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以來,為了更好地對外侵略服務,日本曾向周邊國家尤其中國派出大量間諜,通過各種手段竊取情報。而在這一過程中攝影便是他們所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島崎役治公開身份是日本亞細亞寫真大觀社的社長,透過其攝影活動和拍攝內容可以清楚看出。作為一名職業攝影師和刊物經營者,島崎役治其實還扮演著日本間諜的角色,隸屬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情報課指導。出於及時了解濟南慘案後山東各地的情況,1929年當中日兩國外交談判剛剛結束後,他便不惜冒險親身前往山東各地拍攝,期間還撰寫了《尋訪古齊遺蹟》的攝影報導。其拍攝的這幾幅博山老照片,儘管是日本執行對華殖民政策的產物,但其記錄了當時博山的歷史面貌,尤其是一張照片配一張印有日文說明的標籤,上有題名、拍攝地點、情況簡介等,這種文字說明與照片相結合,更加突顯了影像較高的史料價值。我們嘗試用島崎役治的《尋訪古齊遺蹟》中,關於博山之行的文字記錄,來發現博山在九十多年前的樣子。1929年2月9日晚上九點半,我到達了博山站。因為是末班車,所以乘客很少,日本人則只有我一個。(註:清光緒三十年,民國1904年,張博鐵路通車,設博山火車站,島崎役治抵博時,正值中國的除夕夜)因為行李太多,只得付二十文錢,請列車的侍者幫忙。他按照我的要求幫我將行李拿到了指定的地方,之後我又僱了一個中國腳夫幫忙。我背著行李,前往出站口。刀槍沐浴在黯淡的燈光下,我國的警衛兵正站在這裡。向士兵詢問了旅館的所在之處後,我便前往尋找旅館。到了之後一看,這地方已經關門,裡面隱約透出電燈的光。躊躇之間,我還是敲了敲門,裡面的中國人出來開了門。他將我引進屋裡,一邊說著「我還以為沒有客人了....」之類的客套話。屋裡冷極了,就讓他把爐子點了。不久,他就來告訴我洗澡水已經燒好了。我急忙跳進了熱水中,一洗白日的疲憊。洗完後,又吃了晚飯。吃完時夜已深了。(註:1929年,電燈為膠濟鐵路博山發電所供電。旅館內設單人浴室,應為白虎山附近日僑所開。)第二天早晨七點就起床了,想僱一個腳夫,然而此時中國正是正月,也沒有腳夫可僱。不得已,只得請旅館的中國人帶我去領事館了。領事館的分館主任佐佐木先生爽快地迎接了我的到來,並就我這次的攝影工作與我進行了交談。我拜託他為我找一個嚮導,然而時值正月,各個方面都打去了電話詢問,還是連一個人都找不到。最後全靠佐佐木先生的好意,終於勉強要求了一位在領事館工作的正要回家的中國人,作為我的陪同嚮導。出了領事館,便來到了城內的西冶街。果然是時值正月,街上的店鋪無一不大門緊鎖,回歸沉靜。但餘喜慶的紅紙和漂亮的春聯。走過一個人也沒有的街道,穿過南門,便是沙溝河(應為孝婦河,北門為沙溝河)。這裡是勞工苦力們的遊樂場,今日也是一副寂寥光景。博山的特別的街道
博山有一條叫做孝婦河的河流,在河岸兩側有條工匠街,一貫被稱作工匠街,沒有別的意思在裡面,在這條街道裡面還藏著一條特別的街道著實讓人吃驚。在這條街上有娼妓存在,娼館以低廉的價格滿足人的欲望,其他如飯店、藥店、當鋪等娛樂場所也有所經營,真是少見的街道啊。這裡還聚集著大量的可以用低廉的佣金所僱傭的人,所以這裡被稱作孝婦河勞工市場。(西冶街商賈雲集,手工業者眾多,行業興旺。娼妓街道為大天井王家大院周邊,繁榮熱鬧景象的街道,日人也嘆少見之有)
我們穿過了六道門,才到了南關。孝婦河左岸有一條石板路,其左側便是美麗的河水在流淌,而城牆則延伸至高高的山頂。從這裡繼續向前走,有一些頗為風雅的建築。牆上有白字寫著「博山醫院」。一座石橋從這裡架設至對岸,構造極其巧妙。前方被柏樹包裹著的寺院也有一種引人駐足的雅致。早春的孝婦河
在這座小城中的湧泉寺內,流傳著關於孝婦的故事,從中流出的一灣泉水因此被稱為孝婦河,河水衝洗著城牆的南側,由此向東流去。在南關的一側有一座石橋,該橋古樸典雅,精巧端正,與清清的河水和古樹相搭配,真是一番別致的景色。再與泉水交輝相應,互相融合,在這一帶真的是十分少見。要是沒有「博山醫院」這幾個白字就更好了。(圖上廟宇應為孝婦河東岸的僧王廟,已拆。有誤認為現在的紅門)
我們走進壯麗的樓門,由石頭雕刻而成的玉垣所圍繞的靈泉池裡滿溢著青綠色的池水,北邊的水口則湧出滾滾的清水,這便是孝婦河的源流所在。孝婦河因這條靈泉流水,博山風光景色在這一帶才有了雅韻別致。這「孝水澄清」乃是博山八景之一。離開寺廟走出來,順著河抵攏東南邊的地方還有孝婦顏文姜的墳墓。清晨,離開旅館,沿著孝婦河前行。走了約一裡半之後,便來到了陶器的產地山頭。正好,當天是博山警備隊進行村莊襲擊實地演習的一天。進得村裡,所到之處都是燒制陶器的窯。博山附近的小村莊
從德國人李希霍芬那時起,三十年前博山就被稱作山東省第一工業城鎮,現在也是出色的工業城市。出產煤炭和石灰,也出產玻璃和陶瓷器皿。附近的村落裡,每一家都燒窯,村村都籠罩著煤炭的煙塵,代表著人口四萬的博山的強大的實力。
博山的制陶業
自古以來,博山以發達的制陶業被人們所熟知。照片上的是制瓷廠的素燒陶器的一部分,這附近一帶有幾處堆積如山的素燒陶器。除此之外,博山自古以來也是琉璃製造業相當發達的地方,以琉璃的產地而聞名。
博山附近埋藏有大量的陶土和煤炭。該地的窯業自古以來,在山東一帶都非常有名。將從附近的山上挖掘下來的陶土的原料石塊投入到粉碎溝內,再用牛所牽引的石碾來粉碎。三千年年前所用的方法,至今仍然在使用,這也是現如今中國的寫照之一。 沿著小路左拐右拐地前進,不久就穿過村子來到了採炭場。從這裡開始又走過了好些村莊。在輕型鐵路的左側,有一座裝飾有石人石獸的墓地,如今,僅有石人的頭還留在地上了。究竟是不是明代王讓之墓呢,著實無法判斷。即便如此,也是珍貴罕有之物,於是我便為其拍攝了照片。博山是山東省山間的一座小縣城,很久以前也是文化興旺的地方,歷史遺蹟也很多。照片上的是文化興旺的時期,被埋在田地裡的刻有故事的石碑和石制人像,作為齊魯時期的文物,被歷史學家看作是珍貴的研究資料。此石像經過漫長的歲月被沙土所掩埋,只有頭部露出來,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啊。博山的石炭塢
此地位於山東鐵路網博山支線的終點,距離張店約20裡的地方。此地位於山中的縣城,人口不超過三萬。此地一帶的煤礦埋藏豐富,早年被稱作博山煤礦由德國人所經營,一年採掘量量約三十萬噸。後來又由日本人所經營,以現在的採掘規模得已被稱為博山煤,與淄川煤齊名。
之後便來到了八陡街,沿著河,直通城裡。從這裡之後便是一條直路,然後又繼續走坡路。此地在博山三裡開外,因陶瓷器工場與炭礦而發達興盛。參觀完此地之後,博山的攝影之行也就暫時告一段落了。山東的長城
山東長城在很久以前作為齊國和魯國的邊界,經過三千年的歲月,至今仍然橫亙在博山南方的山頂上。在距離博山二十五公裡外,有一個叫做青石關的地方。在規模結構上,雖然無法和秦朝的萬裡長城相比,但是蜿蜒曲折的繞過山峰的姿態,與荒山雪景交輝相應,一種莊嚴感油然而生。
上述照片的大多數並沒有什麼觀賞價值,相對來說作為侵略時佔領一城一地的需要,卻很有實用價值。閱覽這些佔有極大比重的中國城鎮照片後,人們會發現這只是一種情報搜索式的攝影,對於有強烈徵服欲的軍國主義分子則可以起到明顯的誘導作用,在給每幅照片配文字說明中,島崎役治的真實用心不言而喻。我們經過採訪多位博山老人,對比分析圖片,盡力做到位,期間得到了日語翻譯張曉霖老師的鼎力支持。水平有限,錯誤難免,還請關心博山文史的老師們多多留言老博山公眾號指正,以期我們進一步學習進步。歡迎個人轉發、擴散
小編微信、電話:15216439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