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精選NO.8】後現代的迷茫、憤怒與焦慮——《燃燒》對《燒倉房》的還原與改寫

2021-02-22 山東大學威海校區圖書館

《燃燒》是韓國導演李滄東根據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改編而成的電影。電影講述了立志成為作家的青年鍾秀偶然與童年好友惠美相遇,惠美計劃前往非洲旅行,於是請求鍾秀照顧自己的愛貓。不久後歸來的惠美向鍾秀介紹了自己在旅行中認識的本。這是一個謎一般的有錢男人,在一次聚會中,他向鍾秀透露了自己焚燒廢棄塑料棚的奇特癖好。此後惠美便神秘地消失,鍾秀由此踏上了尋找惠美的道路。

作家出身的李滄東對於原著文本的把握非常精準,且得益於村上春樹小說中國家、民族之文化特性的模糊,跨越了不同文化語境的視覺化呈現絲毫不覺彆扭或生硬。電影在劇本上高度保留了小說的故事情節,包括略顯書面化的臺詞和對話也大多源自於小說,但通過最終對小說開放性結局的續寫,李滄東一貫的對於人性、情感的思考深度和表現力度又得以凸顯。再回看電影相較於小說所修改或添加的設定、情節,以及精心埋藏的伏筆和細節,便能感受到導演對於原著的理解、取捨與再創作。另一方面,電影將小說的故事背景移植到韓國,本土化的處理使改編更具現實感,影像富有了溫度和色彩,因而避免了對小說全盤照搬的空洞與虛假。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燃燒》的改編無疑是成功的,一向擅長表現底層群眾生活景觀和韓國社會歷史面貌的李滄東,在該作中仍然延續了他對於現實的體察和關注。並構建出一個產生於文本而又超脫於文本的影像世界。

1. 青年的迷茫與反叛

影片用不少的篇幅展現了以鍾秀和惠美為代表的韓國都市青年的生活圖景。他們來自底層,過著自力更生的清貧日子,常常為生計而奔波忙碌;他們又心懷夢想,無論是鍾秀小說創作的願望,還是惠美對啞劇和旅行的喜愛,都像擁擠逼仄的出租屋中轉瞬即逝的那道陽光,是一種極力想要抓住的渴望和幻想。委身於都市的二人既被生活的冗雜所圍困,又與都市格格不入,惠美欠債未還、離家索居,鍾秀因父親犯罪被拘而被迫返鄉養牛,他們像流浪者一樣沒有容身之地,在浮沉中找尋著各自的身份和意義。通過對主角生活情景的刻畫,影片展現出年輕一代無依無靠的漂泊狀態和迷茫困頓的後現代情緒,而這正與原著的精神內涵契合。面對生活的碌碌和未來的迷惘,他們以自己的身體進行突圍和反叛。影片中幾次出現關於身體裸露的影像,如惠美在日落時半裸狀態的舞蹈,以及鍾秀殺人後燒掉衣物全裸著走向貨車的背影。這些可謂是角色「高光時刻」的畫面不僅是視覺的衝擊和肉體的陳述,更似一縷黑暗中綻放的火花,雖然短暫,卻穿破絕望達到了瞬時的解脫。

至於那個謎一般的有錢男人本,他的生活狀態與鍾秀、惠美截然不同。本衣食無憂、無所事事,只沉浸於對遊戲快樂的追求中,但從這個角色身上,我們或許能發現 「迷茫」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惠美在提及非洲旅行時,提到了兩種「飢餓」的概念,一是「little hunger」,指一般肚子餓的人,另一是「great hunger」,指為生活意義感到飢餓的人,而後者被認為是真正飢餓的人。惠美和鍾秀也許算不上完全意義上的「little hunger」,但本應該可以被歸入到「great hunger」的類別中。對異國見聞和另一種生活的好奇,聚會中常常顯露出的無趣和疲態,吸食大麻的習慣,以及燃燒廢棄塑料棚的癖好——本所代表的是看似享受著上流社會的富足生活,實則對程式化的日常感到厭倦,企圖通過挑戰規則和觸碰禁忌來獲得「真實感」的個體。在村上春樹的很多小說中,這種「被資本侵佔的人」的形象時有出現,而電影藉由對本這個角色的塑造,表現並強化了原著所書寫的情緒和觀念——被資本社會異化的人,以「毀滅」的欲望述說著他在迷茫中的掙扎和反叛。

2. 階級差異與底層的憤怒

《燃燒》與原著最明顯的區別之一在於對人物階級的修改,小說中只是冰山一角的階級問題在電影中被放大和強調。影片中的鐘秀是出身貧寒的大學畢業生,個人經濟和家庭狀況的雙重困境不斷打壓著這個年輕人,將他逼入惶惑無解的處境。而本衣著得體、說話斯文、生活富裕,被鍾秀稱為「蓋茨比」樣的——不知道做什麼職業,但謎一般有錢的男人。電影在視覺層面上通過造型體系的對立來展現鍾秀和本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況:本居住於江南的富人區,生活空間的明亮、寬敞彰顯著他的財力和地位;鍾秀的居所則在農村老家,空曠、荒涼的自然環境和昏暗、清冷的室內布置構成了他的生活畫面。另外,電影中的諸多細節,如本的豪車和鍾秀的破舊貨車,二人在服裝、談吐上的區別,以及介入對方生活空間時的不同狀態等,都體現了階級的差異和對立。但電影所討論的階級已經不同於以往界線清晰、分化明確的階級,這其中並不存在所謂的剝削和欺壓,他們看似融洽、和諧地相處,可階級是否就因此消失了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在鍾秀和本之間,惠美的存在尤為微妙和特殊。惠美看似進入了本所代表的上流階層,但從本和本的朋友們對惠美「獵奇」的、「玩賞」的態度中,不難體會到這種跨越階級的想法其實是無望的,亦是可悲的。

隨著劇情的展開,階級的差異愈加明晰,從這個點延展並深入,李滄東對小說的開放式結局進行了續寫。從表層敘事來看,鍾秀在尋找失蹤戀人的過程中一再將懷疑的目光投向本,在本的家中找到了似乎屬於惠美的電子腕錶和寵物貓後,鍾秀將本殺害並一把火燒了他的屍體和車。與小說懸而未決的抽象結局相比,電影最終將開口收束到一種可感的情緒——憤怒,以及一種具體的行為——燃燒。小說中「我」「與其靜等他燒,莫如自己擦火柴燒乾淨來得痛快」的焦慮變為電影中鍾秀殺人放火的行徑,形而上的思想由此化為形而下的現實。如此改編既保留了《燒倉房》的懸疑味道和後現代氣質,又賦予了電影新的現實意義。生活的壓抑迷茫、愛人惠美的消失,還有階級對立下的無形衝突,代際相傳的「憤怒」因子(鍾秀的父親因施暴而被判刑),種種事端都像深埋地下但時刻湧動的暗流,為火山的爆發推波助瀾。在視覺語言的表達上,劉亞仁始終木訥、沉鬱的表情使得這些無力、煩悶和焦躁的情緒一再積壓,直到最後10分鐘所有的一切終於迸發,無處釋放的情感和找不到的答案都隨著熊熊燃燒的大火被付之一炬。

3. 對存在的焦慮與找尋

《燒倉房》是一篇充滿了未知與無解的小說,你甚至可以說它什麼故事也沒有講,讓人云裡霧裡。直至結尾,小說對消失戀人的去向和倉房究竟是否被燒的疑惑都沒有給出解答,但通過這個看起來很是寡味的懸疑故事,那個始終等待著被燒的倉房的圖像也被植入到讀者的腦中,而這正是村上春樹想要表達的後現代的文化焦慮。《燃燒》保留了小說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兩個謎題,即「消失的戀人」和「將要被燒的塑料棚」,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了更多的意象,豐富了關於「存在」主題的討論。

電影一開始,惠美在向鍾秀表演「剝橘皮」時談到,無實物表演的訣竅在於「不要以為這裡有橘子,而是要忘掉這裡沒橘子」。這個從小說中截取而來的片段像一個引子,開啟了全片關於存在與真實的展現。在整部電影中,可以發現許多與「不存在的橘子」同理的意象,例如惠美家從不露面的貓,隨著惠美一起消失的電子腕錶,被遺忘的童年時代的枯井,以及那個沒有按照預想被燒掉的塑料棚。這些線索貫穿始終,構成了一個又一個的謎團,上演著一次又一次的悖論。與小說一樣,電影直到最終都沒有給觀眾一個明確的答案,但不同於小說的模糊不清、懸而未決,電影設置了幾組相互對立的選項,使物與物、記憶與記憶形成內在的矛盾衝突,也給觀眾帶去了無解的焦慮。從不露面的貓後來似乎在本的家中出現;腕錶既出現在另一位廣告模特手上又在本的家中被發現;惠美家人否認了枯井及惠美幼時墜井的事實,而在鍾秀母親口中它們似乎是存在的;鍾秀查遍老家附近的塑料棚,發現沒有一處被燒,本卻一口咬定自己一兩天後就燒掉了大棚。對這些本是同時處於「在」與「不在」的事物,鍾秀如「忘掉橘子不存在」般選擇了前一種狀態。他緊緊地抓住對立的線索,既是為了尋找失蹤戀人的下落,也是為了證明存在的真實性。惠美的消失如她先前所願一般——「就像不曾存在過一樣」,而鍾秀的找尋正是想努力挽留和確證自我的記憶,避免惠美從這個世界上徹底的消失。影片最後,鍾秀殺害本並燒掉了他的屍體和車,此時,本是否真的像焚燒無用的廢棄塑料棚一樣殺害了惠美已經不再重要,鍾秀需要的只是一個瀉口,「燃燒」不僅代表著憤怒的爆發,更代表著企圖終結存在之焦慮的掙扎。

有意思的是,在看似合理且流暢的表層敘事背後,導演又插入了一些弔詭的、與敘事毫不相干的鏡頭——如鍾秀幾次從夢中驚醒和鍾秀在惠美的出租屋中寫小說,以此讓人產生懷疑,甚至動搖了故事的真實性。這種設置很容易讓人想起《泳池情殺案》一類的作品,但不同於歐容專注於製造引人沉浸的情感陷阱,並在最後反轉一切的用心,李滄東並未在對寫作的自指和對文本的戲耍上過多停留,只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並由此強化了影片的神秘感。因為這些奇怪的橋段,現實與夢境、現實與文本虛構的界線變得迷濛,虛實不定中,電影獲得了更為開放的解讀空間。

《燃燒》要講的決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復仇」故事,通過對原著的還原和改寫,影片在懸疑的表層框架下展現出受困於資本時代的青年在與諸種困境相遇時的抉擇,以及生存於後現代文化空間中的人對存在的焦慮及其執著但無解的找尋。正如李滄東自己談及這部電影時所說:「觀眾面對著什麼都沒有的那個地方用著各自的方式去接受,各自賦予其意義與觀念……我想通過這個電影來表現電影媒介本身的mystery」,關於《燃燒》的解讀還有很多種可能,比起找到那個確切的答案,探索的過程中觸發的可能性或許更為重要。

相關焦點

  • 【影評】《燃燒》——撲朔迷離的真相,殘酷憤怒的生活
    聲明:寫影評/ BeoningIMDb連結: tt7282468本片改編自兩部短篇小說,其一是村上春樹的《燒倉房》,另一部則是威廉福克納的《燒馬棚》。準確說,整部電影是以村上的《燒倉房》的故事為主,同時糅合了福克納的《燒馬棚》的部分情節。雖然相對小說改動不小,但總體而言,本片還是捕捉到了小說的精髓。
  • 村上春樹《燒倉房》的意義,李滄東的《燃燒》做到了
    今天咱們來聊聊《燃燒》這部懸疑文藝片,電影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2018年,《燃燒》獲得第55屆韓國電影大鐘獎最佳影片獎。不得不說李滄東是一個善於捕捉細節的導演,整部電影將村上春樹《燒倉房》的意義凸顯了出來。
  • 燃燒 | 夕加影單2019#32
    類型: 劇情 / 懸疑製片國家/地區: 韓國語言: 韓語片長: 148分鐘又名: 燒失樂園(港) / 燃燒烈愛(臺) / 燒倉房(原著) / Burning / Beoning豆瓣評分: 7.9 /170539人評價劇情簡介目標成為作家的青年李鍾秀(劉亞仁 飾),平日裡靠兼職養活自己。
  • 韓國今年最高分電影《燃燒》
    韓國導演李滄東執導、韓星劉亞仁主演電影《燃燒烈愛》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倉房》,不久前在坎城影城場刊中打破影史紀錄,創下影評人評分新高。
  • Faded,一種後現代焦慮情緒
    第一版,純粹電音,第二版由歌詞艾蘭·沃克重新編曲後的混音單曲《Faded》,同時邀請到挪威女歌手艾斯琳·索爾海姆獻唱,電音製作人Tiësto為該單曲做混音。 Faded與電音在阿多諾看來,音樂材料是「社會性內容」收取於其中的「積澱的精神」,是音樂語言的傳遞媒介。
  • 劉亞仁電影《燃燒烈愛》
    韓國男星劉亞仁在電影《燃燒烈愛》的演出,被稱是他出道以來最大突破,他卻不這麼認為,稱只是想展現自己的另一面。《燃燒烈愛》正在本地上映,影片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集《螢火蟲》裡的《燒倉房》。劉亞仁片中飾演送貨員鍾秀,偶然邂逅同鄉女孩海美,對她有好感。
  • 《燃燒》:這部從坎城燒到朋友圈的電影,為什麼這麼火? | 五官科
    文 | Louis Hothothot  編輯 | 胡雯雯2018年坎城電影節,一部來自韓國的電影,一舉刷新了坎城20多年來的場刊評分記錄:3.8分(評分來自媒體和影評人,滿分4分),豆瓣近30000網友也給出了8分的評價。一時間,沒看過《燃燒》的人,似乎都不好意思混朋友圈。
  • 銳評|孔燦:《燃燒》:無聲的憤怒與無力的掙扎
    《燃燒》:無聲的憤怒與無力的掙扎孔燦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燃燒》是韓國導演李滄東多年沉澱後的新作,改編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原著中許多精彩的對話都保留在電影之中。2018年,本片在坎城電影節上映,獲得了 20 年來坎城國際電影節的最高分3.8 分,創造了坎城歷史。電影講述的是男主人公鍾秀在一次送貨途中偶遇童年好友惠美,並要幫去非洲旅行的惠美照顧貓咪。惠美旅行結束回國後給鍾秀介紹了她在旅途中認識的富二代朋友Ben,在和Ben接觸幾次後,惠美就莫名地消失了。
  • 銳評 |孔燦:《燃燒》:無聲的憤怒與無力的掙扎
    《燃燒》:無聲的憤怒與無力的掙扎孔燦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燃燒》是韓國導演李滄東多年沉澱後的新作,改編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原著中許多精彩的對話都保留在電影之中。同時,電影中也融入了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燒馬棚》中的部分元素。
  • 《去年冬天與你分手》燒倉房還是燒露水情人
    6年後,三島由紀夫以此故事為原型,寫下了他生涯的最高傑作《金閣寺》。村上春樹在80年代寫下《燒倉房》,又是另一代青年物語。》的韓影[燃燒]劇照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高峰,從老一輩到年輕人,皆富得流油,甚至快要將海外的夏威夷島整個買下。
  • 韓國衝奧高分電影,《燃燒》一部讓人血在燃燒的電影,有什麼理由不看呢?
    《燃燒》根據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和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德短篇小說《燒馬棚》改編而來。導演李滄東在電影《燃燒》中埋設一個又一個的謎語,謎面是「貓」、「井」、「飢餓」、「燃燒的塑料棚」等等,謎底卻被刻意掩藏起來。撲朔迷離的線索,一陣清晰可辯,一陣難以捉摸,就像眼前飄過的雲煙。《燃燒》的寓意很直白,反映了韓國社會貧富差異的現狀,階層固化,難以逾越,以至於陷入彼此敵視、無法對話的困境。
  • 李滄東《燃燒》與村上原著的9個不同
    嗡嗡燃燒的虛無與憤怒想要談《燃燒》,就不得不提該片的原著小說,來自於的村上春樹的短篇《燒倉房》。從藝術成就上來看,村上的短篇質量平均下來遠高於長篇小說,尤其《燒倉房》,筆鋒精簡而有力,以及曖昧的隱喻和閒散的架構,乍看以為是讀了篇博爾赫斯的短篇。看似答非所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事實上「字裡行間都是吃人二字」。李滄東的《燃燒》正是在《燒倉房》的基礎上擴充。
  • 《燃燒》評分大跳水???你到底覺得這片如何
    與每部在坎城大受好評的電影一樣,當大家真正看到,都會有落差,就好像這部《燃燒》,坎城時候的評分是接近9分。而大家看過才兩三天,已經跌到8.1分了。像上面說的,《燃燒》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村上春樹的小說不容易改編,他的文字有獨特的語感,有他自己的想像世界,影像化會失去這個閱讀的樂趣。
  • 創下坎城影史評分記錄的韓國電影《燃燒》
    韓國電影大師李滄東,導演生涯超過二十年,僅有六部長片問世,而2018年的這部《燃燒》則距離他上一部作品,整整過去了八年。今天要推薦的電影《燃燒》就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在今年坎城電影節上獲得很高的評價, 並以3.8的高分(滿分4分)刷新了坎城電影節場刊評分最高紀錄。
  • 戴錦華、孫柏、陳濤、魏然:鏡中火焰——李滄東的《燃燒》
    李滄東電影《燃燒》海報村上春樹短篇小說集《螢》(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收錄有小說《燒倉房》2018年韓國導演李滄東拍攝的影片《燃燒》入圍2019年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且獲得了場外有史以來的最高評分。
  • 電影《燃燒》:一把火,點燃年輕人的迷茫和憤怒
    電影名字很直接,故事裡,的確有很多燃燒的情節和畫面。劇本取材於村上春樹的短篇《燒穀倉》和福克納的《燒馬棚》,用了小說裡的人物和片斷,但故事幾乎是全新。燃燒第一次作為直接話題,是電影1/2處。李鍾秀突然憤怒地說:「媽的,我說我愛惠美啊。」本笑了笑,什麼都沒說。他們交談的同時,鄉村院落外,晚霞正在燃燒。女主角惠美對著夕陽,跳了一段舞——她最喜歡的非洲「Great hunger」舞。第二天,惠美徹底失蹤了。電影的後半部,變成了尋找惠美。
  • 11/6 周五電影夜 |《燃燒》 버닝
    (臺) / 燒倉房(原著) / Burning / BeoningIMDb連結: tt7282468  目標成為作家的青年李鍾秀(劉亞仁 飾),平日裡靠兼職養活自己。不久後惠美回國,與之一同下飛機的還有名叫本(史蒂文·元 飾)的男子。本駕駛保時捷,居住在高級公寓內,優哉遊哉,不見工作,四處玩樂,和鍾秀相比有如天上地下。不知為何,本走入平民鍾秀和惠美的生活,更向新朋友講述了他奇特的癖好。在鍾秀家小聚的那個晚上過後,惠美仿佛人間蒸發了一般無影無蹤……  本片根據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改編。
  • 韓國高分電影《燃燒》:「一把火」點燃年輕人的壓抑與迷茫
    如果說今年最令人驚豔的懸疑電影,就不得不說由李滄東導演時隔八年的又一部新作《燃燒》,由劉亞仁、史蒂文·元、全鍾瑞等主演該電影根據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
  • 今年口碑爆棚的韓國電影《燃燒》,值得一看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韓國導演李滄東的新作《燃燒》,電影的故事源自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一部短篇小說《燒倉房》,但同時又糅合了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小說《燒馬廄》,講述了兩男一女身上發生的懸疑故事。在剛結束不久的第71屆坎城電影節,李滄東的《燃燒》入圍主競賽單元,並且憑藉場刊3.8分的高分(滿分4分)成為坎城場刊史上最高分。僅隔不到一個月時間,《燃燒》的好評便在評分網站上呈兩極分化態勢,有人大呼這是傑作,也有人批評它「淺陋低級」、「直白拖沓」,「坎城場刊最高分根本名不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