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裡太好拍了,我來了一個多小時才走了一半的路,照片倒拍了幾百張了!」從媒體上得知長900米的虹口區蘇州河貫通提升工程近日完工,市民吳先生特地趕來現場「嘗鮮」。
「改造後的虹口蘇州河將營造多元複合的活力濱水空間,夜幕華燈下更是流光溢彩,將成為開放、通達、令人嚮往的『最美河畔會客廳』。」虹口區建管委副主任陳瓊嬋介紹,蘇州河虹口段東起外白渡橋,西至河南北路,全長約900米。這裡位於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是黃浦江貫通空間與環蘇州河貫通空間的重要轉換節點,坐擁陸家嘴天際線和外灘旖旎風光,且沿線優秀歷史保護建築林立,區位優勢獨特、文化底蘊深厚。虹口區蘇州河貫通提升工程於2018年啟動設計,今年4月開工,在規劃設計、打通斷點、協調禁止機動車通行的基礎上,9月5日全面施工建設,近日已完工,將於本月底正式對外開放。
「此次虹口段貫通提升工程的重要意義,在於形成了優質的城市公共空間,以『共享街道+河畔客廳』的方式還江於民,打造『最上海的觀景平臺』。」虹口蘇州河貫通提升工程總設計師王林說,虹口段不僅要「處處看得見河」,而且要「坐得下人」。
亮點一:站在「城市陽臺」看百年上海「世紀同框」
上海大廈、外白渡橋、黃浦公園,是曾經流行的「上海牌行李袋」標識上的城市風情「三件套」。如今,站在已貫通的虹口區北蘇州路取景,標識上的老上海「三件套」與陸家嘴新上海景觀實現「世紀同框」,這裡也成了蘇州河上「最上海記憶」的地標性空間。
吳淞路的盡端有一片460平方米的觀景平臺,王林喜歡將其稱為「城市陽臺」。這裡原本是2009年被拆除的吳淞路閘橋橋墩,經過設計師們的反覆論證,決定「就地取材」,與地面形成高低錯落的觀景平臺效果,讓歷史痕跡為現代設計所用。站在這裡望向東西兩岸,外灘、北外灘、陸家嘴,百年上海最著名的建築地標一覽無餘,「時代仿佛在我們眼前流淌」。
負責虹口段設計的上海安墨吉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薛鳴華告訴記者,虹口段正符合當下最火的「全域旅遊」概念,這裡有歷史、有現在,更能望見未來。虹口段的貫通,還將吸引河對岸外灘、外灘源的客流,為市民遊客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文旅選擇。
亮點二:全程禁機,打造獨一無二的「共享街道」
註:上海大廈前觀景平臺改造前(原停車場、電站區域)
註:改造後的被譽為「城市陽臺」的「河濱之源」觀景平臺
虹口段的另一大亮點,在於通過全程禁止機動車通行,打造獨一無二的「共享街道」。王林透露,虹口段將以豐富的休憩休閒空間,讓人們舒適地一邊「喝喝茶、喝喝咖啡」,一邊感受一江一河交匯處的濱水魅力。
虹口區建管委市政管理科科長彭佳斌介紹,在建設過程中,虹口段貫通工程遇到的最大難點是900米岸線上本來設有停車場、變電站、碼頭辦公用房、水質監測設施等,存在「斷點」。而且,北蘇州路原本道路狹窄,沿河人行步道寬度普遍不足2米,主要供車輛通行,導致通行及休憩條件侷促。為此,虹口區主動上門與相關單位積極協調,通過疏導車輛、置換辦公場地、拆除電站和違建、搬遷水質監測設施等措施徹底打通「斷點」,把沿線所有的濱河空間都騰退出來。同時,結合與北蘇州路一街之隔的天潼路完成拓寬的契機,將過境北蘇州路的機動車轉移至天潼路通行,在不影響交通的前提下,讓市民遊客全方位感受濱水魅力。
陳瓊嬋介紹,禁機後的北蘇州路將打造成「步行化、休閒態、全時段的共享街道」。如今,禁機後的沿河步廊被拓展到3至5米,街道空間也拓寬到6至8米,地面上的扇形彈格石拼花與兩側歷史建築自然銜接,街景綠化也打造成四個各有特色的「有意境、易親近、可停留的客廳花園」,讓市民暢通無阻地沿河漫步的同時,還為後續整合商業、旅遊資源,更好滿足市民需求創造了條件。
亮點三:「一岸四段」,交融人文與生態
註:乍浦路橋東側改造前,原為封閉的海事碼頭及辦公用房
註:貫通、改建為「濱河驛站」,內設旅遊休閒、文化展示、最美水站等功能
在北蘇州路濱水岸線上,一棟小樓格外惹眼。原來,這裡曾是海事碼頭辦公用房,經過虹口區與相關單位的溝通,通過置換辦公場地騰空並改造了建築,未來這裡將成為「可進入、可閱讀、可體驗的濱河驛站」,形成集旅遊休閒、文化展示、最美水站等功能於一身的公共服務空間。
陳瓊嬋介紹,在建設過程中,這樣的改造案例還有很多——將原海事所停車場區域、原吳淞路閘橋橋墩改造成兩大觀景平臺,欣賞浦江兩岸無敵美景;將原本步道「斷點」處打通,全線實現無障礙通行;沿線建成4處主題花園、綠帶和立體綠化,包含200多種花卉植物……虹口蘇州河濱水空間建設突出「共享、通達、活力、融合」,以「時尚、海派與歷史風貌相結合」為設計定位,實現「步行化、休閒態、全時段」。同時,以地標建築為節點,構建「一岸四段」風貌特色路段——「上海大廈活力花園段」依託上海大廈和外白渡橋打造「坐北朝南」觀景最佳視角,「寶麗嘉酒店休憩觀景段」以酒店、驛站等將城市生活與旅遊服務相結合,「郵政大樓風貌展示段」以國寶級歷史建築為背景形成濱水遊憩景觀步道,「河濱大樓特色風情段」以歷史民居建築為基底,打造高品質的濱水生活氛圍。「四大風貌特色路段集中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生活的交融,合力營造有溫度的人文生態濱河空間。」
亮點四:「彈格路」的拼接呼應著河水的流向
註:沿線各類市政箱體合併、改造或者隱藏至綠化內。
在虹口蘇州河濱水空間,可供步行與騎行的「共享街道」路面用小方石材鋪築鋪設了「彈格路」。薛鳴華介紹,虹口蘇州河濱水空間集合了大量優秀歷史建築,用懷舊的「彈格路」貫穿這條城市文化風貌通廊,可使濱水景觀、步道、建築相互連通,形成整體格局。考慮到蘇州河是東西向的河流,「彈格路」的拼接還採用了向東湧動的水波紋樣式,寓意「一江春水向東流」。
王林告訴記者,在打造「最美河畔會客廳」的過程中,各類設計與新增景觀都不是主角,而是通過不斷優化方案,力爭透過細節更好地襯託濱水空間的歷史風貌,增進人們與濱水的親近感。比如,在「寶麗嘉酒店休憩觀景段」的觀景平臺,沿河的防汛牆高度,正是人們坐下來還能無遮擋欣賞水景的高度。再如,堤岸的用料、燈柱的選擇都經了反覆調整,從視覺上達到與周邊建築外牆的有機統一。還有,沿河燈光突出「典雅感」,以防汛牆風貌燈、草坪燈和地埋燈為主,與建築燈光形成呼應。
陳瓊嬋介紹,在工程推進過程中,由於涉及市政、交通、水務、景觀等多重內容,又因疫情影響導致工期縮減,虹口區用3個月日夜奮戰完成了原計劃7個月的工程量。其中,經過合杆合箱、優化標誌標線,讓道路上的市政設施更好融入於周邊街道環境中,不僅沿線架空線全部入地,清理沿線水泥杆11根,沿線各類箱體縮減至9個,合箱率達到72.7%,還通過藝術彩繪的形式對箱體進行了美化。
亮點五:結合新老建築,講述花園故事
上海大廈的「藍夢花園」,蘇寧寶麗嘉酒店的「時光花園」,郵政博物館的「信使花園」,河濱大樓的「星空花園」……在蘇州河虹口段濱水空間,結合沿線的新老建築,如外白渡橋、上海大廈、蘇寧寶麗嘉酒店、郵政博物館以及「網紅」河濱大樓,形成了四個主題「客廳花園」。
虹口區綠化市容局規劃建設科科長何一志介紹,北蘇州路(虹口段)濱河空間貫通提升工程綠化專項改造內容包括綠化種植、花卉布置、立體綠化、景觀小品、城市家具等建設內容,同時統一提升改造,設置特色長椅、林下小徑、花藝風幕牆等一系列景觀小品,打造融入地域特色與蘇河文化的景觀空間,讓「文化」與「樹林」「花園」交融,講述不同的「花園故事」,打造出可遊、可賞、可憩的公共開放空間。「為廣大市民遊客提供一個溫馨的觀景地點,一個親近大自然的機會,一個了解人文歷史的場所,一個舒適社交的城市會客廳。」
作者:單穎文
照片除署名外,由虹口區、上海安墨吉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提供
編輯:王宛藝
責任編輯:張曉鳴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