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無聲的憤怒與無力的掙扎
孔燦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燃燒》是韓國導演李滄東多年沉澱後的新作,改編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原著中許多精彩的對話都保留在電影之中。同時,電影中也融入了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燒馬棚》中的部分元素。2018年,本片在坎城電影節上映,獲得了 20 年來坎城國際電影節的最高分3.8 分,創造了坎城歷史。
電影講述的是男主人公鍾秀在一次送貨途中偶遇童年好友惠美,並要幫去非洲旅行的惠美照顧貓咪。惠美旅行結束回國後給鍾秀介紹了她在旅途中認識的富二代朋友Ben,在和Ben接觸幾次後,惠美就莫名地消失了。鍾秀在尋找惠美的過程中認定是Ben殺害了惠美,於是將Ben殺害,並連同他的保時捷一起燒掉。
《燃燒》體現出李滄東一貫的批判主義風格,在詩意化的表達與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中展現階層分化社會背景之下底層男女的生存困境。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匯集了村上春樹的文學性、福克納的精神以及李滄東對影像的掌控。李滄東將自己的表達隱藏在了電影的影像中,並且恰如其分地將他們巧妙結合,最後創作出這部現實主義的藝術電影。
高速發達的資本主義毀滅了那些無足輕重的美好事物,階級是一個無形的囚籠,籠中弱者徒有無聲的憤怒和無力的掙扎。
01
安靜與毀滅:反差中的電影美學
《燃燒》在鏡頭語言上的明顯特點是節奏慢、臺詞少,關注生活的細節。整部電影像是一部紀錄片,鏡頭跟隨著男主人公鍾秀的腳步,從他的視角出發觀察生活、記錄生活。
男主人公鍾秀的臺詞很少,表情木然且少有變化,很難從他的臉上看到情緒的起伏。觀眾只能從上帝視角看到他每天的日常——參加父親的庭審、與老同學惠美的接觸、看電視、餵牛、開車、追蹤Ben,無論做什麼,除了必要的交流,畫面裡都是鍾秀一個人在安靜地做事,甚至在惠美和Ben待在一起時,鍾秀的臺詞也是寥寥無幾。即使在受到多方面多維度的打擊之後——發現自身條件與Ben相差甚遠,並因此失去惠美的心,受到階級打擊;由於父親被判刑而無力拯救,受到社會打擊,鍾秀也沒有表現出任何過激反應,照樣神色如常,只是將憤怒藏於心底。除此之外,其他人物的臺詞也較少,並且沒有出現戲劇化很強的衝突劇情,整體基調看起來十分平和,人物的憤怒與掙扎都是無聲中默默進行的。
(電影《燃燒》截圖)
與表面平靜相對應的,是三位主人公內心深處隱藏的對於毀滅式快感的追尋。人類本能裡有種原始的衝動是毀滅現有事物,並可以由此產生一種深層的快感。對於鍾秀來說,這種毀滅的快感來自於用刀捅向Ben,連同他的車一起燒掉;對於惠美來說,毀滅的快感來自於自我放逐,毫不掩飾對於生活的失望,試圖用身體換取資源、融入上層社會,但最終成為一個無名的犧牲者;對於Ben來說,毀滅的快感來自於燒掉塑料棚,同時也在於收集女孩(暫且不論他是否將這些女孩殺掉了)。
這種表面的平靜與深層的暗流湧動實際上產生了一種非常好的藝術效果,讓觀眾不得不耐著性子慢慢跟著節奏走的同時,又產生一些心理暗示,為接下來的劇情變化擔心並產生進一步的思考。在劇情與心理暗示上產生的這種反差,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電影美學,為《燃燒》這部現實主義電影增添了懸疑與哲思的元素。
02
性與血:那些跨越階級失敗的女孩
李滄東早期是一名高中文學教師和兼職作家,其小說曾經多次獲得文學大獎,後來成為電影導演之後,他的作品中時常呈現出比較鮮明的文學思想和哲學意蘊。在電影《燃燒》中,「性與血」這組經典的文學意象被導演李滄東運用地恰到好處。
實現社會階層的跨越對每個底層社會人來說都非常困難,但是年輕女孩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具有天然的優勢,常有年輕女孩以身體作為籌碼換取社會資源的例子。在電影中,特權階級的代表Ben周圍總是圍繞著許多年輕漂亮的女孩,在每一次的聚會中,女孩子們竭盡所能、賣力表演,用誇張地方式講述自認為有趣的談資,以此博取他的關注。然而Ben並不會對此真正產生興趣,甚至會聽到一半打哈欠,毫不掩飾自己的無聊之意。女主角惠美也是眾多女孩之一,試圖攀附在有錢的男人身上以獲取社會資源並實現自身的階層跨越。無論是講述旅途中所聞關於非洲部落中Hunger的故事,還是在野外夕陽下跳裸身舞,都是惠美向Ben發出的信號。然而這些女孩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在獲取利益的同時,殘酷的現實會讓她們付出相應的代價。
在電影《燃燒》中,以惠美為代表的年輕女孩成為了特權階級的祭品。Ben在物質方面上十分富足,住豪宅開豪車,生活無憂。然而在精神生活層面他總是會感到空虛,普通的享樂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他的精神需求,所以他會偶爾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來釋放自己,比如偷偷燒掉廢棄的塑料棚,以及在電影中暗示的那樣,將向自己示好的女孩殺掉。
如果說女孩們獻出身體想獲得社會資源是一種掙扎和努力,出於對自己原本出身的種種不滿,那麼這種掙扎在階層分化的洪流之中,實在顯得過於微不足道。她們可能一無所有,只剩身體可以作為武器,這種破釜沉舟的心態也成為了被利用的把柄。誠然,這樣的方法確實會讓一部分人收益,但更多的藏於社會表層之下的,是那些跨越階級失敗,成為制度犧牲品的女孩。
03
隱喻與幻想:現實主義電影的詩意化敘事
《燃燒》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與幻想,導演利用現實與幻想無縫銜接、切換自如的方式營造出一種「虛實相生」的氛圍。「虛實相生」本是文學中的概念,用在電影裡卻也產生了別有一般滋味的藝術效果。
1.隱喻:具象和意象
片名中的「燃燒」本身就具有隱喻性質。從具象層面來看,燃燒指的是燃燒塑料棚這個行為,既包括Ben在對話中描述自己對這種行為的迷戀,也包括在影片中男主人公鍾秀真實地去實施了這個想法——燒掉一座廢棄的塑料棚。從意向層面來看,燃燒意指一種階級反抗,指底層民眾的不滿與憤怒在心中燃燒,也是指這種憤怒產生的後果是暴力行動,並由此帶來的玉石俱焚的「燃燒」後果。
同時,女主人公惠美的手錶也是電影中一個重要的暗喻主體。這個手錶是鍾秀與惠美重逢時參與活動獲得的,鍾秀將手錶送給了惠美,自此之後惠美時常將手錶佩戴在手腕上,這是她與鍾秀兩人之間關係的象徵。由於手錶價格低廉,外形簡陋,因此也暗指兩人的社會身份。此外,在電影的後半部分,鍾秀在Ben的家中發現這塊手錶,這也成為他最終確認惠美的消失是由於被Ben殺害所致,並由此產生了殺Ben的動機。
惠美給鍾秀講述了人類先祖非洲的布須曼人的Great hunger和Little hunger的傳說,Great hunger是哲人之舞,強調精神世界,重視生命意義的追尋;Little hunger則是眾生之舞,體現的是對豐衣足食的追求,關注基本的人體需求,這也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一個重要隱喻。
(電影《燃燒》截圖)
2.幻想:不存在的貓、橘子和水井
惠美喜歡表演啞劇,在電影中她曾向鍾秀細緻地表演過如何剝開吃掉手中並不存在的橘子。這橘子是淺層次的幻想之物,由此開篇,暗指接下來的劇情中將會出現一些不真實的人和事。
電影中主要謎團之一在於惠美的貓是否存在。在離開韓國去非洲旅行之前,惠美拜託鍾秀幫她照看家中的貓,然而鍾秀去了她家多次,始終沒有找到那隻貓的蹤跡。惠美消失之後,鍾秀在Ben家的停車場裡呼喚貓的名字,有隻貓回應了他,但這隻貓是惠美的貓嗎?惠美真的有貓嗎?貓會不會像橘子一樣是惠美想像出來的呢?這成為了一個無法證實的懸念。
除此之外,同樣無法證實真偽的還有惠美口口聲聲說的那口水井。惠美聲稱自家附近有一口水井,但是鍾秀卻不記得,並且向多人求證,但是得到的答案卻無法解釋。究竟這口水井是真實存在的,還是惠美的幻想?惠美是真實的存在還是鍾秀的幻想?又或者整部電影其實是鍾秀在寫小說時的幻想?這種種謎團和懸疑在想像與現實之間形成邊界,讓整部電影有種虛實相生,如夢如幻的效果。
04
總結反思:毀滅之後呢?
不論是《小丑》、《寄生蟲》,還是本文討論的《燃燒》,這一類反映底層生活狀態的電影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後反應目前全球多國出現的嚴重的階級矛盾問題。每種社會體制下都會有階級矛盾的產生,那麼階級矛盾發展到最終的結局只有暴力衝突嗎?衝突之後呢?
階級矛盾的背後是什麼?是人性。競爭是人的本能,俗話講,萬物競生長,如果人性中沒有競爭與掠奪,就很難在殘酷的自然選擇中生存下來。人有競爭的本能,通過爭鬥滿足勝負欲,階層的分化便是由於社會中對財富和權力的競爭所致。試想,如果真的完全社會公平,就不會有矛盾了嗎?不會有難以溝通的情況出現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人性中還有尋求刺激和成就感的本能,即便完全分配公平,還是會有人站出來就打破這種平衡。更理性的做法是,站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去觀察社會,不要試圖拯救和改善,因為沒有人可以改變自然規律。
漫長的民族苦難史和凸顯的階層差異逐漸形成了韓國人特有的「社會階層分化」的心理特徵,李滄東作為韓國電影界具有代表意義的鬼才導演,具備極高的社會問題意識。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李滄東在《燃燒》中表現出來的態度略顯消極,只是展示了階級矛盾的現象,並沒有在結局中導向一個有希望的方向,或許這也是人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本文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與文化研究》2020年度期末作業,獲得「新青年電影夜航船2020年優秀影視評論」)
參考文獻
[1]李英天.《寄生蟲》與《燃燒》:韓國社會分層的兩重現實主義寫照[J].電影文學,2019(22):110-112.
[2]金豔紅.《燃燒》:真實與虛構的多層次交織[J].電影文學,2019(12):117-119.
[3]馬營,王永超.李滄東電影《燃燒》的詩意影像呈現[J].電影文學,2018(23):130-133.
[4]範小青.韓國作家導演研究之李滄東——人物李滄東和李滄東電影的人物研究[J].當代電影,2018(12):33-38.
[5]顧崢.骨骼深處發出的低音—簡評李滄東的《燃燒》[J].藝術評論,2018(08):114-118.
[6]劉鈺.真實的力量:影像書寫歷史的新探索——「國產電影論壇:《燃燒的影像》研討會」綜述[J].當代電影,2015(10):199.
本期編輯:孫薇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