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不是評判人才的唯一標準。我們會根據申請人對臨港新片區的產業貢獻、社會貢獻以及經濟貢獻等來進行綜合評判,給予用人單位一定的區域專用落戶額度。」在12月15日舉行的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人才政策宣講會上,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日,又有6位高技能低學歷「臨港工匠」成功落戶臨港新片區。(12月18日《工人日報》)<br/><br/> 上海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不用多說廢話,大家也都清楚,單單從「落戶上海」來說,那就是「難於上青天」。不是你有錢就能落戶,不是你有房就能落戶。我家有一位親戚,在上海工作10多年了,也可以算是「功成名就」,花1500多萬在上海購買了房產,可是如今他們一家依然是「沒有上海戶籍的上海人」。<br/><br/> 為何這次有6名「低學歷的工匠」竟然能落戶上海?這就是人才衡量標準的之變。這種「小小的變化」其實是「巨大的變化」。正如上海的說法一樣「學歷不是評判人才的唯一標準」。上海依據「社會的認可」「做出的貢獻」等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打破了「身份限制」,給更多「低學歷人才」一個寬廣空間。就像電視文藝節目裡說的一句話:有才你就來。這次的「工匠落戶」和前幾天的「網紅落戶」性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只要你對地方發展有益,「落戶上海」就不是遙不可及的。<br/><br/> 得人才者得天下。這是最近這幾年最為流行的一句話。這句話說出了發展和前行的真諦。人才才是城市前行的發動機。因此「人才大戰」是硝煙瀰漫。而對於人才的定義,人才的標準,卻都沒有走出「傳統認知」。這從各地制定的「人才招引政策」就可見一斑:有的地方規定,凡是專家學者落戶的一路綠燈;有的地方規定,凡是博士,碩士落戶的取消限制;有的地方規定,凡是投資超過多少的就給予「照顧性政策」;有的地方規定,「歡迎985和211畢業的學生進入」。<br/><br/> 學歷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證明一個人的水平。但是,學歷不是唯一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高學歷」人群中也有「幹不成事」的;「低學歷」人群中也有「幹事漂亮」的。具體到城市發展,需要「智慧的腦子」也需要「勤勞的身體」,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缺一不可。而「低學歷的人」也能用「高傑出的貢獻」,「高學歷的人」也可能只是「低能力的付出」,因此不可一概而論。<br/><br/> 「不管是什麼學歷和技能等級,只要得到市場認可,就有落戶和人生出彩的機會。」這是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人力資源處副處長楊武說的一句話。這說出了人才的真諦,也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人才不問出身,英雄不問出處,才是最美好的。不是只有高學歷的人才是「英雄」。衡量人才,就得從「看學歷」變成「看本事」。低學歷工匠落戶上海,「人才標準」之變「實在是高」!(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