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露天看電影

2021-12-27 鄉土文學公眾號

鄉情散文:露天看電影

文:張天科

露天電影,對於六七十年代的老百姓來說,都有深刻的記憶。在那還沒有電視、文化生活比較單調的年代,看露天電影,人們就像遇到了一件喜事一樣,個個興高採烈,相信大家都還有深刻的記憶。

我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小的時候,遇到農村大隊的廣播裡通知看露天電影,就叫父母早早地做好下午飯吃,吃完飯以後,就會帶上小凳子,到操場上去號一個好位置。有時為了能在看電影的時候,能夠看到電影的全部內容,沒有人遮擋,還會上在樹上、橫坐在牆上,這樣才不怕農村的人講閒話,影響自己看電影。

那時候的人民公社有電影放映隊,在每個生產大隊輪流放演。夏天的時候電影要放得遲一些,冬天的時候要放得早一些。到了晚上,放映員到後從車上搬下電影設備,掛起放映的白色屏幕,然後架起投影儀,一般在八點開始,電影就正式開始放映了。下面圍坐了一大堆小孩,看放電影的新奇。

最記得小的時候,放的電影多數都是一些革命傳統的電影,比如《上甘領》、《地道戰》、《地雷戰》、《三進山城》、《鐵道遊擊隊》、《敵後武工隊》《洪湖赤衛隊》、《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南徵北戰》、《奇襲白虎團》、《閃閃的紅星》、《永不消失的電波》、《野火春風鬥古城》等這些都是有傳統教育意義的電影;還有前蘇聯的《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朝鮮的《賣花姑娘》、《看不見的戰線》等等。那時也有電影院,經濟條件不好,看一次伍角錢,都覺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記得七四、五年夏天,有一次附近的廠子放電影,影名叫《萬水千山》,歌頌紅軍長徵的事情,對外要收五分錢,我們還是少年兒童那來的錢,我便約上幾個夥伴從外面翻牆過去,結果被裡面看場子的人發現,亂打了一頓將我們轟出門外。眼看裡面電影已經開演了,門口還聚集了一大堆人進不去,忽然一群眾在後面猛推了一下,前邊的人支撐不住全部倒下,我和七八個小夥伴全被踩在了腳下,人們從我們的身上蜂擁而進,面對潮水般的人群,把門的幾個工作人員根本抵擋不住,就這樣人們全衝了進去。當時我只覺得眼前一片發黑,等清醒過來有人把我們從地上拉來的時候,仿佛死裡逃生,從死亡線上掙扎了過來一樣。

鄉情散文:露天看電影

到了80年代,想看的電影越來越多,影片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印象比較深的有《小花》、《廬山戀》、《少林寺》、《青松嶺》、《李雙雙》、《牧馬人》、《紅高梁》、《秋菊打官司》、《冰山上的來客》、《一江春水向東流》、《神密的大佛》、《高山下的花環》等影片,湧現出一批像陳衝、李連杰、劉曉花等影視名人。同期也引進了不少外國知名影片,如日本的《追捕》、《血凝》、印度的《流浪者》、《大蓬車》、法國的《佐羅》、《巴黎聖母院》、南斯拉夫的《橋》、《瓦爾特大戰塞拉耶佛》、美國的《第一滴血》、《虎膽龍威》等高光電影的精彩畫面至今仍歷歷在目,讓人過目難忘。那時的年少記性好,不僅能記住故事的情節,並且把電影中的臺詞記得滾瓜爛熟,和小夥伴表演得惟妙惟肖。

90年代,隨著國家的富裕和人民生活的好轉,彩色電視機代替黑白電視機進入了尋常百姓之家,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露天看電影,也不再那麼稀奇和熱鬧了。到了現在,能看的都是液晶電視,電視越來越清晰,看著越來越讓人舒服。如今家庭戶都用上了寬帶網絡、家庭影院,還有這移動智慧型手機,想看什麼電影就有啥電影,呆在家裡,躺在床上,就能一飽眼福,觀賞大片了。

時代的變化真是太大了,我們仿佛從原始古老的社會一下子就跨進了現代文明社會,讓人始料不及,誰能想到過去曾經讓人嚮往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早已塵封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露天電影再也不那麼吸引人了。儘管有時還會繼續放映,以前人潮湧動,人山人海觀看電影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

我現已有十幾年沒有在露天看過電影了,偶爾單位組織、或和朋友相約在電影院看過幾場電影。影劇院的環境和播放設施雖然很好,可我再也找不到兒時在露天看電影的那種感覺了。

也許是自己快要年過花甲,真的老了,總是喜歡懷念過去的東西,忘不了露天看電影的情景。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繫刪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土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散文||難忘部隊露天電影
    電影作為最早出現的綜合藝術形式,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之一。我喜歡看電影,無論是在農村看露天電影,還是在城裡的電影院裡看電影,都是視覺和聽覺上的一種享受。我還當過電影放映員,放過露天電影,放過城裡電影院裡的大屏電影,還在縣電影公司從事過農村電影發行放映管理工作,可以說對電影是情有獨鍾。不過,最使我難以忘懷的還是部隊的露天電影。
  • 鄉情散文:記憶中的蠶寶寶
    鄉情散文:記憶中的蠶寶寶文:楊曉光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叔叔從承德農林學校畢業,適逢唐山地區昌黎縣蠶種場初創時期,於是,
  • 鄉情散文:跟著大人值班守夜的記憶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鄉情散文:跟著大人值班守夜的記憶  文:吳建昌  記得小時候,總想證明自己已經不是
  • 陳小瓜鄉情散文之「董雞」
    陳小瓜鄉情散文《仙聖山》系列之「董雞」:           ——謹以此散文系列獻給所有慈愛的母親 屈腰掐一棵稻苗,我剝開禾苞看是否含漿。剩下的苞衣,銜在嘴裡看能否吹響一兩個音調。路過田埂缺口,我停下來看是否有泥鰍上水。孟夏的早晨,或許真有泥鰍匯集在下水處竭力搶先地往上爭水呢。
  • 【散文】 鮮章平 || 粽子裡的鄉情
    【散文】            粽子裡的鄉情鮮章平   「你個小鱉孫,精得很!」在《詩選刊》、《散文選刊》、《綠洲》、《伊犁河》等報刊發表散文、詩歌、小說等作品50多萬字,出版詩集《西部回聲》(與人合著)、《熱愛》、散文集《站在阿力瑪裡的土地上》、《阿力瑪裡記憶》、《三棵樹》、長篇小說《無處安放的愛情》等。
  • 上影節,在松江看露天電影
    歡迎在上海(松江)的影迷朋友,前來體驗露天電影的魅力~ 一部致敬電影誕生地、和法國經典電影,包羅萬象的戲中戲。生活流的劇本和平實無華的演繹烘託出法國社會的暗流湧動。歷史的影像依託那艘時代的大船、與船有關的人們以及他們的後代的故事,喚醒了現在的青年,走向逐漸清晰的未來…… @ye 97分。
  • 露天電影放映再現 電影院沒開門可以這樣看電影!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電影院暫時不能開門迎客的當下,露天放映是否能成為維護觀眾觀影熱情的一種途徑,同時也為電影放映企業謀求新的盈利渠道呢?釋放觀影熱情舊時情懷的當代投射「十裡八鄉的人都趕來看電影。 「第一場放映,可能是大家許久沒有看電影了。當第一個畫面出來的時候,全場掌聲雷動。」四川峨影一九五八電影城投資有限公司副經理張良對記者回憶道。
  •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難忘的兩件事情
    說起小時候看電影,故事還真不少。我是60後,那個時候沒有電視機,更沒有電腦和手機。要是有露天電影看,那是無論如何都要去的。我的外婆,擔心女孩子晚上去看電影會遇見壞人,給我姐妹三個講過無數女孩子被壞人強姦的故事,目的就是恐嚇、阻止我們晚上不要去看電影。但是只要是在方圓幾裡內有露天電影播放,肯定會約上一群同學去看的。看露天電影最難忘的事情有兩件:一是我因此高燒不退,二是我同學因此喪命。
  • 睇電影啦,這幾天沙旁又放起了大投影電影,一起來懷念下鄉村露天影院吧!
    很多年前,我們沒有電影院,一聽到有電影看,此事像插上了翅膀,傳遍全村,老老少少都知道、家家戶戶都清楚、男男女女喜上眉梢,全村的老少爺們———迫不及待,奔走相告。各位街坊,國慶期間,沙旁片又有這種露天電影看啦,你去看了嗎?據了解,1號和2號已經在沙旁街燈光球場連續放映兩個晚上,每晚七點整準時播放,一晚兩部!3\4號晚上就在西河村委球場上,接下來應該就是定安、永安、慶安村了,各位街坊,不要錯過了
  • 能在二環內看場露天電影太爽了
    昨天剛下班,53歲的田春丹就坐上了班車從清河往城裡趕,她要去位於南鑼鼓巷南口的南鑼書店看一場露天電影,這是她期待已久的事情。「都不記得上次看露天電影是什麼時候了」,她只記得,小時候,自己看過很多的露天電影,其中有《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兵張嘎》《鐵道遊擊隊》等等,對於電影的熱愛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 重溫這幾部、農村題材經典露天電影,感覺依然好看
    上周,電影頻道播放了懷舊電影《一路順風》,一下子勾起我對老電影的回憶。趕緊網上搜來小時候看過的那些經典電影,重溫了一部又一部。或許是打小從農村長大,我特別鍾愛農村題材的電影。尤其偏愛經典老電影。小時候,哪個村夜晚放露天電影,我都跟在人家後面,跑很遠去看。沒有座位,人又太矮小,銀幕下人頭攢動,根本看不見。
  • 馬未都|露天電影
    在電影院看電影是沒有看露天電影的那份快樂的,沒看過露天電影的孩子們可惜了。
  • 香港:民眾看露天電影,「包廂」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近日,香港,人們在中環金融區附近看露天電影,為了遵守防疫規定,室外空間也設置了保持社交距離的「包廂」,每個可容納2-4人。香港,人們在中環金融區附近看露天電影,為了遵守防疫規定,室外空間也設置了保持社交距離的「包廂」,每個可容納2-4人。
  • 光陰的故事:露天電影
    他們把露天電影變成溝通莊稼與收成、子女出息與婚嫁的機會,或者乾脆就是幾個老友一起抽抽旱菸,閒聊幾句,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難得清閒。看露天電影被他們變成親戚往來加深感情的機會。任何時候,看電影始終有一個功能就是談戀愛。我相信,一直以來,這樣的愛情故事從未間斷過。而對於我們小朋友來說,電影裡好多內容是看不懂的,有些看得似懂非懂,我們是去湊熱鬧的。如果問我們電影好不好?就一個標準:打戰猛不猛!
  • 光陰的故事:露天電影
    露天電影文/南山喬松01最早關於電影的記憶是父母去縣城電影院看《紅樓夢》,那場面,何止是萬人空巷。這部裡程碑式的電影觀影人次有14億,比後來5億人次的《少林寺》要大很多。電影放映的前幾天,村裡就傳開了,全村人都在談論《紅樓夢》。為了看這部電影,生產隊裡宣布放假,這在人民公社時代是很少見的!
  • 340期《紅豆》:【散文空間】露天影院的幕後悲劇
    他們的虔誠最終也沒能打動全村人的心,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肯出面。喬大兒子無奈,只好把老母親的遺骸送到殯儀館裡火化,最終連骨灰也沒有取回來,化作一縷青煙,不知飄向何處。許多我們以為只在電影裡才會發生的場面或者情節,有時候在現實生活中卻有著更為豐富的演繹。在那個物質匱乏、通訊閉塞的年代,露天影院不僅是孩子們夢中的天堂,也成為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秘密約會的據點。
  • 露天電影
    八九十年代,坪灘鎮的人家基本還買不起電視,每次放露天電影,熱鬧得就跟過節、趕大場一樣。縣城的放映隊要去哪個大隊、哪個村,消息總是一大早就沸沸揚揚流傳開了,瘟疫似的,也找不到源頭。晚飯大家都急急地扒幾口,然後呼朋引伴,即使隔了十幾裡地,也都不辭辛苦跑去。有時會撲個空,被假消息耽誤。回到鎮上,別人見他們拉長著一張臉,就知道多半沒看成,於是火上澆油:「看了啥好電影啊?」
  • 文化東城 | 來二環內,看一場露天電影吧!
    一下班,53歲的田春丹就坐上了班車從清河往城裡趕,她要去位於南鑼鼓巷南口的南鑼書店看一場露天電影「都不記得上次看露天電影是什麼時候了」,她只記得,小時候自己看過很多的露天電影現在,她成了一位資深影迷,光是去年,她就看了270多場電影,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大部分都是在位於小西天的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看的。」
  • 肖天丨鄉情
    作者:肖天咖啡已冷火腿沙拉飛以亂蠅酒招浮雕的窗口歲月流走金黃的杯聲你可記得我你可記得我秀髮披一肩流淌的女貞一隻竹背的絮語呢喃在石巷深處我是你報春的紫燕剪彩著旖旎的風景綿綿的細雨綿綿的鄉情攔幾重山水我聆聽竹簫的呼喚但瞬間便化作一團蟲嚶把名子胡亂寫在紙上然後撕去拋一地輕嘆與落英或者夢是渡舟子夜載去我相思的遊魂拍遍欄杆三千裡雲空依舊白雪掩去淺香的花徑即使如此我也要放出想像的鴿子借風抖開皎潔的羽翎沿陽光的囑託飛回故裡街上一片帶春的柳絮撫慰我凝重的鄉情作者簡介
  • 《百年鄉情 第二季》百年鄉情
    去年看這部劇時,想推薦給同學,《百年鄉情》不只是鄉村愛情故事,裡面包含了太多內容。看完這部劇,我覺得裡面的很多人物都是主角,卻沒有人是完美的,真的是這樣,但每個人身上又都有閃光的部分。在短短的一個劇集中就能解讀出很多內容,似乎每一集都是一個小電影,相同的背景與人物,不一樣的故事。      一年的時間我已經忘記了很多名字,但是卻記得劇開頭的那棵大樹在變換的天空下的影像和伴奏的音樂。百年鄉情大概就是真正生活在那裡的人對自己的村莊以及發生的事情百年不忘的情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