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衛華
和面、扯麵、煮麵……4月27日中午12時許,武漢洪山區珞桂路上一家蘭州拉麵館內,回族大叔馬學連正在麻利地為顧客煮麵。自從4月8日店面恢復營業後,有些老顧客每天都會來打包一份拉麵,也有許多新顧客,聽說馬學連一家的愛心故事後專門跑來照顧生意。
疫情防控期間,並不富裕的馬大叔一家累計為醫護人員、困難群眾、志願者送出近5000份愛心餐,花費成本近7萬元。
請纓出戰,為醫護人員做飯
45歲的馬學連來自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南部的一個貧困鄉。2000年,不甘貧窮的馬學連帶著家人離開家鄉,先後在鄭州開過拉麵館、在甘肅種過黑枸杞和哈密瓜,還在廣州的電子工廠打過工。2017年,聽說武漢環境好、生意也好做,當年8月份,馬學連帶著一家人來到了武漢,在洪山區珞桂路上盤下了這家蘭州拉麵館。
「武漢人,很熱情很實在,剛開店時他們給了我很大幫助。」馬學連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剛開始,每天只能賣出200多碗拉麵,後來,因為拉麵價格實惠味道好,附近許多居民來照顧生意。漸漸地,馬學連的拉麵館生意有了起色,最多時一天能賣出500多碗。
「武漢人幫了我們,我們也要回報武漢,回報武漢人。」疫情發生後,馬學連在朋友圈看到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都來馳援武漢,又感動又心疼,便想出一份力。2月2日,與家人商量後,馬學連主動找到派出所,表達了免費送餐的意願。
2月3日,經過聯繫協調,馬學連一家五口人來到湖北六七二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食堂,免費為醫護人員製作中餐和晚餐,每次都有牛肉拉麵、蓋澆飯、肉夾饃等多種回族菜式,平均每天能製作200餘份愛心餐。
2月24日,馬學連的小兒子突然感冒,馬學連一家不得不離開湖北六七二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進行為期14天的隔離觀察。從2月3日到2月24日,馬學連一家義務為醫護人員做了4400餘份愛心餐。
愛心延續,為社區送溫暖
3月9日,馬學連一家的隔離期滿,確定小兒子馬偉強只是普通感冒,馬學連鬆了一口氣。「疫情不退,我們不退。」解除隔離觀察後,馬學連決定把志願服務繼續做下去。
馬學連看到,不論颳風下雨每天都有志願者在路口值守,特別辛苦。於是,剛出隔離期,馬學連便聯繫上了自己所在三鴻社區的網格員,表示要為志願者送餐。
母親和面、父親煮麵、弟弟打包、哥哥配送……一家人的完美配合,讓三鴻社區的17名志願者每天都有熱飯菜吃。大兒子馬偉連在給志願者送餐時發現社區會不定時向困難群體發放愛心菜,回來後就向父親提議也向困難群體免費送餐。
漸漸地,馬學連一家的愛心餐從每天20份增加到每天80份,群體也從志願者擴大到社區困難群體、環衛工人等。最遠的一次,他們騎著電動車把饅頭餃子送到了10多公裡以外的光谷。
「我們做的雖然不多,但每一份愛心餐裡包含了我們一家人的愛心。」
精神感染,社區人人齊心合力
4月8日,武漢按下了「重啟鍵」。馬學連辦理了復工證明,拉麵館重新恢復了營業。
馬學連一家的志願服務畫上了句點,但他們捨己為人的奉獻精神卻感染了許多居民。三鴻社區網格員王潔告訴記者,許多居民志願者都是在馬大叔的帶動下,自發參與進來的。無論是樓道消殺,還是物資保供,大家都心甘情願地默默付出,團結互助,不計報酬。至今,仍有3名志願者在社區工作。
「正是因為有像馬大叔這樣的人,才讓我們社區變得更好。」王潔說,疫情讓大家看到了病毒的無常,但同時也讓大家認識到了人心的溫暖,以後社區也會繼續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溫暖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