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耳朵上有個小小的洞,奶奶很高興,說這叫「天倉」,屬於聰明有福氣的象徵。小寶爸爸也有,而且兩邊耳朵都有呢。
這小洞除了有「天倉」的說法,還有「糧倉」,「富貴洞」等吉利的稱呼。
聽老人這麼說,小寶媽媽即使偶爾發現有一些油油的東西會從小寶耳朵上的小洞裡溜出來,也沒太在意。沒過多久,小寶的耳朵竟然腫了。
到醫院一檢查,才知道耳朵發炎了,而源頭就是耳朵上那個小洞。
耳朵上這個小洞到底是什麼?
這叫耳前瘻管,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耳畸形,是由於胚胎時期形成耳廓的結構發育不良導致的,也就是說,胎兒耳朵上本該閉合的地方沒有閉合,出現了小孔。
耳前瘻管一般出現在耳前,輕的僅僅是一個小凹點,有的會出現在耳後。而這種耳朵上的小洞,屬於顯性遺傳,家族裡同時好幾個人有都是正常的。
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洞
米飯耳朵上也有這樣的洞,但是與小寶的家長不同,米飯媽媽很重視這個小洞。因為米飯媽媽自己吃過虧,她說小時候老愛躺著哭,眼淚順著眼角流到了耳朵後面的小洞那裡,次數多了,就發炎了。等家長發現的時候,耳朵後面已經都腫了,最後還是去做了手術才解決問題。
雖然耳前瘻管看著只是一個小小的洞,但它卻是通向顱內,一旦感染髮炎,就會造成瘻管口周圍出現紅腫、疼痛甚至化膿的症狀。而且,出現膿腫後會很難癒合,部分症狀嚴重者還有可能會損傷耳膜,從而影響到聽力。
所以,出現感染以後,應儘早進行治療。治療不及時、不徹底的話,會造成日後的反覆感染,那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無事莫慌,有事莫等
平時如果沒有什麼症狀的話,耳朵上這個小洞洞是可以不用管的。
當擠壓時如果出現了少許稀薄粘液或是乳白色的粘粘的東西溢出,及時清理乾淨即可。但是,如果有繼發感染,則瘻管周圍會出現瘙癢、紅腫甚至溢膿,那就需要趕緊治療。
輕度感染,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局部熱敷以及正規的抗生素治療;重度感染比如形成了膿腫,則需要動手術,將膿腫處切開引流。感染情況被控制住後,再根據醫生的建議,看是否需要切除瘻管。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對於孩子來說,不管吃藥還是打針,都是受罪。所以,防患未然才是良策。
那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樣幫助孩子預防感染呢?
耳朵外廓也會有細菌,所以家長要告訴孩子耳朵癢的時候不要亂揉,如果將細菌揉進瘻管裡,會有發炎的風險哦。
平時家長要多給孩子清潔耳朵尤其是瘻管周圍。遊泳、洗澡哪怕是淋雨後,都要及時給孩子將水擦乾淨。
儘量少讓孩子吃重口味刺激性的食物,清淡飲食。易上火的零食也要少吃哦。
健康事,無小事。
家長多一點關注,孩子少一點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