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父母闖關東的馬大叔從內蒙古牙克石市回山東老家的消息在村子裡傳開了,鄉裡鄉親凡是認識他的,都一溜煙跑去他家老宅跟他聊天了,馬大叔跟鄉親們有說有笑的,仿佛又回到了過去。
搶菜記
1949年馬大叔出生在山東魯西北一個回族小村子裡,他是家裡的第三個男孩,他出生時,馬大叔爸媽眉頭上添了幾絲惆悵。因為一家子缺吃少穿,兩口子每天去地裡挖苜蓿、婆婆丁等各種野菜。每到中午,他家就上演「搶菜大戰」,三個男孩你一筷子我一勺子,老三直接端盤子往嘴裡扒……馬大叔的爸媽每頓連窩頭、餅子都吃不飽,於是乎,村裡的能人給他家的三個孩子起綽號叫「菜龍」、「菜虎」、「一盤端」,嘲笑他家「半大小子吃死老子」。1959年,三年自然災害,迫於生計,馬大叔跟隨父母走上了闖關東的路,這一走就是半生。馬大叔越上年紀越想老家,今年終於又回到了這片故土上。這是馬大叔第三次返鄉探親了!馬大叔覺得家鄉的變化真大啊!小時候家裡挖的地窖早就閒置了,以前地窖裡存著過冬的大白菜和地瓜幹,現在市場活了,村裡人冬天也不再只吃大白菜了,都吃上了新鮮的蔬菜了。想吃啥菜,到集市上或縣城的農貿市場溜一圈,菜籃子就五顏六色起來,餐桌上四菜一湯豐盛極了。以前馬大叔小時候,餐桌上哪有海鮮,現在膠東半島的海鮮也成了魯西北的家常便飯。馬大叔仍然記得母親為了哄騙他們吃飯,把鹹菜疙瘩切成「羊耳朵」形狀,他們兄弟三人還爭著搶著吃。現在的孩子們再也不用和哥哥搶菜吃了,家鄉的蔬菜西葫蘆、香椿已遠銷北京、南京這些大城市。1989年他回故鄉時,老家的嫂子還為每天給他這遠道的客人做啥飯吃發愁呢,牛羊肉還不是家家戶戶吃的起,最好的菜就是青菜炒雞蛋。現在哪家不是頓頓葷素搭配?「菜龍」、「菜虎」、「一盤端」也成了那年代永久的記憶。
求學記
1955年9月,馬大哈叔到離家5裡地的鄰村完小上學了。洪水衝毀了他上學的必經之路,放學遇上暴雨,他就頭上頂著書包在偏遠的河壩高地走。路途泥濘,還時常溜到河壩下的玉米地裡,弄得滿身都是泥水,他從不嫌苦嫌累。上課的課桌是土臺子,風一吹門窗叮噹作響,他跟著老師一筆一划地認真學習。生活是苦的,但夢想是甜的,老師們在艱苦的環境下卻不忘在孩子們心中播種夢想,為他們打開了一扇奮鬥的窗。馬大叔仍然記得老師講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記得當年老師為他們構想的美好生活是怎樣的。如今那些遙不可及的願望都實現了——住的是高樓大廈,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馬大叔來到當年自己求學的學校,眼前的景象讓他震驚了,一排排教學樓代替了低矮的小平房,嶄新的課桌,明亮的教室,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標準化的操場 ……就連馬大叔當年上學跌跟頭的泥濘路,也都變成了平坦寬敞的柏油路。
上班記
1969年馬大叔20歲從學校畢業,成為了一名基層幹部,馬大叔勤勤懇懇地工作。最開始他是一名郵政所的郵遞員,在內蒙零下40度低溫下,他傳遞著親情溫暖,後來因為文筆較好,人又靈活可靠,被調到鄉鎮政府幹秘書工作。因為脾氣好,擅於做群眾的思想工作,被調到鎮上當了鎮長。作為基層幹部的他,時刻為國家人民著想。內蒙林場需要他去巡視,牧民的牛羊是他的牽掛,這一幹就是40年。工作的日子裡,他也深刻的感受到了時代變遷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以前的內蒙,主要以林業、牧業為主,而今以生態旅遊業為主,以前他為人們沒有環境保護意識跑斷了腿,磨破了嘴,現在人們嘗到了生態保護的甜頭,自覺維護呼倫貝爾大草原的環境。旅遊業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馬大叔退休後搞起了民宿,接待八方遊客。再看看山東老家的後代們,他們不用再去闖關東,在自家門口就解決了就業問題。以前因為是少數民族,去企業上班,吃飯非常不方便。而今,後輩中的能人在縣城開辦了皮革廠,生產皮鞋、汽車內飾,出口歐美國家,年輕人在自家門口就能就業了。更有些年輕人自己開清真飯店,牛羊肉店,生意紅火。
馬大叔的眼角早已噙滿淚水,70年的坎坷人生路,因為國家的富強,自己的努力,一窮二白的生活竟變得如此富足。村西頭的廣場舞音樂格外歡快,清真寺裡禮拜的人們特別虔誠,精神生活如此豐富!他再也不用日思夜想地牽掛家鄉人民清貧的生活,因為「窮回回」不窮了!他返鄉探親的日子裡,與村民有說不完的家鄉話。說話間他要回東北了,這次鄉親們不用趕著小牛車送他去火車站坐綠皮慢火車了,轎車直接把他送到濟南遙牆機場。他在鄉親們送給的他的美食中只帶了一包香椿芽,因為香椿散發著思鄉情。他頭上的根根白髮見證了祖國家鄉70年的滄桑變化。他不由得感慨道:「跟祖國做同齡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