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抵達武漢已經 5 天了。這 5 天裡,醫務人員們在武漢的生活還習慣嗎?他們每天的工作是怎樣的?直面病毒,他們的防護物資能得到保障嗎?這是很多家鄉人民的關心和牽掛。黃山首康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吳翔代表醫院馳援武漢的 4 名醫護人員,與我們分享了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情況。
1 月 27 日 22 點 33 分,醫療隊的成員們抵達了武漢的酒店。一路舟車勞頓,卻不乏溫暖和力量。
吳翔醫生因地制宜,將賓館房間做了小改造,劃分了汙染區、緩衝區和清潔區,還自製了酒精噴霧。既做好自身防護,也為後續馳援武漢的醫務人員積攢經驗。
大家都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一線,但衝鋒決不能是盲目的。接下來的兩天,他們接受了國家級專家組專家們的培訓和指導。1 月 30 日,大家正式加入了戰鬥。呼吸內科吳翔醫生被分到武漢市東西湖區人民醫院 8 樓第六病區,這是 5 天前因救治需要臨時成立的,共有 27 張床位,於成立當日便收滿了病人,其中不乏重症患者。
重症醫學科汪國斌醫生和張濤護士被分到武漢太康醫院重症醫學科,呼吸內科聖靚護士被分到普通病區。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熟悉工作環境和流程,這是一場沒有任何演習的實戰。
他們正當最美好的年紀,將最是青春洋溢的面龐罩在了層層防護之下。但就算身處陰霾,也要保持笑容,這亦是他們抗擊疫情的有力武器!進入各自的病區之前,聖靚和張濤朝鏡頭豎起了大拇指,防護服上寫著大大的幾個字:「武漢加油!」
汪國斌:不安穩的夜班
來武漢於一月三十一日開始了第一個夜班工作。因為考慮到今天來的病人比較多比較重,而且要穿防護裝備、熟悉電腦系統等,所以提前一小時到崗。
穿好防護裝備進去 ICU 病房後因為護目鏡上全身水霧,眼前是一片模糊,大家交流都得提高分貝。因為都穿著防護服,大家都會在防護服上寫上名字和加油鼓勵的話語。
剛進去病區就從普通病房轉來一個老奶奶,接班時氧飽和度只有三四十,精神狀態很差,立即無創呼吸科通氣等搶救治療,後她的氧飽和度逐步上升至九十多。在與老奶奶的老伴談話時他說:「我們老倆口相依為命,如果老伴有個三長兩短,我們這個家就毀了。我相信你們,聽說有你們醫療隊過來支援,才把老伴送過來的。」聽著他的話,我覺得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剛把老奶奶處理平穩,以為病房病人暫時平穩了,可沒一會 8 床老爺子又出現氧飽和度下降、全身紫紺,又是無創呼吸機通氣,情況有所改善。想著馬上到白班該交班了,那個心情別提多好了,坐在辦公室看看護理記錄單準備交班,突然聽到病房裡大喊:「快叫醫生,快叫醫生!」衝到病房發現 8 床老爺子突發意識不清、全身抽搐、面色發紫,判斷為癲癇發作,立即開放氣道、避免舌咬傷、扣面罩、安定靜注等處理後老爺子不抽搐了,面色也紅潤了,過了沒多久人也醒了,心裡終於放鬆了一下。這時候接班的白班老師也到崗了,拖著疲憊的身體終於可以下班了。
PS: 大家真的用了尿不溼的!
悶在防護服裡一整夜,溼透而褶皺的手
吳翔:武漢,很棒。武漢,加油!
「一個神經科的主任,帶著皮膚科、普外科、介入科醫生組成的團隊,堅守 5 個晝夜,工作井然有序。沒有怨聲載道,也沒有豪言壯語,只是一瞬間,似無語凝噎……真的有車釐子,吃的不少;夜班中,據說要來三個病人,先眯一下養養精神;天氣不錯,晴空萬裡的武漢,很美!」
「武漢的專科醫生積累了很多經驗,診療方案讀得再熟,紙上得來終覺淺,向姚主任學習收穫滿滿。早查房,很多患者即使隔離了這麼久,即使或多或少內心有焦慮,但從他們口中聽到最多的仍然是「感謝」二字。很多人都說:咳嗽減輕了,胸悶減輕了,越來越多的病人逐步在好轉。新聞媒體、電單車……各行各業都以不同的方式在為戰疫努力著。下夜班,洗完衣服睡了一覺。武漢的藕名不虛傳,一餐一碗精神煥發。」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直面疫情的日子裡,從醫護們記錄下的點滴片段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疫情的緊張,工作的繁重,也能感受到必勝的信念,和轉好的希望。
自踏上高鐵的那一刻起,每一個人都明白此行的責任與意義。盡最大努力做到最好,早點打贏這一仗,是整個醫療隊奮鬥的目標;不辜負所有的關心和牽掛,保護好自己,圓滿完成任務,是所有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們共同的心願。
*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同時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