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我們似乎都陷入了這樣的怪圈:一個人,不想去關心別人,也不想去討別人關心。
就像書上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島,別人無法靠岸,自己也無法起航。
也許是因為我們大概都明了:每個人的生活裡都有不容易的部分,只不過各自在屏幕外自我消化著,我們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堅強,也不會有那麼多人真正的關注到我們,只是後來,朋友圈不再更新。
仔細想想也是,明明是最愛發朋友圈的年紀卻不怎麼發朋友圈,怕他們笑自己太矯情,怕想讓看見自己朋友圈的人不在。
忘了是何時起,朋友圈開始變成了一種負擔。
趁著周末有空,為自己做了一頓可口的飯菜,拍照發完動態,等朋友的點讚和評論的心情很是煎熬,沒有被點到的,就像是你認真備考了卻沒考出理想的分數,心情會失落很久。
你和朋友前後都發了動態,可另外的一個共同好友卻只給她點了贊,沒給你點,你的心裡也會思緒萬千。
後來才發現,時間和心情都被朋友圈左右了。
省吃儉用地攢了好久,終於在生日這天為自己買了一個有點兒小貴的包包,卻被以為很要好的閨蜜明裡暗裡地諷刺不停,索性直接刪掉了。
深夜崩潰大哭時,寫了很長的一段話想發在朋友圈裡,可是想想其實每個人都挺忙的,還是算了吧,於是,到嘴邊的話也咽了回去。
是的,我們都開始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情緒,或者說戒掉了情緒,我們似乎已經變成了在朋友圈看起來是一個過得還不錯的大人,那些崩潰了又被自己自愈的時刻仿佛無跡可尋。
打開通訊錄裡好友的朋友圈,有動態的幾乎是清一色的廣告或集贊,那些光鮮亮麗的假象,越看越覺得虛偽。
才發現,很多熟悉的人都退出了朋友圈。
不知怎的,突然很想和某個失聯已久的好友說說心裡話,想看看她的朋友圈,了解她的近況,才發現顯示的卻是一道橫線。
我給她發去消息,問:你的朋友圈怎麼也關上了,我想看看你最近是不是又瘦了都不得。
沒一會兒,她的消息就來了,她說:我們確實很久沒聯繫了,連我朋友圈關了三個月了你都不知道。
我很是詫異,要知道她以前可是一個晚飯不吃只喝奶茶都會拍照發朋友圈的人。
她倒是很坦誠:曾經的我買束花,做頓豐盛美味的午餐都會記錄發圈,可三個月前,突然發現朋友可以選擇僅聊天,我就徹底關了自己的朋友圈,然後微信裡所有的人都是僅聊天,我現在的生活特別簡單、踏實,是我喜歡的樣子。
我笑她是個狠人,可卻不得不承認關閉朋友圈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且是不可阻擋之勢。
想起前不久在網絡裡看到的一個話題:退出朋友圈是種什麼體驗。
評論的大部分人都覺得:關閉了朋友圈,慢慢的生活重心從網絡社交轉移到了日常生活當中。
每天上班,下班,做飯,健身,看書……日子過得簡單又平靜,少了些浮躁,多了份踏實。而且和好朋友多約吃飯見面什麼的,比朋友圈的點讚、評論要來的真誠,更何況朋友圈裡全都是微商根本刷不到什麼。
有一個和我同齡的女生的評論,更是引發了我不少的感觸。
她說:我一個25歲的女生,活的就跟蛤蟆一樣,守著自己的一口老井。QQ我基本已經忽略存在,朋友圈已經半年多沒有打開過。自己的動態除了去年到武夷山拍了一組照片,就啥也沒有了。
抖音、微博等都沒有下載過,不看小說不追劇,偶爾找找電影看,天天除了刷下頭條就是上班掙錢。我有一個午睡的習慣,有空閒時間就玩拼圖,養了一隻狗狗時常陪著我。
傍晚有空就陪父母散散步,晚上一定會泡腳,看一會兒書,或者玩一會兒手遊版炫舞,酒吧也沒有去過,而KTV也是幾年的事了。
我的朋友少到屈指可數,但都是超過5年的志同道合的情意,休息時間也會約起來逛街,但相比下我們都更忠於一起存錢旅遊。
我爸媽覺得我的人生很沒有樂趣,太過孤僻,理智又太清冷,沒有年輕人的朝氣,說我不談戀愛更不想結婚,不擴大朋友圈可能就要孤獨終老了。
我不是沒嘗試過改變但都失敗了,那時的我並不快樂甚至煩躁,我不是抗拒接觸新的事物,而是要看值不值得、我想不想要。
我很喜歡自己現在的生活,我是乏味但不平庸,我是清冷但不自負,孤僻是他人的感覺不是我自己,我守好自己的故事,也不去評價他人的故事。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靈魂,在冗雜的生活泥流裡依然堅守著自我,活出最真實的一面,讓多少人羨慕不已。
當然,她靈魂的有趣自然不指關閉了朋友圈,而是在於她生活的方方面面。
真的,發不發朋友圈、關不關朋友圈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我們之間的心。
就比如我,還是一直都很喜歡用網絡來記錄生活。沒事的時候還能翻到三四年前,有時候看著看著笑出了聲,有時候看著看著哭成了狗,滿滿的都是生活的記憶。
難道你不覺得嗎,關閉了的朋友圈不會讓本來就親近的人疏遠,同樣的,打開了的朋友圈也不會讓你和別人走得更近,甚至連雞肋都算不上,畢竟人心很累,哪有那麼多的精力關心別人,多關心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還是那句話,你的朋友圈你做主!
文/一隻喜歡魚的狗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以我之筆觸你之情;以其之故動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