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手機介面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不知道那個部位怎麼說,同一個部位的iOS和Android的又有不同的稱呼,於是又要跟工程師大費周章地解釋自己現在在說的是哪個部位。除此之外,如果知道正確的稱呼的話,在開發時也比較能下對關鍵字找到自己要的資源。我一直都很想寫一篇文章來整理手機介面的部位介紹和比較,於是就有了這篇。
界面設計規範
iOS和android都各有一套自己的設計規範,iOS的叫做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android的叫做Material Design Guidelines。大家說iOS規範的比較嚴格,所以要先看iOS,但其實兩種都要看,不過我也是都沒全部看完啦,有問題的時候才會回去翻文件。
iOS和android還是有一些基本的區別。比方說iOS現在是使用舊金山,android是使用Roboto。另外android的材料設計是使用紙張投影的陰影效果做頁面,因此在設計的時候要注意陰影,並且多加利用陰影的使用。不過最簡單的就是使用草圖或是XD裡面內建的素材包,用複製貼上大法去改這些素材就不會錯。
狀態欄
手機上方這條顯示電量,wifi,訊號強度的東西都叫做Status Bar.Android的風格更為平面一點.iOS原本使用五個點來表示訊號強度,在iOS11中則改為使用像Android一樣的階梯狀符號顯示,應該是為了配合iPhoneX的瀏海空間而做的改變(真的很蠢)。
除了遊戲之外的app不建議把狀態欄隱藏起來,以便讓使用者有掌握感,而遊戲app則讓使用者更加沉浸在遊戲當中,營造出和現實脫離的感覺,通常會將status bar隱藏起來。
Android狀態欄
iOS狀態欄
Android - 應用欄,工具欄,操作欄/ iOS - 導航欄
這個用於顯示頁面標題,以及左右有其他功能鍵的部分,有不同的稱呼.iOS統一叫做導航欄.Android在材質設計裡面稱之為App Bar,但是在Android Studio的開發文件當中稱為Toolbar ,而在Android 5.0之前叫做Action Bar。
Android應用程式欄
iOS導航欄
搜索欄
Android,iOS的搜索功能統一稱為搜索欄,但互動方式不太一樣.Android的搜索欄是點擊應用欄上面的放大鏡之後在應用程式欄上面展開搜索欄,並且顯示過去的搜索紀錄。右側的圖標可以用語音輸入,開始輸入之後,麥克風會變成X叉叉,可以一鍵清除內容。下方同時顯示即時搜尋結果。點擊返回鍵之後離開搜尋功能。大家可以打開谷歌系列的應用程式試著搜尋看看,都是很標準的Material Design。
iOS的搜索欄通常顯示在上方,往下滑動的時候搜索欄消失,往上滑動的時候出現。開始輸入時會出現X叉叉取消符號,可以一鍵清除輸入內容,在搜尋框外部右側會顯示取消按鈕,點擊離開搜尋功能。在搜尋時下方也會同時顯示即時搜尋結果。
Android搜索欄
iOS搜索欄
Android - 標籤欄/ iOS - 範圍欄
這裡是一個易混淆的名詞。在應用欄/導航欄下方會有多個可以切換功能的按鈕,Android叫做Tab Bar,iOS叫做Scope Bar.iOS也有Tab Bar,但指的是螢幕下方用來切換功能用的那一條,因此很容易混淆,不過通常多跟工程師解釋兩句他還是會理解你的意思.Tab Bar / Scope Bar主要是用來切換不同的顯示方式。
例如從顯示全部的郵件標題,切換或只是顯示最近的郵件標題。或者像Facebook Messenger用來顯示全部訊息,群組訊息,陌生人訊息等等。基本上可以把它當作是大功能下的子功能分類。
Tab Bar原本是Android的設計,但現在iOS也會使用Android這種設計的Tab Bar。如果使用iOS的Scope Bar設計則通常不會超過三個以上的選項,因為不像Android標籤欄一樣可以將多餘的選項暫時隱藏起來,如果將四個選項並列的話,按鈕的可點選範圍就變得很小。同樣除了可以用點選切換之外,也可以往左往右滑作切換。
Android選項卡欄
iOS範圍欄
Android - 底部導航/ iOS - 標籤欄
這裡是易混淆名詞,請大家螢光筆拿出來畫重點。
底部導航原本是iOS才有的功能,因為Android下方有Android導航欄(就是返回/主頁/切換那三顆虛擬鍵),如果也把選項放在下方的話容易誤觸.Android比較喜歡把功能藏在Hamburger Menu裡面,但是在切換頁面時還要多一個動作,使用者也無法一眼得知有哪些功能可以使用。因此在下方的這種功能列也越來越普遍,Material Design也將Bottom Navigation放進了指導方針。
一般來說,為了避免使用者混淆圖標的意思,都會在圖標下用文字顯示功能名稱,直到產品成熟,使用者都非常了解這些圖標的意思之後才會拿掉。
Android預設的Bottom Navigation和iOS不太一樣,Android只要設定超過三個按鈕,就只會顯示當下active的那顆按鈕的說明文字,並且會將圖標放大。說實在的我覺得這種設計很醜。顯示說明文字就是為了要讓使用者知道這個功能是幹嘛的,用不到的時候就藏起來,使用者怎麼知道這顆按鈕點下去會發生什麼事.IOS則沒有這種問題,按鈕和說明文字都會固定顯示。同時考慮到觸及範圍,一般不會超過五個按鈕,避免誤觸。如果有超過五個以上的功能則可以考慮用hamburger menu藏起來。
之前和朋友討論過,這條功能鍵在的Android當中到底該放上面還是下面。他認為考慮到避免誤觸應該要放上面,像實的Android的介面一樣。而我個人的習慣是放下面,一是為了和iOS統一風格,再者是為上方預留Android標籤欄/ iOS Scope bar的空間,如此一來就可以同時使用下方切換大功能,用上方標籤欄切換子功能。我也問過幾個Android使用者,其實他們也已經習慣在下方切換功能,並不會有太嚴重的適應問題。
Android底部導航
Android - 底部表單/ iOS - 動作表/活動視圖
三個並排的點點的圖標表示顯示更多功能,點選後就會從畫面下方跳出以下的頁面,讓使用者做更多選擇,例如:分享,刪除,複製等等又或者按下分享按鈕後會顯示要用哪種方式分享。(順帶一提的Android和iOS的的分享圖標長得不一樣)
Android將這種從下面跳出來的彈出式頁面稱之為Bottom Sheets。而iOS又依功能不同再加細分。如果是用來顯示功能選項的(如下左圖),稱為Action Sheets。用來顯示分享方式的,稱為Activity Views。在iOS中當前除了預設文字為藍色之外,也可以用紅色顯示。通常在進行你不希望使用者做的動作(例如刪除)會使用紅色來提醒使用者再思考一下要不要這麼做。
Android底部表格
iOS操作表/活動視圖
Android - 對話框/ iOS - 警報
這種全版的彈出,機器人叫做對話框,iOS的叫做警報。這個動作會阻斷使用者對於應用程式操作的連續性,因此如非必要則應儘量避免使用。選項通常不會超過兩個,如果必須超過兩個可以考慮使用Bottom Sheets / Action Sheets,或是按按鈕直的並列排放。
另外,右下角圖片的這種狀況:「你確定要.嗎?」的問句,確定的選項應該直接用行為的名稱,以避免混淆例如:?「你確定嗎你將會清除所有的照片和影片」而確認的選項不應該是「確定/取消」,而是「清除/取消」來得更加直覺。
Android對話框
iOS彈窗
總結一下
Android和iOS對於手機畫面的各部位名稱都有不同的稱呼,尤其是在其欄目的指稱上特別容易混淆。最理想的狀況是能夠附上圖解說明,但如果可以正確地使用這些名稱是不是更帥氣更專業了呢?
不過也還是希望iOS和Android可以統一這些稱呼,尤其是Android,至少內部先統一一下吧Orz
*本文作者:Stephanie Kuo,密西根冰天雪地中的HCI碩士生,短期目標是靠著UX成為滯美臺勞,希望能透過中文和更多臺灣人分享UX。http://stephanie-kuo.com/
*參考資料
Android材質設計指南
https://material.io/guidelines/
iOS人機界面指南
https://developer.apple.com/ios/human-interface-guidelines/bars/navigation-bars/
▽
商務合作及投稿請聯繫曉黑
微信號:sezign01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設計在線學習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