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藍」頻頻刷屏朋友圈
仰望蒼穹,碧空如洗,夜晚繁星點點,無須加任何濾鏡,隨手一拍就是一幅藝術大片。
李村河畔,水清岸綠,水鳥雲集,魚翔淺底,曾經的城市臭水溝成了市內最大的河道生態公園;極目遠眺,青山如黛,鬱鬱蔥蔥,轉角可見的口袋公園、山頭公園,正將綠色延伸到家門口……
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這是青島越來越美的五年,以「綠色」為主色調的優美生態畫卷正在眼前徐徐展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也是最富競爭力的戰略資源。這五年來,我市生態環境保護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協同推進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加快構建大環保格局,以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汙染防治,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藍天白雲」是老百姓判斷空氣品質好壞最直接的感官標準,而這四個字也逐漸成為優良空氣品質的代名詞。
微信朋友圈屢屢被「青島藍」刷屏,這五年來,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已經成為青島市環境質量不斷提升最直觀的展現。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截至2019年年底,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等大氣主要汙染物濃度持續改善,比2015年分別改善71.4%、3.0%、27.5%、21.3%。今年前11個月,全市空氣品質優良率88.7%,同比提升8.8個百分點,空氣品質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多項指標創近年最優。
藍天白雲常駐,是我市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這背後,則是我市打出的一系列汙染防治攻堅「組合拳」,用平臺思維做治汙攻堅乘法,「1+1+8」汙染防治攻堅戰系列作戰方案不斷由紙面落向實處,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補短板,一一化解制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源頭性、結構性問題。
為「擦亮」藍天,我市完成253臺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淘汰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在建施工工地安裝揚塵在線監控設施,實施一批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項目,重型柴油車車載診斷遠程在線監控安裝聯網達到10000臺,全部加油站均實施了油氣回收改造。好「氣質」來自於嚴格管控,全市142個鎮街全部建立空氣自動監測站,實現全市空氣品質監測全覆蓋、網格化監控。
為保衛碧水,縣級以上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得到整治,劃定城鎮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16個、劃定農村級「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31個。通過新建張村河水質淨化廠、擴建李村河汙水處理廠等項目,汙水處理能力得到提高。海泊河、李村河等重點河流完成綜合整治,昔日臭水溝變成生態公園。
為留一方淨土,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汙染地塊管理體系,完成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工作。全市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布局趨於合理,建成董家口危險廢物綜合處置項目和平度新河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綜合處置項目,全市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全面提升。
「藍天變多了,空氣新鮮了,河水清澈了」,道出了「十三五」期間島城市民的共同心聲。這些年來,青島通過全面推進汙染治理,全市環境質量持續向好,讓居住在這座城裡的人們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幸福宜居」。
制度革新,「大環保」格局發力
在青島市政府中心會議室,全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半月調度會議正在進行中。會議現場大屏幕上,正在播放市生態環境、住房建設、城市管理、公安和交通運輸等主要牽頭部門大氣攻堅檢查問題通報視頻,其中涉及建築工地裸土覆蓋不嚴、城市道路積塵未及時清掃、柴油貨車冒黑煙等汙染問題被逐一曝光。
如此規模的全市調度會,每半個月雷打不動都會在這裡舉行一次。這是自2019年9月起,我市啟動的「每周通報、半月調度、全月考核」的大氣汙染防治新機制,首次將具有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職責的區市、部門、鎮街及相關單位全部納入成員管理範圍,嚴格實行大氣工作分級排名管控措施。這套大氣「新機制」行之有效,強力推進了全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逐步形成各方參與、齊抓共管的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大格局。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樣的根本性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而環境治理又是一項系統工程。為解決「行業主管部門不管環保,環保主管部門管不著」的尷尬局面,2017年青島在全市環境保護委員會下分設10個專業委員會,「橫到邊,縱到底」,這一環委會機制實現了生態環保工作的全覆蓋,這種做法在同類城市中尚屬首次。
生態文明建設,重在落實環保責任。今年我市在建立以市長為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市政府所有副市長任副主任,下設工業、農業、海洋、交通運輸等10個專業委員會的基礎上,重新調整了青島市生態環境委員會組織構成,彰顯了我市強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心和信心。
與環保大格局相對應,我市還建立了「市、區、街道、村居綜合治理網格」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和考核目標體系,壓實全市各級各部門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探索形成配套的調查評估、賠償磋商、損害修復、賠償訴訟等機制;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用經濟手段促進汙染減排;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全市範圍實施環境空氣品質、地表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機制,激發各區市抓環境治理保護工作積極性……青島緊抓創新這個「牛鼻子」,不斷革新環境保護領域的體制機制,搭建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制度體系,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日漸走向成熟。
綠色築底,助推經濟社會協同發展
萊西院上鎮九頂山莊是遠近聞名的葡萄莊園,年產葡萄酒近50萬瓶,遠銷國內外市場。誰能想到,12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坑坑窪窪、鮮有生跡的廢棄礦山。讓院上鎮隋坊村村民董作苗做夢也沒想到的是,依託於礦山修復而打造的葡萄酒莊,讓他和周邊村民走上了靠葡萄種植、發展特色農業的綠色發家之路。「保護好綠水青山,才能長出發家致富的葡萄來。」董作苗說,院上鎮葡萄種植目前達到3000多畝,逐步形成規模化產業,人均每年增收2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小小廢棄礦山修復和治理後變身「金山銀山」,只是五年來我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十三五」期間,我市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產業環境友好、集約高效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不斷推進綠色發展。同時全面融入「15個攻勢」,將生態環保與新舊動能轉換、海洋戰略實施、鄉村振興等一體推進;制(劃)定青島市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清單,不斷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積極調整「四個結構」,努力做到「四減四增」,全市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逐年消減,2019年我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2015年減少11.5%、15.1%、15.8%、19.5%。
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我市不斷深化環評審批改革,在全省率先實施園區規劃環評+告知承諾制審批,豁免一批環境影響小、風險小的建設項目環評手續等「三項改革」措施;優化建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評審服務,在省內率先出臺建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工作指南(試行),將評審時限由國家規定的40個工作日壓縮至10個工作日,評審時限處於全國領先水平,積極支持和服務全市重大經濟戰略。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青島正努力把生態環境打造成為城市發展的獨特競爭力,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向更持續、全面、協調的方向發展。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 帥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