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 周建苗
元旦期間,我們到大嶺埔走親戚。大嶺埔,揭西大溪鎮的一個行政山區村落。大嶺,為大山嶺;埔,多為地名,意為山間的小平原。揭西,潮汕揭陽的一個縣城。古先秦時期,潮汕一帶稱為南交之地,揭西地域屬「揚州之域」,具有悠久歷史。1965年,揭西縣由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鎮)和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設置,正式設縣。當地居住民以漢族為主,還有壯、回、苗、滿、畲、黎等少數民族;河婆縣城等說客家話,大溪鎮、棉湖等說潮汕話。大嶺埔是外公外婆家族的鄉村,兒時母親經常帶我一起到這兒做客,故此對於該鄉村記憶深刻。
大嶺埔坐落於池揭公路大溪路段旁邊,依山而立,處於榕江上遊,村後山丘邊緣與臺地相連,坡度和緩,是天然的小盆地,水溼條件很好,靜風環境,宜種植宜居住,山林、村居、安靜、舒適,生活安逸。二、三十年前,幾乎整個村落的周圍,以及屋子的四周,都是數百年以上碩大的烏橄欖樹,有的需要幾個人合抱才能圍住樹身,參天屹立,蔚然成片,整個村落隱沒於樹林之下,時不時有小鳥的叫聲從屋子的窗口傳來,還用棲落於庭院前面曬衣竹竿歡叫,村居環境像隱於深山中原始、天然。
進入村子的村道,都由黑色、黃色等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山裡鵝卵石鋪成,走於上面就像行走未經開發、渾然天成的景觀園林,極樸極拙,美不勝收。村落都為平房建築,灰瓦三合土牆,單間、多間的房子,抑或是有院子的「下山虎」、「四點金」潮汕民居,也有就地取材用鵝卵石壘成的壘成的屋子,粗獷原始。家家戶戶的屋前、屋後的空地,都可見有幾棵枝繁葉茂的橄欖樹,樹下有垛成堆的山草,抑或有土角壘成的簡陋放柴火的小屋,經常可見雞、貓、鳥,跳於山草堆頭玩耍,趣味盎然。
村子的中間,有一個如操場大的大埕。大埕由於依著山坡,高低不平,為分上埕和下埕,兩埕用鵝卵石牆壘成坡度牆體相隔,約有一人高。大埕是村中最熱鬧的地方,村中做戲、放電影等的大型活動,都在這兒舉行。農忙時刻,家家戶戶也在這兒曬稻穀以及其它農作物。大埕靠山的一面,便是村中的大嶺埔小學。從學校門進去,裡面便是一個小操場,操場內有不少古老樹木,後面成排的教室,都處於綠蔭之下,坐於教室中,可聽到鳥鳴蟲啾,環境清涼幽靜。大埕的前方不遠,便村子公社的辦公場所,記得公社的大門,有一木做的厚厚門階,及大腿高,小孩幾乎要爬上才能進去。八十年代初,鄉村沒有電視,那時的村公社便擁有一臺電視機,每晚放給全村子的人看,這便成了村子唯一的娛樂活動。老幼女娃每晚都擁到這兒來看電視,那個熱鬧擁擠的場面,依舊清晰。
小時,每每我們到外公外婆家做客時,外公總會拿著一張撒網,至榕江的溪裡撒網網魚,溪裡有著潔淨的沙灘,溪水清清,那兒的沙鰍、溪蝦、鯽魚等魚類,純天然野生,用油炸來吃,十分好吃。外公看管一個山場,他沒在家時,我們便去山場找他。他也會去網魚,抑或找出燻肉,用松柏樹幹柴,砂鍋做飯,煮魚給我們吃,噴香噴香的,令人回味無窮。他還會從山上,摘來種植的西瓜、菠蘿等給我們,那兒的小屋前,有一棵高大的楊桃樹,我常常會爬到樹上的上面,採摘青青的楊桃偷吃,酸得自己吡嘴咧牙,也樂此不返。
大嶺埔村留給我童年的記憶,永遠是美好懷念的。每每踏上這片土地,我都會感到無比的親切,往事也一幕幕浮現。幾十年過去了,美好記憶依然留存,村落卻已是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村前的泥土道路,已變成了寬闊筆直水泥大道;以前鵝卵石村道,也已鋪上平坦水泥道;昔日的潮汕特色民居,多已建成了數層高的筆直樓房……就連村落數百年成片的橄欖樹,已經蕩然無存了。
這見證了鄉村振興的發展,也看到了以往山區鄉村的日子已過得越來越好了。可是,不知為什麼,站在村落之中,我仍是懷念以往的那個美麗村落,那成片的橄欖樹林,以及那崎嶇不平的鵝卵石村道,一切有如世外桃源的原始、淳樸、幽靜、安逸的生活。如果以前的村落仍保存完好的話,便是一個原生態的旅遊景點了。可能,現代人更嚮往那種簡樸、寧靜的生活,有返璞歸真的追求吧!
在舅舅家喝茶的空閒時間,我便問起了以前村後山坡漫山遍野的桃花、李花,紅的白的,鋪天蓋地,一望無際,花海般美豔迷人,如今是否仍然存在?他們說,這兒已不住桃樹、李樹了。我甚感可惜,正是賞梅的時節,如果仍在的話,便可以走到山裡看一看,飽覽人間的這一方美景。略為遺憾之餘,我又想著再往村後的山坡走走,再看看山野是否有了新的變化,以前也很少去村後的山林閒逛,如今再把這一份遺憾補上吧!
村後便是山區村落的靠著山邊的田園,由於獨特的坡度和緩地理位置,大嶺埔村往金山坡度而上的可種植山野十分寬闊。與平原不相同的是,山區的田地並非平坦成片,為低矮梯形逐級而上,有點像梯田。不同的是,田地也並非都為泥土,多為鵝卵石間留出一方土地種植,較少種水稻,多種蔬菜、姜薯、淮山、果樹等。這些土地也較為肥沃,種出的蔬菜都長得旺盛,青翠誘人。意外的是,我發現了山野的溝渠、池塘、伯公廟、道路等旁邊,還留存著不少百年以上的橄欖樹,原生態的樹木仍保護得很好,童年的熟悉久違感覺,甚感親切。
村落的山野獨具特色的是,這兒的池塘很多,按山的斜坡度錯落有致,間隔連成一片,十分有趣。池塘不大,都是幾分地大的小池塘,較少有上畝田大的,池塘堤圍長著茂密的青草,池塘邊鋪滿著天然而成的鵝卵石。這可以看出來,整個池塘都是由鵝卵石和沙子築成的,應該叫石塘,並非泥塘,山區特有的池塘類別。這兒並沒有見到溝渠,但可以見到池塘綠綠的塘水,令人十分好奇,池塘的水到底從哪兒來的呢?
山泉水,我的腦海驀然想起,池塘水便是從後面的青山流下,也有從石縫中滲出來的。田地裡,還有種著綠油油像韭菜一樣的專門餵魚的青草,想想這樣的石塘、山泉水、綠草養出來的魚,原滋原味,到底有多麼的清甜鮮美?池塘邊還植有百年以上的橄欖樹,雖然是冬季,由於山泉豐盈水溼充沛,遠處的青山依舊青綠,放眼山野,一片青翠,青山、綠水、古樹相映成趣,美不勝收。觸景感懷,我不由寫下了一首詩《大嶺埔村景》:
塘前古樹輕波倒,背後幽林墨畫裁。
在水伊人村一景,依山獨處近蓬萊。
行走了山野的田地,我的心情一下子便開闊了起來,遠處的青山,近處的菜地,仿佛進入山林田園生活,無比的舒適安逸。慢慢地順著田埂、道路山行,我細細品味著這兒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景。山野也滋生著天地萬物,勤勞的村民,也於漫山遍野之中,種植果樹、農作物、蔬菜,嚮往著自己美好生活。地裡有芥蘭、包菜、天津青、萵苣、玉米、土豆等多種蔬菜,遠處還有陣陣的燒地裡雜草的青煙,鄉村田間勞作的氛圍格外的濃。山野上還種植有荔枝樹、楊桃樹、油柑樹、龍眼樹、青橄欖樹等,似乎一到地裡便能吃到自己想吃的水果。樹林下,還見到不少低矮綠油油的植物,這便是茶樹。以前父親曾到大溪拿過茶葉,純手工製作的那種,喝著有天地之間的純淨,又散發著淡淡的清香,這便是金山生產的不多的茶葉,其茶香很是回味。
我們沿著上山的水泥道,向著靠著金山的山峰前行。雖是果實收穫過的季節,我們走在道路旁的樹下,還可見地面掉下的青橄欖,散落於一地,乾癟的果實,已不能吃了,看著有些可惜!不遠處,還見到池塘旁,一棵粗壯茂密的橄欖樹下,壘著一個石屋,這便是塘主看塘的屋子吧!池塘中,有幾隻鴨子於清水中遊著,怡然自得,池塘靠山的一邊,接著一根伸入塘中長長的竹筒子,一股清清的山泉水順著竹筒,靜靜地流淌著。古樹、石屋、鴨子、清流、山景,這如詩似畫的桃源,不禁觸及心頭的那份渴望與世無爭的嚮往,站著看著,真想讓時光停滯下來,就在這樣的一種美好中老去。
這樣漫無目的的行著走著,我還看到道旁,有一棵樹格外引人注目,樹身上掛著成串如紅櫻桃般的果子。樹木很少見,像這樣的季冬遍樹還開著櫻紅果實,更為少見了。我不禁上網查詢這為什麼奇木異樹,原來這便是傳說中的鐵冬青,冬季中亮麗的山景,「冬青樹上桂凌霄,歲晏花凋樹不凋」,原來如此啊!山路看似不遠,沒想到走著走著,卻感覺很遠,有好幾公裡的路程吧!幸好的是,路邊的果樹、茶叢、蔬菜、池塘、溝壑、茂林等,飽嘗不盡,不知不覺之間,路也變近了,人也走遠了。
本來想著爬上金山去瞧瞧,沒想到眼前卻見到了成片的橄欖樹,前邊也傳了隱隱約約的梵音,原來山邊有巖寺啊!雖然,我來大嶺埔做客,已有多次了,卻從來沒有聽人說這兒的巖寺,這倒有些意外,又有著豁然開朗的感覺。沿著路兩邊的成排,遮天蔭地的的古樹慢慢走,至了山邊,我們便看到於山坡的一邊,建有一個巖寺,也不知叫什麼巖寺。在通往巖寺的茂樹下,我見到了山旁有一個伯公廟,廟前的圍牆瓷磚牆面,寫著一副對聯「水清泉潔古今傳,水朝龍山結對地」,前方有橫批「出入平安」。雖然聯對不是很嚴謹,卻也可以了解此地的景象。
前面是一片空闊的綠蔭林地,林下還有一個簡陋的小廟,前面有一石頭上寫著「佛」字,廟內供奉著神明,我們上前跪拜,祈求保佑平安。此時,我便看到了橄欖樹的一橢圓形的巨石,上面用紅色的字體寫著「清元洞」。這兒,就是清元洞啊!甚感奇怪的是,一般的巖寺都有遊玩、香客焚香祭拜,但是這兒十分清幽,鮮有人跡,抑或是巖寺藏了深山茂林,鮮為人知吧!
順著靠山的茂樹下,有一條小石徑通向清元洞背面,我們拾階而上,不禁到來到了清元洞的埕前。清元洞其實不大,隱落於金山畔的茂林之間,有如與世隔絕般清幽,有人間仙境的意味。正中間為青琉璃瓦雙層廡殿式建築,飛簷翹角,門左右有楹聯「金山造成三尊地,清元生成一洞天」,門層牆上橫批「金山清元洞」。左右建有各一排廂房,前面建有護欄,清元洞前有一小埕,甚感簡陋,沒有其它巖寺般的規模宏大,香菸繚繞,遊客者眾。清元洞也是剛為修葺、新建不久,其主殿、牆面、琉璃瓦、前欄、屋子等,像是剛建成不久,殿門也沒打開,可能未對外開放吧!
我們圍著巖寺四周逛了一圈,並沒有找到所謂的「清元洞」的洞口。其實,這兒所謂的「洞」,可能說的是我國東南和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稱謂,並非一種實際的洞吧!殿的右邊有一水泥小池,旁邊有兩棵參天直立的羅漢松,樹身很粗,樹冠不大。看樣子,這兩棵羅漢松應該有幾百年的樹齡,否則難以長得如此大的樹身。據有關資料記載:傳說清元洞原建於宋,1994年重修。建築面積164.9平方米。廟主祀慈悲娘娘。今存前代舊物還有廟左後側的焚化爐。二棵羅漢松、二棵桂花樹,年代都較早,當地人傳說該洞創於北宋,在楊文廣平「南蠻十八洞」時,洞名「葉子洞」,為儂智高所統率,清順治元年重修始改名清元洞……
楊文廣平「南蠻十八洞」,在潮汕有不少傳說。普寧的洪山洞,也流傳著楊文廣與桃花公主締結良緣的悽美愛情故事。傳說宋朝時期,潮汕地區(包括福建幾個縣)稱之南蠻。潮汕有十八路反王作亂,宋朝元帥楊文廣奉旨到潮汕平定南蠻十八洞。 「南蠻十八洞」有:鳥崎洞(大龍溪水庫的西北角)、落霞洞(桑浦山西南方石龜峰頂)、跑牛洞(桑浦山西北方金D峰頂)、蜴母洞(在桑浦山龍坑峰頂)、蝴蝶洞(桑浦山的獅子巖下)、棲雲洞(揭陽黃岐山西南麓)、洪山洞(普寧)、金山洞(揭西錢坑鎮)、五雲洞(揭西五雲鎮)、沙坑洞(揭西上砂鎮)、葉洞(揭西京溪園鎮)等。這兒也未見有「葉子洞」記載,可是「十八洞」在揭西已有多個「洞」的民間傳說,由於手頭資料有限,有待進一步考究。
清元洞的下山道,是剛修過的,上面鋪著沙子。我們下來時,便見到有一輛車停在山下的空地,像是一家子剛來這兒遊玩。我用手機拍了這茂林下的巖寺,附近遮天蔭地的古樹,驀然見到地面有不少烏欖欖,經風吹日曬已為曬乾,有包著幹皮的、有剩下核的,這是有炭爐蒲扇燒水煮茶的好燃料。潮汕工夫茶的獨特之處,也是用這種欖核煮水,才有那種耐人尋味的茶香,以前不少山區的老人便拾此橄欖核煮水衝茶。多年沒見到這樣的橄欖核了,我們不禁彎腰拾了一些,以備有空時,用此來煮水,喝一杯獨特的工夫茶,也作為我的大嶺埔村行,一遊金山清元洞的一種意外收穫吧!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嚴禁擅自轉載、複製、摘編,只認可一種轉載模式:分享方式。法律顧問王文林律師。歡迎關注「人在潮汕文字坊」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