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未在蘇菲·瑪索的電影中見過她笑到花枝亂顫,倒是她的哭讓我們感慨:原來流淚的女人也可以美麗如斯。也許這一段評論最能說明一切:「這時我們絕對相信上帝造人雖然不帶偏見,但用的材料一定是分了檔次的,有些人用的是泥,而像蘇菲,我想用的一定是奶油和白巧克力。」
影片簡介:
亞歷(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 飾)快要結婚了。在他的觀念中,一上床就意味著愛的結束。這都是因為小時候他看見媽媽不停更換性伴侶造成的陰影。當他看到舞姿動人的芳芳(蘇菲•瑪索 Sophie Marceau飾),心裡燃起了真愛的火焰。亞歷決定,他要追求芳芳,但不去涉及情慾。
芳芳也愛上了亞歷,然而亞歷和她完全是精神戀愛,令芳芳非常苦惱。亞歷為了接近芳芳,住在她房間隔壁,裝上單面玻璃觀察芳芳每天的生活。看著她換上舞服、抬起舞步,做各種鬼怪的表情,卻沒有勇氣打破二人的界限。這面玻璃,成了亞歷的一堵心牆。
到底還要等多久,才能有情人終成眷屬?芳芳終於發現了亞歷的秘密,然而亞歷能不能消解心結?
推薦理由
電影《芳芳》是一部標準的法國片,法國式的浪漫,蘇菲·瑪索的美麗,文森特·佩雷茲古典的憂鬱,這些元素決定了這是一部成功的愛情電影。電影《芳芳》曾獲得坎城電影節最受歡迎電影,也是當年法國最賣座的影片。每個早上,我都要離開你每個黃昏,你都要把我追回來一天一天愛下去快結婚的男人亞歷,遇到了活潑開放、崇尚個性的舞蹈演員芳芳,無可救藥地墜入情網。芳芳知道了亞歷山大的決定後,萬分苦惱,因為她也深深愛上了亞歷山大,二人就像影片開頭序幕的剪影所預示的那樣,你來我往,若即若離,彼此傷害,卻深愛著對方,最後芳芳知道了亞歷山大的童年陰影,二人隔著一面玻璃牆,開始了心靈的交融,而此時導演也讓影片的主題曲響起,音樂沒有繁複的和弦,只是簡約的大提琴和鋼琴合奏,而這次是鋼琴的主旋律,鋼琴重奏了影片開頭二人在一起時,電影所配的亞歷山大和芳芳的大提琴主題曲。
電影展現了精神與肉體的分離,愛情拔河裡的拉扯與推擋,激情四溢、火花迸發的相遇卻在擔心著相守的平凡和普通,漸漸將愛情的激情和稜角都磨平,法國人的浪漫、自我、不羈和隨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可惜的是臺詞的功底未能跟上核心。蘇菲-瑪索真是美得令人心醉。每天早晨我都將離開你,在黃昏之前,你要爭取我回來。這是一部標準的法國片,這樣煽情的故事也許只有法國人才能拍出來不肉麻,也只有蘇菲·瑪索,只有那樣如花年輕的蘇菲·瑪索演出來叫人覺得不矯揉造作,一切都是好的完美的,這些元素決定了這是一部成功的愛情電影。是當年法國最賣座的影片。法國式的浪漫,蘇菲·瑪索的美麗,繁尚格雷古典的憂鬱都是影片所向披靡的保證。
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片頭,一男一女兩個人的頭部剪影,各自噙著口香糖的兩端,不停靠攏又分開,女方主動的時候男方退縮,待男方主動時女方又在閃避,始終沒有真正碰觸嘴唇,最後男方拿出一把剪刀,咔嚓一聲,斷了。在這一吞一吐間,愛情中的疑幻疑真、患得患失表露無疑。這是一個噱頭,也是總領影片的大綱——愛情中的閃避,患得患失。
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片頭,一男一女兩個人的頭部剪影,各自噙著口香糖的兩端,不停靠攏又分開,女方主動的時候男方退縮,待男方主動時女方又在閃避,始終沒有真正碰觸嘴唇,最後男方拿出一把剪刀,咔嚓一聲,斷了。在這一吞一吐間,愛情中的疑幻疑真、患得患失表露無疑。這是一個噱頭,也是總領影片的大綱——愛情中的閃避,患得患失。
有關愛情電影,我們看得更多的是,處於愛情中的男女相互愛慕的歡喜,相隔兩地的相思,欲愛不能的糾結,咫尺天涯的無奈,纏綿悱惻的傷懷,甚至更多。。。。。。而《芳芳》,給我們講的則是很現實的問題:愛情,當激情散去,亦變得寡淡,如何來保鮮?一如男主人亞歷所言 「當我看到計程車走遠的時候,我在後面瘋狂地去追,可是,計程車停下來時,我又不想上去了。我在想,五年後,我是不是還有動力這樣去追」,愛情也有期限,新陳代謝是生命的本質屬性,當激情褪去,愛情亦由濃轉淡,而亞歷不想失去,他想出的辦法是:只追求不擁有,只談情不做愛。
愛情是先有性,才有了愛,還是先有了愛,再有了性,似乎很難說清,而男主人公亞歷則固執地認為:性,是造成愛情無法長久的主要原因,男女只要發生了肉體關係,愛情就離終結不遠了。自與芳芳見面開始,他就狂熱地愛上了她,法國人的浪漫在此影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他沒有錢帶芳芳去奢華的地方就餐,就去銀行家家裡與芳芳浪漫約會,被發現時二人演雙簧巧妙脫身;他借用電影劇組的攝影棚,和芳芳演繹了一段浪漫的王子救公主的故事,甚至不小心從高處摔下來劃破了嘴唇,嘴裡還念念有詞地說著,要保護公主的純貞;他在她的酒裡下安眠藥,然後帶她去海灘,讓她在清晨的海邊醒來給她驚喜,而這一切之後,她脈脈含情地望著他時,他卻說,他們之間只是男女間純真的友誼。讓芳芳感到不解,惶惑,失望。
他躲閃著性,卻愛芳芳更加如痴如狂,租了房子讓她處在隔壁,只有一面鏡子相隔,他看她脫衣服,洗浴,看她放著狂放的音樂盡情舞動,卻不越雷池半步,他折磨著自己亦折磨著芳芳,他就用這種近乎變態的方式保鮮愛情,妄想用這種精神之戀讓愛情之樹常青。
而現實是,有血有肉的芳芳,已無法容忍這種變態的心理繼續把兩人折磨下去,當她發現了房間的秘密,她對他說:「我有血有肉,接受我,我需要你,需要你的氣息,觸摸,需要你的肌膚,手,背,需要感覺你在我的身體內,」她鼓勵他:「你想控制我?行不通!亞歷,克服你的童年、恐懼、虛妄」她最後終於拯救了他,她讓他明白,性,是愛情的最高表達形式,而不是愛情的終結。他們親吻著,熱烈而調皮的親吻著,動情而歡喜地親吻著,那一刻,長久壓抑的兩人終於得到釋放,愛,回歸自然本真。
影片如此令我喜歡,主要原因則是因為女主人公芳芳。我無法描繪芳芳的美,這個叫做芳菲·瑪索的法國女子,她的美令我震撼,她散發的一種醉人魅力令我迷惑——一種攝人心魄的性感與一種清透明麗的純淨相揉和,一雙深邃的東方式的雙眸,閃爍著俏皮、憂鬱、冷傲與神秘,有著率性純真的奔放,有著古靈精怪的可愛,精緻優美的臉龐,修長有致的身材,就算是女人,也會愛上她。
愛情如何保鮮?愛情有沒有必要保鮮?影片最後沒有給我們答案,我們似乎也無法改變上天的旨意:那就是,愛情,無法做到我們嚮往的天長地久,海枯石爛,我們只是大自然中的小小分子,只能順應自然規律生活,該愛時愛,該活時活,該死時死,該怎樣就怎樣,試圖改變自然規律,只有帶來無盡的痛苦和折磨。雖然愛情是個短命鬼,我們仍然要去追求,要勇敢去愛,唯此,才無悔來人世一遭。
影片特色:
《FanFan》芳芳這部影片最大的藝術特徵是音樂,法國人浪漫在這部片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樣不可救藥的浪漫,同樣富有不羈的想像力,同樣憧憬著愛情。
絢爛的華爾茲
電影《芳芳》是一部標準的法國片,法國式的浪漫,蘇菲?瑪索的美麗,文森特·佩雷茲古典的憂鬱,這些元素決定了這是一部成功的愛情電影。電影《芳芳》曾獲得坎城電影節最受歡迎電影,也是當年法國最賣座的影片。
影片《芳芳》的原聲音樂由著名法國音樂製作人尼古拉斯·喬裡製作完成,整張專輯樂曲不多,長度也只有四十多分鐘,但這並不影響尼古拉斯·喬裡的發揮,音樂整體與劇情互為陪襯,和諧融洽,很好的承擔了音樂在電影中的角色。
《Chaloup》
影片《芳芳》開頭的序幕很有特點,一男一女兩個人的頭部剪影,各自噙著一根被拉長口香糖的兩端,不停靠攏又分開,女方主動的時候男方退縮,待男方主動時女方又在閃避,始終沒有真正碰觸嘴唇,最後男方拿出一把剪刀,咔嚓一聲,斷了。在這一吞一吐間,愛情中的疑幻疑真、患得患失表露無疑。這是一個噱頭,也是總領影片的大綱——男人和女人在愛情中閃避著,患得患失。
《Chaloup》是一段搖擺舞曲,音樂頗有爵士樂的味道,這段音樂給人以搖擺晃動的感覺,使人感覺好像在跳舞,而這正好潤色了熒幕上男女二人的若即若離的動作。
《Valse》華爾茲
作曲家尼古拉斯·喬裡在這裡運用了十九世紀的華爾茲圓舞曲,以配合影片情節。這首華爾茲採用ABABC曲式,音樂開始的前三十秒是一段以不協和和弦構築的和聲,並且帶有交響樂的特點,音樂激情澎湃,一下子就把觀眾帶回了十九世紀。不協和的小提琴和聲製造了令人亢奮的樂思,讓人產生了一種難以割捨的感情,而鼓的加入很好的加強了這種感情,這樣的音樂正好配合著亞歷山大和芳芳此時熱烈的舞步。在這段激昂的樂思過後,芳芳突發奇想,與亞歷山大來了一段即興表演,亞歷山大扮作一位國王,芳芳扮作一位被戀人拋棄的公主,二人相識相愛了;而這時作曲家尼古拉斯及時地轉換了和聲,以相對協和的和聲,對前面產生的激情樂思作以平衡,這段協和的和聲,音色柔美,舒緩,象徵著甜蜜和幸福。在協和和聲進行了大約四十秒左右後,音樂再次進入不協和和聲,重複了音樂開頭的A段,以作強調,而後,音樂再次回歸到協和,並做了一些變奏處理。但是隨著他們所飾演人物突然遇到了危險,和聲轉換,回到不協和,小提琴又製造了緊張和激烈的氛圍;這樣音樂與情節得到了很好的符合。
《LeThemeDuPiano》鋼琴主題曲
芳芳知道了亞歷山大的決定後,萬分苦惱,因為她也深深愛上了亞歷山大,二人就像影片開頭序幕的剪影所預示的那樣,你來我往,若即若離,彼此傷害,卻深愛著對方,最後芳芳知道了亞歷山大的童年陰影,二人隔著一面玻璃牆,開始了心靈的交融,而此時導演也讓影片的主題曲響起,音樂沒有繁複的和弦,只是簡約的大提琴和鋼琴合奏,而這次是鋼琴的主旋律,鋼琴重奏了影片開頭二人在一起時,電影所配的亞歷山大和芳芳的大提琴主題曲。而這也似乎暗示了電影將圓滿結局的情節,正如鋼琴曲中所透露的感情,傷感,但卻不失溫暖。
最後芳芳幫助亞歷山大走出了童年的陰影,打破了隔開二人的那扇玻璃牆,而此時亞歷山大也終於勇敢地跨過了隔著二人象徵著他們之間障礙的玻璃牆,將芳芳擁入懷中。
亞力山大是冷靜沉默的,而芳芳是活潑多變的。像活在兩個世界。其實芳芳和亞力山大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同樣不可救藥的浪漫,同樣富有不羈的想像力,同樣憧憬著愛情。只是,前者出於少女的自尊心,後者由於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嚮往愛情又懼怕愛情,在患得患失之間,愛若即若離。當亞力終於打破那面單向鏡,擁芳芳入懷後,我們不禁為之菀爾。
觀後思考:
1.你究竟如何理解法國人對愛情的這種浪漫與奔放?
2.怎樣理解《芳芳》電影臺詞:「性,是愛情的最高表達形式,而不是愛情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