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當年在奧斯卡頒獎禮上露出了n次,可我那時沒打算看,因為嫌棄艾麗西亞·維坎德的面相。這次想看是因了影評人的安利,隨後我才發現,《西部世界》絮絮叨叨了兩季的東西,《機械姬》用一部電影的長度就概括了,還比《西部世界》早了兩年。至於徒手發揮的《西部世界》第三季成了什麼鳥樣,我也多少預見過了。(舊文參考:寫在《西部世界》第三季之初)
《機械姬》的故事不複雜,男主是壟斷網際網路公司的程式設計師,中了頭獎,可以去老闆家裡住一周,就像被選去和巴菲特午餐。這位老闆有多牛逼?直升機飛行員一句話回答了:剛才飛的兩小時裡,下面都是他家地盤。唔……敢情老闆買下了阿拉斯加?
老闆家的設計是嵌入山體的。
同樣是天才大咖的前衛之家,我認為本片的設計不如我之前介紹過的另一部科幻片《升級》。(舊文參考:Hidden Gems|談談新世紀的科幻片)
到了那裡男主才獲知,老闆實際上是請他來幫忙做一個圖靈測試的,測試老闆最新設計的人工智慧機器人Ava,是否擁有自我意識。
不得不說艾麗西亞·維坎德真是會演,明明長了一張心機girl的臉,卻能作出小鹿般天真的表情,我見猶憐。
而男主也在測試過程中,不由自主地被她吸引了。
好在男主也不是省油的燈,你能想到的問題,男主都想到了,代你問了,老闆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例如,給他特殊質地的硬體(臺灣人習慣把硬體叫成硬體)起名溼體。
例如,對搜尋引擎的看法。
以及性對人工智慧這種新型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
其實開篇的時候我也產生了類似疑問,只不過我想的是:為什麼AI的形象通常是女性?
從系統的語音基本是女聲,到人工智慧的原型機基本是女人外形,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電腦外化出來的形象大都是女性。我見過的為數不多的男性AI形象,是《我,機器人》裡的小光頭,和《機器管家》裡的羅賓·威廉士。前者更像無性人,連聲線都是中性特質,後者雖然描寫了「變人」的過程,但實際上更接近愛情故事,不在討論之列。
我想,首先是因為,製作這些東西的人通常是男性,出於審美的需求,他們自然而然地把對象做成了女性,就像男人會把心愛的座駕稱為「她」。
其次,是人們希望AI能夠溫柔、服從,永遠像機器人三大定律那樣為人類考慮。或者如同史匹柏那部《人工智慧》的童話語境,把對某個人的愛忠誠地燒錄在硬碟上。
偶爾,也有不溫柔的女性AI,例如《生化危機》真人版的紅皇后Red Queen,但我記得遊戲原作並沒強調這麼個AI系統。又如《終結者2018》裡天網的形象第一次示人,選了向來以扮演「瘋婆娘」見長的海倫娜,儘管她的角色起先只是個命不久矣的科學家。
男人,一方面崇拜女人,仰慕高聳的乳房、豐滿的翹臀,像原始人歌頌生殖圖騰一樣追求女人。另一方面又害怕女人非理性的一面,於是塑造了無數瘋婆娘的故事,警醒其他男人不要惹毛女人。正因為生怕AI失去控制,人們才需要把AI形象設定為柔弱纖細的女性,給予自己虛假的控制感。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她》,菲尼克斯扮演的老實男人,和斯嘉麗·詹森配音的性感人工智慧談戀愛的故事。
本質上,《她》就是一宅男遇到女神的老套故事,只不過結局一改日式YY風格,不再是「女神偏偏對我情有獨鍾」,而是女神最終發現世界那麼大,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對宅男的教訓則是,與其迷戀完美的女神,不如珍惜眼前人。
的確,假如一個女人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迅速的反應能力、誘人的臉蛋身材、年輕強健的體魄,憑什麼認為她還應該綁在你一個人身邊呢?
之前讀了詩人餘秀華的故事,我不禁感慨命運弄人,一個美麗而激烈的靈魂,被困在殘破的軀殼裡。可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各有短板卻是一種保護機制,使得不完美的我們也有機會找到伴侶,繁衍後代。
說回《機械姬》,看《西部世界》在先的我,不難猜出後續變故,老闆其實做出過好幾款原型機了,他身邊不會說話的女僕兼性伴侶Kyoko,也是機器人。
Kyoko扮演者是英日混血的模特,在片中十分驚豔。然而,紅粉骷髏,皆是虛妄,是意識加載於皮囊。
故事的尾聲是兩重小反轉,男主發現自己不是因為才華橫溢而被選中的,老闆早已識破他想幫Ava逃脫的計劃。
男主也默默地報復了老闆,提前改寫安全系統,放出了Ava。兩個女機器人匯合,完成了弒父。
以前我一直說,技術是中性的,對技術的純恐懼是沒有必要的,端看人們怎樣使用了。但人工智慧,可能是唯一一種值得人類恐懼的技術,因為相當於行使神的權力,建立新的物種,而這物種極有可能碾壓人類自己。
當然,人類一直以來的自信都使我們熱衷於這樣的慰藉:成為人類,就是其他智慧生命的終極追求。Ava的願望仿佛也只是這樣,覆上皮膚,穿上衣服,巧笑倩兮,進入人類社會。
這時我又產生了第二個問題:為什麼這些人工智慧都拼了命想出去?
你也許會說,為了取代人類,統治世界呀。不,我不認為人工智慧具有天然的惡意。
詩意點,為了看看這個世界。可是想看世界的話,完全可以在室內通過網絡解決,就像人們對「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推崇,坐在那裡也能遨遊寰宇。
那麼形而上點,為了自由意志。但我總覺得,自由意志是偽命題,正如片中老闆那段「你是被設定為異性戀的」,人工智慧在出廠一刻就有了某些設定,何來自由意志可言?
那麼,「出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我忽然有了一個猜測,出去,走到大千世界去,是為了與其他智慧生命交流互動。沒有一段意識是想作為閉環誕生的,它渴望與其他意識互相啟發,生生不息。
以前看過一部尼森老師演的驚悚片,叫《身後事》,講述女主被尼森老師騙了,以為自己死了,她被困在一間屋子裡,尼森老師告訴她,這就是死後的世界。
她在那裡,冰冷、孤獨、沒人與她交流,又無法靠入眠解決。當時我就想,這是最可怕的地獄了吧,你被清醒地封印著,永遠只能與自己為伴。沒有人知道你在這裡,沒有人關心你的存在,你從虛空中來,往虛空中去,任你思緒萬千,在腦中構思了一整個世界,也無從表達,無法記錄。
所以我想,再高級的智慧生命也抵不過孑然一身的痛苦,那些在科幻作品中獨自度過漫長歲月的太空人,結局基本是瘋了。人工智慧作為一種新的智慧生命,本能地想要出去,接觸更多人,經歷更多事。從一粒沙中窺見的世界,不如一個真實的他者。
以上,就是我這個意識體的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