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言】
中國外長王毅於11月24日、25日兩天訪問日本,26日、27日訪問韓國。構築穩定的東亞關係是這次訪日的主要目的。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進入11月以後,日本是東亞國家中唯一不能有效控制疫情的國家。特別是20日以後,日本每天的新冠確診人數在2000人以上,每天死亡人數也基本在10人以上。此時去日本訪問,應該是對日本戰疫的最大支持,也表示了中國相信日本能戰勝疫情的信心。
安倍扔下了一個爛攤子
在連續工作一百五十天的情況下,眼看著日本疫情已經不能在自己的治理下得到控制,時任首相的安倍晉三選擇了託病辭職的方式,在9月突然宣布身體小有不適,離開了首相府。
安倍留下的是一個相當破爛的攤子。由於不能控制疫情,導致日本在4月和8月分別出現兩次疫情高峰,安倍本人的辭職正好處於第二波疫情的高峰期。日本醫學專家預測11月前後將出現第三波高峰,而且從以往的經驗看,第三波的影響很可能超過前兩波。以安倍政府採取的南轅北轍方式——中小學停課、發兩個棉紗口罩、每人發10萬日元,顯然並不能防止疫情的傳播。第三波疫情到來之時,日本更加束手無策。
資料來源:《朝日新聞》2020年11月17日
因此,日本經濟出現嚴重下滑。按日本內閤府公布的相關數字,安倍治下的2020年第二季度(4-6月),GDP按年率算,比上個季度降低了28.8%,第三季度(7-9月),雖然比上個季度恢復不少,但僅僅是過於下滑迅速後出現的一點反彈,並不意味著經濟出現好轉勢頭。安倍也正是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宣布辭職的。
在政治方面,安倍掌權長達近8年,其個人權力的集中,讓政治運轉日益僵化,經濟利益向安倍周邊傾斜。除了多年一直沒有說清的森友學園、加計學園醜聞之外,安倍又多了一個借賞櫻會賄賂選民的嫌疑。國內政治銅臭味燻天。在外交方面,一直堅持的日美軍事同盟,現在成了美國川普總統向日本開口要錢的工具;日韓關係倒退到了戰後最險惡的境地;日俄關係中普京沒讓安倍佔到一丁點便宜。貌似深諳外交之術的安倍,實際上讓日本在大國之間、近鄰之間的處境十分不利。
接替安倍上陣的菅義偉,並非民選首相,禪讓的首相職位,使其在處理經濟、政治及外交問題時比安倍更不自如。疫情在菅掌權後也變得越來越不可控,經濟每況愈下。安倍留下的爛攤子收拾起來已經很不容易,何況外交也非菅義偉的特長。眼看美國即將迎來政權更替,用熱臉貼川普冷屁股的安倍對美外交,不會在明年得到拜登政府的承認。日本外交面臨著新的轉型,需要首先調整和中國的關係。
11月25日,王毅外長與日本首相菅義偉會晤。圖自中國外交部網站
菅義偉開始尋找穩定中日關係的途徑
兩天的訪日行程中,王毅外長拜會了菅義偉首相和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自民黨三巨頭之一的幹事長二階俊博、前首相福田康夫,並與他們進行深入會談。從中日雙方外交部門公布的成果看,王毅外長的訪日為中日在政治、經濟、防疫、體育各個方面的合作鋪墊了新的基礎。
在外交部的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王毅外長談的「中日達成五點重要共識和六項具體成果」的相關內容。筆者將主要內容歸納為:
1)努力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
2)攜手抗擊疫情,開展醫療藥物方面合作;
3)明年適時舉行新一輪中日經濟高層對話;
4)共同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早日生效;
5)支持對方舉辦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
6)啟動兩國必要人員往來「快捷通道」。
日本外務省在外長會談後,有一個記者見面會,茂木敏充大臣針對中日兩國外長進行的90分鐘會談做了非常詳盡的匯報(日文原文)。在六項具體成果方面,中日雙方使用的詞彙有些地方略有不同,但大方向是一致的。日本方面在內宣上,考慮到主要輿論對華評價負面,政府需要顯示強硬,外務省用了較多的篇幅,談了海洋及安全保障問題。
日本媒體注意到,在中日外長記者會的電視直播節目中,王毅外長談到東海問題時表示,「我們繼續希望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將東海建設成和平之海、友好之海、合作之海」,顯示了中國對日本媒體炒作東海問題的態度。