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孔燦:《燃燒》:無聲的憤怒與無力的掙扎

2020-12-28 澎湃新聞

《燃燒》:無聲的憤怒與無力的掙扎

孔燦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燃燒》是韓國導演李滄東多年沉澱後的新作,改編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原著中許多精彩的對話都保留在電影之中。同時,電影中也融入了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燒馬棚》中的部分元素。2018年,本片在坎城電影節上映,獲得了 20 年來坎城國際電影節的最高分3.8 分,創造了坎城歷史。

電影講述的是男主人公鍾秀在一次送貨途中偶遇童年好友惠美,並要幫去非洲旅行的惠美照顧貓咪。惠美旅行結束回國後給鍾秀介紹了她在旅途中認識的富二代朋友Ben,在和Ben接觸幾次後,惠美就莫名地消失了。鍾秀在尋找惠美的過程中認定是Ben殺害了惠美,於是將Ben殺害,並連同他的保時捷一起燒掉。

《燃燒》體現出李滄東一貫的批判主義風格,在詩意化的表達與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中展現階層分化社會背景之下底層男女的生存困境。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匯集了村上春樹的文學性、福克納的精神以及李滄東對影像的掌控。李滄東將自己的表達隱藏在了電影的影像中,並且恰如其分地將他們巧妙結合,最後創作出這部現實主義的藝術電影。

高速發達的資本主義毀滅了那些無足輕重的美好事物,階級是一個無形的囚籠,籠中弱者徒有無聲的憤怒和無力的掙扎。

01

安靜與毀滅:反差中的電影美學

《燃燒》在鏡頭語言上的明顯特點是節奏慢、臺詞少,關注生活的細節。整部電影像是一部紀錄片,鏡頭跟隨著男主人公鍾秀的腳步,從他的視角出發觀察生活、記錄生活。

男主人公鍾秀的臺詞很少,表情木然且少有變化,很難從他的臉上看到情緒的起伏。觀眾只能從上帝視角看到他每天的日常——參加父親的庭審、與老同學惠美的接觸、看電視、餵牛、開車、追蹤Ben,無論做什麼,除了必要的交流,畫面裡都是鍾秀一個人在安靜地做事,甚至在惠美和Ben待在一起時,鍾秀的臺詞也是寥寥無幾。即使在受到多方面多維度的打擊之後——發現自身條件與Ben相差甚遠,並因此失去惠美的心,受到階級打擊;由於父親被判刑而無力拯救,受到社會打擊,鍾秀也沒有表現出任何過激反應,照樣神色如常,只是將憤怒藏於心底。除此之外,其他人物的臺詞也較少,並且沒有出現戲劇化很強的衝突劇情,整體基調看起來十分平和,人物的憤怒與掙扎都是無聲中默默進行的。

(電影《燃燒》截圖)

與表面平靜相對應的,是三位主人公內心深處隱藏的對於毀滅式快感的追尋。人類本能裡有種原始的衝動是毀滅現有事物,並可以由此產生一種深層的快感。對於鍾秀來說,這種毀滅的快感來自於用刀捅向Ben,連同他的車一起燒掉;對於惠美來說,毀滅的快感來自於自我放逐,毫不掩飾對於生活的失望,試圖用身體換取資源、融入上層社會,但最終成為一個無名的犧牲者;對於Ben來說,毀滅的快感來自於燒掉塑料棚,同時也在於收集女孩(暫且不論他是否將這些女孩殺掉了)。

這種表面的平靜與深層的暗流湧動實際上產生了一種非常好的藝術效果,讓觀眾不得不耐著性子慢慢跟著節奏走的同時,又產生一些心理暗示,為接下來的劇情變化擔心並產生進一步的思考。在劇情與心理暗示上產生的這種反差,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電影美學,為《燃燒》這部現實主義電影增添了懸疑與哲思的元素。 

02

性與血:那些跨越階級失敗的女孩

李滄東早期是一名高中文學教師和兼職作家,其小說曾經多次獲得文學大獎,後來成為電影導演之後,他的作品中時常呈現出比較鮮明的文學思想和哲學意蘊。在電影《燃燒》中,「性與血」這組經典的文學意象被導演李滄東運用地恰到好處。

實現社會階層的跨越對每個底層社會人來說都非常困難,但是年輕女孩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具有天然的優勢,常有年輕女孩以身體作為籌碼換取社會資源的例子。在電影中,特權階級的代表Ben周圍總是圍繞著許多年輕漂亮的女孩,在每一次的聚會中,女孩子們竭盡所能、賣力表演,用誇張地方式講述自認為有趣的談資,以此博取他的關注。然而Ben並不會對此真正產生興趣,甚至會聽到一半打哈欠,毫不掩飾自己的無聊之意。女主角惠美也是眾多女孩之一,試圖攀附在有錢的男人身上以獲取社會資源並實現自身的階層跨越。無論是講述旅途中所聞關於非洲部落中Hunger的故事,還是在野外夕陽下跳裸身舞,都是惠美向Ben發出的信號。然而這些女孩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在獲取利益的同時,殘酷的現實會讓她們付出相應的代價。

在電影《燃燒》中,以惠美為代表的年輕女孩成為了特權階級的祭品。Ben在物質方面上十分富足,住豪宅開豪車,生活無憂。然而在精神生活層面他總是會感到空虛,普通的享樂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他的精神需求,所以他會偶爾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來釋放自己,比如偷偷燒掉廢棄的塑料棚,以及在電影中暗示的那樣,將向自己示好的女孩殺掉。

如果說女孩們獻出身體想獲得社會資源是一種掙扎和努力,出於對自己原本出身的種種不滿,那麼這種掙扎在階層分化的洪流之中,實在顯得過於微不足道。她們可能一無所有,只剩身體可以作為武器,這種破釜沉舟的心態也成為了被利用的把柄。誠然,這樣的方法確實會讓一部分人收益,但更多的藏於社會表層之下的,是那些跨越階級失敗,成為制度犧牲品的女孩。

03

隱喻與幻想:現實主義電影的詩意化敘事

《燃燒》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與幻想,導演利用現實與幻想無縫銜接、切換自如的方式營造出一種「虛實相生」的氛圍。「虛實相生」本是文學中的概念,用在電影裡卻也產生了別有一般滋味的藝術效果。

1.隱喻:具象和意象

片名中的「燃燒」本身就具有隱喻性質。從具象層面來看,燃燒指的是燃燒塑料棚這個行為,既包括Ben在對話中描述自己對這種行為的迷戀,也包括在影片中男主人公鍾秀真實地去實施了這個想法——燒掉一座廢棄的塑料棚。從意向層面來看,燃燒意指一種階級反抗,指底層民眾的不滿與憤怒在心中燃燒,也是指這種憤怒產生的後果是暴力行動,並由此帶來的玉石俱焚的「燃燒」後果。

同時,女主人公惠美的手錶也是電影中一個重要的暗喻主體。這個手錶是鍾秀與惠美重逢時參與活動獲得的,鍾秀將手錶送給了惠美,自此之後惠美時常將手錶佩戴在手腕上,這是她與鍾秀兩人之間關係的象徵。由於手錶價格低廉,外形簡陋,因此也暗指兩人的社會身份。此外,在電影的後半部分,鍾秀在Ben的家中發現這塊手錶,這也成為他最終確認惠美的消失是由於被Ben殺害所致,並由此產生了殺Ben的動機。

惠美給鍾秀講述了人類先祖非洲的布須曼人的Great hunger和Little hunger的傳說,Great hunger是哲人之舞,強調精神世界,重視生命意義的追尋;Little hunger則是眾生之舞,體現的是對豐衣足食的追求,關注基本的人體需求,這也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一個重要隱喻。

(電影《燃燒》截圖)

2.幻想:不存在的貓、橘子和水井

惠美喜歡表演啞劇,在電影中她曾向鍾秀細緻地表演過如何剝開吃掉手中並不存在的橘子。這橘子是淺層次的幻想之物,由此開篇,暗指接下來的劇情中將會出現一些不真實的人和事。

電影中主要謎團之一在於惠美的貓是否存在。在離開韓國去非洲旅行之前,惠美拜託鍾秀幫她照看家中的貓,然而鍾秀去了她家多次,始終沒有找到那隻貓的蹤跡。惠美消失之後,鍾秀在Ben家的停車場裡呼喚貓的名字,有隻貓回應了他,但這隻貓是惠美的貓嗎?惠美真的有貓嗎?貓會不會像橘子一樣是惠美想像出來的呢?這成為了一個無法證實的懸念。

除此之外,同樣無法證實真偽的還有惠美口口聲聲說的那口水井。惠美聲稱自家附近有一口水井,但是鍾秀卻不記得,並且向多人求證,但是得到的答案卻無法解釋。究竟這口水井是真實存在的,還是惠美的幻想?惠美是真實的存在還是鍾秀的幻想?又或者整部電影其實是鍾秀在寫小說時的幻想?這種種謎團和懸疑在想像與現實之間形成邊界,讓整部電影有種虛實相生,如夢如幻的效果。

04

總結反思:毀滅之後呢?

不論是《小丑》、《寄生蟲》,還是本文討論的《燃燒》,這一類反映底層生活狀態的電影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後反應目前全球多國出現的嚴重的階級矛盾問題。每種社會體制下都會有階級矛盾的產生,那麼階級矛盾發展到最終的結局只有暴力衝突嗎?衝突之後呢?

階級矛盾的背後是什麼?是人性。競爭是人的本能,俗話講,萬物競生長,如果人性中沒有競爭與掠奪,就很難在殘酷的自然選擇中生存下來。人有競爭的本能,通過爭鬥滿足勝負欲,階層的分化便是由於社會中對財富和權力的競爭所致。試想,如果真的完全社會公平,就不會有矛盾了嗎?不會有難以溝通的情況出現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人性中還有尋求刺激和成就感的本能,即便完全分配公平,還是會有人站出來就打破這種平衡。更理性的做法是,站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去觀察社會,不要試圖拯救和改善,因為沒有人可以改變自然規律。

漫長的民族苦難史和凸顯的階層差異逐漸形成了韓國人特有的「社會階層分化」的心理特徵,李滄東作為韓國電影界具有代表意義的鬼才導演,具備極高的社會問題意識。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李滄東在《燃燒》中表現出來的態度略顯消極,只是展示了階級矛盾的現象,並沒有在結局中導向一個有希望的方向,或許這也是人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本文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與文化研究》2020年度期末作業,獲得「新青年電影夜航船2020年優秀影視評論」)

參考文獻

[1]李英天.《寄生蟲》與《燃燒》:韓國社會分層的兩重現實主義寫照[J].電影文學,2019(22):110-112.

[2]金豔紅.《燃燒》:真實與虛構的多層次交織[J].電影文學,2019(12):117-119.

[3]馬營,王永超.李滄東電影《燃燒》的詩意影像呈現[J].電影文學,2018(23):130-133.

[4]範小青.韓國作家導演研究之李滄東——人物李滄東和李滄東電影的人物研究[J].當代電影,2018(12):33-38.

[5]顧崢.骨骼深處發出的低音—簡評李滄東的《燃燒》[J].藝術評論,2018(08):114-118.

[6]劉鈺.真實的力量:影像書寫歷史的新探索——「國產電影論壇:《燃燒的影像》研討會」綜述[J].當代電影,2015(10):199.

本期編輯:孫薇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銳評 |孔燦:《燃燒》:無聲的憤怒與無力的掙扎
    《燃燒》:無聲的憤怒與無力的掙扎孔燦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燃燒》是韓國導演李滄東多年沉澱後的新作,改編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原著中許多精彩的對話都保留在電影之中。同時,電影中也融入了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燒馬棚》中的部分元素。
  • 總臺《國際銳評》持續批美政客 境外主流媒體廣泛傳播
    最近一個時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銳評》連續推出《散播「政治病毒」的蓬佩奧正把自己變成人類公敵》《背負「四宗罪」的蓬佩奧已經突破做人的底線》《病急亂投醫!
  • 【銳評】李莫愁的愛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可憐李莫愁執迷不悟,至死都沒弄明白陸展元為何移情別戀。小貼士【長按點擊下圖「環球銳評」二維碼,存儲到手機,然後點擊微信掃一掃,選擇「從相冊選取二維碼」,再選中剛剛存下的的二維碼,即可瞬間訂閱「環球銳評」公眾號啦】
  • 《暴裂無聲》:從心迷宮到孽迷宮|荔枝娛評
    《暴裂無聲》不及忻鈺坤的處女作《心迷宮》那般驚豔。但可喜的是,這部電影依舊以紮實的故事向所有人證明:一度被資本窮追猛打的忻鈺坤,並未被眼前誘惑所綁架。   三個男人因為一個男孩的失蹤而陷入了同一個漩渦中,影片接近尾聲時,真正的恐懼才撲面而來,高潮似乎到達得晚了一些,但這並不影響《暴烈無聲》成為一部生猛結實,令人浮想聯翩的作品。
  • 《燃燒》:又一部被捧成神作的韓國電影
    但最新一部被捧為神作的韓國電影《燃燒》,拿下坎城場刊史上的最高分,似乎應該是神作無疑了。灣灣的譯名真是很糟,把電影的意境全改了。看了以後還是覺得失望,當然失望不是說他不好,而是說他沒達到神作的好。最大的問題還是懸念破解得太早。
  • 孔劉拍《咖啡王子一號店》時和觀眾一樣無法理解的劇情:「得知恩燦其實是女人,為什麼反而生氣? 」
    經過這些年之後,孔劉對這一幕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許終於能解開大家心中的疑問吧!
  • 國際銳評丨種族歧視緣何成為美國社會無盡的 「噩夢」?
    國際銳評丨種族歧視緣何成為美國社會無盡的 「噩夢」? 原標題: 連日來,美國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持續舉行。而在28日華盛頓舉行的紀念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著名平權演講發表57周年的集會上,面對數萬名憤怒的反種族歧視遊行示威者,馬丁·路德·金的長子坦言,美國非但沒有變成他父親所期待的那樣,相反正處在一場「噩夢」之中。
  • 【國際銳評】強詞奪理 推卸責任
    【國際銳評】強詞奪理 推卸責任 原標題:   美國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4日稱,中國必須終結所謂的「七宗罪」,美方才會取消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同時他又說,美方正在籌備中方9月來美繼續談判。
  • 銳評:2019年農機行業10大營銷事件
    銳評:薩丁重工是近幾年國內拖拉機崛起的新貴,一向以犀利而務實的營銷手段著稱,在產品上定位於高端,是濰坊系企業轉型升級的典範。 銳評:農機的智能化在2019年取得了實質性進步,政府層面給予大力支持,更值得肯定的是企業的努力。目前,約翰迪爾、中國一拖、雷沃阿波斯、常發集團等國內外主機製造企業,以及上海聯適、上海華測、黑龍江惠達等專業公司都有較成熟的產品,並且已經能實現量產。
  • 影評《無聲》那聲嘶力竭的吶喊,你聽見了嗎?
    氣憤、不解、難過、慚愧,這些都不足以形容電影《無聲》所帶來的感受,電影毫無疑問是精彩好看的,但在那調度精緻的光影之下,電影的核心仿佛一記打在心頭上的悶拳,那沉痛感是讓人喘不過氣的,「特殊學校的集體侵犯事件」讓我們直覺地聯想到2011年由孔劉主演的韓國電影《熔爐》,但令人心痛的是,《
  • 國際銳評三連發 直指莫裡森「神經錯亂」全球多國主流媒體積極轉載轉引
    俄羅斯機關報《俄羅斯報》連續轉引國際銳評3篇報導俄羅斯政府機關報《俄羅斯報》官網分別以《頭疼嫁禍他人》(意為將自己的罪責轉嫁給他人)《中國不會為別人的罪行道歉》《澳大利亞不想失去中國市場》作為標題,連續轉引國際銳評3篇報導。報導稱,對戰爭犯罪的縱容以及對正義的蔑視,正讓一些打著和平旗號的西方軍隊成為恐怖分子的幫兇,成為和平與正義的踐踏者。
  • 【影評精選NO.8】後現代的迷茫、憤怒與焦慮——《燃燒》對《燒倉房》的還原與改寫
    對異國見聞和另一種生活的好奇,聚會中常常顯露出的無趣和疲態,吸食大麻的習慣,以及燃燒廢棄塑料棚的癖好——本所代表的是看似享受著上流社會的富足生活,實則對程式化的日常感到厭倦,企圖通過挑戰規則和觸碰禁忌來獲得「真實感」的個體。
  • 【參考影評】沉默的憤怒——評電影《暴裂無聲》
    沉默的憤怒——評電影《暴裂無聲》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不僅攬獲了可喜的票房,更見證了類型電影的日趨成熟如果說《暴雪將至》借一起連環兇殺案的追查與偵破再現了20 世紀90年代末期工人在國企改制的飄搖風雨中淪為社會底層的悲涼記憶,那麼《暴裂無聲》則巧妙地利用多線敘事講述了一位失語的父親翻山越嶺找尋兒子卻遲遲得不到真相的故事,將底層人群的憤怒與無奈、中產階層的自私與冷漠、食利者階層的殘忍與暴虐呈現於銀幕之上。
  • 影評丨電影《暴裂無聲》——沉默的憤怒
    如果說《暴雪將至》借一起連環兇殺案的追查與偵破再現了20 世紀90年代末期工人在國企改制的飄搖風雨中淪為社會底層的悲涼記憶,那麼《暴裂無聲》則巧妙地利用多線敘事講述了一位失語的父親翻山越嶺找尋兒子卻遲遲得不到真相的故事,將底層人群的憤怒與無奈、中產階層的自私與冷漠、食利者階層的殘忍與暴虐呈現於銀幕之上。
  • 國際銳評丨美國為何深陷撕裂之痛?
    這些數據,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富者愈富、窮者恆窮、中產萎縮」的美國,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美國社會為何如此憤怒、民粹主義何以抬頭。特別是作為美國社會穩定器的中產階級人口萎縮到不足50%,大大弱化了美式民主的社會基礎,加劇了美國的政治極化。
  • 編劇王茵銳評電影《我的女友是機器人》
    9月16日,中國傳媒大學教師、編劇王茵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深度銳評電影《我的女友是機器人》,並與廣大觀眾朋友就照搬式翻拍現象展開探討。 未得精髓成偽科幻 「油膩」包貝爾賣萌難 《今日影評》「有話直說30秒」環節,王茵對電影《我的女友是機器人》展開快速銳評。
  • 張一山《鹿鼎記》演技浮誇,人民日報銳評一針見血
    人民日報先評新版《亮劍》,後評新版《鹿鼎記》,這讓許多網友直呼:我們看的是人民日報娛樂版嗎?作為官媒,有責任也有義務引導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健康的社會風氣,人民日報銳評合乎人心,更是責無旁貸。
  • 從《燃燒》到《無聲》:劉亞仁的弧光
    ◎董銘由高人氣的劉亞仁主演,又是一個「歐巴&妹妹」的討喜設定,註定這部《無聲》會比其他處女作吸引更多的目光。《無聲》裡的啞巴青年,顯然比幾個月前《活著》裡的宅男更挑戰演技,縱然不及在李滄東的《燃燒》裡那麼具有喻示性,也同樣擁有社會分析價值。不會說話、肥胖邋遢、腦子看上去也不靈光的泰仁,註定在現實世界中處於社會底層,這從他和妹妹居住的破板房就可看出,這個平日裡賣賣雞蛋的青年「沒有未來」。
  • 從《燃燒》到《無聲》:劉亞仁的弧光
    ◎董銘由高人氣的劉亞仁主演,又是一個「歐巴&妹妹」的討喜設定,註定這部《無聲》會比其他處女作吸引更多的目光。然而,在影片表面的溫情陽光和黑色幽默下,女導演並沒有迴避一個殘酷的現實:長期處於社會邊緣的殘疾人,哪怕萌發出一點點向善的心,也很難被冰冷的社會準則所接納,更何況,他還有個「收屍人」的暗身份。在韓國年輕一代的演員中,劉亞仁是出類拔萃的。
  • 曾沿銳 |《燃燒女子的肖像》: 電影與繪畫的美學共鳴
    繪畫和電影作為造型藝術的重要表現方式,在藝術和美學思想上具有諸多共性,本文試從影片的影視造型藝術,以及電影畫面與繪畫之間巧妙的美學關係進行分析和研究,淺析導演瑟琳·席安瑪於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中獨特的女性主義和視聽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