,則代表了韓國電影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水平。
  • 李滄東:韓國社會的手術刀
    去年,電影《寄生蟲》斬獲4項奧斯卡大獎,為韓國電影帶來更多社會關注。很多影評人認為《寄生蟲》的成功,是站在了另一部韓國電影《燃燒》的肩膀上。 如果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代表了韓國電影的工整和工業水平,那李滄東導演的《燃燒》,則代表了韓國電影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水平。
  • 沒有作家李滄東,就沒有導演李滄東
    被數次拿出來言說,其中被談論最多的,除了奉俊昊,就是李滄東,而其被談及的作品中,熱度最高的就是那部表現了不同階層生活狀態的《燃燒》。其創作的母題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和延伸,反映著韓國的時代癥結。擁有純真愛意的殘疾人,用詩對抗殘酷命運的老年女性,在權力階級中迷失而自盡的普通男人,都在他的鏡頭裡,充當著故事的主人公,將悵惘、困頓和憂傷娓娓道來。
  • 《燃燒》│韓國高分電影,村上春樹與李滄東的另一種燒腦
    這部電影的獲獎讓很多人翻出了去年同樣在坎城電影節上備受矚目的另一部作品,韓國導演李滄東的《燃燒》。甚至有網友這樣評價:這只是拿回了去年本該就該得的獎。的確,電影《燃燒》豆瓣評分曾一度高達8.9分。坎城電影節上,影評人破天荒地給出了的3.8分(滿分4分)的歷史最高分。
  • 賈樟柯對話李滄東:《燃燒》探討了對生活無望的「憤青」
    昨天,在山西古城平遙電影宮,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舉行了以「燃燒的詩」為主題的學術交流活動,韓國導演李滄東親臨現場,攜新作《燃燒》做了放映活動,和在場的觀眾一起回顧了《燃燒》的創作歷程,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感。
  • 李滄東導演的電影《燃燒》,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臺詞都乾脆利落
    其次,這部電影的風格屬於偏現實主義類型的,或者說是文藝懸疑片。李滄東導演的電影沒有那些很炫技的手法或者是特效,但是他的每一句臺詞每一個人物都是讓人可以體會到影片的內容的。簡單的說就是好好講故事的人,不講假大空的人間真善美,也不是愛與和平使者。片中,宗秀和海美都是低級飢餓者,不同的是宗秀他自卑、他已經承認了自己作為低級飢餓者的現狀。
  • PYIFF | 李滄東的大師課:解開《燃燒》之謎
    他的電影曾多次獲國際大獎,包括以《綠洲》獲得2002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導演獎;2010年坎城最佳編劇(《詩》);2007年的《密陽》更將全度妍送到坎城影后的位置。李滄東蟄伏八年,帶來了《燃燒》,獲得 今年坎城費比西獎。電影在夏天成為了影迷的熱門話題,今天我們等到了李滄東親自為大家一一解開電影中的謎團。
  • 今年口碑爆棚的韓國電影《燃燒》,值得一看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韓國導演李滄東的新作《燃燒》,電影的故事源自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一部短篇小說《燒倉房》,但同時又糅合了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小說《燒馬廄》,講述了兩男一女身上發生的懸疑故事。在剛結束不久的第71屆坎城電影節,李滄東的《燃燒》入圍主競賽單元,並且憑藉場刊3.8分的高分(滿分4分)成為坎城場刊史上最高分。僅隔不到一個月時間,《燃燒》的好評便在評分網站上呈兩極分化態勢,有人大呼這是傑作,也有人批評它「淺陋低級」、「直白拖沓」,「坎城場刊最高分根本名不副實」。
  • 李滄東《燃燒》與村上原著的9個不同
    為了看《燃燒》這部電影,我認真重讀了一遍村上春樹的原著《燒倉房》。8000字不足的短篇,對於小說來講真的不算是一個太飽滿的故事。但是2小時28分鐘的片長,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卻已經足夠長了。喜歡在做飯的時候放爵士樂的村上春樹,還是給故事本身留了很多的留白。所以,喜歡在電影裡吃烤肉和肥腸鍋的李滄東相較於小說,還是飽滿了一些的。
  • 戴錦華:當你說到藝術家和社會的關係,李滄東是一個榜樣
    所以我看李滄東的電影,在知道他曾經是個小說家之前,我就意識到他的電影有非常濃厚的文學色彩,而這種敘事的風格和內在的功底,是一個很深厚的積累過程。我沒有做過導演,但我是一個愛看電影的人,看過的片子也不算太少,我感覺導演的工作是需要自己先理清思路的。
  • 專訪|李滄東:真正飢餓的人,是每天尋找生命意義的人
    但在李滄東看來,正是在醜陋的現實中,藏著生命的意義。「他的作品有一種逼真的寫實,如同他的電影那樣深刻地刻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拙樸的筆觸下隱藏的是這些細小的事件背後巨大的悲劇感。」《燒紙》一書的中文譯者金冉如此評價李滄東的寫作。李滄東的寫作無疑是現實主義的,但正如戴錦華所說,「真正的現實主義就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
  • 李滄東最巔峰的一部韓劇懸疑大作:《燃燒》
    這部在豆瓣評分7.9的韓國懸疑電影《燃燒》,來自於改編村上春樹的一本小說《燒倉房》。大概講得就是男主機緣巧合下遇上女主,然後女主突然發現男孩是她的青梅竹馬。兩個人莫名其妙就有了肌膚之親,但是男主對女主已經投入感情,可誰知女主卻只是那這份感情隨便玩玩而已。
  • 韓國衝奧高分電影,《燃燒》一部讓人血在燃燒的電影,有什麼理由不看呢?
    李滄東作為韓國首席藝術片導演的名聲和坎城好評如潮的前奏,配合著劉亞仁、斯蒂文·元兩位人氣青年演員的名氣,被行業內的觀察家寄予了很高的期待,《燃燒》被認為會成為「票房最高的李滄東電影」,超越2007年《密陽》拿下的一百六十萬人次應該不在話下。
  • 銳評|孔燦:《燃燒》:無聲的憤怒與無力的掙扎
    《燃燒》體現出李滄東一貫的批判主義風格,在詩意化的表達與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中展現階層分化社會背景之下底層男女的生存困境。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匯集了村上春樹的文學性、福克納的精神以及李滄東對影像的掌控。李滄東將自己的表達隱藏在了電影的影像中,並且恰如其分地將他們巧妙結合,最後創作出這部現實主義的藝術電影。
  • 存在與否——觀李滄東《燃燒》有感
    韓國導演李滄東的作品《燃燒》,初看時覺得平淡,仿佛是一個從容不迫、緩慢優雅敘述著的韓國文藝片,述說著韓國當今年輕一代的困境:失業、零工、卡債、貧富分化、探尋人生意義等問題。可,這僅僅只是這個電影的一部分,在這樣的敘述風格之下,竟然包裹著一個驚悚的故事,一個犯罪和復仇的故事,完全出乎意外,沒有任何心理防範,你就進入了電影的血腥和殺戮之中,這是一場看不見的殺戮,但是請注意,這一切可能並不存在,可能僅僅是你構想中的「連環殺人」,你心中有著清晰的因果鏈,但苦於沒有充足證據,你只能通過忘記「你沒有充足證據」這一事實,讓你的觀點「連環殺人及復仇的故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