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公映第一天,截至21日中午12時,首日加點映票房為2.67億元,這個數字放在影院並未全部復工、觀眾仍有顧慮心理的背景下,是非常不錯的成績。
《八佰》的點映票房收入,創造了多個紀錄,點映第一天,票房收入1500萬元,上座率達到可售座位的77%,點映五天,票房總成績粗報為2.34億元,其中兩天,還登頂為疫情發生後全球單日票房冠軍。
《八佰》首個周末的表現非常重要,因為從目前看,主要的票房構成還是來自點映收入。在點映期獲得高度關注,源自《八佰》的戰爭片題材,深入人心的「八百壯士」故事,幾度換檔引發的關注,另外,其拍攝與公映過程的艱難,也為它贏得了不少支持度。
豆瓣開分8.3分,目前為7.9分,這成為《八佰》需要堅守住的分數,因為只有這個分數,才可以匹配此前觀眾對它的期待值,也匹配片方的宣傳定調,更重要的是,由評分、熱搜、評論等組成的口碑,將會決定《八佰》在院線的熱度和公映期的長短。
人們期待《八佰》能夠像當年《我不是藥神》《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票房口碑俱佳的「神作」那樣表現神勇,能夠肩負起創造戰爭片的新高度、影響同類型作品創作、提振士氣並加快影市走向常態化的責任。但理性一些看,將如此之多的期待附加在一部電影身上,還是過於沉重了,脫離這股無形的沉重之壓,《八佰》或能更輕鬆地應對敏感多變的市場。
雖然影市復甦超過業內預期,但顯然觀眾的心理,還未真正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影響一名觀眾是否要進影院看片的因素太多了,對人群聚集的擔憂,因收入減少而對娛樂支出的壓縮,疫情期間養成的在家觀影的習慣等,都會部分抵消他們走進影院的心情。《八佰》無形中會受到這些因素的衝擊,除非它超過觀眾預期,讓人產生非看不可的衝動。
《八佰》是在一個充滿未知的甚至是不公平的環境下決定上映的,勇氣可嘉。為觀眾的觀影選擇提供了一個有力的競品,也值得尊重。但從現實效果看,在肯定《八佰》公映帶來的積極正向的影響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些焦慮的氣息,這些氣息包括對影片的爭論,片方為保護影片所做的舉措等。
《八佰》作為全球第三部、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片,是國產戰爭片最高工業標準要求下的最新代表作,這是無可爭議的。爭論主要來自故事與人物、劇情與表現手法等,隨著觀影人數的增多,影片的優點和遺憾都會被放大,喜歡或不喜歡的聲音,都會影響到未觀影人群,而此時已經得到足夠多參考信息的未觀影人群,已經有了究竟要不要看的答案。
公映首日,《八佰》出品公司華誼兄弟要求中小影院先交保底費才給影片密鑰的新聞被報導出來。據報導,該要求是8月18日華誼兄弟以通知的形式發出的,全國合計超過4000家中小影院,要交出去年票房3.5%的保底,通過這一方式,華誼兄弟可獲得過億元現金收入。
中小影院交保底費是新鮮事物,和影片的保底發行不是一個概念,接到此要求的影院經理肯定不高興,許多網友也對華誼兄弟持批評態度。但也有人表示,華誼兄弟此舉是為了防止「偷票房」。無論做法對或者錯,收保底費成為《八佰》公映後的一個不和諧音符,有網友說單憑這個原因就會拒絕看《八佰》。
電影公司與影院之間,長久以來瀰漫著一種不信任,電影公司還曾僱人到影院暗訪、拍攝留存證據,防備影院「偷票房」,收保底費這件事,把本該親密合作的雙方,再次暴露在不信任的尷尬氣氛裡。《八佰》是眼下影市的「硬通貨」,不放映會帶來損失,而交保底費,也有造成損失的可能性,中小影院左右為難。
走出疫情陰影,電影公司和影院都不容易,尤其是影院,超過半年沒開張,不少處在命懸一線的狀態。在雙方都不讓步,問題無解的情況下,其實也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八佰》成為「票房收割機」,用超乎預測的票房成績,來慰藉產業鏈各個環節所有人的心,一榮俱榮。
但《八佰》能否達到幾十億級別的票房,對此誰也不敢打包票,對《八佰》多方面的期待已經讓它不堪重負,如果再渴望它用高票房來掩蓋一些問題,對它也是不公平的。不妨放低對《八佰》的票房期待值,疫情之後的中國影市還需要穩紮穩打,內外都要協調好關係,解決好新問題、老矛盾,不要讓無謂的消耗,影響到觀眾的觀影心情以及行業的良性發展。
作者系時評人、影評人、專欄作家
(編輯:孫明勝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