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露天看電影
文:張天科
露天電影,對於六七十年代的老百姓來說,都有深刻的記憶。在那還沒有電視、文化生活比較單調的年代,看露天電影,人們就像遇到了一件喜事一樣,個個興高採烈,相信大家都還有深刻的記憶。
我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小的時候,遇到農村大隊的廣播裡通知看露天電影,就叫父母早早地做好下午飯吃,吃完飯以後,就會帶上小凳子,到操場上去號一個好位置。有時為了能在看電影的時候,能夠看到電影的全部內容,沒有人遮擋,還會上在樹上、橫坐在牆上,這樣才不怕農村的人講閒話,影響自己看電影。
那時候的人民公社有電影放映隊,在每個生產大隊輪流放演。夏天的時候電影要放得遲一些,冬天的時候要放得早一些。到了晚上,放映員到後從車上搬下電影設備,掛起放映的白色屏幕,然後架起投影儀,一般在八點開始,電影就正式開始放映了。下面圍坐了一大堆小孩,看放電影的新奇。
最記得小的時候,放的電影多數都是一些革命傳統的電影,比如《上甘領》、《地道戰》、《地雷戰》、《三進山城》、《鐵道遊擊隊》、《敵後武工隊》《洪湖赤衛隊》、《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南徵北戰》、《奇襲白虎團》、《閃閃的紅星》、《永不消失的電波》、《野火春風鬥古城》等這些都是有傳統教育意義的電影;還有前蘇聯的《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朝鮮的《賣花姑娘》、《看不見的戰線》等等。那時也有電影院,經濟條件不好,看一次伍角錢,都覺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記得七四、五年夏天,有一次附近的廠子放電影,影名叫《萬水千山》,歌頌紅軍長徵的事情,對外要收五分錢,我們還是少年兒童那來的錢,我便約上幾個夥伴從外面翻牆過去,結果被裡面看場子的人發現,亂打了一頓將我們轟出門外。眼看裡面電影已經開演了,門口還聚集了一大堆人進不去,忽然一群眾在後面猛推了一下,前邊的人支撐不住全部倒下,我和七八個小夥伴全被踩在了腳下,人們從我們的身上蜂擁而進,面對潮水般的人群,把門的幾個工作人員根本抵擋不住,就這樣人們全衝了進去。當時我只覺得眼前一片發黑,等清醒過來有人把我們從地上拉來的時候,仿佛死裡逃生,從死亡線上掙扎了過來一樣。
鄉情散文:露天看電影
到了80年代,想看的電影越來越多,影片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印象比較深的有《小花》、《廬山戀》、《少林寺》、《青松嶺》、《李雙雙》、《牧馬人》、《紅高梁》、《秋菊打官司》、《冰山上的來客》、《一江春水向東流》、《神密的大佛》、《高山下的花環》等影片,湧現出一批像陳衝、李連杰、劉曉花等影視名人。同期也引進了不少外國知名影片,如日本的《追捕》、《血凝》、印度的《流浪者》、《大蓬車》、法國的《佐羅》、《巴黎聖母院》、南斯拉夫的《橋》、《瓦爾特大戰塞拉耶佛》、美國的《第一滴血》、《虎膽龍威》等高光電影的精彩畫面至今仍歷歷在目,讓人過目難忘。那時的年少記性好,不僅能記住故事的情節,並且把電影中的臺詞記得滾瓜爛熟,和小夥伴表演得惟妙惟肖。
90年代,隨著國家的富裕和人民生活的好轉,彩色電視機代替黑白電視機進入了尋常百姓之家,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露天看電影,也不再那麼稀奇和熱鬧了。到了現在,能看的都是液晶電視,電視越來越清晰,看著越來越讓人舒服。如今家庭戶都用上了寬帶網絡、家庭影院,還有這移動智慧型手機,想看什麼電影就有啥電影,呆在家裡,躺在床上,就能一飽眼福,觀賞大片了。
時代的變化真是太大了,我們仿佛從原始古老的社會一下子就跨進了現代文明社會,讓人始料不及,誰能想到過去曾經讓人嚮往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早已塵封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露天電影再也不那麼吸引人了。儘管有時還會繼續放映,以前人潮湧動,人山人海觀看電影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
我現已有十幾年沒有在露天看過電影了,偶爾單位組織、或和朋友相約在電影院看過幾場電影。影劇院的環境和播放設施雖然很好,可我再也找不到兒時在露天看電影的那種感覺了。
也許是自己快要年過花甲,真的老了,總是喜歡懷念過去的東西,忘不了露天看電影的情景。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繫刪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土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