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萱,紫萱,紫萱世不見。這世間萱草大抵橘黃、橘紅色,或者顏色稍淡。紫萱在這現實之中難以找尋。「萱草」外柔內剛,端莊雅達,加上這一紫字,平添了幾分神聖之感。初識萱草,也便從這紫萱開始。
仙劍三或許是我這一生最愛的仙俠,紫萱也是我難以忘懷的女子,痴情而不糾纏,典雅而不失婉約,就如萱草一般。乃至我每次看到叫這個名字的女孩子,都有種莫名的好感。再後來大些,知道了「椿萱並茂」,知道了萱草的另外一個好聽的名字「忘憂」,這或許是我關注萱草的開始。到神農本草第一節課,老師提及仙劍三,不由得勾起我的回憶。
所謂「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我不禁思索,那細細的根莖,能否有這麼大的魔力?「明眼空青,忘憂萱草,翠玉閒淡疏妝」,這是我第一首覺得將萱草寫的如此之美的詞,他不是描摹萱草,而是在一幅圖畫中將萱草嵌入。
風和日麗,天色如洗,而這萱草在這庭院裡搖搖曳曳,屋內美人梳妝。 美人為何植萱草,必有心憂之事。料想來,應是良人遠徵,獨守空閨吧。而這萱草何以解憂,歷來皆無定論。我剛看到這一名字時,也不禁思慮,在這裡提出一些大膽的猜想。
我們不妨從萱草忘憂的出處說起。《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中「諼」字與「萱」同音,故後演化為萱草。由此一部分認為此萱草非彼諼草,所謂忘憂之語其實不然。
但我查閱資料可知,萱草與諼草確實是一種。所以,萱草為何能解憂?我竊以為可以有這兩種解釋。
其一,萱草本身並不能解憂,而是在種植,觀賞萱草的過程中起到了解憂的效果。萱草忘憂的故事起源也是一思婦思念遠人而於北堂種植萱草而忘憂。忘得是思念之苦。所謂無事生非,當有事可做,有物可把玩之時,想必這思念自然消解一些。而萱草在我國也被稱為母親花,「椿萱並茂」中「椿」指代父親,「萱」指代母親,古時候遊子遠行時,會在北堂種萱草,以期能消解母親思念之情,因此萱草也成為母親代指。北堂萱草茂盛,枝葉繁茂,也可指母親尚在,這萱草還有人照料。你看萱草開花,那花心處飽蘸的是母親的心血。「性強健,耐寒,華北可露地越冬,適應性強,喜溼潤也耐旱,喜陽光又耐半蔭。」萱草就像母親一樣,明明思念成河,卻死死的壓在自己心底,將自己的思念藏在北堂的屋蔭下,留給孩子的是暖暖的柔情,雖苦也堅強生存。
其二,萱草除觀賞外還可食用,可食用的萱草名為黃花菜,黃花菜性味甘涼,有止血、消炎、清熱、利溼、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從其療效上講,吃了之後,可能也會對鬱結於胸的思念之苦有好處。我們常常聽說「黃花菜都涼了」中的黃花菜正是萱草的一種。在我們老家那邊,他不叫黃花菜也不叫萱草,叫「金針」。小時候奶奶經常從老宅南邊的菜園裡拔一些野菜,最好吃的就是這「金針」。不知道誰撒的種子,天生天養,到最後進入人腹,來年春天再從地裡鑽出來,年年如此。金針口味很舒爽,記得小時候在老家,村裡誰家嫁娶,北方人都是喝大鍋菜的,在這大鍋菜裡加一把金針,吃進嘴裡滑而不膩,爽口勁道的很。一直以為金針是一種菜,沒想到竟是味藥,長大了才知道。後來好多年不在老家,也很少吃到了。
忘憂草於我而言,是兒時的記憶,是故鄉的泥土芬芳,是大地的滋養哺育,是書中的雪色微花,柔而堅毅;於人而言,是忘憂仙草,是治病良方,是口中的一道鮮,是心中的一處掛念。我們發現,不知不覺之間,這一株小草已經在千百年的風雨滄桑中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走進了我們心裡。孝親敬母,是華夏的孝;藥食同源,是荒時的生;忘憂解憂,是詩詞中的一道景;外柔內剛,是一種精神。
所謂中藥,不僅是病時的藥,限時的蜜膏粥膳。更是一種精粹,一種文化,土生土長於華夏,植根於中國大地的國粹。五千年的災荒病疫,靠著這一味味藥挺過來了。今天,一些人講沒有科學依據,中藥應當廢止。不知道是誰給你的底氣,讓你站出來逆著這前輩先祖,身上血脈,堂而皇之的講出這句話。
我們從不避諱自己的缺點,但是我們也從不卑躬屈膝。中藥確實存在問題,我們在改進,在學習,我們汲取西醫的優點。這是正確的方向道路,中華文化向來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著稱,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發展自身。但我想講的是我們不僅要同西醫結合,更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從史書典籍中發掘我們忽視的藥理知識,完善體系。同時在我看來,中醫還應打破門戶之見,不要再讓神乎其神的醫術失傳。所謂大醫至誠,對醫學的誠心需要更多的寬容。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以前世界醫學中最先進的醫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衛生事業客觀現實是西醫和中醫兩個醫學體系並存,傳統中醫藥與現代西醫藥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共同承擔和增進人民健康的任務,具有相當大的市場需求。」我們國家堅定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我們的中醫的未來尚在遠方,針灸申遺,我們的醫學文化正在為世界所接受,懸壺濟世的夢想終有一天會實現。
從小的夢想之一,就是有一身妙手回春的醫術,後來磕磕絆絆的走上了文科的路,這條心還沒死,僅僅把少年人一腔孤勇發洩在文字上,希望看到中醫發揚光大走向世界的一天。
——後記
<END>
本文由我刊徵稿發表,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能代表本刊觀點。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授權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tcmrun,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本微信平臺長期徵稿,徵稿郵箱cjcmmxinmeiti@126.com,稿酬豐厚,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繼續給大家推薦《大醫至簡 劉希彥解讀傷寒論》,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傷寒論》一書用嚴謹專業的態度,本著完全尊重原著的立場,逐條逐句解讀漢代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漢代經學的成就是以經解經,完全用經書的語境和文化背景來解。本書也繼承這一傳統,在解讀立場上本著嚴謹的態度,完全尊重醫聖立場,絕不引入醫聖不涉及的概念。力求將這本經典用現代人的語彙,清晰而準確的傳達給今天的讀者,為《傷寒論》的研究增添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