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深圳「史上最嚴房地產限購政策」來了:深圳住建局調整了對於商品住房的限購年限,規定深戶居民需要落戶滿3年並且連續繳納36個月個稅或者社保才能購買商品住房。
我們認為,此次深圳房地產限購政策趨嚴,具有比較強的信號意義:
一方面,此次調控政策升級,也是對前期深圳樓市火爆、房價上漲的回應。結合年初多地出現的樓市鬆綁政策「一日遊」的情況,表明堅持「房住不炒」的總體基調並沒有改變;決策層對於壓住地產,支持科技創新、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的決心並沒有因為疫情衝擊經濟而有所動搖。
另一方面,從居民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講,中長期利好權益資產。目前我國居民70%以上的財富都集中在房地產上,強化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中長期來看比較利好權益資產;特別是近期股市表現比較好,這種資產轉移可能會加速。
一、重點關注此次深圳限購趨嚴的信號意義
此次深圳房地產限購政策趨嚴,具有比較強的信號意義。深圳作為中國「最年輕的」一線城市,前一段時間深圳樓市火爆,豪宅秒光、新盤遭連夜排隊瘋搶等現象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此次調控政策升級,也算是對前期深圳房地產市場火爆、房價較快上漲的回應。
其實,在全國範圍來看,不僅是深圳,近期其他地區的房地產調控也在陸續升級。比如,今日內蒙古也調整了住房公積金的使用政策,取消借款人「同戶籍」家庭成員購房也可使用公積金貸款的政策,停止向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繳存職工家庭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結合今年年初,多地都曾出現樓市鬆綁政策「一日遊」的情況,表明堅持「房住不炒」的總體基調並沒有改變;顯示了決策層對於壓住地產,支持科技創新、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的決心。
二、房地產調控升級,利好股市?
從居民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講,目前我國居民70%以上的財富都集中在房地產上,強化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中長期來看比較利好權益資產;特別是近期股市表現比較好,這種資產轉移可能會加速。
根據國外的經驗,多數發達國家都曾經歷過居民資產配置從地產為主到以金融資產為主的轉變:比如,以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為例,1994年日本居民配置非金融資產的佔比為55.2%,其中大部分為房地產資產,而2017年這一佔比降至36.1%,絕對規模減少440萬億日元。特別是90年代日本樓市泡沫破滅,非金融資產大幅縮水,居民財富增配金融資產的速度也明顯加快。
目前,我國居民70%以上的居民財富都配置在房地產相關的資產上,這個比例遠遠高於美國/日本/韓國等,而房產、存款以外的資產配置不足15%。我們認為,未來在「房住不炒」的指引下,進一步趨嚴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將逐步降低房地產投資屬性,從而釋放大量沉澱在地產行業的資金。
而從資產角度來說,能夠承接這萬億體量資金的,只有資本市場(當然還有實體經濟,但是投資實業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壁壘比較高)。準確來說,應該是權益市場,特別是隨著債券進入熊市,不少銀行理財產品虧損,而最近股市表現較好,居民資產配置向權益資產的轉移可能會加速。
(責任編輯:任剛 H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