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凌晨病逝 享年95歲
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從紅遍上海灘的「甜姐兒」到一代人心中的銀幕女神,再到妙筆生花的女作家,她由戲劇入行,上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拍電影,80年代跨界寫作,始終活躍在文藝領域。
在影壇和文壇都留下舉足輕重影響的黃宗英,乃至整個黃氏家族,其實都和天津有著很深的淵源。黃宗江、黃宗淮、黃宗英、黃宗洛在南開、耀華的求學經歷,黃家在過去天津英租界樹德裡小樓的生活往事……和藝術結緣而被戲稱為「賣藝黃家」的黃氏一族,兄弟姐妹在津生活的那段時光就已經和「文藝」密不可分。
考上南開進了耀華「特班」
天津市地方史研究專家學者張紹祖曾拜訪過黃宗英,並聽她本人講述過自己少女時代在天津的經歷,「黃先生對天津很有感情。」
祖籍浙江瑞安的黃宗英,出身書香門第,從京師第一蒙養園到青島江蘇路小學,9歲跟隨母親陳聰到天津投親,一直在津待到16歲。「黃宗英高小畢業以後,一心想考南開,實際也考上了,只是發榜當天,正趕上日本侵略軍進攻天津,她那天出門路過當時的中原公司,也就是現在和平路百貨大樓一帶,看見日本人把坦克車都開到路上來,街上大亂,便跟著人潮躲避。」而後打聽戰事,她才聽聞南開已被日本人轟炸,即便考上也沒法上學了,「這種情況下,她當時是很沮喪的。」
時任耀華學校校長的趙天麟特別同情南開的老師和學生,於是在耀華開了「特班」,將南開的教師和學生收過來,「耀華那會兒學生就已經挺多了,所以就安排耀華的學生上午上課,南開的學生下午上課。」
1937年到1940年,黃宗英由此進入「特班」「正式班」,上完了整個初中,不過高中只上了半年,1941年大哥黃宗江邀請她到上海,「正好有個工作機會,當演員,加上弟弟還要上學,有一定的家庭負擔,16歲的黃宗英就這樣去了上海。」
化解弟弟的登臺尷尬
據張紹祖回憶,黃宗英曾說起,那時候黃家就在過去天津英租界巴克斯道(今和平區保定道)樹德裡2號的一所樓房裡,「現在叫樹德北裡。英租界的中心,位置還是不錯的,一座三層磚木結構的小樓,比較講究。」有一種說法,樹德裡是1901年由中美合辦的東興洋行買辦葉興海在天津投資興建的,名字也是取「樹其功德」之意。
黃宗英上學就在離家不遠的私立樹德小學,兩個姐姐維持家庭生活——一個在金城銀行當簿記,一個在山東齊魯醫院搞社會服務,「而抗戰前大哥黃宗江、二哥黃宗淮在南開中學讀書,倆人都很喜歡演戲。」
樹德、南開、耀華,告別年少時期求學在津的日子,即便後來去了上海,黃宗英也時不時回天津、北京,「除了演出需要,畢竟她的家一直在天津。」張紹祖還談及,黃宗洛在天津上學時有個段子還和姐姐黃宗英有關——喜歡朗誦的小黃宗洛,有次趕上學校大會表演,上臺前本來背得滾瓜爛熟,結果一到臺上就愣住了,什麼也說不出來,黃宗英見弟弟尷尬,即刻走到臺前把他抱了下來,一起坐在臺下接著看節目。
「黃氏三傑」 藝啟津門(圖)
「過去京劇界有個『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錢』的老說法,將之用在『賣藝黃家』身上,雖不中亦不遠矣。」天津歷史文化研究學者唐文權出示了一張1937年南開中學演《國民公敵》的老照片,扮演女主角司各脫夫人的就是當時正在學校讀書的黃家老大黃宗江,「很多資料包括黃家人自己的回憶中都有這樣的一個觀點:天津給予了他們戲劇藝術的營養,甚至是後來戲劇工作的起點。」
黃宗江 「萬家寶後南開最佳女演員」
黃宗江曾自言,正是南開這樣一個環境成為他一生從事戲劇包括電影工作的起點。
學長曹禺是榜樣
「天津南開學校開啟了中國話劇的歷史進程。」唐文權介紹說,老校長張伯苓把話劇作為教育手段之一,不僅成立了北方最早話劇團體南開新劇團(當時話劇被稱為新劇),而且在編、演的同時,重視理論研究。「這樣的氛圍,對於從小受父輩京劇薰陶的黃宗江來說是如魚得水。」
黃家曾以「五翰林」揚名,祖輩還曾參與維新變法,黃氏兄妹的父親黃曾銘雖然留學日本,但酷愛京劇,這直接影響到了子女。1935年,到天津的黃宗江、黃宗淮入南開中學學習。「1934年,曹禺的《雷雨》已經發表。」唐文權介紹,轉年,《雷雨》先後在日本東京和天津開始了國外國內的首演,黃宗江受到的「薰陶」最直接,尤其是中國第一個專業話劇團體中國旅行劇團在天津等地巡演,被黃宗江稱為「看過最好的《雷雨》」,而作者——學長曹禺也被黃宗江引為榜樣。
初戀「成敗」都因話劇
在南開中學,黃宗江並沒有參加南開劇社,他自言「還沒有資格」,但他還是以出演易卜生的《國民公敵》(現譯名《人民公敵》)中的女一號司各脫夫人登上了學校瑞庭禮堂的舞臺,而弟弟黃宗淮則飾演司各脫夫人之子。學生王松聲作為《南開高中學生》的評論員曾稱黃宗江是「萬家寶後南開最佳女演員」,重慶南開中學的一位校長也說過:「周恩來同志、曹禺同志、黃宗江同志是我們南開三大女演員。」
南開中學的話劇環境被黃宗江譽為是自己一生從事話劇包括電影工作的起點。1937年,南開學校受到日軍轟炸後,他在耀華「特班」繼續學習,後考入燕京大學西語系。黃宗江在南開中學時,暗戀隔壁南開女中的學生,她曾演過歐陽予倩《回家之後》中的女主角。兩人考進燕京大學後,曾一起演《雷雨》裡的四鳳和周衝,結果「四鳳」的真愛是演「周萍」的演員,一氣之下黃宗江殉情自殺,所幸被救回。黃家老大的這段「初戀」真是「成也『話劇』敗也『話劇。』」
黃宗洛 「零花錢都看戲聽曲了」
在青島時,黃宗江曾帶著弟弟妹妹演戲「玩」,弟弟黃宗洛給他的印象是「笨嘴笨舌」,卻恰恰只有黃宗洛一直做演員。
好成績的「四傑」
提黃宗江、黃宗英和黃宗洛為「黃氏三傑」,而在黃家兄妹小時還有「黃門四傑」一說,就是黃家兄妹在青島讀書時,在學校的各年級排名,黃宗江、黃宗英都是第一,二哥黃宗淮第二,黃宗洛第四,擱現在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唐文權說,黃宗江還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姐姐,大姐黃瑞華畢業於南開大學,二姐黃燕玉畢業於齊魯大學;黃宗洛是隨姐姐黃宗英就讀於私立樹德小學,中學在耀華;黃宗江、宗淮、宗洛後都考入燕京大學。
最迷天津曲藝園子
「之前,在做天津曾經的曲藝園子文史記錄時,曾廣泛收集相關資料,其中就看到黃宗洛的一些觀曲記錄。」唐文權說,黃氏兄妹在1934年後到天津,正趕上天津曲藝最紅火的年代。
黃家兄妹住的樹德裡,距離當時最火的曲藝、戲曲園子,如勸業場及其對面的小梨園、樊主教路與福熙將軍路交口(新華路和濱江道交口)新中央戲院、1936年建成的中國大戲院都相當近,在黃宗洛的口述回憶中,當時在津演出的那個時代的名角都看過,尤其著迷曲藝的鼓界大王劉寶全、白髮鼓王白雲鵬以及「年輕的」小彩舞、侯寶林等,「黃宗洛曾自言,當時的零花錢幾乎都用來買票看戲聽曲了,天津的這些藝術幾乎就是他的『藝術啟蒙教育』。」唐文權說,可能正因為童年時代戲曲曲藝的浸染,晚年他在電影《找樂》中扮演的京劇團退休人士老韓頭,才能被塑造得如此鮮活。
新報記者 單煒煒 吳非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