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美食博山,關注每周20萬人都在看的博山人的自媒體,可每天收到關於家鄉的新鮮事、文化故事,好看、好玩、好吃這裡都有! 小編微信:msboshan
投搞:msboshan@163.com 廣告:13365330683
划拳最早稱手勢令。也叫猜枚、猜拳、豁拳等。博山俗稱划拳。博山人是從何時開始划拳,予還未從稽考,只是從明朝人謝肇淛的《五雜俎》一書中來看,划拳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其歷史久遠。
划拳成為一種飲酒娛樂遊戲應屬酒文化的範疇,也是對酒文化的一種發展和延伸。這種形式在我國南北通用,不僅大同小異,而且與其地理位置、經濟條件、人文資源及歷史文化密切相關。
博山,古稱顏神,地處齊魯腹地。煤炭、陶瓷、玻璃三大產業在唐宋時期已發展興盛。明代李攀龍在《顏神鎮石城記》中,謂顏神「是淄、萊、新、益之間一都會哉!」清代以前顏神、景芝、張秋三鎮就撰有鎮志,被世人稱為「山東三大古鎮」。那時顏神實力居三鎮之首,故有「視下邑不啻倍之,」一個顏神鎮交的稅競是當時下等縣城的一倍以上,反映出了當時顏神鎮在魯中的地位和繁榮。據康熙四十八年《趙宦認稅碑》記載,那時的顏神鎮就有認稅「九行」的商業體系。宴會飲食習俗方面則「俗以奢為厚」。故本邑望族之後張聯翼撰寫了《重訂儉約六則》。他是順治十年(1671)拔貢生,其父張曉,是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張聯翼提出「簡約六則」旨在勸諭顏神鎮的鄉大夫階層和市民社會移風易俗,崇尚節儉。(見孫啟新先生《明清時期的宴會習俗》一文)。當時較早的酒館就有幾十家之多,比較早的如雙盛居。雙盛居的東家姓蘇,又有蘇家館之稱。「其前輩蘇允孝於乾隆末年由福山遷入顏神博山大街中永住,業廚開小館、傳數代。」(見高延泰先生《清末民初兩名館》一文)。
酒店越昌盛,酒文化也越顯濃厚,划拳習俗在獨特的城鎮飲食文化中更體現的淋漓盡致。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划拳之習大熾,只要走到酒館、飯店,老遠就聽到猜拳行令的吆喝聲,若是下雨陰天,此聲尤烈,和不遠處河灘、水灣青蛙的叫聲連成一片,此起彼伏,遙相呼應,有相映成趣之妙,所以在博山早就有喝酒叫「過陰天」之說,這「過陰天」其中還隱約著有另一番似乎吆喝兩聲,劃把拳的意思。
說心裡話,划拳之聲對愛好者而言是極有吸引力的,吾剛入門時,甚是著迷,聽見有此聲心裡就發癢,手指就鬼使神差的舞爪幾下,自我欣賞,且陶醉於心的暗自咕囔:「六來財啊,七是巧」真正「夥迷人似的」。那時進了合適的場合上逢酒必劃,甚至穿(串)席找人劃,遇到划拳老架子高手,自然是對人家從心裡畢恭畢敬,點菸倒茶套近乎,生怕人家不和咱劃把拳了,如饑似渴求點撥,即便是劃得一敗塗地,也更是虔誠有加,佩服有餘。空閒時在暗地裡細心琢磨「隔指拳」,埋頭苦練「正反變幻拳」,主攻對方「眼色拳」……總想在場面上爭上個「一宿沒伸腿----好(蜷)拳」的名聲。也覬覦著「楊二郎的狗----神(犬)拳」的桂冠……難料酒場險惡,人外有人,酒場之上,高手如雲,經常是站著進去、躺著出來,屢戰屢敗以醉的找不到家門為常事,不提也罷,提起來真是貽笑大方了。
研究划拳看似簡單,從零到十就十一個數字,要想劃好也非易事。十一個數字用典故巧妙呼出,且語帶吉祥、祝福之意,雙方同時伸出手指並各說一個數字,誰說的數目跟雙方所伸手指的總數相符,誰就算贏,輸者喝酒。
在博山常見划拳有一字清:從零到十突出數字,數字後面可加點綴音,博山土語腔調加入其中確有味道。如:「寶嗹,妖尼,倆個,仨呀……滿嗹」。或者用較長的拖音來重複這個數:「寶寶寶啊、妖妖妖嗹、倆倆倆、……滿滿滿」。
二字令。如「寶對、獨敬、倆好、三元、四喜、五魁、六順、七巧、發財、酒到、十全」。
三字令。如:「寶對錘、一心敬、倆人好、三桃園、四季財、五魁首、六來順、七是巧、八駿馬、酒到手、滿園春」。
四字令。如:「寶錘一對、獨佔花魁、二龍戲珠、三星高照、四季來財、五子登科、六六大順、巧到你手、八仙慶壽、快吃快喝、十全十美」。也有五字以上的隨心所欲呼法。如:「桃園三結義」、「酒到你手快喝酒」、「滿福滿壽滿園春」。
還有一種酒令,是按規定的格式來進行划拳,好似詩詞的詞牌及戲曲的曲牌一樣有板有眼有過門,固定的內容再加雜著博山獨特的方言俚語開始唱拳,聽起來和兩位在唱戲般,倒也好聽。如:<<一隻螃蟹>>:「一隻螃蟹八隻腳、兩顆眼睛(用手比劃)這麼大一顆。(開始划拳)該誰喝……該誰喝」贏者一方可在「該誰喝」換成「該你喝」,輸者一方也隨應一句「該我喝」,一拳結束。這時划拳雙方酒至微醺、臉紅耳熱、擼起袖子、瞪大眼珠、如臨大敵、粗放豪氣、一覽無餘。再如《高高山上一幢碑》:「高高山上一幢碑,二人划拳打壘堆,壘堆打、打壘堆(開始划拳)該誰的……該誰的」,同樣贏者順口來句「該你的」。這種拳棋逢對手,難分輸贏,激烈時,雙方可近距離站立起來劃,搖頭晃膀,哆嗦著拳好像在跳舞蹈一般。
相比之下《一輛馬車》略顯文範些「一輛馬車倆馬拉,上面坐著她姊妹仨,翠紅、翠綠和翠花(開始划拳)該誰喝……該誰喝……」「該你喝「,「該我喝」,和上面所述套路一樣,此酒令尤其適應年齡略長點的拳家爺們,聲嗓也不宜過高,詐猛一看還認為兩人伸長脖子紅著臉出著指頭在算帳呢!
翻開我國的酒令歷史雖五花八門、品類繁多,大體可分為雅令和通令兩大類,雅令最受歡迎,僅見於史集的雅令就有:四書令、花枝令、人名令、詩令、謎語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對字令、彩雲令等。
划拳不僅僅是手和嘴配合完成的項目,而且對一些典故的巧妙應用必須能引經據典、當場構思、即席應對,是要有一定廣泛知識和較深厚文化底蘊才能運用自如的,所以說划拳行令也是最能展示飲者才思的項目。餘搜集從零到十數字裡的所含文化內涵,僅供參考,權當引玉之磚。
寶一對:寶貝、元寶都是財富、發財的意思。
一心敬:其意源自杜甫詩《高都護驄馬行》中「與人一心成大功」句。
二龍戲珠:寓意吉祥如意。
三星高照:指福、祿、壽三星。
四喜臨門:借用古人的「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四大喜詩句。
五魁首:是「五經魁首」的簡化:即《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春秋》。
六六大順,根據《左傳》「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謂之六順也」。
七是巧:寓指七月初七,天上銀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俗稱「乞巧」因「乞」「七」諧音故之。
八駿馬:傳說周穆王曾經駕馭有八駿馬。唐李商隱有《瑤池》詩云「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
九到手:九、酒、久皆諧音,酒到手之意,也有長久之意。《史記》有「建六安之勢,成長久之業。」博山呼九為「快到了」竊為從零數到九應該是「快」到十了的意思。
十全十美:美滿、圓滿之意。清乾隆帝自翊為文治武功,福祿壽俱全。號「十全老人」。
在划拳行令的時候,現場需要規則及忌諱,因此往往席間要推出一位公認的「德高望」作為令官,博山稱為「掌拳」,安排划拳順序,裁判輸贏,制定規則,一般裁判一對行令者,有六拳定輸贏,二四大平拳,一五不過等。有劃十二拳為劃一年之講,替拳、擋拳、砸拳首先講明使用左右拳之規,講清「幹覓漢」或「擋吃擋喝」之分。對划拳中出現失誤或出「臭拳」者,按事先講明,照規罰酒,至於套拳,愛拳之規便由雙方劃前商定。忌諱一事「都是三十年老中醫—誰也都明白。
」博山人划拳一般都有免五之俗。五,即五魁首,系「五經魁首」的簡化,有金榜題名、飛黃騰達之意,為什麼這麼好的寓意卻要忌諱呢?
事情是這樣的: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成祖朱棣自恃才華,在一次科考中想顯露一下自己,便改名扮成舉子混入考場。沒想到發榜時才得了個第五名。他十分氣惱,一怒之下便去質問主考官。主考官回答:「連第五名還是勉強的」邊抬頭看,啊!原來是當今皇上,頓時嚇得魂不附體。朱棣怕傳播出去丟了面子,沒再說話便拂袖而去,主考官怕得罪皇上,金榜已出又不能再改,最後在榜文上加了行注釋:「第五名為前四名之魁首」……這就是忌諱的來歷。以餘拙見,免五有它一定的道理,起碼是防止一方劃「混拳」,若一方只呼五數,無論伸出任何指法都出不了「臭拳」,即便是一點不懂也容易矇混過關。
當今,划拳這一傳統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快節奏的步伐已漸行漸遠,幾近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中,作為一種經歷過的懷舊記憶,只是讓我們和比我年長的這代人的一種回味,讓年輕人有所了解而已!
作者:張平,博山文化研究院研究顧問、中國烹飪大師、中國魯菜烹飪大師、中國飯店業國家級評委、 國家職業技能競賽裁判員。 淄博市飯店烹飪協會副秘書長、淄博市名廚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博山區餐飲行業協會秘書長、清梅居集團廚藝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