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021-02-20 傳統文化與非遺

「實在抱歉,讓你們久等了!」出了電梯門,王徵邊急著向我們道歉、邊打開了畫室的門。這是一次突擊性的採訪,我們在採訪當天的早上才聯繫他,我們也捕捉到了王徵最真實的狀態。「昨天畫到凌晨3、4點,早上接到電話才趕緊起來。」他的頭髮斑白,指甲都被顏料染了色。「我這個形象在鏡頭前可以嗎?」面對鏡頭,王徵有些措手不及,他笑的時候捂住自己的嘴,解釋到:「去年畫畫太投入了,除了胃,身體還出了些其他小毛病,牙就掉了。」我們也注意到,畫室的廚房一角,放了許多生薑紅糖粉,用來暖胃驅寒的。畫室面積不大,兩邊的拼接起來的畫板立著顯得空間更狹小了,畫室裡還立著一張床墊,王徵便長年累月蝸居在這間畫室裡,進行自己藝術與思想的創作。

「我出生在新疆,我的父母當年是支援新疆的。」採訪由王徵講述自己藝術創作過程為開端。

出生在新疆,遠處的天山總是讓他充滿無限的遐想,滋養著他最初的藝術思維。王徵從小學習的是傳統的水墨畫,水墨畫的系統一直貫穿著他的藝術創作。高中寫生時,王徵發現,傳統水墨畫無法表現好壯麗、色彩豐富的新疆山水,這個問題讓王徵思考了很久。大三時,班級組織去北京看展,王徵回去先行去了敦煌,敦煌壁畫之美打動了王徵,讓他有種天旋地轉的感覺。敦煌之行也打開了王徵的新思路,「原來中國傳統的藝術還能這樣表現!原來中國傳統藝術這樣豐富多彩!」王徵豁然開朗,回去後創作了巨幅山水畫《正覺山》,畫中保留了傳統的宋元筆墨技法,在當時震撼了許多人。傳統水墨畫有它自己的優勢,不能被輕易放棄,他嘗試了許多方法,將傳統筆墨和當代上色的畫法結合起來。

對敦煌壁畫的感動和對繪畫的痴愛堅定了王徵去石窟工作的決心,大學畢業後,新疆龜茲石窟研究所招人,王徵來到了龜茲,開始了九年苦行僧般的修行。帶上軍用水壺、裝好紙筆和乾糧,王徵輕裝上陣,邁著匆匆的步伐向石窟走去。洞窟裡光線昏暗,不分晝夜,王徵的臨摹也是沒日沒夜畫個不停。他每臨完一張就會對龜茲壁畫的內蘊潛質取得進一步的認識和把握,這種成就感激勵他急切地想再臨摹第二張。九年時間,在外人看來,王徵與家人長期分隔兩地,這種孤獨與痛苦可能要用「熬」這個字來形容,但王徵依然覺得那時很快樂。「剛到石窟時,周圍都是土路,遇到下雨天,就不能外出走動,只能留在洞窟裡,畫累了,坐在洞窟口,聽聽雨聲、看看自然、想想問題,很有趣。」這份獨特的快樂常人無法體會到。隨著臨摹了越來越多的壁畫,王徵發現要補許多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知識,王徵察覺到自己承載的使命,臨摹不是簡單的複製,還需要對壁畫的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對石窟的年代有準確的判斷、對畫像的細節有嚴格的考證。當時圖書資料室的圖書很匱乏,一本《大藏經》讓王徵視若寶藏。看書為王徵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遇見了又一個世界,慢慢進入了學術研究的狀態。面壁的九年時間裡,王徵臨摹了三百餘幅龜茲石窟壁畫,中國權威美術核心刊物《美術》雜誌在2003年1月刊用18個頁面展示了他的作品,這引起了美術界的轟動。大家忽然意識到,在中國大西北荒漠的邊遠文化中還深藏著絕不遜色於敦煌的驚世輝煌。《美術》雜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經過王徵深入研究而精心繪製出來的臨摹作品,本身已具有獨立的重大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層次豐富的壁畫經過千年的沉澱,呈現出紛繁錯落的視覺效果,有些地方雖然脫落或者被煙燻黑了,但又有了殘缺美和千年的滄桑感,這種殘缺美不需要刻意復原,而應該保留下來。在不斷嘗試實踐後,王徵發現有著千年歷史的墨是最好的顏料,墨在宣紙上能暈染開來,產生濃淡的層次變化。壁畫中人物的面部有時候需要復原,但是其他部分如服飾、樂器要根據畫面的構圖,用墨進行半透明效果的處理,有些地方畫得實了會給顯得生硬,虛實變化、顏色的蝶變讓畫面富有韻律感和流動感。在石窟裡,王徵有臨摹、也有寫生,從小就學習的水墨畫也不斷在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對水墨畫的執著和熱愛為他打開了新的藝術大門。用墨來畫壁畫有一定難度,但好在王徵有畫水墨畫的深厚功底,能讓水墨和礦物質顏料自然結合,互相滋養。王徵臨摹的作品運用了各種變化不同的線條來描繪人物,線條勾勒緊密,壁畫面積尺幅之大、人物之眾、氣勢恢弘、疏密有致、層層疊疊,使人觀後產生一種敬畏感,有其主要特徵便是以線造型。王徵還把線條與自己的思想結合起來,線條是壁畫的造型語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理念密不可分的,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作用。臨摹壁畫對王徵來說不是簡單的機械性工作,而是思想的火花在持續迸發。壁畫中的樂舞、飛天場景與佛教故事相伴而生,宗教儀軌往往與一定的藝術形式相結合。王徵翻閱了許多史料,尋找不同年代的佛教文化和對應的壁畫和佛像,做了許多建設性的學術研究。

如果再給王徵九年的時間,他可能還會覺得時間不夠用。王徵回憶石窟中的九年生活,既要臨摹壁畫,又要看大量的書、思考問題、做學術研究。剛開始王徵覺得學術與畫畫是兩條路,但發現學術研究能為自己解決畫畫的問題後,慢慢也發現兩者本為一家。石窟的考古界有一句話:「三年入門,五、六年進入研究。」王徵自嘲到第一篇論文寫了四年,雖然耗時很長但是收穫很多,在寫作中隨著掌握的材料和看的書越來越多,視野和思路也越來越廣,一次次推翻以前的觀點,漸漸對學術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壁畫內涵一次次地探究研讀,仿佛是在和古人對話和交流。「那時候沒有印表機,都是手寫論文,當時寫的論文都是成山堆著。」那時候,大部分石窟還沒有通水電,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文化的感召力在冥冥之中召喚著王徵,讓他一次次走進了石窟,慢慢融入石窟,慢慢把學術研究放到了與畫畫同等高度的位置上。學術研究對王徵來說也不枯燥,解決難題時帶來的是快樂和喜悅,激勵王徵去加倍努力地學習。王徵的畫布後面還有許多公式和理論研究的筆記,他向我們解釋這便是學術研究,需要運用統計學、哲學等理性的科學。九年裡,王徵不斷將壁畫風格學和考古學的方法引入到龜茲石窟研究中,2003年,王徵獲批承擔關於石窟的斷代史的國家課題《新疆古代佛教石窟美術風格技法研究》,對龜茲石窟壁畫的風格和年代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他對石窟中所有的壁畫、塑像、形制進行細緻的臨摹繪圖和文字記錄,後來的研究成果正是得益於長期積累的一手資料。做學術研究是枯燥的,但是找到好的研究方法會給研究帶來趣味。王徵提到對研究方法的思考非常重要,剛開始會發現藝術風格學和考古學兩者經常衝突,不知道該從哪個角度思考,但是王徵找到了將兩者相結合的方式,在模糊和混沌之中找出內在的邏輯和規律。「我在思考的時候,我的血液、精神處在非常活躍的狀態。」白天在陰暗漆黑的洞窟裡,在荒涼和寂寞中,王徵和歷史文化、古人對話。晚上王徵坐在火堆旁烤著食物,看著寂靜的群山中,遙遠公路上來往的車輛投射在崖壁上微弱的光,躺在黃土地上,王徵看著滿天的星月,靜靜地思考。天和地的交流與碰撞,錘鍊出他現在多維度、高視角的思想,從科學到藝術、從年輕到現在的成熟,在不斷的對立與統一的結合中,王徵實現了思想的涅槃。長期理性的學術研究讓王徵理解了數學,數學和畫畫一樣,都是借用一些符號來描述世界,讓王徵與石窟溝通。人的精神不是孤獨的,「我不孤獨,我有自己的快樂。」石窟真正的樣子是什麼?也許只有王徵這位思考者才能給出這個答案。

午飯期間,王徵就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談了自己的看法,他拿起一隻純白的杯子,談到當代的簡約美學,日本的簡約設計裡都有禪宗的思想,禪宗本身就源自中國文化;蘋果的極簡主義設計也源於東方審美。所以,過去中國在思想領域是遠遠超前於世界的,傳統文化始終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創新需要真正深入傳統之後,經過認真思考,才能有創新。和學武術一樣,功夫到家了,都能運用自如。當代人對傳統文化一定要有認識,始終保持真誠、善良。王徵也曾在筆墨中思考,在傳統與現代、沉穩淡泊和標新立異之間來回徘徊,但還是被佛教壁畫深深感動,拿起畫筆,繼續如痴如醉地臨摹壁畫。午飯過後,我們再次回到他的畫室,繼續採訪。季羨林先生曾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和伊斯蘭,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這就是敦煌和新疆。」龜茲石窟是古代四大文明交流的橋梁、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遺址,在國家新絲綢之路上也起了主導作用。在歷史文明中,能找到許多這樣的典範。就拿龜茲的壁畫來說,它的歷史、文化、美術價值能在世界上引起廣泛的共鳴,促進文化交流,這種文明交流能夠給人更多思考與啟發。王徵之前在德國辦展覽時,發現德國老百姓也能看懂壁畫中的東西,甚至也能欣賞壁畫。無形之中,中國的文化就通過壁畫的方式傳播過去了。當今信息發達的時代,文化交流更加緊密。中國文化中有許多超前的東西,比如線條,線條是文化和思想的高度濃縮。只有在認清了傳統、有自己的思想之後,才能有好的創新。

剛走進王徵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兩幅未完成的創作,兩幅畫都是為尼山聖境創作的《明禮》壁畫,王徵後來拿出了一幅已經完成的部分給我們欣賞和講解。《明禮》壁畫有王徵新的研究、個人見解和藝術嘗試。由於儒家文化出現得早,關於春秋時期的人物形象、服飾等沒有太多記載,很多都需要王徵自己發揮想像去創作,他查閱了大量的儒家經典,如《禮記》、《儀禮》等,了解古代禮的內容和形式。壁畫同時也要有創新,被當代審美接受。一開始王徵也沒有頭緒,後來他想到《文心雕龍》中「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開闊的畫面一下子出現在王徵眼前。中國文化有很多充滿力量、剛正的一面,所以王徵也採用了滿構圖的藝術創作風格。《論語》中有:「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強調內在的質樸要與外在的修飾相協調,在考究人物服飾時,王徵發現在禮的儀式上,外面的衣服要以樸素、簡潔為主,是誠懇的表現,所以要思考怎麼畫出麻布的效果。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講究「人大於山,水不容泛。」人為天地之心,所以要以人為核心。如果背景過大,就又變成明清時期的山水畫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以要呈現人物大氣、剛正、自信的精神面貌。採訪期間,靈山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的文化藝術總監王永強來到王徵的畫室,王永強介紹到,山東曲阜的尼山聖境是靈山文旅集團在2012年開發的文化旅遊產品,尼山聖境中有一處孔子大學堂,學堂裡設置「仁、義、禮、智、信」五個廳,王徵創作的巨幅壁畫作品將安放在禮廳。王永強總監與團隊反覆斟酌,決定採用壁畫來裝飾以紅色為基調的禮廳。王永強總監也談了選擇並信任王徵的原因:「一方面,我們不以畫家在社會上的名氣和市場價值論繪畫水平的高低,而是關注畫家的作品和他的文化素養,畫家不僅要有深厚的繪畫功力,對傳統文學、佛教文化也要有積累。我和團隊當初構想的畫面是以人物為主,正好王徵在龜茲壁畫上的創作也是以人物為主;另一方面,尼山聖境的壁畫是一個命題創作,我們要看這個藝術家能否靜下心來和我們共同完成這項任務,要完成這樣一幅270平方米的作品並不容易,我們在作品的內容創作上就集中精力討論了近一年時間,王徵最開始的構思現在基本被推翻了。當代社會比較浮躁,趕工是不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慢工出細活』,我們也一起靜候王徵的成果。」王永強總監的一席話也是對王徵的文學和藝術造詣的充分肯定。尼山聖境的《明禮》壁畫將會是藝術界的一件盛事。我們相信,王徵將會獲得廣大喜愛傳統文化和藝術的人士的歡迎。

1993年的王徵還是留著一頭長髮的年輕人,2019年的王徵卻讓人難以相信他是一個50歲都不到的人,龜茲地區的艱苦的生活環境、常年夜以繼日投入畫畫與學術研究的忘我狀態,風蝕了王徵的容貌,美化了龜茲壁畫等多種形式的壁畫。這次採訪前後加起來約有5小時,王徵始終以飽滿的精神為我們介紹他的經歷與現在的創作。王徵在水墨畫間長大,筆墨浸入了風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遇敦煌和龜茲,以朝聖者的身份走向壁畫,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龜茲壁畫中苦苦修行九年,王徵充滿了仁慈與謙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相關焦點

  • 禪宗的三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三種境界的意思呢?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句話說的是,人們對看到事物的初步感受,因為這時候人沒有太多複雜的觀念在裡面,可謂初識世界,純潔無瑕。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沒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之說,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是它自己本身。
  • 歌唱家龍梅新歌:六山六水看興安
    歌唱家龍梅新歌:六山六水看興安 2020-10-02 19: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智慧一讀】人文丨林清玄: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詩人確實不是平常人,他們是「超凡之人」,使我想起青原惟信禪師說的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 最美畫卷是桐塢,看山看水看家鄉
    「最美畫卷是桐塢,看山看水看家鄉……」近日,一陣陣稚嫩清脆的童聲,從杭州桐塢村文化禮堂裡傳來。
  • 解卦《水山蹇》
    解卦《水山蹇》作者:冬簫說明:六十四卦也叫「別卦」,是由八「經卦」以上下結構兩兩組成。
  • 看山看水獨坐,聽風聽雨高眠
    蘇州有好山好水,有古舊建築和花海,有數不盡的明清街道,唐時絲綢,吳越珍珠。當宋時記憶遇到明清煙雨,有一種恰到好處的美。春雷也寂寞,疏疏朗朗幾聲後,便逃遁得無影無蹤。雨成了夜的主角,花痴迷,草痴迷,泥土痴迷,我也痴迷。我痴迷這樣純粹的雨,不染纖塵,潤物無聲。花兒染了雨,更加芬芳。
  • 成都周邊縣市旅遊景點推薦:都江堰看水、青城山看山
    自古有云:「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青城山風景區青城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前山以人文景觀聞名,後山因山水美景吸引人。2000年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青城山鎮費用:前山門票90元,學生票45元,索道單程35元,往返60元,觀光車5元,月城湖票價5元。後山門票20元;金立索道單程30元,往返55元;白雲索道單程45元,往返70元;翠映湖船票2元。開放時間:3月2日到11月30日,8點到17點;12月1日到3月1日;8點到10點。
  • 山,可靜心;水,可洗塵
    楚予微茫每天七點,為你讀詩詩詞曲賦 · 名著散文……關注山可以靜心,水可以洗塵。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博大精深,高聳仁愛、智慧與肅穆;水,浩瀚奔流,交融流動、深邃與靈動。山與水,一齊演繹著山河的瑰麗錦繡,銘刻著天地的不朽與傳奇。山與水,寄予天地間,多少人嚮往著歸於山水,隱於林間。
  • 青青的山,綠綠的水 微山湖的這個MV火了!
    青青的山,綠綠的水 微山湖的這個MV火了! 2020年05月15日17:05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哎~~青青的山,綠綠的水微山湖笑容格外美近日,一首《微山湖笑容會更美》MV在朋友圈刷了屏,片中展現了靚麗的河湖風光
  • 【碧江文藝】歌曲/美麗的山,多情的水
    歌曲《美麗的山多情的水》是由銅仁作家吳松青作詞、作曲家李代勳作曲、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宣傳文化中心歌唱演員謝佳卿演唱的一首歌詠美麗家鄉的抒情歌曲。 它通過對武陵之都梵淨山和母親河錦江的歌唱,歌詠了錦江流域「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美麗景象以及「苗家美酒」、「土家山歌」、「侗寨簫笛」等當地特有的民族特色,表現了銅仁地區苗族、土家族、侗族三大民族的和睦及黔東民族風情。
  • 「快樂水」到達雷神山
    (文/觀察者網 一鳴)2月16日深夜,可口可樂中國官方微博發文稱,可口可樂公司捐贈的500箱可樂、500箱果粒橙、1000箱冰露水已經到達了武漢市雷神山醫院。可口可樂貼出的物資接收確認函表示,雷神山醫院收到了相關物資,並表示「衷心感謝貴方對我院的關係和支持」。有意思的是,可口可樂還指出,在以往數百次的「淨水24小時」救災行動中,配送的基本都是飲用水。「這次情況不同,從1月25日我們送第一批水開始,就陸續收到了戰疫一線的反饋,除了水,他們還需要...可樂。」
  • 【蝦說】程序架構設計最高境界,看山是山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直白一點就是說:人之初,性本善,大家剛開始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都很單純,即,看山是山;隨著閱歷逐漸豐富,經歷過一些滄桑後,感覺這個世界太艱難了,累覺不愛,看水不是水;心態繼續蛻變,返璞歸真後,重新以單純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頓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這是這三重境界的本意。這句禪語還可以用於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聯繫。
  • 「看山望水憶鄉愁」線上精品藝術展(二)
    「看山望水憶鄉愁」線上精品藝術展(二) 2020-05-14 0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環水繞烏海城 一地覽盡塞外風
    烏海多山,山山嶺嶺,溝溝壑壑,橫看豎看都是風景。海拔2000多米的桌子山,山勢雄偉,峰巒疊嶂,山頂平坦如砥。桌子山還有一個更威風的名字——成吉思汗砧臺,相傳成吉思汗率部路過此地,不經意發現此山平坦敦實,便以此為砧,鍛造磨礪兵器。
  • 一山分二水,黃北嶺別記
    黃北嶺,樅陽縣境內陳瑤湖流域與白蕩湖流域的界山,一山分二水,具有特殊地理意義。嶺,字典的釋義之一是「山嶺上險要的隘口」,對於西連橫嶺,東接山嶺的黃北嶺,更像是一根扁擔,挑起兩個籮筐。於這兩座大山而言,黃北嶺其實就是一個埡口,不過這個埡口很特別,兼有地理方面的和文化方面的。
  • 江蘇「最低調」的山,有名泉佳水被譽「江南第一山」,卻少有人知
    江南除了擁有眾多的水鄉古鎮外,名山大川也是格外的多,比如安徽的黃山、九華山,江西的廬山,湖南的衡山等等,這些都是大家所知曉的名山及旅遊勝地,然而,在江蘇無錫有這樣一座山,山並不高,卻有「江南第一山」之稱。
  • 看山望水憶鄉愁 美麗鄉村入畫來
    一條條鄉間小路整潔通暢,一座座農家小院瓜果飄香,碧水青山間白鷺上下翻飛……初秋時節,記者跟隨農業農村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走進美麗村莊」記者行活動,在安徽滁州天長市、馬鞍山市當塗縣等地的農村採訪發現,通過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汙水治理、綠化硬化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措施,不但實現了生態宜居村莊美,更推動了一場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望得見山,
  • 在瀋陽選墓園一定要有山有水嗎?
    現在很多用戶撥打瀋陽陵園網電話諮詢的時候,都會問到瀋陽有山有水的墓園有哪些,俗話說,墓園要找背山面水,山環水抱之地,我們都大概了解到,要想墓園易學方面好,就要選擇有山有水的地方,那麼在瀋陽選墓園一定要有山有水嗎?下面瀋陽陵園網小編為您講解。
  • 銅梁:望山見水寄情原鄉 市民樂享公園福利
    1月6日晚,當夜幕降臨,位於重慶銅梁區城區淮遠河畔、白龍大道側的望山公園、見水公園和原鄉中央公園華燈齊放,七彩燈組和樹上的燈籠交相輝映,璀璨的夜景吸引了大批市民走出家門前去觀賞。望山公園一景望山公園、見水公園、原鄉中央公園,是銅梁在城區南郊建起的城市市民公園。這些公園的建設不僅提升了銅梁城市品質,而且也為遊客和市民提供了休閒健身觀景的好去處。它們在元旦春節期間投用,為龍鄉群眾送上了一份「節日大禮」,受到大家的一致歡迎和讚嘆。
  • 看過來!那些年,臨朐拍過的大片,有山有水有鄉愁
    看過來!那些年,臨朐拍過的大片,有山有水有鄉愁 2020-12-31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