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Dany
2017年,有個叫王大維的廣告片導演,看了一檔選秀節目。
在那檔節目裡,有人一夜成名,被捧成全民偶像。如此火熱,讓王大維感觸頗多。對比他喜歡的獨立音樂行業,那些堅持了二十多年,依然不溫不火,躊躇獨行的獨立音樂人們,與成為全民偶像之間的距離,何止一個選秀節目。
市場與受眾不同,但幸運的是,那些始終堅持音樂夢想的人們,他們也還有自己的擁躉。
王大維的認知裡,擁躉和粉絲是不一樣的。
從事影像工作的他,敏銳地察覺到這裡面肯定有很好的故事可以挖掘,「當時就想拍一個比較有探討性的話題: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偶像?」
於是,這個叫王大維的廣告片導演,決定拍攝紀錄片,以真實的影像、事件,探討關於「偶像」的思考,不去定義,放寬範圍,打開邊界,思考。
「沒點毛病」,誰拍《我行我樂》啊?
決定要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時候,王大維快40歲了。
四十不惑,進入40歲的王大維,一邊「不惑」著,一邊也思考著。「快40歲了,要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做一個能夠對人生有點交待的東西。」
於是,中國第一部獨立音樂系列紀錄長片《我行我樂》就來了。2020年9月30日《我行我樂》登陸愛奇藝,王大維的紀錄片,正式上線了。
打開《我行我樂》二手玫瑰樂隊出現在鏡頭裡,第一集,王大維記錄了二手玫瑰樂隊的「萬人之路」。
江湖有言:「沒點毛病」誰聽二手玫瑰啊?這話或許也適用於這部紀錄片:「沒點毛病」,誰看《我行我樂》啊?亦或者說:「沒點毛病」,誰拍《我行我樂》啊?
道理很簡單,市場定律,文化產品也始終得與商業回報掛鈎——拍廣告片,能掙錢;拍紀錄片,不好說。
《我行我樂》首先是一部獨立紀錄片,這意味著,它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然後,它還是一部系列紀錄長片,單集時長60分鐘左右,這樣的時長與內容,在當下習慣碎片化觀看信息的新媒體環境裡,不太討好。
明知環境如此,王大維有自己的堅持,「拍廣告更像是一個賺錢的工作,但做紀錄片,讓我體驗到了不同的人生。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能體驗別人的人生,但在我們長達半年甚至一年的跟隨拍攝過程中,我感受到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有意思的人和事。這遠遠超出了我最開始對獨立音樂人這個題材的目標和期待。」
「我行我樂」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我做我自己的音樂,二是我因踐行自己的選擇而快樂。
作為中國第一部獨立音樂系列紀錄長片,《我行我樂》旨在探討獨立人格與獨立精神,給希望有獨立思考的人一些能量和啟示。
因此,無論選題和內容層面,還是形式和時長上的展示,《我行我樂》在如今的新媒體碎片化時代都是一種探討和探索——哪些人可以被稱為獨立音樂人?什麼樣的想法和行為,會被認同是具備獨立人格的?
獨立音樂人往往不隨潮流前行,《我行我樂》也是如此,不盲目跟著市場走。
看不到鋪天蓋地的熱鬧與一夜爆紅的喧囂?沒關係,獨立音樂人的創作和表演,從來打的也不是迎合市場和觀眾的旗號,那些僅僅是因為熱愛和對自我追求篤定的音樂人們,依然在努力為熱愛發光。
因為熱愛而選擇,因為選擇而接受結果。
王大維說:「也許現在看不到,但是過了五年、十年,能看到在這樣一個時代,還有這樣一群人在堅持做這樣的音樂,在堅持做這樣的紀錄片,我覺得這是我們的價值。」
「沒點毛病」,誰看《我行我樂》啊?
紀錄片《我行我樂》已經在愛奇藝更新至第四集,幾乎每次更新,熱度都能衝上愛奇藝紀錄片熱度榜的前三名。
第一集是二手玫瑰樂隊的「萬人之路」,第二集則進入了亞洲鼓王Funky的熱血靈魂,第三集又來到了新疆說唱精神守衛者SixCity的世界,第四集展示了野孩子樂隊音樂作品中的原生力量,之後,乃萬NINEONE#,柳爽,九寶樂隊……等等都會陸續出現在這片「精神淨土」裡。
這些性格迥異的音樂人,他們對音樂與生活的理解自然也各有不同。因而《我行我樂》每一集的藝術表現形式也都有所不同。
王大維介紹道:「每個獨立音樂人的性格都不一樣。剛剛更新的第四集《靜水流深:野孩子樂隊》,含蓄且充滿詩意,正如野孩子內斂的性格,他們慢悠悠的生活方式,也是他們原生的音樂風格。」
為了更好地契合野孩子的個性與音樂特徵,內容上,王大維選擇了以詩為結構框架,將文學性的美與音樂性的美結合,娓娓道來野孩子的故事。影像表達上,也一如既往地注重畫面的美、人物的美、節奏的美。而這也是王大維一直以來堅持的影像美學標準。
內容與製作層面,王大維做到了極致,但市場反饋呢?這樣一部或許算不上「熱門」的紀錄片,這樣一群或許算不上「熱門」的獨立音樂人,又是一群什麼樣的觀眾在關注他們呢?
《我行我樂》的評論區有著形形色色的樂迷和紀錄片愛好者。
「有時候,看評論和看正片一樣有意思。在評論區,有比朋友圈更真實的情感表達,有比微博更犀利的觀點呈現,有一群同樣有著獨立思考的人。「
你聽什麼樂隊?你為什麼聽這個樂隊?是因為它在哪個綜藝節目中意外爆火嗎?還是你自己在音樂的海洋裡甄選出了這支樂隊?
當這些問題拋向大眾,能否引發關於什麼是獨立精神的思考?
王大維認為「自己用腦袋想明白自己喜歡什麼,而不是一窩蜂跟著別人走,這也是獨立精神的一種體現「。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而,王大維對《我行我樂》還有另一重期待:「我個人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其實都挺趨同的。因為媒體環境的變化,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有網絡在教你,很多年輕人都是被一些短期的、沒有生命力的欲望推著走。但在那個大家只能看電視或者聽CD的時代,會有很多時間去思考如何創造一種新的、具有頑強生命力的藝術形式。總之,希望大家看完這個片子之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有一些積澱性的東西存在,藝術形式也好,思考也好,都可以。而不是每天譁眾取寵。」
在紛擾盤大的信息裡、在人生難以把控的境遇中,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保持獨立思考。正如小說《一九八四》裡所寫道的:「沒有什麼東西是你自己的,除了你腦殼裡的幾立方釐米。」
不管見識遠近,或者學問高低,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人能不受外界幹擾而保持獨立態度,這件事本身就很迷人。
中國第一部獨立音樂系列紀錄長片《我行我樂》,不僅是在記錄獨立音樂人的創作與生活,更是在捕捉這個時代缺乏的獨立人格與獨立精神。
什麼是獨立?什麼是思考?什麼值得篤信?
要解釋這些問題,語言有時很無力,這正是音樂和影像存在的價值,這正是獨立音樂人和《我行我樂》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