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我的少女時代在天津(圖)

2020-12-22 天津日報

  12月14日凌晨病逝 享年95歲

  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從紅遍上海灘的「甜姐兒」到一代人心中的銀幕女神,再到妙筆生花的女作家,她由戲劇入行,上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拍電影,80年代跨界寫作,始終活躍在文藝領域。

  在影壇和文壇都留下舉足輕重影響的黃宗英,乃至整個黃氏家族,其實都和天津有著很深的淵源。黃宗江、黃宗淮、黃宗英、黃宗洛在南開、耀華的求學經歷,黃家在過去天津英租界樹德裡小樓的生活往事……和藝術結緣而被戲稱為「賣藝黃家」的黃氏一族,兄弟姐妹在津生活的那段時光就已經和「文藝」密不可分。

  考上南開進了耀華「特班」

  天津市地方史研究專家學者張紹祖曾拜訪過黃宗英,並聽她本人講述過自己少女時代在天津的經歷,「黃先生對天津很有感情。」

  祖籍浙江瑞安的黃宗英,出身書香門第,從京師第一蒙養園到青島江蘇路小學,9歲跟隨母親陳聰到天津投親,一直在津待到16歲。「黃宗英高小畢業以後,一心想考南開,實際也考上了,只是發榜當天,正趕上日本侵略軍進攻天津,她那天出門路過當時的中原公司,也就是現在和平路百貨大樓一帶,看見日本人把坦克車都開到路上來,街上大亂,便跟著人潮躲避。」而後打聽戰事,她才聽聞南開已被日本人轟炸,即便考上也沒法上學了,「這種情況下,她當時是很沮喪的。」

  時任耀華學校校長的趙天麟特別同情南開的老師和學生,於是在耀華開了「特班」,將南開的教師和學生收過來,「耀華那會兒學生就已經挺多了,所以就安排耀華的學生上午上課,南開的學生下午上課。」

  1937年到1940年,黃宗英由此進入「特班」「正式班」,上完了整個初中,不過高中只上了半年,1941年大哥黃宗江邀請她到上海,「正好有個工作機會,當演員,加上弟弟還要上學,有一定的家庭負擔,16歲的黃宗英就這樣去了上海。」

  化解弟弟的登臺尷尬

  據張紹祖回憶,黃宗英曾說起,那時候黃家就在過去天津英租界巴克斯道(今和平區保定道)樹德裡2號的一所樓房裡,「現在叫樹德北裡。英租界的中心,位置還是不錯的,一座三層磚木結構的小樓,比較講究。」有一種說法,樹德裡是1901年由中美合辦的東興洋行買辦葉興海在天津投資興建的,名字也是取「樹其功德」之意。

  黃宗英上學就在離家不遠的私立樹德小學,兩個姐姐維持家庭生活——一個在金城銀行當簿記,一個在山東齊魯醫院搞社會服務,「而抗戰前大哥黃宗江、二哥黃宗淮在南開中學讀書,倆人都很喜歡演戲。」

  樹德、南開、耀華,告別年少時期求學在津的日子,即便後來去了上海,黃宗英也時不時回天津、北京,「除了演出需要,畢竟她的家一直在天津。」張紹祖還談及,黃宗洛在天津上學時有個段子還和姐姐黃宗英有關——喜歡朗誦的小黃宗洛,有次趕上學校大會表演,上臺前本來背得滾瓜爛熟,結果一到臺上就愣住了,什麼也說不出來,黃宗英見弟弟尷尬,即刻走到臺前把他抱了下來,一起坐在臺下接著看節目。

  「黃氏三傑」 藝啟津門(圖)

  「過去京劇界有個『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錢』的老說法,將之用在『賣藝黃家』身上,雖不中亦不遠矣。」天津歷史文化研究學者唐文權出示了一張1937年南開中學演《國民公敵》的老照片,扮演女主角司各脫夫人的就是當時正在學校讀書的黃家老大黃宗江,「很多資料包括黃家人自己的回憶中都有這樣的一個觀點:天津給予了他們戲劇藝術的營養,甚至是後來戲劇工作的起點。」

  黃宗江 「萬家寶後南開最佳女演員」

  黃宗江曾自言,正是南開這樣一個環境成為他一生從事戲劇包括電影工作的起點。

  學長曹禺是榜樣

  「天津南開學校開啟了中國話劇的歷史進程。」唐文權介紹說,老校長張伯苓把話劇作為教育手段之一,不僅成立了北方最早話劇團體南開新劇團(當時話劇被稱為新劇),而且在編、演的同時,重視理論研究。「這樣的氛圍,對於從小受父輩京劇薰陶的黃宗江來說是如魚得水。」

  黃家曾以「五翰林」揚名,祖輩還曾參與維新變法,黃氏兄妹的父親黃曾銘雖然留學日本,但酷愛京劇,這直接影響到了子女。1935年,到天津的黃宗江、黃宗淮入南開中學學習。「1934年,曹禺的《雷雨》已經發表。」唐文權介紹,轉年,《雷雨》先後在日本東京和天津開始了國外國內的首演,黃宗江受到的「薰陶」最直接,尤其是中國第一個專業話劇團體中國旅行劇團在天津等地巡演,被黃宗江稱為「看過最好的《雷雨》」,而作者——學長曹禺也被黃宗江引為榜樣。

  初戀「成敗」都因話劇

  在南開中學,黃宗江並沒有參加南開劇社,他自言「還沒有資格」,但他還是以出演易卜生的《國民公敵》(現譯名《人民公敵》)中的女一號司各脫夫人登上了學校瑞庭禮堂的舞臺,而弟弟黃宗淮則飾演司各脫夫人之子。學生王松聲作為《南開高中學生》的評論員曾稱黃宗江是「萬家寶後南開最佳女演員」,重慶南開中學的一位校長也說過:「周恩來同志、曹禺同志、黃宗江同志是我們南開三大女演員。」

  南開中學的話劇環境被黃宗江譽為是自己一生從事話劇包括電影工作的起點。1937年,南開學校受到日軍轟炸後,他在耀華「特班」繼續學習,後考入燕京大學西語系。黃宗江在南開中學時,暗戀隔壁南開女中的學生,她曾演過歐陽予倩《回家之後》中的女主角。兩人考進燕京大學後,曾一起演《雷雨》裡的四鳳和周衝,結果「四鳳」的真愛是演「周萍」的演員,一氣之下黃宗江殉情自殺,所幸被救回。黃家老大的這段「初戀」真是「成也『話劇』敗也『話劇。』」

  黃宗洛  「零花錢都看戲聽曲了」

  在青島時,黃宗江曾帶著弟弟妹妹演戲「玩」,弟弟黃宗洛給他的印象是「笨嘴笨舌」,卻恰恰只有黃宗洛一直做演員。

  好成績的「四傑」

  提黃宗江、黃宗英和黃宗洛為「黃氏三傑」,而在黃家兄妹小時還有「黃門四傑」一說,就是黃家兄妹在青島讀書時,在學校的各年級排名,黃宗江、黃宗英都是第一,二哥黃宗淮第二,黃宗洛第四,擱現在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唐文權說,黃宗江還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姐姐,大姐黃瑞華畢業於南開大學,二姐黃燕玉畢業於齊魯大學;黃宗洛是隨姐姐黃宗英就讀於私立樹德小學,中學在耀華;黃宗江、宗淮、宗洛後都考入燕京大學。

  最迷天津曲藝園子

  「之前,在做天津曾經的曲藝園子文史記錄時,曾廣泛收集相關資料,其中就看到黃宗洛的一些觀曲記錄。」唐文權說,黃氏兄妹在1934年後到天津,正趕上天津曲藝最紅火的年代。

  黃家兄妹住的樹德裡,距離當時最火的曲藝、戲曲園子,如勸業場及其對面的小梨園、樊主教路與福熙將軍路交口(新華路和濱江道交口)新中央戲院、1936年建成的中國大戲院都相當近,在黃宗洛的口述回憶中,當時在津演出的那個時代的名角都看過,尤其著迷曲藝的鼓界大王劉寶全、白髮鼓王白雲鵬以及「年輕的」小彩舞、侯寶林等,「黃宗洛曾自言,當時的零花錢幾乎都用來買票看戲聽曲了,天津的這些藝術幾乎就是他的『藝術啟蒙教育』。」唐文權說,可能正因為童年時代戲曲曲藝的浸染,晚年他在電影《找樂》中扮演的京劇團退休人士老韓頭,才能被塑造得如此鮮活。

  新報記者 單煒煒 吳非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我自豪 我是天津人」(圖)
    」  張學友:「走遍世界各地我是天津人」  許麗麗:「願美麗天津天天春光美」  張碧晨:「天津我要為你歌唱」  昨天,天津這座美麗的城市迎來616歲生日,一場驚豔的燈光秀在津城地標——天津廣播電視塔上演,李光曦、於淑珍、關牧村等藝術家送上生日祝福,張學友、張碧晨、許麗麗也道出作為天津人的自豪。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天津女排 卸下「包袱」拼決賽(圖)
    新報訊【記者 張璐璐】2020-2021賽季中國女排超級聯賽決賽首回合較量將於今晚拉開戰幕,天津渤海銀行女排將迎戰老對手江蘇女排。昨天,天津隊進行了賽前最後一次針對性訓練,主帥王寶泉要求全隊要卸下包袱,全力以赴去拼對手。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泡咖啡館 「喝」一杯個性(圖)
    一間留得住客人的咖啡館,出品好喝的咖啡是本分;老闆的親切有趣是情分;個性的裝修、自烘焙、不定期活動等等是錦上添花……每日新報「尋味地鐵咖啡香」欄目,第二季接力,繼續推出了十餘期精彩推薦,層出不窮的津城咖啡館,乘著地鐵尋找中意的那一家,我們依然期待更多推薦。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津城咖啡前傳(圖)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作為九國租界地的天津,西洋生活方式較早引入了這座城市,吃西餐、喝咖啡,已經成了生活在本地的洋人、富商、小資,甚至一些作家、藝術家的生活常態。異域文化的湧動,帶動彼時天津成為北方最繁華的時尚都會。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探訪故居(圖)
    第二季首站以「傳奇少帥府 風雲督軍街」為主題,在天津張學良故居博物館一起探尋這位傳奇少帥的天津往事。聽講解,拍故居,復原的場景總能找到合適的角度,拍攝出往昔的感覺。  歡迎參加新報攝影俱樂部豐富的主題攝影活動,以今天的新鏡頭對準留存的老建築,開啟城市故事的大門。  「近在咫尺,一直未曾知曉,慚愧。」戲劇大師曹禺故居行,有人如此感嘆。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花開遍地 碩果錦程(圖)
    結合公益時長和綜合表現,優秀的春蕾少年不斷脫穎而出,走進大眾視線,也有更多的學子爭當「新時代好少年」。同時,大家也紛紛推薦出了自己心中的「天津好老師」。  回首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1月底「春蕾公益」向武漢一次性捐贈口罩2萬枚,得到武漢各家醫院認可以及後期得到武漢疫情防控指揮部的肯定,並頒發《榮譽證書》,也由此產生了「抗擊新冠肺炎·最美小志願者家庭」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美小志願者」榮譽稱號。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元旦春節促消費活動正式啟動(圖)
    新報訊【記者 郭曉瑩】為大力開展擴內需、促消費有關工作,搶抓元旦、春節、元宵節有利時機,進一步鞏固消費持續回暖態勢,營造濃厚節日氛圍,結合開展「津常購」活動有關要求,我市將在元旦春節期間組織開展系列促消費活動。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王寶泉練二傳 籃球「伺候」(圖)
    新報訊【記者 張璐璐】隨著2020-2021賽季中國女子排球超級聯賽第二階段比賽的結束,天津女排迎來了近一周的調整時間,昨天,全隊在廣東江門體育中心繼續展開強化訓練,通過運用籃球強化二傳的手感,副攻手也參與到一傳體系的訓練中。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濱海新區戰「疫」青年舉辦雲集體婚禮(圖)
    新報訊【記者 王月焜】11月28日上午,一場為奮戰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戰」一線的青年夫婦,精心準備的「雲」集體婚禮,在天津濱海新區隆重舉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新區廣大青年衝鋒在前、奮戰一線、不畏困難、擔當奉獻,投身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線戰役」,展現了新時代濱海青年應有的精神風貌。16對新人,也是32名抗「疫」戰友。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天津首屆大眾冰雪開板節開幕(圖)
    12月14日,天津首屆大眾冰雪開板節拉開帷幕,來自各地的冰雪愛好者齊聚薊洲國際滑雪場感受冰雪項目的魅力。  活動開始,現場響起了歡快的鼓點,專業滑雪愛好者排著整齊的隊伍,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的滑雪表演。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跟著專家梳理歷史脈絡(圖)
    同時本書還精選了百餘幅珍貴歷史圖片與中國傳統繪畫,搭配詳細的圖注,圖文互應,給讀者帶來更好的直觀感受。  呂思勉研究歷史注重排比史料,分類札記,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堅持不懈地涉獵古文獻,又廣泛閱讀新出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不像一般史書偏重時間線抑或圍繞帝王將相,《中國通史》著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歷史研究的目光轉向了常人常事,關注普通民眾的生活。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李旺:水墨畫的精髓是讓人 能接受、能看懂...
    李旺簡歷  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畫創作研究院研究員。作品被上海美術館、中國美術館、魯迅美術館等機構收藏。2017年10月,作品《中國式家庭結構》入選第十一屆義大利佛羅倫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並獲「洛倫佐」獎。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變身」籃球場 4千餘條共享單車輪胎「重生」
    新報訊【記者 李文博】昨日上午,天津市市政工程學校內兩塊嶄新的籃球場正式投入使用。與普通籃球場不同,這兩塊籃球場的地面,是由4000多條共享單車、電單車輪胎的再生材料,經過一系列無害化處理後製作而成,真正實現了共享單車的「循環利用」功能。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最美的季節 最好的讀書時光(圖)
    「天津,你真好看。」  最近,你的朋友圈一定被這樣的話和各種美麗的圖片刷屏了——秋色宜人的五大道,層林盡染的南翠屏……甚至是自家門口的小花園,開車經過的綠化帶都色彩炫麗,儘管天氣一天天冷起來,津城的「顏值」卻展現了另一種豔麗。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寶寶總夜咳 鼻子是主因
    新報訊【記者 李文博】秋冬季節一到,家長總會發現,孩子白天好好的,一到夜裡睡覺就會時不時咳嗽幾聲,嚴重的甚至會咳嗽得睡不著,嚴重影響孩子睡眠質量,如果時間長甚至影響孩子生長發育。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江志強:電影不是賺「快錢」的行業(圖)
    「老帶新」模式死磕新片  《赤狐書生》上映之後,網上的聲音「有贊有彈」,監製江志強談及創作初衷時表示:這部脫胎於小說《春江花月夜》的作品是4年前決定拍的,打動自己的在於故事中純真的少年情誼——「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總是回想到自己以前,『朋友』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我一路走來這麼打拼又到底是為了什麼?每天就是在思考這類問題,到最後還是覺得這個故事不拍有些可惜了。」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365天 不落幕(圖)
    以「數字賦能 共創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昨日在浙江烏鎮開幕,共有來自2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500餘名代表參會。  本次論壇圍繞疫情科學防控、助推數字經濟與科技創新、助力復工復產等主題,邀請來自國內外政府部門、國際組織、網際網路領域領軍企業的重要嘉賓進行思想交流,回應國內外普遍關切,引領數位技術創新趨勢。此次論壇將持續至11月24日,同期還將舉辦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直通烏鎮」全球網際網路大賽等活動。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九九話重陽 敬老孝親活動不重樣(圖)
    撰文/謝麗先  百場戲曲走進社區  「戲唱得真好,我很喜歡聽。我平時沒地方去,現在這裡一唱戲,我也不感到寂寞了,心裡很愉快。」頌禹裡社區張阿姨一提起戲曲進社區活動就很開心。10月21日,廣開街頌禹裡社區舉辦了「百場戲曲進社區」重陽節主題演出活動,為社區老人送上一份真摯的傳統文化盛宴。  演員們正氣凜然、唱腔渾厚,博得社區老人們陣陣掌聲。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小巷管家守護鄰裡 自發組織社區巡邏(圖)
    10月31日,隊員們走馬上任,她們年齡兼顧、自願結合,三人一組,周一至周四每日固定一組南北兩個院區巡視一小時,周五大家開交流會,會後集體巡邏,六日自由結合巡邏。巡邏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在群裡上報,遇到可以自行解決的問題隨手解決、及時處理。  除每天一組巡邏外,晚上阿姨們也經常自發組織一起穿上隊服在院區內打著手電巡視。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我是實習生沒時間哭(圖)
    等她擠進了地鐵,兩腳幾乎要懸空的時候,才收到對方的回信:「你還有工夫拍視頻,趕緊跑幾步追車吧,這兒就是這個節奏,你又不是來旅遊的,我剛跑著步上的車。」  小尹上大三,本來沒想到北京實習,可是,舍友前不久借著實習「投奔」在北京的男友去了。在那邊天天發秀恩愛的照片,總是吃吃喝喝好像過得挺滋潤,還總是催著小尹來北京。小尹也覺得找個在北京的好單位實習,對自己將來就業有益,也是好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