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翟菜花
新冠疫情爆發後,外賣成為了餐飲企業自救的開源之策,而隨著近期復工潮來臨,出現不少呼籲外賣平臺降佣金的聲音。這種聲音背後,其實是很多人混淆了外賣佣金概念,不知道其中包括配送服務費,如果商家不選擇配送服務,外賣真實佣金甚至低於5%。
因此,外賣平臺向商家所收取的費用,與其說是佣金,不如說是「服務費套餐」,是包含了平臺使用費、技術服務費和配送服務費三項費用總和。為了便於理解,我們不妨拿「服務費套餐」(所謂的佣金)和人們經常會吃的漢堡套餐做類比。用戶去一家麥當勞門店點餐,有權選擇漢堡套餐或者單點漢堡,但是這兩個不同產品的價格一定是不同的,用戶不能一邊吃著漢堡套餐,一邊卻只花單個漢堡的錢。
目前,針對外賣佣金高的討伐其實是一樣的道理。餐飲商家一邊享用著外賣平臺提供的「打包服務」,一邊卻又不願意承擔其中全部的服務成本,尤其是佔據大頭的配送成本。由此可見,呼籲平臺降傭,就像使用「套餐」服務,卻按「單點」結帳一樣,並不合理。
佣金在早期也被稱為「牙傭」,指牙商、經紀人等中間人說合介紹生意所取得的酬金,帶有一種強制性。可以說,強制性是佣金的一大典型特徵,而目前網上經常說的外賣佣金高達15%~21%的說法,實際是包含了配送費硬性支出的所謂「佣金」,而這並不是強制性收取的。
配送服務費佔佣金總體費用高達80%,不僅是佣金的大頭,而且還是一項硬性支出的成本。商家可以自由選擇是否使用平臺配送服務,如果商家不選擇配送服務費而自行解決配送,外賣的真實佣金低於5%。因此嚴格意義上說,配送服務費不應該包括在佣金中。
外賣佣金構成
之所以外賣佣金會讓人產生誤解,是由於餐品配送具有特殊性。由於餐品屬於非標準品,外賣平臺無法像實物電商平臺一樣,根據重量來計算配送服務費,因此從發展早期,外賣平臺就把配送服務費和佣金一起打包收取,這也是造成人們混淆佣金概念的主要原因。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實際佣金=服務費套餐-配送服務費」,一般僅為3%~4%。
其實,在網絡外賣平臺出現之前,餐飲商家也存在電話外賣的業務形態,當時配送都是由商家自己來完成,然而受限於規模效應不足,商家自建物流團隊的成本非常高。外賣平臺出現後,開始加大物流基礎設施投入,研發智能調度系統,針對不同配送場景進行智能調度,從而助力商家提供更高效的配送服務。而商家則可以將物流配送交給外賣平臺,自身集中精力提升菜品品質。
這些在提升體驗的同時,也帶來了成本。並且現在國內的人力成本還在不斷攀升。據美團2019年半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僅騎手費用一項,美團總計支出就超177億元,而2019年上半年美團外賣佣金收入為216億元,換言之,美團外賣平臺佣金收入的8成多都用在了騎手工資上。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如今外賣平臺的定價邏輯了。其實,外賣之所以成為開源之道,商家落腳點應放在流量上、訂單量上,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身生存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