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確有其人,是我國古代漢族神話八仙中的一位神仙,在漢族民間有很大的影響,他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張果老本名張果是邢州廣宗的道人,他的著作主要以《道德經》、《妙真經》、《黃庭經》、《參同契》為主,是唐代非常有名哲學家,同時他也是一個煉丹家用現在的話來說也是個養生專家。我想現在的這些養生大家們沒人能比得上這位老仙人。
據說張果老日子過得很清貧,靠自家的一頭小毛驢拉腳過日子,有一天趕著毛驢來到一座破廟前,突然一陣風兒刮過,一股肉香飄進鼻子,心想這荒山野嶺哪裡來的肉香,於是把毛驢拴在廟門前的一棵小樹上,雙手推開破舊的廟門,只見廟內支著一口鍋,鍋下燃著材火,那鍋裡正翻滾著、熱氣騰騰,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鍋肉,香氣濃鬱,他正飢腸轆轆再加上這肉香的引誘,實在難以控制,看看四下無人便從那棵小樹上掰了兩個樹杈當筷子,夾起一塊肉放到嘴裡,肥而不膩滿嘴流香,也不知是什麼肉心想吃兩塊就走吧,可是他是越吃越愛吃把控不住自己,張果老吃的五飽六正的也沒吃完,這時門外的驢叫了起來,心想這畜生恐怕也是餓了,把這剩下的給它吃了吧,於是端起鍋來到驢跟前,這頭驢還真就咕嘍咕嘍地吃了起來,吃著吃著一高興抬蹄兒把那鍋給踢飛了,剩下的湯全灑到牆頭上了。
你道這鍋肉是哪裡來的?
原來離這座廟不遠處,有一座學堂,學堂有一個教書先生。他平生嗜好修身養性,一心想要成仙。這天一個學生說在離學館不遠的一個大荒坡地裡,經常有一個光屁股小孩出來玩,這孩子個子很矮,卻長得白白胖胖,整天在那裡玩也不回家,有時會突然間就不見了。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心中暗喜,他斷定這可能是一支成了精的何首烏,要不就是一棵千年老人參,他早就聽人說過,人參、何首烏在地下生長千年以後,就會變成人形,要是能吃到就可以超凡成仙。於是他買來了一斤紅絲線和一根繡花針,把絲線的一頭穿在針上交給學生帶著,讓學生設法把針扎在那個光屁股小孩兒的身上。學生聽老師的話,果真這樣做了。於是,先生就順著紅絲線一直找到了這東西生長的地方,就在那座廟後面的山坡上。趁著沒人的時侯,悄悄地挖了起來,挖了很久才挖出一隻長得肥胖的何首烏。他想帶回家又怕家人和他一起吃,心想我就在破廟裡支個鍋,人不知鬼不覺地獨個吃了完事。沒想到回去拿碗筷的時候,來了一個朋友,要請他去幫忙寫副對聯,這先生哪肯去啊心裡想著那鍋首烏哪,可是這朋友死拉硬拽地把他拖走了,無奈只好跟隨去了,匆忙寫完了對聯,急急的告辭往破廟返。
這時那先生氣喘籲籲的趕了回來,張果老一見不好這鍋肉一定是他飩的。這時那先生已看見自己燉的那鍋何首烏連鍋都不知了去向,斷定就是此人給偷吃了,於是上前就要打張果老,張果老一步步的後退,那先生是步步緊逼,張果老已是沒有了退路,自己的屁股挨到了驢屁股,情急之下一抬屁股就坐到了驢背上,沒想到這小毛驢噌的一下子拽開了繩子,一躍就穿過了牆頭,轉眼就騰雲駕霧飛上了天。那先生哪裡還追的上,只氣得七竅生煙說不出話來。說來那個先生也是心術不正,如果拿回家去燉了,張果老哪裡還會撿到這麼大個便宜。成仙的也就不是張果老了。
後來傳說,那被張果老用來當筷子吃何首烏的樹枝,竟然落地生根,長成參天大樹,被當地人稱作果老樹。那一堵潑上何首烏湯的牆頭,竟然經世不倒,後來人們從修了這座破廟,取名果老廟,把那堵牆立為果老碑,並在上面題詩刻文,表達對張果老的懷念之情。
修成金骨練歸真,
洞鎖遺蹤不計春。
野草漫隨青嶺秀,
閒花長對白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